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經濟信息化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世界各個角落延伸,成為新時代經濟最重要的特征。經濟信息化既可指經濟生活逐步實現信息化的過程,又可指這一過程所追求的目標或運動的結果,即經濟生活的全面信息化。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信息化就是產業信息化和信息產業化的互補共進過程。[1]這一過程需要大量的高級人才來實現,所以可以說,高等教育與經濟信息化的關系最為直接、最為密切,沒有高等教育提供高素質的高級專門人才和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成果,就不可能有經濟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廣西瀕臨東盟各國,無論是貿易上還是文化上都早有往來與交流,尤其是在2004年首府南寧市被確定為東盟博覽會的永久會址后,與東盟各國的交往更為密切,同時也推進了廣西經濟向國際發展。因此,促進廣西區域經濟信息化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是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的。
一廣西促進區域經濟信息化的必要性
1促進經濟信息化是促進社會信息化的基礎。經濟生活的基本問題是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要進行資源配置就必須有信息,信息本身是一種資源,但與其他種類的資源不同,信息引導著其他資源的流動,使它們結合在一起并形成生產能力,即經濟信息化。經濟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基本表現形式之一。其主要特征是,信息要素廣泛地滲透到人類社會各種經濟活動之中,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不是有賴于物質材料的增加和新能源的開發,而是有賴于信息力量的推動。由于經濟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最主要的力量,因此,經濟信息化是人類社會信息化進程中起主導作用的那一部分。經濟信息化為社會信息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礎,沒有經濟信息化,社會信息化幾乎無從談起。
2利于充分發揮廣西優勢,提升國際地位。廣西有著獨特的經濟環境優勢:一是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廣西是中國進入中南半島的主要通道和東南亞進入中國的主要門戶,有適應亞熱帶植物生長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礦產資源。自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南寧被確立為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永久會址以后,使得中國西南經濟圈、華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相互融合,而廣西則成為三大經濟圈的交匯中心。并且由于廣西既是民族區域自治省區,又是中國西部大開發省區,因此廣西既可享受西部地區開發的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民族自治政策,成為享受國家政策最優惠的經濟區域。二是特色產品和民族文化優勢。廣西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多種少數民族聚居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與東南亞許多國家有經濟文化往來,與邊境各國民族友好相處,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都為發展民族風情觀光旅游、民族特色產品經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為廣西發展特色經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所以,要更好地發揮這些優勢,確立廣西的戰略地位,抓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契機,就特別應該注意加快經濟信息化進程。經濟信息化不僅改變了產業結構,同時也改變了經濟發展的核心,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而且也加速了知識密集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促使投資結構發生變化,出現了知識經濟代替工業經濟的局面。可以從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中看出,現在比過去更明顯地依賴于知識的生產、傳播和利用,所以促進經濟信息化進程,能更快捷、有效的與國際社會交流合作,加快經濟發展,提升廣西的國際地位。
二廣西高等教育促進區域經濟信息化的渠道分析
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等教育通過各種形式傳授知識,讓受教育者的身體、心理、智力、技能得以全面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勞動能力和文化素養的勞動者,提升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所以,在促進廣西區域經濟信息化進程中的途徑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培養多樣化的高級專門人才。高等教育培養的高級人才是經濟增長的永恒動力,隨著廣西經濟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許多行業,像金融、保險、信息、咨詢、法律、審計,尤其是網絡服務和電子商務等行業將會有長足的發展,外向型、綜合型和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將十分強烈。懂得東盟經濟規則的各類人才、高新技術人才、旅游業人才、東盟國家語言類人才等都是今后一段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的急需,而這些人才的培養都是由高等教育部門來承擔,他們為社會培養不同層次的各類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高級勞動力,提供智力支持,促進廣西經濟信息化發展。
