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學是一個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
1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內涵
利益相關者理論是西方經濟學家在研究公司治理時針對“股東至上”這一傳統的公司治理理論提出的,并且被廣泛地用于研究企業的社會責任等問題。那么什么是利益相關者呢?利益相關者最初被定義為“沒有他們的支持組織就不再存在的團體”,包括股東、雇員、顧客、供應商、債權人和社團。利益相關者理論不僅將影響組織目標實現的個人和群體視為利益相關者,同時還把組織目標實現過程中,受組織所采取行動影響的個人和群體看作利益相關者,如把當地社區、政府部門、環境等都納入利益相關者的隊伍行列。任何一個組織的發展都離不開各種利益相關者的投入或參與,組織追求的應是利益相關者的整體利益,而不應僅僅是某個單一主體的利益,即組織的經營管理活動要為綜合平衡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而展開。
2 大學利益相關者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影響迅速擴大,逐漸超出了企業管理的范疇,向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滲透。與企業不同,大學(主要指公立大學)作為一種非營利性組織,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股東,沒有人能夠獲得大學的剩余利潤,每一個人或每一類人都不能對大學行使獨立控制權,大學只能由利益相關者共同控制。阿特巴赫曾經指出:“大學不是一個整齊劃一的機構,而是一個擁有一定自治權的各種團體組成的社會”,經濟學中的“利益相關者”一詞很好地表述了這種意涵:一所大學就是一個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大學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影響大學發展的各個群體和組織:教師、學生、行政管理人員、校友、政府和納稅人等。
大學引入利益相關者概念,也是與傳統大學崇尚“教授治校”,或者把大學看作董事們的私人領地有關。所以,與企業利益相關者理論強調股東與利益相關者和諧相處一樣,大學的利益相關者理論也強調與社會各界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爭取社會各方面對大學的廣泛支持。大學的目標是實現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整體利益最大化,而不能以某一部分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二 大學利益相關者的分類
既然大學是一個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那么大學的利益相關者究竟分為哪幾個層次呢?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大學利益相關者進行了分析,根據利益相關者與大學的密切程度,結合我國現階段的具體國情,筆者認為可以把大學的利益相關者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1 核心利益相關者
核心利益相關者主要是教師、學生、政府及大學中以校長為代表的行政管理人員。教師肩負著教學、科研與提供社會服務的重要使命,教師會因學校的發展而升值和榮耀,得到物質和精神上的回報;學生是教育服務的對象和產品,學校發展則意味著會有更高的人才培養質量,意味著學生好的就業前景和好的未來收益,所以教師和學生是大學的核心利益相關者。由于大學教育的準公共產品性質,政府始終是大學教育經費的主要提供者,大學的發展會擴大國家的人力資本積累,增強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因此政府也是大學核心的利益相關者。隨著大學的演進、變化,大學組織內部的結構越來越復雜,為了保證大學的組織結構和構成要素的和諧、高效運轉,強有力的行政權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行政管理人員也是大學的核心利益相關者。
2 重要利益相關者
重要利益相關者包括校友、捐贈者、出資者和學生家長等其他給大學提供經費幫助的個人或組織。大學的經費來源主要有政府財政撥款、學費、社會投資與借貸資金、社會捐贈、盈利性收入等渠道。在高等教育市場化走勢下,政府之外的經費提供者們正日益受到重視,并成為大學競相追逐的對象。學校的發展意味著擴大了企業合作者——學校的社會影響,提高了社會聲譽,會對企業和學校產生積極的互惠效應。大學必須像市場中的企業一樣,采用企業慣用的手法——公共關系、市場營銷、形象宣傳去贏得學生、企業、銀行、投資者、捐贈人(個人或組織)、校友等經費提供者們的“貨幣選票”,于是他們自然成為大學資源方面的重要利益相關者。
3 邊緣利益相關者
邊緣利益相關者包括社區和社會公眾等。現代社會,大學已經融入了當地社區的生活,大學的影響已經擴散到社區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學的發展會給當地社區帶來包括經濟的和非經濟的利益,所以社區是大學的邊緣利益相關者。社會公眾作為納稅人與學校有著千絲萬縷的經濟聯系,大學的發展也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進而保護和增加社會公眾的利益,因此社會公眾也是大學的邊緣利益相關者。
