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國民政府在完成北伐、統一全國到潰逃臺灣這20多年的時間里,迫于國內的形勢和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先后兩度提出了“開發西北”、“建設西北”的口號,掀起了兩次“西北開發”的熱潮。促成開發西北熱潮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這中間,國民政府上層人士對西北開發也提出了很多切合西北實際的看法和主張,并且多次赴西北各省進行實地考察,在西北開發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諸如戴季陶、宋子文、蔣介石、朱家驊等一些顯要人物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其相關言論的基礎上,對其關注西北開發的原因進行了深刻剖析,同時也對個人所發揮的作用進行了中肯的評價,認為由于國民政府上層人士所處的特殊位置,其個人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
關鍵詞:國民政府;中央要員;西北開發
中圖分類號:K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3-0136-05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京國民政府先后兩度提出了“開發西北”、“建設西北”的口號,一是國民政府完成北伐、統一全國之后,尤其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有識之士奔走呼吁,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第一次開發西北的高潮;二是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加上之后東南國土的相繼淪陷,促使國民政府把“建設西北”提到了日程上,隨之而來的工廠內遷則把“西北開發”推向了第二次高潮。在這中間,國民政府上層人士因為其所處位置的關系,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據統計,國民政府上層人士中對開發西北發表過相關言論的有蔣介石、戴季陶、宋子文、邵元沖、張繼、居正、陳果夫、何應欽、覃振、曾養甫、朱家驊等,但以往的研究由于各種原因,未能予以重視,筆者就這一問題試以論述,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國民政府上層人士開發西北的言論
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后,國家建設等問題提上了國民政府的日程,黨政要人蔣介石、宋子文、戴季陶、朱家驊等對西北問題及如何開發西北先后都發表了相關言論,并皆先后親赴西北視察,這些視察、考察活動前后持續了10年左右。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民族救亡成了時代的主題,此一階段開發西北的言論則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在他們當中,戴季陶是較早一位對西北開發發表言論,并到西北視察、積極建言開發西北的政府要員。
戴季陶,1891年生于四川廣漢,后加入同盟會,跟隨孫中山進行革命活動。孫中山逝世后,戴季陶主要從事反共著述,歪曲、篡改“新三民主義”的革命精神,被稱為“戴季陶主義”。他曾先后任中山大學校長、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兼宣傳部長,后又被任命為國府委員和考試院院長。[1]戴季陶對開發西北關注較早,“對于西北之開發,素具熱忱”,并認為:“環顧全國情況,尤以西北建設為最重,實在關系我們國民革命的前途。”[2]早在1929年10月,戴季陶就發表了題為《向西北猛進的兩大意義》一文,在該文中,戴季陶除了對中國共產黨進行肆意誣蔑外,還對開發西北農業、發展西北經濟略有提及。此后,戴季陶又分別于1929年11月24日、25日撰《西北文明之再造》、《救濟西北與開發西北》兩文,針對1928年西北尤其是陜西的大旱災,申說了開發西北的主張:欲開發西北,必先救濟西北;之后一個月,即1929年12月25日,戴季陶再次發表文章《開發西北工作之起點》,鼓勵人們不畏艱險,努力開發西北。[3]后來新亞西亞學會又將戴季陶、馬鶴天等12人所撰關于西北的文章匯編為《西北》一書,作為《新亞細亞學會邊疆叢書》之一種于1931年出版。