2開展網絡教育。網絡教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正在改變著傳統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成為實現教育全球化的主要教學模式。網絡教育具有不受時空限制,最大限度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的特點,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資源,近幾年來東盟經濟發展帶動著網絡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通過廣西向東盟各國展示我們的優良文化傳統,學習我們的先進經驗,尤其是對漢語的學習通過網絡教育更為快捷,使東盟各國乃至其他國家了解中國,了解廣西。在利用網絡教育推廣我們的優勢課程的同時,也促進了各國間的學習與交流,我們也可以更好的與周邊國家進行交流,借鑒領先的經驗,形成國際網絡教育網。
3開展國際化合作。高等教育日益國際化,在學校之間、學者之間、學生之間以及與其他相關部門,如企業之間日益建立起更廣泛的網絡。由于校際間密集的網絡活動和跨境研究資金的增多,國際合作研究進一步加強。學生和學者的國際流動在過去幾十年有了相當大的發展,出現了許多跨境教育提供者。人們目睹國際教育服務貿易,尤其在高等教育領域和專業化的培訓領域的爆炸性增長。[2]它們為外國學生提供了機會,導致了全球性高等教育市場的出現,這也是同日益增長的商業利益相聯系的。廣西與東盟國家通過加強高等教育國際化合作,以學術交流、師生交換、人才培養等方式,讓東盟各國通過廣西這個橋梁了解中國,讓中國以廣西為窗口了解東盟各國,將既有助于中國和東盟國家彼此更深入地了解、溝通與合作,同時也能更切合實際地促進廣西區域經濟信息化的發展。
三廣西高等教育在促進區域經濟信息化進程中的發展建議
1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廣西高等教育相對其他層次教育起步較晚,在規模上相對其他省分較小,廣西現有本科院校15所,專科院校36所,要想加快經濟信息化發展,必須將高等教育提升到重點發展地位,使教育先行,構建與國際教育市場要求相適應的專業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各層次人才的需求。首先,在政策方面。政府給予政策支持是必要的,有利于高等教育工作順利穩步開展。有關的行政領導要更新觀念,教育部門領導者的觀念會直接影響到教育工作的發展方向問題。以正確的政策引導高校合理的擴建及擴招,推進高等教育穩步有序發展。其次,在經費方面,高等教育要發展,需要一定的資金保障,除了政府給予撥款及補貼外,高校也應自力更生,積極有效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這樣,不完全依靠政府,多方分擔經費,既緩解了政府的壓力,又促進了教師學習的積極性。
2推進網絡教育建設。目前,東盟各國需要開發的人力資源數量巨大,光靠傳統的教育資源是非常有限的。網絡教育有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所以大力推進網絡教育有利于方便、快捷的促進各國間的交流與學習。我國已建設國家級精品課程網站,共享國內優質教育資源,在國際化進程上也有所起步,廣西的高校應把握住優勢,抓住機遇,推進區域網絡教育面向東盟各國,面向國際,對網絡教育發達國家要學習交流與優質資源共享,對網絡教育不發達國家可以推廣我國先進的網絡技術及課程。在推進網絡教育建設的同時,尤其要注意雙語建設或多語建設,因廣西濱臨東盟各國,在語言學習上也有地域優勢,而其他國家也有強烈的學習漢語的愿望,所以進行雙語或多語網絡教育教學,有利于拉進各國間的距離,既有利于文化的傳播,又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3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廣西的高等教育基礎相對比較薄弱,以廣西目前的高等教育水平和基礎,同北美、西歐一些國際知名度與水平都較高的高等院校聯合辦學進展緩慢,而與東盟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則有更多共贏點。具體地可以從對與東盟中相對先進國和相對落后國的合作分別加以討論。
一是與相對先進國的高等教育合作。東南亞一些新興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國家的高等教育隨經濟的高速發展得到了快速提升,他們教育的根本方針基本上都是根據國家的經濟發展要求辦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比如在經濟管理學科方面,他們通過與美、英、法、澳、新等一些發達國家名校聯合辦學的方法獲取當今國際上通行的管理理論、技術知識與技巧,并將西方現代管理技術與自己國家的環境、市場狀況、價值觀有機結合,使得他們的經濟管理學科得到長足發展,在亞太地區MBA學院排名前10位的學校中,東盟國家的院校就占了5個。
二是對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不夠發達的國家如印尼、越南、緬甸、柬埔寨、老撾等國,在高等教育方面,廣西同樣有很多合作的基礎。廣西作為中國與這些國家相連接的西南進出口大通道,這些國家將成為廣西和我國西南地區主要的商品市場、原料市場、投資市場、勞務市場和人才市場,而中國也同樣成為它們的大市場。廣西在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共建中起到重要的樞紐作用。這些國家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十分向往,它們強烈期待能與中國合作,向中國學習經濟發展的經驗;同時,隨著國際貿易和投資合作的加強,勢必對通曉國際規則、多國語言的經濟與管理人才的需求十分緊迫,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應適勢而為。
綜上所述,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日益完善的今天,加速廣西區域經濟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經濟信息化對高等教育發展提出的挑戰是全方位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教育實踐,所以在促進經濟信息化的同時,要有針對性地對自身做出調整,適應經濟信息化的需求,只有不斷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才能使之成為培養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發展新知識、孕育新技術的主要源泉,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聶艷暉.我國經濟信息化水平測度研究[D].中南大學碩
士學位論文,2003(10).
[2]Sauve,A.Trade,Education and the GATS: What's in,What's
out,What's All the Fuss About?[R].OECD/US Forum on
Trade in Educational Services, Washington D.C.,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