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長久以來,隱喻一直被看作是一種修辭手段,借此使所描繪的事物或事件更加鮮活生動。但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隱喻逐漸成為哲學、心理學、語義學和語用學等學科的研究熱點。特別是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產生,人們不再僅僅將隱喻視為是一種語言裝飾手段和語言形式上的修辭,而是人類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方式。至此,隱喻也不再是文學作品的專利,而是包括科技語篇在內的任何語言使用過程中都會出現的概念投射過程[1]。本文將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科技英語詞匯隱喻進行研究,同時闡述該種認知研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作用。
二 隱喻的認知理據及分類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隱喻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人類思維進化的結果。萊考夫和約翰遜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闡述了他們的隱喻認知理論,即人類思維總是傾向于以熟知的、有形的、具體的事物為參照,來認識抽象的概念,從而形成一個不同概念域之間相互關聯的認知方式。因此,隱喻的實質就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體驗某一類事物,是不同領域內一個范疇向另一個范疇的語義延伸。根據他們的觀點,語言使用中的隱喻表達式只是一種表層的現象,真正對認知起推動作用的是深藏在人類認知體系中的隱喻概念。人們首先是在概念層面上將一個范疇隱喻化為另一個范疇,然后才在語言層面上將一個詞語隱喻化為另一個詞語。
隱喻的認知性決定了它在日常生活中,在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是無處不在,不可或缺,不斷發展的。為此,趙艷芳在《認知語言學概論》一書中將隱喻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常規隱喻;另一類是創新隱喻。所謂常規隱喻就是那些“通過長期建立的常規關系而無意識進入語言的隱喻”[2],這些常規隱喻的意義已成為詞匯約定俗成的字面意義,并已被收入詞典中。趙艷芳還援引萊考夫對隱喻的分類,將常規隱喻大致分為三類:
1 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
指用一種概念結構來構造另一種概念結構,使兩種概念相疊加,將談論一種概念的各方面的詞語用于談論另一種概念。如spend一詞最早是用來談論“money金錢”,后來被用于談論“time時間”,“energy精力”和“efforts努力”等,因為人們將“時間”、“精力”和“努力”看作是和“金錢”一樣寶貴的東西。
2 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指參照空間方位而組建的一系列隱喻概念。方位概念是人們較早產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礎上,人們將這些具體的方位概念投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上,如情緒、身體狀況、數量、社會地位等,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詞語表達抽象概念的語言。如人們通常用“up”和“high”表示心情愉快、狀態良好、數量增加或者社會地位的提高,用“down”和“low”表示情緒沮喪、狀態不佳、數量減少或社會地位的下降。例如:I’m feeling up.Tom is really low these days.The number of books sold each year keeps going up.If you’re too hot,turn the heat down.
3 實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
指人們將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事件、狀態等無形的概念看作是具體的、有形的實體,進而對其進行談論、量化和識別。例如:My fear of insects is driving my wife crazy.
