由于合并前的各學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已形成了具有個性特色的學校文化,其結構和功能有較強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合并后與各學校原有的學校文化勢必會發生排斥、沖突和碰撞。如何結合原來各學校文化的優點,實現學校文化的整合,在整合的基礎上實現學校文化的重建,以加快學校的實質性融合和發展,筆者認為重點和出發點是學校精神的確立與弘揚。
一學校精神在合并學校中的地位與意義
學校精神是一所學校的整體精神面貌,是學校群體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淀起來的共同的心理和行為中體現出來的理念、價值體系、群體心理特征及精神價值傳統。它構成了學校文化的內核,決定著學校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決定著學校的校風、學風和教風,歸根到底決定并制約著學校文化系統的取向和性質。這種精神植根于其悠久的歷史進程與深厚的校園文化內涵之上,是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一種群體意識,是學校的一種“教育場”,是學校的“精、氣、神”,它賦予學校特有的個性魅力,是學校群體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的“核動力”。
學校精神的凝練在合并學校中的作用,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增加學校員工凝聚力的需要。學校合并有些屬于政府決策,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政府意志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的操作。而學校合并后的實質融合與合并辦學目標的實現,僅有領導的主觀愿望是不夠的,它需要依靠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參與和支持。隨著學校合并過程中不同程度的權力調整和利益整合,各種矛盾自然會暴露顯現,建構學校精神對于減少或消除矛盾,調整學校員工的心態,增強人心的合力與凝聚力具有導向和凝聚的作用。二是整合學校文化和促進學校持續發展的需要。合并前,各學校都以一個獨立的文化主體存在著,如何很好地實現對多樣文化的“文化體”和“文化群”的整合,首先確立合并學校文化集中表現和高度凝聚的學校精神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果沒有學校精神的確立,原各學校所具有的不同特質文化間會繼續產生一定慣性的文化矛盾和文化碰撞;如果沒有學校精神的引領,各文化主體難以在核心價值觀上達成一致,合并學校就會人心渙散,成為一盤散沙;如果沒有學校精神的整合,學校發展就缺乏推動力,原來存在的人浮于事、資源浪費、人際矛盾、部門利益和利益沖突等弊端,將繼續困擾學校的深入發展。三是打造合并學校特色的需要。學校精神作為校園文化的集中表現和高度凝聚,其建構的重要意義不僅體現在它對內能創設出一個積極健康、團結向上、影響校內成員價值選擇、人格塑造、思維方式、精神風貌、道德情感、行為習慣等關系學校教育質量優劣的教育環境和組織氛圍,同時它對外表現了學校的魅力和個性所在,以及學校的哲學信念和目標要求,而獨特的魅力和個性構成了一所學校的特色。學校若缺少或失去自己固有的特色,自然也就不具有吸引社會的巨大魅力和競爭力。合并學校要想提高辦學層次,躋身于名校行列,必須以獨具特色的學校精神做支撐,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應和較高的社會認同,進而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保持優勢的契機。
二合并學校中學校精神提煉與升華的問題分析
1辦學理念的差異影響辦學思想的統一
學校作為一個進行文化傳承和科學創新的現代專業組織,其辦學理念體現著學校的價值追求,是學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積淀、選擇、凝聚、發展而成的,對學校的辦學目標、辦學特色起著重要作用。辦學理念的繼承性、穩定性和習慣性決定了學校合并后的相互磨合和融合的艱難性。對于參加合并的每一所學校來說,要其放棄、改變經長期歷史積淀而形成的辦學理念是極其困難的,尤其校級領導的管理思想會出現難以形成共識的問題,影響領導層的事務決策質量和效率。辦學理念的差異同時會影響各種規章制度的順利執行和效果,加大融合的難度。
2價值觀的沖突不利于合并學校的健康發展
學校精神本質上所體現的是關于學校以及生活在學校內的人們應具備的正確價值觀念。不同的價值觀體現出學校師生員工對學校的發展目標、學校聲譽、道德規范、學術風尚、師生言行等問題有著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如果合并學校的師生員工在價值觀存在很大分歧,就會產生“離心力”,無法協同合作。學校合并的目的在于整合和優化教育資源,在資源分配和人事安排上,勢必會觸及原各學校的整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當現實與期望出現差距時,一部分人員在心理上就會出現失衡狀態,對學校產生抵觸情緒,部分行政管理人員和教職員工中還會出現各種“非正式組織”,對合并學校的發展具有一定影響。
3原有學校的個性特色衍生出的優越感影響了學校精神的凝煉
