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障礙是指在交往中阻礙交往的順利進行,成為困擾學習、生活的因素,導致適應不良的心理問題。我國著名醫學心理學家丁贊教授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于人際的適應。本文旨在對職業院校學生中發生的幾個人際交往障礙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思考,從中找到有效的改善辦法,從而有助于學生建立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
一 職業院校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典型案例
案例一:某大一學生,與父母很少溝通,沒有朋友。在自己信箱里發出了“曾經的失落無人得知,現在的無奈更是無人訴說。所有的一切也只能自己承擔”的感嘆!
案例二:某大一男生,自述其父母經常爭吵,家里常受到鄰居的欺負,姐姐也常受姐夫的欺負,上中學時又受到老師不公正的待遇,這些經歷導致他對人際關系的種種偏見。
案例三:某大一女生,父母離異,與母親生活。母親因為婚姻失敗,常以她的父親為例,說世上的男人都不是好東西,要對男人有防范意識等等。導致進入大學后該女生無法和異性正常交往。
案例四:某大一女生,班上的團支書,與其他干部和同學總是處不好關系。覺得自己能干,為班上做了不少事情,應該得到肯定,恰恰相反,同學們并不信任她,她也感受到了同學的疏遠。
案例五:某大一女生,自述越來越喜歡與陌生人打交道,但越來越害怕與身邊的同學交往,自己也發現不對,但又不知問題在哪里。
案例六:某大一男生,室友熱情好客,每天寢室人來人往,開始時大家相處甚好。久而久之,他發現自己沒有一個私密和安靜的空間,于是想跟室友提出來,可又覺得不好開口,擔心得罪了室友,顧慮重重,不能釋懷。
案例七:某大一女生,進校后一直與與室友同進同出,上課、吃飯、活動都在一起,做事不考慮,跟著同學做就是了,后發現自己的能力卻在退化。
二 職業院校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原因分析
大學生對人際關系的認識往往帶有濃厚的情緒傾向,因此,人際關系中的認知、情感決定著交往行為,交往障礙也由此產生。
1 認知偏差。現實生活中人的認知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由于成長環境、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的影響,部分學生不能用發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或因一點不好就全盤否定,以偏概全,以點代面;或對他人抱有成見,影響了對交往對象的正確判斷,導致交往障礙。如案例二、三。
2 情緒不良。情緒在人際交往中擁有廣泛的社會功能,自卑和自負是大學生交往障礙中最為常見的情緒因素,是兩種極端的表現形態。大學生中的自負多緣于片面的自我認識、生活經歷的一帆風順及過分嬌寵的家庭教育。在交往中,往往喜好出頭露面,自我欣賞,自以為是,不太顧及他人感受,因而也就處理不好人際關系,如案例四;而職業院校內有自卑感的學生較為普遍,他們因為貧困、學業與就業壓力、成長中的挫敗經歷等原因,往往會低估自己的能力,缺乏交往的主動性,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
3 性格缺陷。性格因素對人際關系同樣具有重要影響。由性格導致的交往障礙是一種由交往雙方的個性傾向(需要、興趣、動機、理想、信念)和個性心理特征(氣質、性格、能力)的差異而引起的障礙。由于人的個性比較穩固,且具有習慣化的特點,因此由個性心理特征引起的障礙較之其他障礙更難消除。如案例一、七。
三 職業院校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調適
1 學會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人際交往能否順利,與交往者的態度、行為直接相關。而人的態度和行為是具有選擇性的,正確的態度和行為必定是建立在對自己、對交往對象及交往情景正確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了解片面,甚至完全誤解,其交往中表現出來的態度和行為的選擇就很難正確。
一方面,大學生的自我認知是在社會情境中不斷比較而完善起來的。在交往中既要看到自身的價值,又能看到不足,從而建立起客觀的自我評價;同時他人的評價也是自我認知的一面鏡子,通過他人評價不斷修正認知上的偏差,力爭達到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的統一。另一方面,在社會交往中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對他人形成一定的看法,做出評估,對他人的認知客觀與否,決定我們與他人相處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是否正確得體。總之,在人際交往中,只有對自己有較為客觀的認識,同時又具有對他人的正確認識和深刻理解,才能夠在人際反應中比較正確而恰當地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從而與他人建立起和諧的關系。
2 掌握談話與傾聽的藝術是交往成功的重要因素