宋子文也是較早將目光投向西北、主張開發西北的國民政府上層人士之一。宋子文,1894年生于廣東文昌(今海南文昌),早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后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歷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中央商務部長、南京國民政府國民黨中央常務委會主席兼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等職,后僑居美國紐約。1971年去世。[4]
1934年1月,時任全國經濟委員會主席的宋子文即認為,西北目前雖然貧瘠,但那里地下資源豐富,物產豐饒,如果在當地投資,進行開發建設,那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之地。是年4月,宋子文親自率團赴陜、甘、寧、青四省考察。在陜期間,宋子文與各界人士商談了建設西北水利、交通、農業、民生等問題,并允諾回去之后動員企業界人士到西北投資,希望西北人士不要擔心投資者會有壟斷之心,也勿存地域觀念,以共同建設西北。[5]
繼考察了陜西之后,宋子文又接連考察了甘、寧、青三省,在蘭期間,宋子文發表《西北建設問題》的演說,《申報》以“宋子文在蘭州暢論西北建設”為題給予了報道。宋在贊揚了西北“人民精神極為發奮”、“人人都有朝氣”、“亦如充滿復興希望”之后,又批評了當時人們對西北的兩種偏見:“外省人士到西北來視察,大概有兩種的觀感,一種是極力頌揚西北文化的深厚,是用文學家或詩人的眼光來觀看西北,一種是滿口批評西北生產如何落后、教育如何不振、人民如何貧苦,是用外國人的眼光來觀看西北,兄弟以為這兩種態度都是偏見的、不合的”。并且認為,“西北從前繁盛光榮的歷史,是我們大家的祖宗所努力的功效……西北各省如果能同樣利用歐西及東南的經濟和科學的力量,一定能夠在短時期內恢復地方的繁榮,鞏固國家的基礎,西北的建設不是一個地方問題,是整個國家的問題……我們應當在中華民族發源地的西北趕快注重建設……西北建設,是極大的題目,應該辦的事很多,經濟委員會苦于力量有限,只能選急切的基本工作,一步一步做去。我們所計劃的,第一是與東南交通的道路,在隴海鐵路尚未修通以前,先把公路修好,將運輸方法計劃完善,能把東南的經濟力量和歐西的科學灌輸引進;第二是有益農人減輕災荒的水利工作,已經同建設廳許廳長商洽開渠的計劃;第三是農產品改良;第四是衛生實施及獸醫的組織……西北建設是我中華民族的生命線,西北人民所負的責任,不僅是充實本身利益而已,希望我各界同胞在政府及本黨領導之下,一致團結起來,傾全力于救國救民之西北建設”。 [6]通過此次考察,宋子文不但對西北的基本情況有了直觀、深入的了解,肯定了西北的地位,將西北建設提到了關乎“救國救民”的高度,而且已經計劃好了實施西北開發的四項“急切的基本工作”,可以說,宋子文此次西北之行是有備而來的,也預備以后在西北有所作為。
1934年6月22日,國民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在南京召開常委會,為了引起南京政府對西北地區的重視,宋子文堅持要求蔣介石、汪精衛、孔祥熙參加會議,由他報告考察西北經過,并提出建設西北的計劃。宋子文一行是較早到西北視察的中央大員,之后,國民政府其他上層人士也相繼到西北視察,發表演說,或著書撰文,縱論西北開發。如曾養甫在1931年1月1日發表題為《建設西北為本黨今后重要問題》的文章,認為“開發西北信為本黨的今后的重要問題,并不是說別的地方建設不重要,實在是西北建設更重要”。