學校精神是每個學校在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上所釀就出來的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學校成員由于始終處在原有的自身習以為常的文化情境中,因而總認為自己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是最正確、最好的。它使人們對原有學校精神所倡導的準則保持信心,又不可避免地產生一種自豪感和維護欲。這對合并學校實現學校精神的整合與趨同帶來困難。
三合并學校中學校精神提煉的基本策略
提煉合并學校的學校精神,其過程實質上就是聚焦、揚棄的過程,更是構建、重塑的過程。其關鍵步驟包括了解讀、評估、提煉、表達等重要環節。尤其是提煉環節,提煉出來的學校精神不僅僅是一個口號、一個概念,也不是一項教育政策,更不是一種教育模式,而是學校歷史的積淀,學校現狀的提升,學校特質的表達,以及全校師生共同愿景的一整套教育教學思想體系的結晶。因此,提煉不僅僅是挖掘、解讀,亦不僅僅是聚焦、揚棄,而更重要的是構建、重塑。合并學校的學校精神提煉應具有以下特征:
1代表學校的傳統文化
學校文化在學校建立時就已經開始形成,它是一代又一代在這里成長的人們對學校生活的體驗與發現、對教育教學問題永不停息的發問與追逐、對學校狀況和教育規律不懈的探索與研究的結晶。學校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校文化的獨特性。提煉合并學校的學校精神自然應當從學校的歷史出發,構建、塑造學校的學校精神更離不開學校的獨特歷史。在提煉學校精神時,應當收集學校各個歷史階段具有代表性的、有意義的故事,可以組織一些親歷學校發展的人,特別是歷任校長或退休教師,請他們講述學校發展過程中的典型事件;也可以組織一些已經畢業的學生,讓他們談談在學校生涯中的難忘經歷、對他們影響最大的人與事等等;還可以從學校的文獻中尋找學校發展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各種規章制度等。總之,要從歷史的角度追蹤學校文化發展的歷程,挖掘學校精神的源泉。
2代表當前先進的文化
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創建的,而是歷史積淀下來的,既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提煉合并學校的學校精神自然應當表達的是學校的先進文化,主要體現在:第一,導向性。學校精神要能引領學校的發展,為學校的整體工作指明方向。第二,精神性。學校精神要具有精神感召力,要成為積極影響全體師生行動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力量。第三,時代性。學校精神既要繼承傳統中的精華,也要根據社會、時代的發展要求不斷創新。
3代表學校特質的文化
一所學校之所以是它自己,而不是其他別的學校,肯定有它自己的獨特性。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獨特的環境、獨特的人群……表達學校精神就是要突出自己學校特有的、屬于自己個性的東西,沒有個性就沒有生命力。但是,由于受傳統的計劃經濟和直線型的行政管理態度與方式的影響,大部分學校整齊劃一地使用“勤奮”“求實”“文明”“創新”等表達符號,沒有自己的特色,顯現不出屬于自己的原創性文化,沒有突出屬于學校自己的獨特文化。
4代表學校統整的文化
學校精神應當代表學校統整的文化,主要包括兩層意思:一是表達與內涵的一致。表達學校精神的語句應該與學校文化的實然狀態相符合,避免“口號與現實的脫離”,走向“概念的沼澤地”。二是文化現象背后精神實質的統一。學校文化現象千姿百態、形式多樣,但是我們要表達的是這些現象所共同具有的一致的精神實質。學校在各方面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都是圍繞學校的核心文化即學校精神展開的,目的是不斷促進學校統整文化的進一步形成。相反,有些學校為了搞文化建設,熱衷于物化的硬件設施,把學校建成“賓館”,熱衷于各種熱熱鬧鬧的活動,熱衷于宣傳、形象設計等。這些脫離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做法,并不利于形成統整的學校文化。
四弘毅精神——無錫高等師范學校的精神提煉與培育的個案研究
無錫高等師范學校是由江蘇省無錫師范學校、江蘇省洛社師范學校、無錫市工業學校三所學校于2002年、2006年經無錫市政府批準兩度合并組建而成,在“三校”合并前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優良傳統和各具特色的學校精神。經過近幾年的碰撞及混合、磨合、融合,通過不斷總結、凝練,融會成了獨具個性的無錫高等師范學校精神——弘毅精神。“弘毅”出自《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語,取其“胸懷寬廣,意志堅定”之意,旨在讓師生弘揚遠大的志向、錘煉堅韌的毅力。其精神內涵充分體現了無錫高等師范學校以往和今后發展的奮斗風貌。
1“弘毅精神”在爭論中凝聚共識
