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有效閱讀教學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呵護學生的靈性、個性和悟性,有效地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讓學生的閱讀過程始終伴隨著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一、師生對話——倡導平等民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過程中進行。”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是“舵手”,應充分發揮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啟迪學生思考,引領學生自主學習。例如教學《秋天》,我和學生進行了如下對話。
師:請大家用自己最優美、最精煉的語言概括詩中那一個個生動鮮明的畫面,或者給每幅畫面命個名。(學生思考)
師:有答案了嗎?
生1:農家豐收圖。
師:何以見得是農家豐收圖?
生1:從詩歌中“稻香”“鐮刀”“背簍”“肥碩的瓜果” 可以看出是農家豐收圖。
生2:漁船歸泊圖。從“圓圓的網”“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可以看出。
生3:秋水伊人圖……“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還是用少女思戀圖吧。
師:同學們看這三個畫面有沒有共同特征:從季節上來說都是什么季節?(生齊答:秋天)從地點上來說呢?(生齊答:鄉村)所以,我們可以將它們概括為“鄉村秋景圖”。
顯然,在這一教學片斷中,“何以見得是農家豐收圖?”是在引領或誘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究,學生的多重回答則是充滿民主、平等的情感交流。
二、生生對話——引導合作互動
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進行生生對話,不僅能自由表達觀點,盡情提出見解,而且還能資源共享,共同提高。下面是我上《陳太丘與友期》一課的教學片斷。
師:這篇筆記小說雖然很短,但是塑造的幾個人物形象都很典型。下面請同學們想一想,友人未到而陳太丘獨自走了,他這樣做好嗎?
生1:我覺得他這樣做不好,因為朋友之間需要互相諒解,他的朋友可能會有特殊的原因,我覺得他應該等他來了,問問朋友是什么原因,不然這樣會傷害到朋友之間的友情。
生2:我認為陳太丘的做法是對的,因為如果他一等再等的話,說不定要等一個下午,朋友如果不來的話,這一個下午就白白浪費了。再說,他已經等了很久,等過時間了。
生3:我覺得不對,他等不到朋友,可能是朋友因為有什么事耽擱了,而陳太丘這樣做就太不守信了。
師:好,其他人還有什么看法嗎?
生4:我認為這樣做是對的,因為朋友過了約定的時間還沒來。當然,他再多等一會兒,也許朋友就到了。
生5:我認為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為友誼很重要,要經過磨煉才能得到牢固的友誼,可是他卻這樣丟下朋友走了,朋友一定會覺得他不夠朋友。
師:說得非常好。同學們,古人在交往中是很看重信用的,陳太丘與友人一起約定出行,但是過了中午友人沒有來,他獨自走了,實際上也是對朋友的一種無聲的批評。生活中你如果與人約定,就要守時守信。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
學生(齊聲):做人要守時守信。
師:當然在一定情況下也要懂得寬容別人。
這一課堂對話教學環節通過設置矛盾,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火花,還引導他們在同等水平上交流了思想和感情,使學生個人的聽說能力、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生本對話——引領個性解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生本的對話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感受,允許學生進行多元解讀。如我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有如下經歷。
師:請問同學們,你厭惡菲利普夫婦嗎?為什么?
生1:我厭惡他們。親情是無價的,不管在怎樣的環境和情況下都不應該割舍親情。
生2:不厭惡。當時法國社會人人都以金錢去衡量一切,他們只是其中一員。
生3:我厭惡他們。因為于勒已經變好了,而且又老又可憐,怎么能拋棄他呢。
生4:不厭惡。因為他們生活也很拮據,害怕多一個累贅,情有可原啊。
生5:我厭惡他們。現在的于勒也不一定是個浪蕩公子了,給一些機會,他會有變化的。
生6:我不厭惡他們。因為一個人在困難的時候根本無力照顧他人,他們也有自己的難處。
師: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很有見地,各有其理。但我要明確告訴大家的是,這篇世界經典小說的主題主要有三個:批判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揭露勢利小人的丑陋嘴臉;表現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依個人觀點我是厭惡他們的,畢竟拋棄親人是沒有任何理由為自己辯護的。
這一教例中,學生正是依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比較,在積極主動的交流和相互啟發與碰撞中,全方位地了解了小說的主題——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四、與作者對話——深層次領悟主旨
葉圣陶在《閱讀與寫作》中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墩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墩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我們常常提倡閱讀要和文本對話,其實,“對話”除了走向文本展現的境域之外,除了將作者所表現的情致同學生的生活經驗嫁接之外,還有一個幽微的層面,文本的背后是作者,我們的閱讀是在和作者握手,上升到對話則是在同作者交流、談心,從而能深層次地理解主旨。如我在《紫藤蘿瀑布》一文的教學片斷中有如下感悟。
師:世界上的花千種萬種,作者卻獨獨鐘情于紫藤蘿花,我們大家一起來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樣由紫藤蘿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義的?找出相關的句子讀一讀,議一議。
生1:我覺得“花和人都有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寫出作者看花后的感受,是作者的心聲。
生2:我想“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包含哲理,是作者的感悟。
師:找得很好,那么作者說這些話要表現什么心聲呢?(教師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
生3:“十多年前”家門外的一株大紫藤蘿后來被拆掉毀壞了,過了這么多年,紫藤蘿花又盛開了。作者通過紫藤蘿的變遷,聯想到類似家庭境狀和人生際遇,觸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隨之起伏涌動。
生4:紫藤蘿的命運,從花兒稀落到毀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錦,正是十幾年來個人、國家命運的寫照和象征。
生5:面對眼前盛開的紫藤蘿瀑布,作者觸景生情:盡管家庭、人生以至國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蘿一樣有著不幸的過去,但畢竟事過境遷。重要的是現在,一切都像紫藤蘿一樣,好起來了。
生6:遭遇不幸的時候,不能被厄運壓倒,要對生命的美好和長久保持堅定的信念。厄運過后,要面對新的生活,振奮精神,投身到偉大的事業中去。
生7:積小流以成江河。每個人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分子,只有每個人都奮發有為,“四化”大業才能燦爛輝煌。
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學生只有在與作者的對話中,才能正確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內心感受,真正感悟文章的主旨。當巧妙對話成為課堂最具魅力的中心環節時,語文課就必定會樂趣無窮而精彩紛呈!
(作者單位:福建安溪第九中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