[7]邵元沖先于1932年3月21日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留京辦事處紀念周上以《開發西北的重要》為題發表講演,講到了自己到陜西考察的所見所聞,提出除了對西北進行文化方面的考察外,還應進行經濟方面的考察,開發西北還應有外省的人才與資本的加入,呼吁國人“注意開發西北的問題”。[8]后又于1935年8月[9]、1935年10月[10]和1936年2月[11]再對西北開發發表自己的見解。何應欽也在當日發表講演,認為“開發西北,確為我國當前要政,吾人急須明了其重要性,確定實施方針”,并對為什么開發西北及如何開發西北闡述了自己的見解。[12]覃振則是在考察西安后,希望全國人民注意開發西北。[13]張繼發表的關于西北的文章則至少有八篇之多(載《革命文獻》第88輯)。此外,蔣介石也先后于1934年和1942年到西北視察。1934年秋,蔣介石首次視察陜、甘、寧三省,除了對共產黨肆意誣蔑和對西北地方勢力恩威并施而外,也對議論紛紛的開發西北“垂詢甚詳”[14],并就西北建設方針作了指示:“西北各省建設事業,除救濟農村另有整個步驟以外,其他自應以造林、水利、畜牧、開墾與交通為最重要。”[15]1934年,開發西北協會的會刊《開發西北》雜志創刊時,蔣介石還親自題寫刊名,以示重視。
抗戰全面爆發后,蔣更是視西北為“建國的根據地”,于1942年8月再次視察陜、甘、寧、青四省,對西北各省抗戰以來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進展表示稱許,對西北今后在黨務、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工作做了指示,并特別指示了開發西北的方針:“我們西北既有如此廣大肥美的土地,復有開采不盡的寶藏,不僅我們一生做不完,就是我們后代子孫,在五百年以后,仍然是做不完的。但是我們要求國家能夠世世時時生存下去,就必須乘此抗戰的時機,有我們這代手里來建立千年萬世永固不拔的基礎。”[16]中央日報社當時曾這樣報道:“聞蔣此次視察甘寧歸來,感想極佳,對西北天時地利之環境,亦覺積極建設,不容稍緩,預料西北建設前途,當可樂觀。”(《申報》,1934-02-20)時人對此次視察評論曰:“自總裁去年冬巡視西北歸來后,‘開發西北’、‘建設西北’等口號風起云涌,頗有雨后春筍之勢。”[17]特別是蔣介石回到重慶,宣告“西南是抗戰的根據地,西北是建國的根據地”之后,“于是隨著這樣重視西北的號召,怎樣開發西北和怎樣建設西北的呼聲,又響遍了全國,而吸住了每個關心西北問題的人們,因為抗戰建國到了今天,才正確地和明白地決定抗戰中建國的根據地是在大后方的西北,這實在是一個有深長意義的抉擇”。[18]
1942年9月23日,蔣介石在給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煕的手令“關于移民西北從事林牧墾殖資金提供辦法”中明確提出:“西北移民方案應即研究擬定,凡中央及內地各省之機關冗員及其眷屬等,似可移往西北工作,又各省災區之災民亦可移往西北墾殖。其第一步可先移至河西,其次再移往新疆。中央每年應指定一項經費,專供移民之用,一面再由官民雙方聯合組織林牧墾殖等公司,由四行放款,作為開發西北實業之機構,俾有志之士得從事于其間。希即召集農林部、財政部與運輸統制局等有關機關共同討議,擬訂方案呈報為要。”[19]166,167后又于同月27日,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事參議院副院長張鈁9月9日與10日呈擬移殖河南省災民到河西安置一事,以快郵代替電報,再次致函孔祥煕,并認為“此事于賑救豫災、開發西北均關重要,最好由農林部與甘省負責主持為宜”。[19]16728日,蔣介石在審閱了國民政府組織部長朱家驊關于移民西北的呈文后,又以快郵代電的方式,致函孔祥煕,就朱家驊提出的移民寧夏的事宜作出批示:“查西北移墾問題迭經于本月廿一、廿二兩日先后手函核辦,并據張副院長鈁條陳轉達各在案,希即并案核辦為盼。”[19]172,17310月24日,蔣介石第四次就移民開發西北問題進行批示。[19]178
