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鎮舉行小學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活動,筆者有幸參與了此次活動,執教了六年級下冊《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
這節公開課效果還不錯,得到了校領導和評委老師的好評,我知道那是領導對我的鼓勵。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我才能更好地改進教學。
課堂上,學生正在自由朗讀最后一段——我緊緊抓住他的雙手說:“30年后,我再來看您!”……這時,班上一名個頭不高的男生把小手高高舉起。我問道:“你有疑問嗎?請你說說看。”
“老師,我認為文章寫得不對,有違常理。”那位學生站起來說。
“是嗎?”我有點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你從哪里看出來?”我追問了一句。
那位學生有模有樣地說:“一般說來,30年后,那位老人已經100多歲了,早已作古了。”班上孩子們聽后哄堂大笑,有好多學生附和他的意見。
“30年后,老人多大了?你相信老人還活著嗎?老人相信嗎?”班長小雪反問道。
這時,班上的王惠迪同學站起來大聲說道:“剛才那位同學說的是一般情況,可現在經濟條件好了,百歲老人多的是。”
“可你也不能排除作古的可能呀!”那位同學又反駁道。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議論紛紛,班中學生很自然地分成了正反兩方。同學們的話匣子打開了,情緒異常高漲,而作為教師的我在這關鍵時刻自然不能喊停,而是應順應學生的思路,正確地去引導他們。于是我從容地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考慮得很周到,其實兩種可能都有,但你們能不能根據書中的蛛絲馬跡來猜測一下呢?”
頓時孩子們變得鴉雀無聲,教室里有絮絮的翻書聲。
突然,我班的智多星李家利激動地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了!30年后,老人肯定還活著。你看,書中寫道,老人已經70歲了,眼睛卻炯炯有神,而且老人天天掃那么高的天游峰,不是在鍛煉嗎?”一說完,同學們給以熱烈的掌聲。
這時,第一位學生也站起來說:“我再補充一下,那位老人是那樣愛生活,而且天天呼吸清爽的空氣,所以現在我也相信老人在30 年后依然健在。”
頓時,教室里又一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那位男生很開心地笑了,像是為自己的新發現而感到自豪。這位男生的發言,不僅激發了學生自主探討的興趣,而且使課堂氛圍也活躍了起來。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語文課堂,閱讀正在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對于孩子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理應給予尊重,不能輕易扼殺,澆滅孩子獨特的創新思維。我深知自己既是課堂的參與者,又該是課堂的調控者。想到這一點,我提出讓學生續寫課文的做法。我因勢利導,改變了預設的教學進程,趁熱打鐵地對學生說:“剛才同學們說得很好。既然大家都覺得30年后老人還健在,那么我們來續寫一下30年后再相見的情景。”孩子們停止討論,開始展開想象,描繪了30年后相遇的情景,雖然有的學生寫得不怎么樣,但確是他們真實的感悟和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
(作者單位:江蘇邳州市戴莊鎮李圩小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