除了常規隱喻外,還有一類創新隱喻,是隱喻不斷地發展創新的結果。它的產生主要依賴創造者新的感受,它可以來源于文學家個人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也可以是出于表達新事物的需要,將舊詞語義擴展引申的結果。因此,可以將其分為文學隱喻和科學隱喻兩類[3]。
對于文學隱喻,我們并不陌生,因為亞里士多德以來的學者們一直從修辭學和文體學等角度對文學語言中的隱喻現象進行著廣泛的研究與探討。正是由于“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段”這一傳統定式的存在,人們曾一度很難將“科學”和“隱喻”這兩個詞聯系到一起,認為隱喻的“修飾功能”有悖于科學語言的嚴密性、準確性、精煉性和客觀性。但事實上,“不僅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隱喻,即使在嚴密的科學語言中也隨處可見”[4]。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和連接已知和未知的橋梁和紐帶,隱喻不僅可以幫助科學家發明發現新事物,通俗形象地解釋科學概念,還可以借助舊詞構造新詞,或將舊詞的詞義予以擴展,從而擴大該詞的詞義范疇。下面著重就科技英語詞匯中的隱喻現象進行認知分析。
三 科技英語詞匯隱喻的認知闡釋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是人類的認知模式之一,是意象圖式(image schema)從一個認知域到另一個認知域的相應結構上的投射。因此可以說,“隱喻的認知立足點就是‘意象圖式’,這些圖式均產生于人類的基本經驗,來源于人類的日常生活”[5],并在不同概念域間的投射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科技英語詞匯隱喻的產生也同此理。筆者認為以不同的意象圖式投射為基礎,可將科技英語詞匯隱喻分為以下幾種:
1 形狀投射隱喻
由于科學概念通常都是比較抽象深奧的,為了使其容易被理解,科學家們就必須用通俗的語言來表達這些概念。因此,在科技英語中,人們經常發現一些設備、儀器、工具和零件等的名稱中蘊含著隱喻,也就是說借用人體器官、動植物、生活用品和英文字母等日常生活中大家熟悉的形狀來描述那些被應用于生產和科研領域、鮮為大眾所知的事物的形態,從而借助兩個事物形狀的相似性完成了從一個認知域到另一個認知域的概念投射,即完成隱喻認知。例如:“gooseneck crane 鵝頸式起重機”是一種大型起重設備,對于它的外形雖然很少有人能夠親眼目睹,但鵝幾乎是人人都曾見過的動物,并在已知的認知域里形成了意象圖式。因而,當看到“gooseneck crane”一詞時,人大腦中已知認知域里的關于鵝頸與鵝的比例關系的意象圖式開始向未知認知域里的鵝頸式起重機這一陌生概念投射,進而根據“gooseneck crane”可以想象出其起重臂的形狀酷似鵝的頸部,起重臂與起重機的比例關系與鵝頸與鵝的比例關系相近,從而在大腦中勾勒出鵝頸式起重機的大致輪廓,同時也完成了對這一陌生事物的認知。類似的還有“finger lever指狀手柄”,是以為人所熟知的人體器官手指來喻指不被人們所熟悉的手柄形狀;“ball bearing滾珠軸承”一詞會使人們很容易地將已知的“ball球”的形狀的意象圖式投射到未知的軸承滾動體的形狀上;“M-roof M形屋頂”以英文字母M充當喻體形象地描繪了屋頂的形狀。
2 功能投射隱喻
除了形狀投射隱喻外,科技英語的一些詞匯的構成是人們將熟悉事物的功能投射到陌生事物上,從而完成對新事物認知并命名的結果。例如:“memory”一詞最初是用來指一種大腦存儲記憶信息的能力,翻譯成“記憶力”。后來由于計算機的發明,需要對其各零部件進行命名。根據計算機與人腦在其工作原理和功能方面的相似性,將計算機中用于信息存貯的部分稱作“memory存儲器”,意為可以將輸入計算機中的信息資料進行保存的裝置。科學家們將有關人類大腦如何運轉的經驗組織形成意象圖式,又將該意象圖式擴展運用到對于計算機的認知活動,“memory記憶力”一詞也就通過投射發展了其隱喻意義“存儲器”。再比如“virus病毒”,原指生物學上比細菌小,可以復制并能導致感染性疾病發生,同時影響生物體正常功能的有機體。在計算機領域里,人們將“具有復制自身、感染、破壞其他文件并最終可能使電腦陷于癱瘓”的惡意程序稱作“virus計算機病毒”[6]。這種命名就是人們根據生物學上的“病毒”與計算機領域里的惡意程序都具有復制、感染和破壞的功能,從而將生物學中的已知概念向計算機領域投射而形成的新概念。航空航天領域中的“carrier rocket 運載火箭”一詞就是將“carrier運送物體的人或物”的功能投射到火箭上表明該種火箭的功能就是裝載并運送航天器至預定的軌道。由于兩者具有相似的功能,所以形成了功能投射隱喻。
