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兵
【摘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現代英語教育教學最主要的任務之一。本文對高師英語專業創新能力培養進行深入研究,分析目前高師英語教育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三個方面的對策: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關鍵詞】高師;英語專業創新;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現代英語教育教學最主要的任務之一?!陡叩葘W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提出,21世紀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注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新《大綱》把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重中之重來強調,這對于高師英語教育教學是一個新的挑戰,因此,必須把培養創新能擺在在重要的位置。
一、目前高師英語教育能力培養模式面臨的主要問題
1.課程沒置缺乏合理性
師范院校在課程設置上至今仍然遵循著改革開放之初確立的普通教育學、普通心理學、學科教學論的老三門結構,教材體系僵化,教學內容陳舊,偏重原理闡釋,與中學教育實際脫節,教學方式不靈活,使得師范生的教育素養未得到必要的培養和發展。在師范學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上,偏重語言技能的訓練,以培養語言基本功為主,而專業知識課的比例則偏低,與實踐性和教學技能關系密切的教育類課程課時更是嚴重偏少,不知不覺中陷入單純的“工具”性教學的怪圈,導致許多學生只是學了英語的皮毛,思維能力卻沒有提高,缺乏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思考和辨析的能力,而思辨的缺席直接影響人的素質。
2.缺少和基礎教育教學必要聯系
眾所周知,師范英語教學是培養中小小學英語教師的搖籃,要為基礎教育服務。目前,中小學英語教學在不斷改革和發展,其深度、廣度都隨著改革不斷調整和完善,所使用的教材早已更新換代,各種新式教學法層出不窮,如果緊守傳統的教學法,停留在錄音機、幻燈片等陳舊的教學手段上,上課時只是重復使用“填鴨式”、“應試式”單調、乏味的教學方法。必然失去了與基礎教育密切聯系,所培養的人才在一定意義上難以所突破和創新。
3.缺乏綜合能力素質鍛煉
創新型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語人才,然后必須具有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目前的應試教育難以達到這樣的目的。據調查,師范學校英語專業班級人數普遍在30—50人,課上教師疲于應付教學任務,很難給所有學生均等機會鍛煉口語、交際能力等,課堂情景、交際教學往往流于形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動機、興趣,無法積累各種綜合能力和教學技能。另外,部分師范學校為確保生源,降低錄取分數線,導致生源基礎參差不齊,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不高。
二、高師英語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1.更新教育理念
當前進行的教育改革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重大變革,必須將人才創新作為衡量高師英語專業教學質量與效果的一個手段。要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以人為本,突出人的發展。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空間,使教學過程從傳統的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模式中解脫出來,鼓勵學生參與實踐,引導他們自己去鉆研問題,這是對人的潛能智慧的信任,能夠最廣泛地調動人的積極因素,最充分地激發人的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2.改革課程設置體系
高師英語專業主要是通過學習語言、文學、歷史、社會政治、經濟等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必須建立一個以教育學和心理學為核心的門類豐富、體系完善、貼近基礎教育實際需要的學科群。開設與復合學科有關的專業課或專業知識課,重點探索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探討在外語專業進行復語教學。
在高師英語教學中,必須優化課程結構,調整課程比重。在課程評估中,要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命題時偏重應用、分析、綜合、評鑒等高層次的題目,并利用多種方式評價。
3.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外語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它不僅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和深厚的專業理論修養,還要具有因材施教的能力和先進的教學方法。所以,教師都應在教授語言知識和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提問的能力,要幫助學生盡快找到適合自己自學、自練的最佳模式。
教師應該是課堂活動的設計者和管理者,是學生活動的參與者、鼓勵者和合作者,是學生問題的分析者和解答者。課堂教學重點應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要改變過去那種課堂教學“講得多,練得少”的現象,突出教材重點,優化訓練內容,給學生充分的實踐機會,讓學生通過訓練、實踐,獨立地去獲取知識,從而受到教育,得到發展。教師的講課要不斷啟發學生去思考,啟發學生去質疑,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討論、辯論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和快速反應的能力,使學生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信心,從而能更主動地去進行學習和探索。也許教師上課傳授的知識會少一些,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會獲得比課堂上多得多的知識。
在現實的教育中,我們一貫強調學生的思想、行為統一,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創新活動是個體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個性品質,需要堅忍不拔的毅力,鍥而不舍的進取心,百折不撓的自信心,在教學實踐中,要給學生多創造一些面對困難解決問題,鍛煉意志和品質的機會。創新是開拓性的沒有現成的東西可供參照,創新的道路是曲折的,需要堅強的意志,需要對事業有執著的追求讓學生學會通過努力和奮斗,去開發自己的能力和強化自己的意志,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成功。
綜上,時代對高師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戰。我們應積極抓住機遇,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正如德國作家、理論家盧多爾夫—維思巴爾格所說的那樣,純粹的知識不該是學校教育的目的,也不該是人生的任務,創造是教育的最高范疇,應超越吸收知識的層面,呼喚學生深處的創造潛能。這才是教育的目的,是國家和人類進步的前提。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0
[2]何其莘,培養21世紀的外語專業人才—新《大綱》的修訂過程及主要特點【J】.外語界,2001,(1):4-8
作者簡介:任兵(1981--)男,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哈爾濱師范大學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英國文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