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楊凌農業高新產業示范區為典型個案,通過實證調研方法,研究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的需求強度。結果表明: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特殊優勢,使得農民對科技知識的需求強度總體較高;不同性別間農業科技知識需求強度不對稱,女性處于弱勢地位;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的需求強度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弱;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民對農業科技需求強度不同;家庭收入影響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的需求強度。為了提高農民對科技知識的需求強度,需要在政策上充分認識農民的群體層次差異,針對不同類型農民選擇不同的傳播渠道;對不同層次的科技知識使用不同的傳播路徑;在農業科技知識傳播中關注農民中的弱勢群體,比如女性農民、年齡較大的農民和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民,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容易接受的科技知識進行傳播。
關鍵詞:農民;農業科技知識;需求強度
中圖分類號:F325.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3-0008-05
一、前言
農業技術需求是指農戶主體愿意且有能力購買的農業技術數量的總和。農戶技術需求在內容上包括兩個:一是農業技術需求的種類,即農業技術路徑或方向選擇;二是農業技術需求強度,即農業技術需求量大小。[1]前期研究表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區域資源稟賦、傳播渠道、農業技術信息來源、農戶耕地規模與家庭經營規模、農戶家庭收入構成以及戶主年齡、勞動力轉移程度、農民的文化程度、經濟水平、性別等因素對農民的科技知識需求有較大影響。[2-9]前期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較多從農民行為的角度[10-12]研究農民的科技知識選擇行為,對農民的科技知識選擇意愿研究相對較少;對“科技知識”的界定缺乏一致性;缺乏農業高新科技示范區農村的研究數據。
本研究通過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以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下簡稱“楊凌示范區”)為研究地點,探討農民對科技知識的需求強度及其社會性影響因素。假設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與收入結構等因素對農民的農業科技知識需求強度有顯著影響。需求強度作為一個變量,其由低到高的取值依次為“不想學”、“想學”。科技知識按照抽象程度由高到低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依次為“農業知識”、“農業技術”、“生產技能”。
楊凌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中部,東距西安市82公里,面積94平方公里,下轄縣級楊陵區,總人口16萬,城市人口8萬人;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于1997年7月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規劃面積22.12平方公里。通過分層抽樣法抽取了元樹村、柔谷村、下代村、崔西溝村等4個村為問卷調查點。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12份,有效回收率為93.3%。樣本結構為:從居住地看,元樹村、柔谷村、下代村、崔西溝村的分別為20人(17.86%)、22人(19.64%)、40人(35.71%)和30人(26.79%);男性與女性各占52.68%和47.32%;年齡為30歲以下、30-39歲、40-49歲、50-59歲和60歲以上的分別占20.54%、15.18%、30.36%、20.54%和13.39%;文化程度為文盲與半文盲、小學、初中與高中的分別有24.11%、25.89%、32.14%和17.86%;家庭人均年收入為1 000元以下(貧困)、1 001-2 000元(低收入)、2 001-3 000元(中等偏下收入)、3 001-5 000元(中等偏上收入)和5 001元以上(高收入)的農民分別占22.22%、22.22%、18.52%、28.70%和8.33%;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收入與非農業收入的分別為50.93%和49.07%。樣本量各指標與總體基本平衡,樣本代表性較強。
二、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的需求強度狀況分析
把農民對各類農業科技知識的需求情況與各可能的影響因素進行列聯統計,不同因素的不同取值把農民分為不同的類別。某個類別的農民中“愿意”學習某類科技知識的人數占該類別總人數的百分比,就是該類別農民對該類科技知識的“愿學率”,這個愿學率是衡量農民對科技知識需求強度的指標,愿學率越高,說明農民對科技知識需求強度越高,反之,愿學率越低,說明農民對科技知識需求強度越低。
(一)楊凌示范區農民對科技知識的需求強度總體較大
