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所關注的生態系統是由生命系統(生物群落)和環境系統(無機環境)在特定空間組成的有機復合體,實現系統平衡是生態系統的基本目標。[1]而高校黨建是黨領導下的基層黨組織建設,和諧校園建設是和諧社會理念下和諧環境的建設,因此,當研究高校黨組織建設與和諧校園環境建設的相互作用與關聯時,就意味著對兩者的研究進入了教育生態觀的視閾。
一 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的生態歸屬
既然要研究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的生態關系,那么就需要對兩者的生態支撐環境進行分析以明確兩者的生態歸屬問題。生態學認為:“環境對于生態系統的形成、發展及穩定具有重要作用。環境包括外環境(Outer Environment)和內環境(Inner Environment)。”[2]
1 外環境——和諧社會的構建與黨的理論創新
首先,要認識到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在黨,高校黨建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高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本質體現。和諧校園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其次,要認識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建設和諧校園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建設和諧校園又推動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最后,還要認識到黨的理論創新是黨的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基石,是指導和諧校園建設的基礎。總之,和諧社會的構建與黨的理論創新為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提供了一個積極向上的外部理論環境,這個外部理論環境統籌并指導著高校內部環境的發展方向,并不斷地檢視高校內部環境的發展狀況。在從發展層面上看,高校內部環境的建設外在表現是高等教育的發展,外部支撐環境的發展歸根結底也在促進高等教育的進步。因此,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的外部支撐環境從這一角度來說還是要歸屬于高等教育生態系統。
2 內環境——高校基層黨建與大學內部環境
高校加強黨的建設,構建和諧校園,是黨在高校的領導基礎和執政基礎,是凝聚高校師生推動事業發展的力量源泉。加強高校黨的建設,把黨建工作落到實處,營造和諧內部環境至關重要。首先,高校是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搖籃,但高校能否肩負起培養人才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黨的思想作風、組織紀律、隊伍素質和領導水平等方面的建設質量。其次,大學內部環境是營造和諧校園環境的基礎,大學文化環境、大學精神環境、大學校園環境等都是大學內部環境的組成部分。高校能否健康發展,不僅需要外部支撐環境的指導與界定,很大程度上還需要高校內部各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與適應。因此,高校黨建作為高校內部組織的一部分,是要與大學內部各生態環境之間指導協作,和諧適應,共同致力于高校內部支撐環境的建設。從這一層面上看,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同樣都要歸屬于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的生態關系分析
1 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的生態關聯性
“任一生態因子總要與周圍環境經常不斷地處于相互交換之中。”[3]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顯性化載體,可看作是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一個生態因子,它與周圍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等存在著物質與精神的交換。高校黨建作為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高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本質體現,它既屬于政治環境的一部分,同時屬于高校發展的內部組織體系建設。因此,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作為高等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兩個因子必然存在著生態關聯性。這種關聯性具體表現在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都是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和諧校園是踐行和諧社會理論的前沿陣地,高校黨建是指導和諧校園實踐與理論創新的重要途徑。研究兩者關系要關注高校黨建的系統構成與校園各種生態環境的相互關聯,考察高校黨建制度如何發展才能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同時,這種關聯性也表明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高等教育生態系統是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的統一體,其存在形式必然是相互依存的,正是兩者的依存程度才體現了兩者共同發揮潛力的可能性。
2 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的生態共生性
從生態共生性視角分析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的關系,就要“從事物間相互依存、積極合作的關系去認識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各種生態因素和現象”。[4]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環境的互動產生兩者的生態共生,高校黨建所包含的主體與構建和諧校園所擁有的各種生態元素在共生中互相聯系、互相作用,使系統成為了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因此,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的生態共生性更多表現的是雙方的共生互利,通過這種共生互利關系去增加雙方的適合度。當然,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在層次上是不可以等同的,兩者之間的關系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就在于,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更多的表現為單向度的依存。高校黨組織是黨在高校執政的重要組織基礎,加強黨的建設在和諧校園的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
