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今年招聘兩名中文教師,12名碩士研究生前來應聘。聽了應聘者的課,評委們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作為文學碩士生,講解李清照的《一剪梅》、陸游的《沈園》本是小菜一碟,不該有什么問題,可除了個別應聘者外,可以說是問題百出,錯誤連連。突出表現在:1. 不知道什么是上課,什么是說課,把上課當作說課。2. 主觀猜想,妄自揣度;文章把握有偏差,一些解釋嚴重錯誤。3. 不會正常板書,書寫不規范,字跡潦草,顛倒筆順。4. 普通話不達標,系統錯誤明顯,中文教師的“二甲”標準近半數達不到。5. 白字連篇;把“行將就木”的“行”讀成了“銀行”的“行”,把“曾經”的“曾”讀作“曾子”的“曾”,如果因為它們是多音字而有情可原的話,那么把“釵頭鳳”的“釵”讀成了“叉”,就說不過去了;把“悼念”的“悼”讀作“掉”,則連小學生也不如了。碩士生的水平落到這一步,應該讓我們警醒,更讓我們懷念漸漸遠去的傳統師范教育。
走過了輝煌百年的師范教育,為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民族素質的提高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是有目共睹的。師范教育的成功得力于當年的免費教育政策和畢業包分配體制。不僅如此,由于過去的師范招生是首批錄取,報考中等師范學校還要經過面試考核,所以當年中等師范選拔的都是百里挑一的優秀少年,人中精英。大批優秀的寒門子弟由此走上了教書育人之路,并在實際工作中成長為教學骨干,撐起了農村初中、小學教育的半邊天。
上世紀末,國家實行并軌招生,沒有了師范生免費培養政策。2002年又取消了包分配制度,讓師范生和其他專業學生一樣實行“雙向選擇,擇優錄用”。多年來的教師待遇尤其是農村教師待遇雖有所提高,但步伐緩慢。這一切導致了師范教育逐步失去吸引力,優秀學生報考師范的積極性明顯降低。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也讓師范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尷尬,從恢復高考時每年招生20多萬人到如今每年招收600多萬人,錄取率由不足6%上升到68%,我們的師范教育也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而由精英教育步入了“大眾化”階段。
將師范教育的“老三級”(本科、專科、中師)提升為“新三級”(研究生、本科、專科),是適應教育發展,符合時代要求的舉措。但是,在已經并軌招生、取消分配、高招急擴的現實環境下,目前培養的師范生往往是表面的學歷提升了,實際水平、素質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加之學費提高,家庭負擔加重,就業競爭激烈,師范生焦慮、浮躁,壓力大,忙于打工或找工,難以潛下心來讀書學習,師范特色難以顯現。難怪有人驚呼:“現在的專科生甚至本科生都不如過去的中師生管用。” 一些小學老校長則說:“寧要中師生,不要大專生”。前者認真敬業,實際操作能力強,肯鉆研。而后者好高騖遠,心雄手拙。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這是對教育重要性和教師重要性的深刻認識。教育是高度專業化的職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教師不是一般的人群,必須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良好的職業情懷、廣博的文化知識、過硬的專業技能。沒有愛心的人不能當教師;個性暴躁偏激的人不宜當教師;沒有自知之明的人不能當教師;缺乏表達能力的人不能當教師……個人認為,普通高等教育可以“大眾化”,師范教育絕不能“大眾化”,必須繼續堅持走“精英化”之路,吸引最優秀的人來做教師,擔負起培育祖國未來的重任——這,應該也必須成為我們的共識。否則,就是對教育的輕視,就是對未來的不負責任。
教育部在六所重點高師招收免費師范生,實施師范教育扶持計劃,是糾正偏差,切合初級階段國情,吸引優秀學子報考師范的明智之舉,具有很強的指向和標本意義,值得推崇。不過,筆者以為,當下最迫切需要給予優惠政策扶持的,是農村教師的培養——我們的農村教育依舊落后,師資仍很匱乏,讓優秀教師扎根農村,擔負起振興農村教育的重任,成為農村教育的脊梁,才是解決城鄉統籌發展,實現教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計。畢竟,中國人口的大頭在農村,中國教育的薄弱點也在農村,要將中國巨大的人口資源轉變成人力優勢,農村教育無疑是重中之重。
師范教育不能再這樣辦下去了!
作為一名時刻關注教育的“老師范”,筆者強烈呼吁:盡快恢復所有師范教育的免費政策和畢業包分配體制,切實走精英化的教師培養之路;恢復師范招生面試,嚴格把好入門關口;建立農村學校教師定向培養機制,確保教師能夠“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恢復農村教師的本土化。湖南、江蘇、山西、甘肅等地已經開始實行了免費師范教育政策,期盼這樣的作法早日在全國推廣開來。
(作者單位:安徽滁州城市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 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