3 方式投射隱喻
在科技英語中,還有一些詞匯也是將日常生活用詞的詞義擴展而引申為科技詞匯的。只是這種引申是依賴不同事物之間運動或工作方式的相似性來完成的,即方式投射隱喻。例如:“pecker”一詞最早的意思是指啄木鳥,一種有著很堅硬的喙,利用它的硬喙可以在樹上啄洞覓食昆蟲的鳥類。由于它啄啃樹木的方式與在物體或紙張上打孔的一種機器的工作方式酷似,故人們將從觀看啄木鳥覓食方式中形成的意象圖式投射到打孔用機器的工作方式上,從而完成了該詞詞義的擴展,并為該種機器命名,即“穿孔器或穿孔針”。再看科技英語中“grass-hopper conveyor”一詞,其中的“conveyor”是“傳輸器,傳送設備”的意思。加上限定詞“grass-hopper蚱蜢”后,可以想見該種傳輸器的運動方式應該與蚱蜢相似,是跳躍式的。因此人們對“grass-hopper conveyor跳運式運輸器”的認知也是通過一種事物的運動方式向另外一種事物投射的結果。
4 性質投射隱喻
通過將熟悉事物的性質或特征投射到不為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也可以形成隱喻。這種例子在科技英語中也屢見不鮮。例如:“baby check valve”這一合成名詞的中心詞是“valve閥門”,加上“check”意義范圍縮小,意為“單向閥門”,但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單向閥門”則需要由其前置修飾名詞“baby嬰兒”來決定。眾所周知,嬰兒相對于處于其他生長階段的孩子以及成年人來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形體小。因而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就完成了嬰兒的這一突出特征向其他認知域的投射,使其具有了“小型物”的隱喻含義。所以當用“baby”來修飾“check valve”時,很容易使人們想到這是一種“小型單向閥門”。同樣,“master”也是具有通過性質投射而形成隱喻含義的詞語。“master”的最基本的含義是“主人”,既然是主人,相對于仆人來說就有主導、掌控的性質,通過意象圖式的映射產生了在科學語言中的隱喻意義,即“主導裝置”。因而當看到“master oscillator”一詞時,人們很容易就會聯想到這是一個具有“master主導裝置”性質的“oscillator振蕩器”,即“主控振蕩器”。
5 結構投射隱喻
有些科技英語詞匯隱喻是以不同事物之間結構的相似性為基礎形成的。例如: “sandwich三明治”,人們都知道它是由兩片或三片同類同質的面包片中間夾上不同類不同質的肉或奶酪制成的。在建筑領域里,也出現了兩層同種建筑材料之間夾有不同材質材料的結構。基于對食品“三明治”的認識,人們通過隱喻將該種食品與建筑領域里的相似結構聯系到一起,將該結構稱作“夾層結構”。又如:“tree樹”的結構盡人皆知,主要由樹干和樹枝構成。人們將這一結構意象圖式投射到其他領域,用“tree”來修飾并構成其他合成名詞如“tree circuit樹枝形電路”和“tree system分支配電系統”等,從而將未知的復雜的電路及配電系統的結構用淺顯易懂的“tree樹”一詞描繪出來。
6 方位投射隱喻
英語日常詞匯中某些詞匯特別是人體器官名稱經常被用來構成科技英語的合成名詞,主要是利用這些人體器官在人體中所處的位置與科技領域里的某些事物相對于其他事物的位置關系相似或相同,從而通過形成方位投射隱喻來認知命名科技領域里的零件或設備。例如:“head頭”,在人體中所處的位置是最上面,也可以引申理解為最前面或突出部分,所以由此而構成的“head amplifier”即可以解釋為“the amplifier put in front of a certain equipment放置在某一設備前的放大器”。同樣地還有“foot腳,足”,位于人體的最下端,是人體的支撐,通過隱喻方式借用于其他領域,詞義被引申為“底部,基礎,底座”,因而產生了“rail foot軌底”和“strainer foot濾器腳座”等科技詞匯。
從以上的分類闡釋中可以看出,人們熟知的日常生活概念常常可以通過形式、功能、方式、性質、結構和方位等意象圖式投射而被應用于科學技術概念域當中形成隱喻,從而通過隱喻將兩個不同的認知域聯系起來,在使科學概念變得淺顯易懂的同時也拓展了人們的思維空間。
四 隱喻的認知研究對科技英語教學的啟示
