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經濟轉型與市場國際化轉軌的宏觀背景下,近年來各高校對外漢語專業的畢業生逐年成倍增加,其就業形勢也開始凸顯出緊張局面。因此,有必要準確掌握畢業生就業心理的基本狀況,以便給這一專業的學生們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導和就業指導。
一 研究方法
從2007年7月20日開始,在部分開設對外漢語專業的高校內展開學生就業心理調查。利用網絡、電話采訪和發放問卷等方式,對北京外國語大學對外漢語專業、上海外國語大學對外漢語系、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對外漢語系、云南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專業、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系、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對外漢語專業、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對外漢語專業、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對外漢語專業進行了調查。其中發放調查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83份,共計收集有效問卷426份,得到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資料。
二 結果與分析
(一)對專業課程設置合理性及個人能力的評價
在對專業課程滿足目標崗位技能的評價方面:持肯定態度的占18%,認為不能滿足的占13%,認識不清楚的占32%,認為也許不行的占8%,認為需要進一步實踐的49%。可看出學生對學校開設的課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對課程設置的知識結構認識不十分清楚。
在對設置課程的側重點方面:有21%的被調查者認為應側重理論教學,有39%的被調查者認為應側重于實踐,有40%的人認為應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見學生能認識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
在對個人能力的評價方面:認為要有創新精神的占41%,具有團隊精神占42%,人際交往能力占42%,吃苦耐勞占58%,學習能力占68%,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占71%,專業素質占76%。說明學生對創新精神、具有團隊精神、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深刻,而對吃苦耐勞、學習能力、具備解決問題能力、專業素質等方面有比較充分的認識。
(二)對將要面臨就業問題的評價與分析
在看待專業和工作性質的方面,一定要找與專業對口的工作的學生占29%,可以接受與專業有關聯性的工作的占71%,可以接受專業與工作性質無關的占5%,先找一份工作再說的占36%,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行業的占23%;說明學生對當前的就業狀況有一定的認識。
在就業的取向方面,打算先就業后擇業的占75%,先擇業后就業的占11%,繼續深造的占34%,直接到國外任教的占38%;調查證明學生關于就業的問題考慮得很實際。
在對就業形勢的認識方面,認為形勢嚴峻、就業困難的占81%,認為就業困難大、但通過努力仍可以找到工作的占43%,對就業形勢很擔心、無所適從的占75%,覺得就業容易、胸有成竹和不了解、沒有打聽的選項沒有人選擇;說明大部分學生覺得就業的形勢很不樂觀。
在對當前就業困難最主要的原因的選擇中,認為缺乏實際技巧與經驗的占47%,認為就業期望太高的占38%,就業人數太多的占39%,信息渠道不暢通的占49%;在對求職渠道的選擇方面,選擇通過人才招聘市場的占5%,校園招聘會的占75%,網上投簡歷的占65%,父母親戚朋友介紹的占12%,報紙廣播媒體報導的占6%,毛遂自薦的占21%;明顯看出學生急需就業指導和用人信息。
(三)對就業指導的評價與分析
在學生希望通過就業指導獲得的信息方面,應聘技巧占71%,求職心理輔導占41%,用人單位的信息占53%,職業規劃輔導占73%,專業出路占63%。對現在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評價上,覺得很滿意的占7%,滿意的占38%,一般的占38%,不滿意的占21%,很不滿意的占5%;在就業指導應包括的內容方面,選如何寫簡歷的占85%,如何面試的占91%,如何談薪酬和福利的占71%,了解用人單位的文化背景的占95%,了解招聘單位的用人標準的占49%;說明學校需要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
三 總結與建議
通過調查結果,顯示出目前對外漢語專業的就業渠道多種多樣,同時也看到了對外漢語專業畢業生在知識結構上存在的問題,專業課程設置需要進一步研究調整,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使他們在涉外教學、傳播、外事、外企等方面得到就業機會。在就業指導上,畢業生需要學校有計劃地安排就業專題講座,重視見習、實習工作,加強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參 考 文 獻
[1]霍曉亮,張正義.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之對策[J].山西省
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3).
[2]朱敏.為大學生心理高壓人群點一盞心燈[J].中國大學
生就業,2005(15).
[3]邱勇強.我院畢業生就業心理調查分析及對策思考[J].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7(1).
[4]武向榮.論大學畢業生就業風險[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2004(3).
[5]何亦名,張炳申.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后畢業生就業問題
分析[J].高教探索,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