在合并之初,由于原有學校精神文化存在的差異,對弘毅精神的提煉,經歷了爭論、聚焦、承認和接納的過程。在學校精神提煉過程中,全校師生員工在爭論中承襲了多年積淀于各學校辦學歷程中為廣大師生共同認同的話語符號:弘大堅毅”。形成了關于弘毅精神的三個共識。首先:“弘毅”是無錫師范第一任校長顧悼先生于1911年建校時為學校提的校訓,其“抱負遠大,意志堅強”精神內涵不僅反映在無錫師范與洛社師范兩所近百年老校曲折艱辛但不斷發展的辦學歷程中,同時也反映在以“勤奮求實,艱苦奮斗”為宗旨的工業學校身上。把“弘毅”校訓上升為“弘毅”精神,充分反映了合并前各校乃至現在無錫高等師范學校的辦學歷史、辦學傳統、辦學理念、辦學精神,具有一種震撼力和穿透力,是對學校歷史淵源自然而又獨特的解讀,是對學校文化個性的定格和張揚。其次:經過合并幾年來學校的混合、磨合、融合歷程,特別是在迎接省教育學院教學水平評估過程中,充分能感受到和體現出全體師生員工團結奮斗的精神風貌,一致認同弘毅精神是無錫高等師范學校必需的內在精神追求。再次:無錫高等師范學校以弘毅精神為內涵,是今后不斷取得新成就的不竭精神動力和思想源泉。弘毅精神的形成、弘揚和豐富發展的歷程,既是學校銳意改革、發展壯大的發展史,也是錫師人披荊斬棘、嘔心瀝血的艱苦奮斗史。全校師生只有堅持“弘毅精神”,才能更快地推進學校的融合,才能更好地推進學校的發展。
2“弘毅精神”在塑造中推進融合
學校精神既是歷史的,又是現在的,更是未來的。合并學校不僅要闡釋學校精神的內涵和功能,更著眼于學校精神的培育和建設。無錫高等師范學校經歷了合并后的四年發展歷程。在發展歷程中,學校非常重視營造觀念文化以塑造學校精神,加快學校的融合,具體操作是:(1)精神引領:從引領教師認識自己的學校精神為切入點。通過一系列活動反觀學校的發展歷程,透視學校的行進軌跡,在分享榮譽中,帶給教師內心的感動,讓廣大教師了解學校精神在學校發展的漫漫長河中是如何引領航程,被師生熟知并延續下來的。例,為了使弘毅精神在錫師學子身上得以彰顯和發揚,學校將“弘毅”兩字鐫刻在校園的重要位置,讓師生每天在熏陶下成長,使學校精神由人為強化到自然內化。學校還廣泛收集散落于各地的歷史資料,建成了資料翔實、陳品豐富、內容全面的校史館,供全校師生學習與參觀。(2)文化熏陶:校園文化是學校精神的載體,是學校精神產生的土壤。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一種文化意識和精神自覺。一要優化物質景觀系統。令人賞心悅目的校園物質文化景觀,形成了美的氛圍,是一種特殊的物質“文化場”,能夠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學校有綠樹成蔭的桂花樹,有蜿蜒的校園山石,有雅致的尊師亭,更有朗朗的書聲和濃濃的學習氛圍。正在建設中的新校區更是注重文化氛圍的營造。二要規范行為文化系統。一個學校的風氣其影響力往往比簡單說教來得更迅速、更深刻、更有效。我們努力踐行“敬教垂范、兼容通達”的教風、“明志進德、勵學篤行”的學風,從而真正實現“至誠求是、博學自強”的校風。(3)名師垂范:前臺灣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說:“任何一所學校的精神,其實永遠有這所學校的老師來代表,如果這所學校有一批有學問而又有崇高道德的老師,這所學校就會成為令人難以忘懷的學校。”因此,培養和弘揚學校精神,必須讓名師既成為學校精神的傳播者、實踐者和傳承者,又成為學校精神的“代言人”。在我校近百年辦學歷程中涌現的以及現在正在活躍著的名師,他們是學校精神的創造者、傳承者和實踐者.是學校最寶貴的財富。
3“弘毅精神”在弘揚中與時俱進
弘毅精神不僅要繼續傳統,更要在新時期發揚光大。學校兩度合并后,迅速而有效地整合了總體辦學資源,完成了內部學科重組和管理機構調整改革,明確學校已進入了師范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期。錫師人正根據新形勢,調整新策略,在辦學理念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全面推進學校管理的高等教育化、辦學形式的多元化、職前職后的一體化、辦學條件的現代化,努力把無錫高等師范學校辦成具有教師教育和以財經服務為鮮明特色的,普高和成高、師范和非師范兼容、職前和職后一體的,為無錫及區域的基礎教育和地方經濟服務的高等學校。這一目標的達成賦予了“弘毅精神”新的內涵,今日學校之“弘毅”品格,已是原有校訓的拓展與補充,它融入錫師人求實務本、開拓創新的精神。弘毅之志,已成為錫師人不可或缺的文化底蘊,意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樹立勤學苦練、奮斗奉獻的宏偉志向,以堅毅剛強之品格、恢宏遠大之胸襟正視困難,迎接挑戰,抓住機遇,力爭上游,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創造學校美好的未來。
五結語
學校精神是學校存在和發展的精神動力,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底蘊。合并學校的混合、磨合、融合須經歷一個較長的時間歷程,因而合并學校的精神整合與傳承在學校文化建設中面臨更大的挑戰,是合并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一項長期任務。我們只有堅持“學校精神”,充分認識合并學校精神整合與傳承的重要性、艱巨性,增強文化融合的緊迫感,才能扎實推進學校文化融合的進程,進而達到實質性融合的目的。
參 考 文 獻
[1]馮向東.論并校中的融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薛曉陽.學校精神文化建構的新視野[J].教育研究,2003(3).
[3]王成孚.發展與融合:合并高校改革的戰略思考[J].國家
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1).
[4]桂世權.論學校精神的價值與培育[J].遼寧師范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05(6).
[5]查有粱.中學之精神[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