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
敲下“十年”這個詞,緣起教育部繪就的我國未來十年的教育發展藍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這是宏觀事業,是系統工程。而我,一個一線教師,如何在這個大背景下“遠謀”自己的十年專業成長之途?
十年?
十年后,我將年屆50歲。圣哲孔老先生諄諄告誡:“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十年正是我從“不惑”走向“知天命”的十年,這是一個遙遠的路途。這個遙遠的路途我將如何行走?
溫家寶總理詩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壯麗而光輝;那永恒的熾熱,讓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響起春雷。” 我喜歡仰望星空,仰望當代教育家的星空。當我今天要描畫自己的十年專業成長之途時,我禁不住又一次仰望這一片星空,這是一片璀璨而奪目的星空,曾經照亮了我成長之途的星空,今天再次仰望,這些教育家的50歲是怎樣的光芒?
——職業生涯的第一年讀過第一本教育專著是《小學語文教學文集》,作者支玉恒先生。他50歲的1989年,突患腦血栓,住院半年,左半身癱瘓,9月出院,11月赴成都授課,臨時將《草原》調整為《第一場雪》,讀出了味道,好評如潮。
——第一個職業十年,在礦山學校近距離接觸過的嘗試教學法創始人邱學華先生,50歲的1984年,才在山西太原舉行的嘗試教學法研討會上試著給小學三年級學生上公開課。
——第二個職業十年,在油田學校近距離接觸過的余映潮先生,他用8年時間完成了《中學語文教例品評100篇》后,有一種沖動:“看了那么多的教學案例,難道我就不能登上講臺講課嗎?” 1997年,余映潮50歲。那一年,他開始上示范課。那一刻,他聽到了花開的聲音。
——作文教學中我得益最多的于永正先生,40歲才開始發表處女作,50歲事業達到巔峰。其時《人民教育》發表了報告文學《徐州有個于永正》。
我用我的“不惑”之齡仰望這些當代教育家的“知天命”的光芒,那么,我在思考,十年,我的路途在何方?這些燦爛的星辰,他們在50歲之前的十年在做什么?用余映潮先生的話一言以蔽之:“名師,都是在艱苦的環境中或者自設的艱苦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盤點自己職業生涯近二十年的過往,上過幾節自以為有價值的課,寫過幾篇小文章,也獲得過一些小榮譽,在小地方,小圈子里浪得了一些虛名。然而這些,基本是在一些急功近利的行為下的成績,比如:公開課是“移植”優質課例,文章是“拼湊”雜志網絡,榮譽是“名不符實”。現在看來,這些所謂的成績是一些表面的風光,是浮華與泡沫,是難以持久的。未來十年,如何更好地成長,如何能夠撥開這些風光、浮華、泡沫,靜下心來成長,潛心研究,改善自己的課堂,突破發展的瓶頸,就需要尋找未來十年成長的“黃金分割點”。
十年成長的“黃金分割點”,在哪里?
武術界有一說“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所謂“筋骨皮”就是外在的表現,“一口氣”就是內在的沉斂。
武術界還有一說“氣沉丹田”“意守丹田”。“丹田”就在臍下小腹部分。這個丹田恰就是人體從腳部算起,身高的長度乘以0.618的位置,即人體從下至上的“黃金分割點”。
突然想起最近的電視劇《三國》,諸葛先生以絕世智慧六出祁山,卻都無功而返,非戰不勝、非計不縝、非陣不奇、非將不勇,實乃糧草供給不能按時到達,滿足大軍的需求也,故只好緩緩退兵也。由此聯想,前線的攻城奪地的勝利只能算是外練的“筋骨皮”了,而糧草則是支撐蜀漢軍隊持續作戰的“丹田之氣”。那么,職業生涯這幾年所謂的成績與成長也只能算是“筋骨皮了”,則未來十年的成長與發展不應再是課堂和文章的“復制”與“粘貼”,應找準“黃金分割點”,應追求“氣沉丹田”,將浮氣與躁氣沉下來,收斂靜養。
“氣沉丹田”。“氣”沉在何處?余映潮先生說:“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占有時間,勤奮積累。”“丹田”在何處?余先生同樣有言:“發展自己的基本要求——鉆研教學,突破專題。”
占有時間。“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是一個所有的老師都困惑的問題,時間問題似乎已成為專業成長的死結。我們總是很忙,我也總是很忙,大家都在忙。豈不知“忙”這個字被某國學大師闡釋為:忙如果把它拆開的話,左邊是“心”右邊是“亡”,也就是說,心死了才叫做忙。那我們還敢忙嗎?結果,大家又的確真的都在忙。但是,我們千萬不能“心死”,我們要在忙的時候給自己的心靈以空間,思想的空間、靈動的空間,只有有空間,才可以“以空間換時間”。