統計顯示,109名有效個案中,表示“想學”一般農業科技知識、農業技術和農業技能的農民分占有效個案數的63.3%、60.3%和64.0%,總體顯示出楊凌示范區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有效需求強度較大。究其原因:第一,楊凌示范區在農業技術傳播方面的獨特優勢。楊凌示范區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農林水等70個學科近5 000名科教人員;從1994年開始至今,楊凌農高會已成功舉辦了十六屆,累計吸引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萬家國內外涉農單位,1 085萬客商和群眾參展、參會,項目投資、實用技術、產品交易額累計1 255億元。[11]在強大科研實力和農高會這一傳播平臺的推動下,農民對科技知識的需求強度不斷增加。第二,我國科技發展和知識更新速度加快,農民個體壽命延長、生活理想提高,產生了比以往任何時期更為強烈的不斷學習的需要。第三,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加了農民休閑時間,現代信息技術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學習途徑,義務教育的實施提高了農民的學習能力。另有一部分農民“不想學”各類農業科技知識的原因有:農民原有知識和經驗成為學習的障礙,使得農民對新技術知識產生抵觸情緒;由于農業收益低,農民寄希望于非農收入成為家庭主要收入,加之不斷更換新產品與新技術,需要不斷投資,收益風險加大;農民自身的條件不允許他們學習科學技術知識,比如年齡大了、文化程度低等。這些因素將會阻礙農民對科技知識的需求強度的提高。
(二)不同性別間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需求強度不對稱,女性處于弱勢地位
對于農業知識、農業技術與生產技能,男性都顯示出比女性更高的需求強度。對于生產技能,男女性需求強度的差別較小。對農業知識,男性有44人想學,想學率為74.6%;女性25人(50.0%)。對于農業技術,男性有41人想學,想學率為69.5%;女性28人(56.0%)。對于生產技能,男性有39人想學,想學率為66.1%;女性30人(60.0%)。這種性別間的需求強度不對稱,主要由兩個原因造成:第一,兩性農民在家庭中對農業生產的決策性地位不同。通常是男性農民對生產決策起決定性作用,他們更關注自己需要的農業知識與農業技術;女性農民在家庭中是決策的執行者,她們接觸農業科技知識的目的性較弱。第二,女性在獲得農業技術資源尤其是鄉村社區外部資源方面處于弱勢地位。目前在許多農村地區,農業生產的女性化促使中國農村家庭由傳統“男耕女織”的農業生產模式轉變為“男工女耕”的模式,但這種轉變并沒有改變女性在農業技術傳播與學習中的被動性。[13]許多農村地區的女性并沒有成為農業生產技術的主要學習者,因為她們通常傾向于追求平穩的生產生活方式,以滿足生存需要而不是進一步發展為目標,受傳統觀念約束, 對外交流或參加培訓的機會少,在對外交流和接觸中表現得羞澀、不善言辭和自信心不足。[14]
(三)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的需求強度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弱
被訪農民的年齡為30歲以下、30-39歲、40-49歲、50-59歲和60歲以上這5個組的農民,對農業知識的想學率分別是82.6%(19人)、68.8%(11人)、66.7%(22人)、45.5%(10人)和46.7%(7人);對農業技術的想學率分別有69.6%(16人)、68.8%(11人)、72.7%(24人)、54.5%(12人)和40.0%(6人);對生產技能的想學率分別是69.6%(16人)、62.5%(10人)、75.8%(25人)、54.5%(12人)和40.0%(6人)。從統計數據看,有隨著年齡組的增長,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需求強度呈越來越小的趨勢。年輕組(30歲以下)農民文化程度比較高,年輕、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能力強,所以對各類農業科技知識表現出較強的需求度。中年組(30-49歲)農民,由于不再外出打工,回到家鄉從事農業,他們通常是家庭生產安排與項目選擇的決策者,因此他們更關心與自己發展有關的知識與技術,接觸農業科技知識的目的性較強,選擇性明確,因此對農業科技知識的需求強度也比較大,更注重具體操作技術的學習。老年組(50歲以上)的農民,由于缺乏經驗或者勞動能力不足,多數人在家庭中處于附屬地位,因而對各類農業科技知識顯示出較低的需求強度。
(四)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民對農業科技需求強度不同
文化程度為文盲與半文盲、小學、初中、高中這4個類別的被調查農戶,他們農業知識的想學率分別為26.9%(7人)、69.0%(20人)、79.4%(27人)、75.0%(15人)。農業技術的想學率分別為30.8%(8人)、75.9%(22人)、76.5%(26人)、65.0%(13人)。生產技能的想學率分別為26.9%(7人)、82.8%(24人)、76.5%(26人)、60.0%(12人)。可見,中等文化程度組農民(初中)與高文化程度組農民(高中及以上)對不同農業科技知識的需求強度較大。低文化程度組農民(文盲與半文盲、小學)分化為兩類,文盲與半文盲的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的需求強度較低,而小學文化程度的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具有較強的需求。文化程度為文盲與半文盲的農民,受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缺乏學習更多知識的能力,因此家庭收入的增加并不能使其追求更高的知識。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民(初中、高中及以上),由于具備了進一步提高自己,學習更深知識的能力,因此家庭收入的增加會使其追求更高的知識。令人擔憂的是,文化程度低、收入又不高的農民,容易陷入一種發展困境:由于收入低,沒有錢投資,使低收入農民在“貧困惡性循環”中不但在經濟上淪為弱勢群體,而且在文化科技素質方面也淪為弱勢群體,二者相互強化,使他們很難擺脫貧困境地。在這種生存困境下,難以具備追求科技知識的熱情。
(五)家庭收入影響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的需求強度