三 大學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
1 大學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必要性
大學是多元利益相關者共同控制的組織,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在大學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并且通過不同的途徑、方式對大學產生影響。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牽制,形成了大學的利益結構。大學治理結構是大學利益結構的體現,不同的利益結構會導致出現不同的大學治理結構。與以往某一利益相關者占主導地位的大學治理結構不同,現代大學治理結構是要培育利益相關者參與共同治理的意識,提高其素質和調動其積極性,使各方面力量在一個協商氛圍下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意志,尋求一種利益相關者參與共同決策和相互制衡的機制。
由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大學,主要是為了建立一種監督和制衡機制。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契約的不完備以及不同主體的不同利益追求,會誘使大學的“當權者”利用獲得的權力采取“隱蔽行動”,即利用信息不對稱和契約不完備,實施機會主義行為,從而產生“道德風險”。傳統的大學管理模式之所以容易產生領導權力膨脹、個人利益受壓、基層缺乏自主權等弊端,其中學校權力和利益制衡機制的缺位是很重要的原因。讓權力之間、利益之間、職能之間、決策之間、上下級之間、機構之間、成員之間、機構和成員之間相互挑戰、相互牽制、相互監督,讓對方產生威脅感和不穩定感,是大學“共同治理”能夠分而不獨、散而不亂的一條重要原則。
2 大學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利益相關者委員會
如何建立一種能夠協調大學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權力關系,解決大學各利益群體之間的權力沖突,保障各利益群體權力和責任的合理配置,促進大學共同體內所有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潛能的發揮,進而形成有共同愿景和目標認同的治理結構是現代大學發展的內在要求和終極價值取向。
大學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是尋求一種利益相關者參與共同決策和相互制衡的機制。在這種模式下,大學的決策權不是由政府或其代理人校長主導,而是交給利益相關者委員會(The Council of Stakeholders)。利益相關者委員會一般由政府、學校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學生、校友、社區公正人士、捐資人等利益相關者代表組成,該委員會在資源配置、財政預算、人事決策、專業設置以及其他事務方面參與大學的決策及管理。大學的各方利益相關者根據他們參與大學治理的能力、責任感和意愿等,在大學治理結構中各得其所、各行其責,實現“共同治理”。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是對大學由政府直接控制的線形管理模式和大學完全自治的點狀管理模式的修正,體現了我國大學管理從政治化到社會化的轉變,反映了大學是一個作為多個參與者共同創造價值的契約連接體。
總之,利益相關者的期望和要求規定了大學責任,為大學指明了發展的目標方向;利益相關者的物質和精神付出充實和豐富著大學資源,為大學提供了發展的能量和動力;利益相關者的作用、地位和權利制約和規范著大學制度,為大學創設了發展的機制平臺。在利益相關者視角下,大學的責任劃定、資源獲得和制度安排發生了從“單一的國家責任”走向“廣泛的社會責任”、從“有形”走向“無形與有形并重”以及從“自治自給”走向“合作開放”、從“單一計劃行政管理”走向“共同治理”的境域轉換,這為當今大學的管理和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視野和機制創新的原動力。但同時也要承認,大學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作為大學管理體制和大學治理的創新方向,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既要合理的借鑒西方國家現代大學制度的成功經驗,又要緊密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從而促進我國大學的健康發展。
參 考 文 獻
[1]李福華.大學治理的理論基礎與組織架構[M].北京:教
育科學出版社,2008.
[2]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關者分析[J].教育研究,
2005(3).
[3]張燚,張銳.高校利益相關者管理:一個研究框架[J].科
技管理研究,2006(3):129-131.
[4]潘海生.作為利益相關者組織的大學治理理論分析[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17-20.
[5][美]R·愛德華·弗里曼.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方法[M].
王彥華,梁豪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