隱喻在科學語言中的普遍存在進一步證明了它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人們在思維中感知、重構現實世界的重要手段。科技英語教學不僅是語言教學,同時還是培養學生認識和理解世界能力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隱喻思維能力,并通過讓學生了解隱喻的認知機制來努力發現并掌握科技英語詞匯學習的一般規律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認為隱喻思維能力的培養過程實際上就是隱喻意識不斷增強和隱喻運用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所謂“隱喻意識是語言學習者對隱喻形式及功能增強了的察覺程度和敏感程度”[7]。首先,隱喻意識的不斷增強對于科技英語閱讀和詞匯教學都有著重要意義。前面已經談到,在科技語篇中,隱喻現象俯首皆是,正是通過隱喻表達才將抽象復雜的概念具體化、簡單化。例如:Faster than a speeding bullet,a flying electron meets a positron coming equally fast the opposite direction.It’s a bird,it’s a plane,it’s a superphysics[8].在該句中,作者將正負電子對撞比擬成飛鳥相撞或飛機相撞,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肉眼看不到的這一物理過程。作為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類似的講解分析,增強學生對隱喻的關注和察覺程度,幫助學生利用形象思維展開想象,發現并探索科技語篇中作者呈現給讀者的世界奧秘。在詞匯教學中要注重幫助學生理解一詞多義現象的隱喻認知機制。“科技英語詞匯一般分為三部分:技術詞、半技術詞和非技術詞”[9]。其中半技術詞的絕大部分和非技術詞的全部都是來自英語詞匯的共核部分。在這里面又有相當數量的科技詞匯是共核詞匯的基本意義通過隱喻而擴展引申的結果。因此,通過讓學生了解隱喻的認知機制可以進一步增強他們的隱喻意識,并運用認知原理來理解詞匯意義和擴大詞匯量。其次,還要注重隱喻運用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科技英語翻譯教學中要鍛煉學生自覺運用隱喻的認知方式,在譯語中尋找靈活恰當的隱喻表達方式創造性地傳遞原語中的信息,從而使譯文既忠實原文又具有較高的可讀性。
五 結語
作為人類的一種思維方式,隱喻在科技領域里發揮著重要的認知作用,它通過將形狀、功能、方式、性質、結構、方位等意象圖式從一個認知域向另一個認知域的投射幫助人們將抽象的科學概念通俗化具體化,并為新的科學概念命名,因此而成為一種有效的構詞手段。隱喻在科技語言中的普遍存在決定了其在科技英語閱讀、詞匯及翻譯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通過使學生了解并掌握隱喻的認知機制必然會幫助學生提高其隱喻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提高英語水平。
參 考 文 獻
[1]Lac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Ungerer,F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Lond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117.
[3]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
社,2001:104-112.
[4]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28.
[5]王文斌.論漢語“心”的空間隱喻的結構化[J].解放軍外
國語學院學報,2000(1):58.
[6]張秀梅.科技英語詞匯中的隱喻現象分析[J].華東交通
大學學報,2006(6):155.
[7]龔玉苗.隱喻意識與外語詞匯教學[J].外語界,2006
(1):41.
[8]張梅崗,余菁,李瑋星.科技英語修辭[M].北京:國防工
業出版社,2008:291.
[9]方夢之.科技英語實用文體[M].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
司,198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