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忠的臉上繃得緊緊的,站在我跟前很久不說一句話。“告訴我你是怎么想的?”話語里我傳遞出批評的意思。“我……我……只是好奇。”“好奇?怎么會用這樣的表達方式呢?”我看著他,他的頭低了下去。
中午我在辦公室看書,文文和葉跑進來,“老師,告訴你一個特大‘新聞’。”兩個孩子神秘兮兮的樣子。“什么事啊,這么重大。”放下書,我準備好好聽了。
“文忠闖禍了,今天中午他在河壩上把一只小狗踢死了,踢了有這么高呢。”文文一邊說著,一邊用胳膊在半空比劃著。葉也在一旁當解說:“很多同學都看見了,那只小狗真可憐哦……”聽著她們這番形象的描述,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文忠是班里一個不善言談的孩子,黝黑的皮膚,有些蓬亂的頭發,一見你定是滿臉的真誠。他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于是,就有了我和他單獨的談話。
此刻,他低頭站在我面前,是在尋找理由?還是對所做的事情有所后悔呢?不想用狂風暴雨式的批評去提醒他對生命應有的尊重,那樣做只能讓他產生抵觸情緒:我已經挨了批評,一切扯平了。甚至,這會激起他對小狗們更嚴重的仇視。我想知道的是:在這樣近乎殘酷的舉動背后,文忠會有什么樣的心理背景呢?會發生這樣的行為,絕不是一時的好奇……
這樣想著,我把手輕輕放在他的肩頭,“那條小狗多可憐啊,還沒有好好認識這個世界,就離開了……”我想用這樣的描述激起他內心的善,以讓他重新反省自己魯莽的舉動。“老師,那條狗沒有死,還趴在那里叫呢……”他抬頭看看我,沖我提出異議。
“哦,即使它活了下來,這條狗從此也一定會對人產生恐懼,這一腳會讓它的世界一片黑暗。”看看他,臉上還是那般帶有抵觸。“如果不出意外,老師敢說這條狗將來會成為一條瘋狗……”文忠有些好奇地看我,沒想到會有這樣的推論吧。我不再說話,在這時,停下來給他思考的時間。就這樣,我倆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
“文忠,我知道你最近受委屈了?”用肯定的“我知道”來說,是想讓他明白老師其實可以體察到他的近況。在這樣的行為背后,往往是潛意識的作用。當文忠奮力踢向小狗的時候,小狗絕不僅僅是狗,而很可能是某個人物的替代品。這樣的問詢,好像一下子擊中了文忠的軟肋,剛才還一臉倔強的他竟然啜泣起來。
“別哭,慢慢說出來,讓老師聽聽。”我把他攬過來,讓他也坐在我一旁的沙發上。
“老師,我爸爸喜歡喝酒,一喝醉了就打我……我都跑了好幾次了……”滿腹的委屈化作淚水掛滿了他的臉。
“我不喜歡回家……有時甚至害怕回家……”文忠的話語讓我難過,一個出格行為的背后,一定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家長如何對待孩子,必然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
“還有嗎?都說出來吧。”這樣鼓勵他,想讓他把所有的委屈都倒出來,心情會更好受一些。他猶豫地看看我,欲言又止的樣子,“我同桌最近經常用腳踢我……很疼。”“瑞?”那可是班里的作文大王,也是語文的佼佼者,怪不得文忠有所顧忌。“你沒有還擊嗎?”“我擔心他讓他哥哥報復我……”
那眨著的眼睛里透著膽怯,當心靈困在某個環節,壓抑的情緒隨時可能轉化為某種暴力傾向。那條小狗的身上一定也有瑞的影子,文忠分明是在借一條可憐的小狗來發泄自己內心積蓄的不滿情緒。
“瑞是你的同桌,其實你們兩個人之間的關系還是很不錯的,我就經常看到你們一起玩耍,一起讀書。”幫助文忠回憶那些美好的情景,以便消除他們之間的隔閡。
“兩個男孩有點摩擦是正常的,頑皮可是你們的天性呢!”文忠笑了笑,我知道他開始懂了我的話。可是關于家庭,甚至以后社會上的壓抑,如何來應對呢?得幫助他尋找幾種釋放壓力的途徑才好。
“以后再有不痛快的事情,不妨唱唱歌,聊聊天或者干脆大哭一場,再不找個沙袋好好鍛煉一番……”并不專業,可是我依然想努力幫助他。
“老師,其實我也可以好好管住自己的。”文忠的話讓我心里一陣溫暖。是啊,情緒管理關鍵在自己。
文忠回教室了,臨走的時候,我用手幫他擦拭了臉上的淚水,告訴他:“每個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相信你能夠快樂地面對每一個人。”不提小狗的事了,怕他有更多的惶恐與不安。
在《夏山學校》中讀到這樣的句子:潛意識心理學認為,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有一個隱藏的原因,除非經過長期的分析,否則我們不會明白,甚至精神分析也不能夠到達我們潛意識的最深處。文忠在家庭中遭受的打罵和在同學中出現的困境,壓抑著他的內心,當沒有途徑得以表達的時候,就會積聚成怨恨。而這樣的種子會在某一刻激發出來,出現攻擊性行為。
關注孩子的問題,需要教師繞到更深的地方去尋找答案,并竭盡所能地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癥結,積極重建健康的心理。有歸屬感的孩子,更容易接受正向的引導。所以,當面對那些問題孩子的時候,請用堅定的眼神告訴他:你的世界,老師永遠都在。
(作者單位:山東濟南市歷城區王舍人鎮灘頭小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