(1)交談是人際交往中最主要的溝通方式。交談能否順利不僅取決于交談的內容、方式、方法,也直接影響著交往的效果。大學生在交談中應做到:
①說話得體,恰如其分。做到有禮有節,讓對方先講;不要談論對方的隱私或忌諱的話題;人多時,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人身上,要注意平衡。②態度真誠。真誠是友好交往的基礎,也是人際交往得以延續和深化的保證。③應避免的交談方式:常打斷對方的談話或搶接對方的話頭;滔滔不絕,目中無人,忽視對方的反應;注意力不集中,目光不專注;目光長時間盯著對方看,或審視對方,讓對方不自在,感覺不舒服;不考慮交談的對象,用詞不當,使人聽不明白或感到不高興;不考慮交談的時間、主題、氛圍和效果,而短話長說或長話短說;交談中,單方面突然結束談話,或強行把話題轉移到自己感興趣的方面。
(2)善于傾聽的人,人際關系一定是融洽的。傾聽本身就等于告訴對方,你是一個值得我傾聽講話的人,表現出對他的尊重,這樣會提高對方的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一個善于傾聽的交談者是最受人歡迎和信賴的。傾聽對方談話時應做到:注意力集中,表情專注;用適當的形體語言如微笑、點頭、感嘆等表示自己的情感體驗;聽比說更重要,多聽能夠幫助自己理解別人,也有利于讓別人更快地接納自己;尊重對方,平等交流,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體會對方的情感心理感受。
3 學會把握交往中的幾種關系
(1)學會建立親密關系。人際關系從建立到發展,交往由淺入深的過程,首先是對交往對象的注意、選擇和初步溝通,判斷交往是否可以繼續;其次是隨著交往雙方對共同特征的發現,溝通日益廣泛,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廣度逐漸增加,大多的人際關系都是在這一層面;最后是雙方信任感、安全感的確立,親密關系的形成。大學生害怕建立或沒有親密關系,如案例五,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親密關系是所有人際關系中最沒有距離感的,它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關系,給人以歸屬感和滿足感,是情感正常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必要前提,能夠享受親密關系的人能更好地應對各種壓力,因此,學會建立親密關系有助于保持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2)學會獨處,走出孤獨。“獨處”與孤獨是完全不同的心理狀態。孤獨是指內心渴望交往而無法滿足時產生的不愉快情緒體驗,而獨處是指個體獨自一人的客觀狀態,獨處在人際交往的積極性、穩定性和滿意度上都高于孤獨;獨處是成長所必須經歷的過程,在外界關系中所獲得的知識及經驗,必須在獨處時經過思考后才能汲取和沉淀,從而進一步認識自我,從容面對。現時許多大學生沒有看到獨處的需要,或者害怕面對獨處,一味從眾,或感覺到獨處需要,但害怕被別人理解為怪異,不知如何處理,如案例七。其實獨處需要不僅是我們自己內在的一個需要,同時我們能以此需要來更好理解他人,為他人在適時創造獨處的環境。假如你能自在地獨處,你也會有很好的機會和別人相處。
(3)學會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競爭與合作在人際關系中比較難以把握,難就難在合作意味著取長補短,不能以個人為中心,要以集體為重,而競爭更是要學會適量適度,這其實是對自我的一個深層次認知。提倡競爭與合作的重要意義在于:競爭對人提出了挑戰,使人有動力積極向上,不斷發掘自己內在潛能,才能在與外界社會的碰撞摩擦中完善自己;而合作使人清楚認識到自己和對方的優缺點,從他人身上學習,同時學會團隊合作,學會如何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在完成共同目標的同時提升自己的能力。
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與他人能夠和諧相處,職業院校學生就需要把握好交往的基本原則:真誠、尊重、平等、包容、互惠互利。同時還需要學習人際交往的藝術,學會自我調適,避免發生交往障礙,努力維持并深化良好的交往關系,不斷發展自我、提升自我,積極、從容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參 考 文 獻
[1]張厚粲.大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2]易錦海,李曉玲.交際心理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
版社,2004.
[3]姜憲明.大學生心理自我保健[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
[4]周家華,王金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華
大學出版社,2004.
[5]陳桃林,王曉剛.孤獨與獨處的語義分析[J].中國臨床
康復,2006.
[6]汪海燕,馬奇柯.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健康指導(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