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學生自殺、殺人、自傷、傷人、透支生命、漠視生命等現象已經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尤其是大學生的自殺現象呈現出上升趨勢,讓人們不禁為年輕生命的逝去而扼腕嘆息。對于大學生身上出現的這些危機現象,眾多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大多數學者都將其歸結于由于家庭關系不和、感情受挫、學業不良等具體的誘因而導致的精神負荷過重、悲觀失望進而對前途喪失信心等等。但筆者認為,大學生之所以會選擇自殺,往往是受自身價值觀念的引導,或價值觀念模糊的影響。[1]而其中缺乏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是其根本原因。[2]
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在總體上是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他們積極樂觀、拼搏進取、珍愛生命,他們大多數能客觀認識生命、尊重不同形式的生命。但也有部分學生持消極的宿命觀或功利化的生命價值觀,表現出對生命的懷疑、不滿和回避,對自己的人生滿意度偏低,對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持消極的態度。[3]因此筆者認為,只有加強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教育,使他們形成對人生的積極看法,堅定人生的意義,才能從根本上預防大學生惡性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
一 生命價值觀的涵義
生命價值觀教育在國外已蓬勃興起,但是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何謂生命價值觀教育,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內涵的表達是多種多樣的。任桂平認為,所謂生命價值觀教育,就是“要在個體生命、生理的基礎上,遵循生命的規律和原則,引導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的價值。”[4]李軍凱認為,生命價值觀教育是關于生命的教育,是使人們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創造生命價值、提升生命價值的教育。[5]而筆者認為,生命價值觀教育是使人們理解生命的意義,引導人們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追尋人生價值的教育。
二 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體制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教育已經成為社會高度關注并十分重視的問題,各個高校也相繼根據自身的情況開展了生命價值觀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培養他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按理說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應該得到相應的提高,但是事實卻并非如此。近些年來大學生自殺等惡性心理危機事件仍然層出不窮,出現了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和社會主導生命價值觀之間的脫節,這些都反映出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由此可見,高校的生命價值觀教育存在諸多問題。
1 重視程度不足
我國當今處在一個經濟迅速發展的階段。在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的同時,人們對“人性”的思考卻并沒有達到相應的高度,漸漸地把生活的內容等同于物質生存條件。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引導大家“如何而生”,而在于“為何而生”。但是當前我國高校教育普遍把知識的傳授當作重中之重,而忽視了讓學生們在教育中感受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尊嚴。即使現在有部分高校開展了生命價值觀教育,也僅僅是為了預防自殺等惡性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并不能從根本上讓大學生更加熱愛生活。
2 教育內容流于表象
在大部分高校,大學生的生命價值教育依附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長久以來,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過于強調為政治服務,強調宏大的價值觀,過于理想化,脫離現實,不符合人的本性;沒有明確的要求和具體的指標,缺乏可操作性。追求美好的理想是人的一種本質屬性,但是如果道德目標高到了大部分學生無論如何都達不到的程度,那么教育自然也就失去了它的激勵作用,有些時候甚至還會起反作用,使學生對沒有實質內容的教育產生反感。
3 教育模式單一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一直注重通過課堂進行至上而下的灌輸式教育,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顯。這樣的教育方式沒有顧及到大學生的接受規律,僅僅是施教者的一廂情愿。雖然部分學校也開展了很多生命價值觀教育課程、活動,例如有的學校已經把生命價值觀教育納入新生的入學教育體系,但是大部分教學方式都是由老師照本宣科,并不能真正被學生接受,“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在當今信息日趨開放、傳播日趨迅捷的社會,這種單一封閉的模式遠遠不能激發起大學生的學習激情和興趣。
4 承擔教育責任的主體素質有所欠缺
加里寧說:“教育者在陶冶被教育者時,不只是給他一定的知識,而主要的是要以自己對日常事物的態度去影響他們。”教師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影響者,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實施生命價值教育,必須培養教師的生命情懷,讓其在教學實踐中實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意識,對自己本身要先有所領會和體悟,從而熱愛學生、關懷學生、賞識學生,引導學生去進行自身意義的體悟和發揮生命的價值。但是目前部分教師功利化心理嚴重,沉迷于經濟利益,不安心教書育人,不主動關心學生,缺乏強烈的責任心和較高的職業道德水平;部分教師專業水平和文化素養不高,自身的生命價值觀并不明晰。