3 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的生態平衡性
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的生態平衡性是指高等教育生態系統一直處在一種動態平衡與相對平衡的狀態。在和諧社會的要求下,高校黨建作為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重要部分,其主導著高等教育生態平衡趨向于校園和諧的構建,和諧校園的建設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輸出部分反過來又促進高校黨建的發展。同時,高等教育生態平衡要有生存與發展關系的牽引,而生存與發展的現實運行機制需要高校黨建的指導,需要有高校黨建的推進與檢視。因此,高校黨建每一次理論的更新與推進都會影響著高等教育生態體統的平衡狀態,但這種影響只是暫時的,因為高校不只是會被動地受制于這種不穩定的狀態,它也要根據社會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做出及時調節,完善自身的內部結構,主動積極地去適應高校黨建理論的創新。于是,高校的主動適應使兩者的生態平衡性升級,進而又進一步支持著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和諧,交替往復,生生不息。
三 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生態關系的優化策略
1 主動適應策略
主動適應策略也叫適時協同策略,是指生態系統各因子之間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與時俱進,及時協調生態關系,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生活方式和發展方案,形成各因子共同發展的合力。作為相對獨立的高等教育生態系統,“與其存在的結構與存在狀態以及由此所決定的生態環境是一個非自足系統,必須靠與周圍的生態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等多重內容的交換才能維持系統的生態平衡,從而使高等教育存在與發展。”[5]這種高等教育與環境之間的交換活動正是高校內部與外環境、高校內環境之間的不斷同化、不斷適應的過程。對和諧校園建設來說,構建和諧校園是踐行和諧社會的前沿陣地,也是高校黨建把黨的先進理論用于實踐,利用實踐反思創新理論的有效途徑。對高校黨建來說,高校黨建是黨領導下的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其發展不但要根據黨中央精神的更新而同步,而且要適時協同黨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即和諧校園建設來創新。因此,高校黨建要適時協同黨的理論的更新,和諧校園建設要適時協同高校黨建的指導,在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下,通過高等教育生態系統內外部環境的不斷適應與同化,形成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共同發展的合力。
2 適度超前策略
適度超前策略是指切實加強高校黨組織建設,保持高校黨組織的先進性。和諧校園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和諧校園是新時期高校黨的先進性建設的生動體現。然而,高校黨建是否能夠及時準確的接收到黨新的理論信息,對和諧校園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適度超前策略就是要依賴于“反饋”作用,通過反饋及時更新黨建理論,把實踐反思從和諧校園環境帶進高等教育系統,通過高等教育系統促使高校黨組織采取某些必要的“應對措施”,以達到適應的目的的過程。因此,適度超前策略要求在高校管理方面要建立科學管理信息反饋系統。換句話說,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應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黨建的要求、建立科學的管理信息反饋系統以推進和諧校園的建設。同時,適度超前策略也要求高校黨建建立更新與創新機制。更新與創新機制就是要明確崗位職責,高校的管理者、教師、學生對各自的崗位都有相應的更新權力、也要承擔相應的創新義務,但權力的行使與義務的體現都要受到學校自我約束機制的監控。這樣,更新創新機制與管理信息反饋系統就可以成為一個推動理論創新的有效生態循環體,保證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穩定可持續發展。
3 生態共同體策略
高等教育生態系統致力于構建由共生性的生存“合力”而形成生態共同體,生態共同體因子之間關系不是獨立平行,而是共生互利。如果實時協同策略目的是促進形成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共同發展的合力,那么生態共同體策略目的就是使兩者的發展合力最大化。生態共同體因子之間具有共同的目標,和諧校園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和諧校園的建設直接推動的是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黨建作為高校組織的一部分,其發展也推動高等教育發展。因此,生態共同體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作用的疊加。這種生態共同體產生的疊加主要體現在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相協調的生態“合力”的支持系統。這種支持系統主要目的是促進各種生態因子的共生互利,高校黨建方面的支持系統包括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干部隊伍和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黨的作風建設等形成黨內和諧整體。和諧校園建設方面包括大學精神,大學文化,校園環境、高校教師的生態學識水平、高校教師的生態文化素養等組成校園和諧整體;因此,要加強高校黨建與大學和諧校園的構建工作必須把兩者納入學校工作的整體規劃,形成共同體,使兩者的支持系統相互作用與適應,通過不斷實踐與創新形成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相互促進的長效機制。
四 結束語
加強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是一個不斷完善和改進的過程。從生態視閾研究高校建設就必須將黨的建設與構建和諧校園有機結合起來,使高校黨建成為改善校園生態環境的生長點,使和諧校園建設實踐成為黨的理論創新的支撐。但是兩者之間的基本規律,特別是高校黨建與和諧校園構建的長效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這也是我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參 考 文 獻
[1][2]于江濤.政治生態視角下當代中國政黨制度論析[D].
碩士學位論文.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2006:10,21.
[3]馬歆靜.對大教育的教育生態學分析[J].贛南師范學院
學報,1996(4):53.
[4][5]賀祖斌.高等教育生態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
版社,2005:3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