家庭人均年收入為1 000元以下(貧困)、1 001-2 000元(低收入)、2 001-3 000元(中等偏下收入)、3 001-5 000元(中等偏上收入)、5 001元以上(高收入)的被訪農戶,他們對農業知識的想學率分別為50.0%(12人)、72.7%(16人)、73.7%(14人)、54.8%(17人)和77.8%(7人)。總體上看,隨著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增長,農民對農業知識的需求強度具有增長的趨勢。貧困組的農民對農業知識的想學率最低。收入中等偏上組農民對農業知識的需求強度也比較低,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平時農業生產較忙或者對目前的收入還比較滿意,無暇顧及或者沒必要學習農業知識。
貧困、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偏上收入、高收入組的農民對農業技術的想學率分別為50.0%(12人)、81.8%(18人)、73.7%(14人)、58.1%(18人)和44.4%(4人);對生產技能的想學率分別為50.0%(12人)、77.3%(17人)、78.9%(15人)、54.8%(17人)和55.6%(5人)。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組對農業技術和生產技能的想學率最高,他們想改變經濟現狀的愿望比較強烈。中等偏上收入和高收入組的想學率較低,主要因為他們對純技術性的東西比較不敢興趣,或者他們的收入主要不是農業收入。貧困組農民,其農業生產是以生存需要為目的,而不是以收入最大化為目的,加上學習技術的能力較低,因而對農業科技知識需求強度較低。
(六)收入結構影響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的需求強度
以農業收入為主和以非農業收入為主的被調查農民,他們對農業知識的愿學率分別為69.6%(39人)、56.6%(30人),對農業技術的愿學率分別為78.6%(44人)、47.2%(25人);對生產技能的愿學率分別為80.4%(45人)、45.3%(24人)。說明以農業收入為主的農民對各類農業科技知識的需求強度都明顯高于以非農業收入為主的農民。以農業收入為主的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的需求強度按照由高到低依次為生產技能——農業技術——農業知識,比較關注能夠給農業生產直接帶來利潤的技術知識,而對于理論性較強的農業知識需求強度偏低。另一方面,在農業生產收益較低、市場風險較大的條件下,必然有部分以農業收入為主的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表現出疏遠的態度。以非農業收入為主的農民,對農業生產本身缺乏興趣,對農業科技知識的傳播就更沒有興趣了。
三、政策建議
從楊凌示范區的樣本數據來看,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的需求受其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與收入結構等因素的影響。為了提高農戶對科技知識的需求強度,在政策上應該從以下三點入手:
(一)針對不同類型農民選擇不同傳播渠道
農民是由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不同層次的群體構成的,應當充分認識農民的群體層次差異,對前期科技采用者與后期科技采用者選擇不同的傳播渠道,以提高科技傳播的有效性,強化農民采用新的科技知識后的成就感與自信心,從而提高農民對科技知識的需求。同時需要注意,有相當多的科技傳播渠道的作用還沒有得到有效發揮,最普及、農民接觸率最高的傳播媒介并不一定是對農民采用農業科技知識影響力最大的傳播媒介,一些農民比較歡迎的科技傳播形式,比如田間地頭的技術示范講解等還不夠普及。因此必須要進一步挖掘適合農民的、農民有較高信任度的科技傳播渠道的功能,以便更好地了解農民的科技需求。
(二)對不同層次的農業科技知識使用不同的傳播路徑
農民獲得科技知識的路徑從大的方面看有三種渠道:組織渠道(小學、中學、農民夜校、政府組織的科技培訓、政府管理機關發放的學習資料、政府農業技術推廣、管理部門散發的資料、公司企業散發的資料等)、人際渠道(專家學者、同行有技術有經驗的人、外出打工學習、跟父母與親戚邊干邊學、跟外村的同學、朋友學習、跟本村村民學習等)、大眾媒介渠道(廣播、電視、錄像、計算機網絡、報紙、雜志、書籍等)。農民獲得一般科技知識的主要路徑是組織渠道;獲得農業科技知識的主要路徑是人際渠道、大眾媒介;獲得農業技術知識與生產技能知識的主要途徑是人際渠道。把握這一點,對不同層次的農業科技知識選擇其效果較好的傳播路徑,可以提高農民對各層次農業科技知識的吸收消化能力,使他們從中受益,從而提高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的需求強度。
(三)在農業科技知識傳播中關注農民中的弱勢群體
文化程度高、收入水平高、對農業科技知識有需求和興趣的農民通過大部分傳播渠道獲知、學習、咨詢農業科技知識的人數比例遠遠高于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低和對農業科技知識沒有需求與興趣的農民,對傳播媒介的利用能力低反過來也會進一步擴大其與文化程度高、收入水平高的農民的差距15,強化其弱勢地位,會形成惡性循環。在農業勞動力日漸弱勢化的今天,農業科技知識的采用者恰恰是這些弱勢人群。因此,在農業科技知識傳播過程中,應對農民中利用農業科技知識傳播媒介的弱勢群體給予特別關注。首先,在傳播內容上,盡可能選擇簡單有效且容易掌握的農業知識和技術。其次,盡可能地利用適合于他們的傳播方式,比如村莊技術精英的就近指導、專家的田間示范等,以促進他們掌握農業科技知識。第三,在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收入等基礎工作方面加以扶助,避免其弱勢地位與其采用科技知識能力低形成惡性循環。第四,充分認識農業女性化背景下的農村知識系統的性別差異、需求的性別差異,在技術的選擇與應用上尊重女性農民的意愿。
參考文獻:
[1]趙海東.我國農業技術需求行為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6(6):39-42.