綜上所述,我國的生命價值觀教育中存在著諸多問題,難以引導大學生建立起積極向上的生命價值觀,因此筆者認為,在高校教育中必須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幫助大學生建立起積極穩定的生命價值觀。
三 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體制的構建
1 提升生命價值觀的教育理念
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實現教育目標、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前提條件。生命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讓大學生不要發生惡性心理危機事件,更重要的是讓大學生產生生命中所需的熱情和激情,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正面積極、樂觀進取的生命價值觀。
2 把握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內容
生命價值觀包括很多內容,其中有:(1)生存能力教育:教給大學生如何進行身體與營養、健康與鍛煉、安全與防范、認識自然與環境保護、憂患意識與苦難體驗等的教育,使大學生能夠在各種環境下生存;(2)生命情感教育:對生命意義的自覺、欣悅、沉浸以及對他者生命乃至整個生命世界的同情、關懷與鐘愛;(3)生命信仰教育:使大學生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了解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知曉如何作為一定的個體完成和實現自身的社會化過程,從而真正成為一個特定社會中的一員,為社會所接納,它還可以使個人了解自己的義務和責任,感受到生存的意義和價值;(4)實踐與創造精神教育:指導大學生在不斷追求新生活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創造性的勞動實踐來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6]
3 創新生命價值觀教育模式
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不僅要向大學生傳授生命價值的理論,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生命價值判斷能力和生命價值評價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僅靠灌輸模式能夠達到的,它必須落實到校內外的各種相關活動之中,使身在其中的人潛移默化地受到其影響。
高校應該把生命價值觀教育融入到各學科之中,教給大學生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價值觀念,塑造一種與高學歷相匹配的文化素養。《美國的2061計劃》認為,價值觀和態度、技能一樣屬于思維習慣,它隱含在科學、數學和技術中,可以塑造人們的價值觀。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價值觀教育的經驗,將生命價值觀的教育融入到文學、歷史、社會等課程中,[7]有計劃地組織一系列針對性強的相關課程或者講座,讓學生體會到生命的美好,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學校還可以組織類似書畫比賽、主題演講、征文等活動,陶冶學生情操,體驗人生的樂趣,從而喚起大學生的內心響應,樂于接受生命價值觀的教育,以培育大學生一種愛學善思的濃郁學習氛圍,從而使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獲得“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學校還可以開展各式各樣有關的專題活動,如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意識教育、死亡教育、性教育、法制教育、禁毒和預防艾滋病等專題教育活動,在學校校園中營造濃厚的生命教育的氣氛。這些專題活動往往帶有一定的趣味性,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
4 提升高校教師的素質
高校教師應提升自己的人文情懷,關愛學生,信任學生,注重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把生命價值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尤其要滲透于課堂教學的活動之中。因此教師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自由,從而促進學生的個人成長,引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和責任感。還應該敏銳地洞察和反思生命的狀態,洞察自己以及學生的生命狀態,有效地捕捉教育機會,與學生交流分享各自對生命的情感與體會,讓師生雙方在對話中共同成長。
生命與人類共始終。沒有生命就沒有豐富多彩的世界。因此,我們需要重視生命價值觀的教育,大學生生命價值教育的建立和實施已成為教育實踐、改革和發展進程中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我們希望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生命價值教育,使他們能夠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而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頑強的生命意志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參 考 文 獻
[1]姚飛.文化價值觀與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D].河
海大學,2005:2-3.
[2]莫文斌.高校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異化與關懷[J].高教
探索,2008(5).
[3]李艷蘭,胡海青,王小桃,羅貴明.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現
狀調查[J].臨床身心疾病雜志,2009(3):37-38.
[4]任桂平.守望生命—不可缺席的生命教育[J].中國教育
學刊,2005(9):24.
[5]李軍凱.大學生的價值觀與生命教育的相關研究[D].南
昌:江西師范大學,2008:3-4.
[6]陳茉.當代青少年價值觀的分析與引導[D].長春:東北
師范大學,2006:17.
[7]龍一平,沈紹睿.論美國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途徑及
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