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梁
【摘要】藝術與科技有著天然的淵源關系,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藝術給科學家的思想插上翅膀,科技推動著藝術的創造并使其產生革命性的變化,藝術發展的歷史,透視著科技發展的軌跡。網絡科技的發展,拓展了藝術發展的空間,藝術觀眾與藝術創造者形成了新的互動關系。在未來社會的發展中,藝術與科技的互動聯姻,將使二者都獲得無限的生命力。
【關鍵詞】互動;科技;藝術
一、藝術與科學的概念界定
“科學”一詞是英文“Science”翻譯過來的外來名詞。清末,“Science”曾被譯為“格致”,也就有了格致之學的說法。康有為首先把日文漢字“科學”直接引入中文,20世紀初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現代人們通常所說的科學指研究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自然學科。而“藝術”是一種文化現象,大多為滿足主觀與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進行娛樂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斷創造新興之美,借此宣泄內心的欲望與情緒,屬濃縮化和夸張化的生活。文字、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任何可以表達美的行為或事物,皆屬藝術。
從兩者的概念來看,似乎前者是極其理性的,后者是純屬感性的,很難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可以融合的關鍵點,但是就是這一剛一柔的結合,衍伸出人類歷史上很完美的作品。其實細細分析,就會發現兩者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就是兩者都是在追求著美與真: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密細密,藝術與科技都在自己的軌跡上分別構建出完善的體系,但是這種體系的訴求點都是在沿著求美、求真的軌跡上行進,所以兩者間依然存在本質性的關聯,彼此碰撞與結合地在人類的文明史上迸發出一束又一束燦爛的火花。
二、藝術與科學的完美融合
1、藝術中的科學
就繪畫來舉例說明這個問題,意大利繪畫在文藝復興時期之所以達到了歐洲第一高峰,在很大程度上是藝術結合了科技的結果。首先是當時重要的藝術家同時又是科學家,比如眾所周知的達·芬奇和米琪爾,他們重視藝術的形象與感覺問題,但是在技巧和手法上都非常重視自然科學的理論基礎,達·芬奇在藝術、化學、數學、建筑學與機械工程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所以他的畫為什么色彩更艷麗,畫面更細膩,底彩更牢固,和他化學家的顏料調配方法是不無關系的;如果說繪畫與音樂中的這種融合還不是那么的水乳交融的話,那么現代影視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可謂越來越緊密。比如近期讓眾多影迷瘋狂的阿凡達,就是運用了藝術與科技的完美結合的成果,作為高科技產物代表的電腦及其相關應用技術的飛速發展,在電影產業中體現得日益明顯.如在電影制作過程中的電腦特技技術,就是運用電腦高科技手段對在影片拍攝制作過程中很難或無法達到的圖像目標,在一定的基礎上,進行技術彌補,從而達到與實景拍攝同樣或近乎于實景拍攝效果的一種新興技術。
2、科學中的藝術
而同樣的在一部阿凡達里,也可以從反面來看,雖然阿凡達里的場景都歸功于科技的發展,但是藝術的發展也會引導科技的發展,北京時間2009年12月31日消息稱據英國《獨立報》報道,馬薩諸塞州劍橋郡哈佛·史密斯天體物理學中心的美國天文學家和行星追蹤者認為,在好萊塢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最新力作、科幻大片《阿凡達(Avatar)》里描述的適宜居住的“系外衛星”,可能將在未來幾年內變成科學事實。在這部3D影片里,一群身高10英尺(3.05米),長著藍皮膚的巨人生活在被稱作“潘多拉(Pandora)”的一顆類地衛星上。他們的世界圍繞一顆跟無法支持生命的與木星非常類似的氣體行星運行。卡爾特內格認為,現實版本的“潘多拉”衛星存在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也許人們不久就能發現它們。卡爾特內格負責實施的一項研究顯示,一臺正在計劃中的新太空望遠鏡或許能確定地球附近的“系外衛星”,并查明它們是否適于居住。美國宇航局的這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預計將于2014年發射升空。卡爾特內格說:“如果‘潘多拉確實存在,我們或許能在未來10年內發現它,并對它的大氣進行研究。”天文學家已經在恒星周圍發現數百顆木星大小的龐然大物,但是沒有一個存在適于地球生命生存的環境。然而,如果一顆圍繞氣態行星運行的衛星位于主恒星的“可居帶”里,它也許能支持生命生存。“可居帶”是一個溫度不冷不熱,適合液態水存在的區域。卡爾特內格說:“我們太陽系里的所有氣體行星都有巖石和冰衛星。從這來看,‘系外木星周圍存在衛星的可能性更大。其中一些可能跟地球差不多大,而且擁有大氣層。當被“潘多拉”類型的衛星圍繞的行星從主恒星前面越過時,我們將能識別出此類衛星。如果系外衛星擁有大氣層,它會吸收恒星發出的一些光,并在它的成分光譜“指紋”上留下一些蛛絲馬跡。卡爾特內格下結論說,《阿凡達》里提到的恒星南門二A將為尋找可居衛星的天文學家提供一個絕佳的目標物。藝術的想象力對與科學的引導作用從這部電影中可見一斑。
三、現代科技拓寬了科技與藝術的融合發展之路
進入信息爆炸時代,國際互聯網的廣泛運用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改變著人類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使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溝通產生了根本的變化。網絡所造成的文化巨變影響著藝術,突出表現在人/ 人(創作者與讀者) 互動和人/ 機(電腦) 互動方面。20世紀科學技術的進步,為知識文化領域的創新提供了多元途徑。科技滿足了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需求,而藝術則體現了人們對內在審美的追求。作為藝術與科技創新相結合的新學科也正在不斷出現,一方面,以世界領先的許多藝術中心或是專業實驗室、工作室和網絡學術論壇為中心,在以各自開發的原創軟硬件支持下,大力推動了藝術的通俗化、普及化和人工智能化進程;另一方面,國際文化交流頻繁,各專業聯合會都會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和藝術節或電子藝術節,廣泛交流了各自的學術成果與藝術作品,并使各自為陣的藝術,無論從技術研究或創作表演的層面,逐步走向合作、規范和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