[2] 曹彬,張德倉,李穎麗,等.芻議現代農業推廣中的農民行為問題[J].農業科技管理,2008,27(4):84-86.
[3] 扈映.發達國家農業技術傳播模式的經驗與啟示[J].調研世界,2008(5):39-42.
[4] 徐世艷,李仕寶.現階段我國農民的農業技術需求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9(4):42-47.
[5] 展進濤,陳超.勞動力轉移對農戶農業技術選擇的影響——基于全國農戶微觀數據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3):75-84.
[6] 巢書林,崔鳳利,曹守春.淺談農民學習的障礙及其對策[J].河北成人教育,1995(4):19-20.
[7] 李艷華,駱江玲,奉公.發達和欠發達地區農戶農業技術需求比較分析——以山東壽光和河北蔚縣兩村為例[J].中國科技論壇,2009(8):120-125.
[8] 杜威漩.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問題研究綜述[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1):20-23.[9] 郭洲.新型農民培育的使命與基本路徑[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3):1-4.
[10] 劉正.農業推廣中的農民學習行為[J].安徽農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5,9(3):67-70.
[11] 曠宗仁,左停.我國農民認知與行為改變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教育,2006(4):1-5.
[12] 朱明芬,陳文華,李南田.關注受眾行為 創新農業技術傳播方式——對農戶采用新技術行為特征的調查[J].調研世界,2002(2):25-27.
[13] 付少平.女性在農業技術傳播中的角色[J].西北人口,2003(2):45-47.
[14] 王萬英.技術傳播中的社會性別特點分析[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1999(S1):46-52.
[15] 曹陽,潘海峰.人際網絡、市場網絡:農戶社會交往方式的比較[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7(1):5-12.
Empirical Study on Framers’ Sci-tech Demand Density
——Taking Yangling HDZ as an Example
WANG Guo-hui1 ,FU Shao-ping2*
(1.Division of Sci-tech Research Manage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
2.College of Humanities,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Taking Yangling Agricultural Hi-tech Industries Demonstration Zone (Yangling HDZ) as an example,the sci-tech demand density of farmers was explored empirical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cation advantages of Yangling HDZ renders farmers a relatively higher sci-tech demand density. Among different genders,the demand density is uneven;the demand density for sci-tech among female famers is lower in contrast to that of male ones.The demand density decreases with the growth of age.The density also varies with the educational level and family income of farmers.In order to boost farmers’ sci-tech demand,it is highly needed to recognize the differences among farmer pop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cy,different farmer groups should be provided with different sci-tech dissemination channel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evels of sci-tech knowledge.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among famers should be given special att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sci-tech dissemination,for example,the female farmers,the aged ones,and those with lower level of education.For them,sci-tech knowledge that could be easily accepted and arouse their interest should be disseminated.
Key words:farmer;agricultural sci-tech knowledge;demand den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