自己試著舉例一下,三年前,看某一段相聲,其中的幾句對白,利用了“西服一套”中“套”的多義性,抖開了包袱。當時靈機一動,嫁接了一節作文指導課《習作指導:“套”中“套”》,出來的效果很有趣,也很有神。
舉此例,只是認為只要自己時刻在思考中,思緒時刻是靈動的,那么再忙,都是有時間的。借用一下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中“看一切都是吃人的人”的表達方式來表達這個觀點,就應是“看一切都可以發現有助于自己專業成長的要素”。曾和某青年老師QQ聊天時談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智慧是無窮的,智慧可以超越精力”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勤奮積累。當解決了占有時間的問題,時刻帶著思考關注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后,積累就變得簡單了。積淀生活,熱愛讀書,這就是勤奮積累的內涵,它的通俗表達就是“一輩子都在備課”。
關于讀書,蘇霍姆林斯基先生的表述更睿智簡潔,我實在是難以超越,就索性把他在《給教師的建議》中的幾段話抄錄到這兒: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填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那么為教育技巧打下基礎的職業質量的提高就越明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敘述、演講)時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怎么工作,某些學生在感知、思維、識記方面遇到哪些障礙。他不僅在教書,而且在教書過程中給學生以智力上的訓練。
鉆研教學。教學無非是3個要素(教材、學生、課堂)的統一。未來十年,我將致力于追求這三者的和諧統一,并使其迸發出教育教學的和諧美的力量。
鉆研教材,首先要將自己作為一個普通讀者去讀,這樣的讀,首先是一種精神享受,明朝于謙說:“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只有自己感受了教材中文章的魅力,那么自己的胸懷才會風清月靜,才能“把酒臨風,其喜洋洋矣”。再將自己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去讀,如果把自己當做普通讀者比作游山玩水的游覽者的話,那么將自己作為語文老師去讀就是導游者了,導游者胸有千山萬壑,卻要很好地把握何處駐足停留,何處遠觀,何處細覽,才能讓游者感悟景觀之魅力。最重要的是,難度最大的也就是將自己作為學生去讀,看學生需求什么,自己應準備什么,這就相當于游客點游覽的景觀,而導游去引導,更見導游者的學識與魅力。惟其重要,是因為這樣的讀才是胸有學生。唯其難度大,才更是“無限風光在險峰”!三種角色的讀書,是三個層次,而惟有第三層,才真正算得上是鉆研教材,而以前的自己大概最多停留在第二層。
要真正達到第三層,離不開對學生的認識和對課堂本質的思考。清學者譚獻云:“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譚先生強調了讀者的地位。換言之,強調學生的地位可否為“師之用心未必然,而生之用心何必不然”。由此而追求的課堂教學就應該是這樣一種境界:靈動的、詩意的、智慧的、愉悅的、高效的,而不是機械的、呆板的、枯燥的、煩悶的、低效的。
突破專題。回顧這近二十年,所謂的專業成長、教學研究,雖然在作文教學上用了一點力氣,但終究是要么應付一些上面的要求,要么是憑興趣做一點事。有點像“游擊戰”,雖然也槍聲不斷,給人振奮。但是總感覺像是諸葛亮軍前的我的本家大哥魏延一樣,“兵出子午谷,突襲長安”。快乃快哉!卻不免有些后續難繼,曇花一現。突破專題,扎扎實實地打好“陣地戰”,才不至于停滯不前。3年前,在教師研修網建立個人博客,美其名曰“魏建勝老師小學作文教學、試題研究工作室”,但還真基本上是一個幌子,里面的內容雜七雜八,有“掛羊頭賣狗肉”的嫌疑。這幾年工作有調整,帶的是初中語文課,干的是學校教科室工作,但是今后無論怎樣的云卷云舒、花開花落,作文教學和試題研究這兩個專題一定要名至實歸,這將是我未來十年個人成長的兩個翅膀。
如此,靜心沉氣,意守丹田。
(作者單位:新疆哈蜜石油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