其實,在此之前,國民政府即已有裁撤黨、軍、政各機關冗汰人員的打算,在1942年9月22日蔣介石“關于中央黨軍政各機關裁員三分之一移居西北事致孔祥煕、何應欽令”中,即有“全國軍隊已定縮編三分之一,目前中央黨軍政各機關官員太多,人浮于事,似可按照上述原則裁減三分之一”等語,對于擬被裁人員,“即準備分批移送至西昌與西北,從事于屯墾或開發實業等工作……使集中中央及都市之人員得以逐漸移往西北從事開發事業,樹立建國之基礎”,且擬訂“第一年移一千至兩千戶,第二年以后,每年逐增一千戶,以十年為限”。[19]166從這里不難看出,蔣介石兩次視察西北及其關于開發西北的言論,雖然其目的不是純粹在于開發西北,但不可否認,蔣介石的西北之行無論對重新認識和提高西北的戰略地位,還是宣傳和鼓吹西北開發,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國民政府上層人士關注“西北開發”的原因
筆者認為,國民政府上層人士之所以對開發、建設西北如此關注,表示出如此大的興趣,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為了完成總理遺教。眾所周知,民國以來,對開發西北籌劃最多、對后世最有影響的當屬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在1917年至1919年擬具的《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對開發西部規劃良多。在“第一計劃”、“第三計劃”、“第四計劃”中,孫中山對邊疆交通作了系統的規劃。如在“第一計劃”第二部分的“西北鐵路系統”中,規劃通往西部的鐵路線就有51條,占將近所有規劃鐵路線的一半。[20]此外,孫中山還對開發西部礦產、移民墾邊、增修水利、植樹造林等都提出了設想,這些規劃對國民政府及當時人的開發思想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很多人在談到開發西北時,都會首先提到孫中山的開發思想,認為國民政府現在開發西北,就是完成孫中山未竟的事業和遺愿。
其次,這與他們對西北地位的認識是分不開的。第一,從政治上來看,“我政治上發號施令之首都,時有受敵威脅之可能性,政府才籌設西京,亦未嘗非著眼于此,然徒籌設西京而不注重開發西北,則無異舍本逐末,蓋雖據地利,而地瘠民貧,何所憑藉。故今日欲免除政治上之危機,惟有積極開發西北,利用西北勤奮樸實之民情,樹立廉潔惠民之政治,以西北作基礎,生聚教訓,期以十年,則縱不能飲馬東洋洗刷國恥,最低限度我中華民族必不致繼朝鮮、印度之后受人宰割也”。[21]
第二,從經濟上來看,“中國近百年來受列強軍事、政治、經濟之循環侵略,以致國力疲憊,農村破產,事實上已成為各帝國主義者之尾閭。據海關統計:每年入超竟達五萬萬元以上,此種巨量款項之流出,遂使上下交困,舉國憂貧,故欲解除此種羈絆,惟有以政府力量移結集海岸之資本,作內地生產建設之用…… 同時西北有遼闊膏腴之平原,有廣大之牧場,有蘊藏豐富之礦產,若積極開發必能樹立自足自給之經濟基礎,而滌除‘貨棄于地,民困于野’之可恥現象”。[21]西北農產也極為豐富,同時也是國內的畜牧業中心,羊毛及羊毛制品的出口數額巨大,可資開發。
第三,從國防上看,“日本、蘇俄都是積極圖謀侵略中國,日本是以遼東灣、膠州灣兩點,北向作弧形的包圍中國;蘇俄是以外蒙、新疆兩處進迫中國,中國已在日俄包圍的下面。”[22]“外蒙新疆,介于日俄英三大強之間,而我國內部十八省之屏藩也。俄人注其全力,以謀擴充其勢力于兩省之中……然則我西北邊疆,于最近及將來,將一邊為三強之逐鹿場”[23],“且西北富藏于地,我不開發,英俄覬覦已久,人將取而代之,此又關于國防上不可不注意者也”[24],鑒于此種情形,“我們必須將西北各省充實起來,才能夠和他們抵抗,中國方有出路,方有生機”。[22]
第四,從移民實邊、安置流民、編遣裁軍看,“戰區災區諸地人民,田地蕩盡,無法生活,開發西北,安插流民,為唯一救濟之方法”,“軍事告終,編遣開始,數十萬之裁兵,須有妥善安插之法,方免流為盜匪之患。依中山先生之計劃,開發西北,移殖裁兵,實為最好解決之方法”。[25]第五,從民族方面看,西北地區是少數民族雜居地,民族文化落后,民族矛盾突出,開發西北則可以緩解這一問題。
第六,從保存和發展固有文化看,“堯舜禹湯文武的修明政治,秦皇漢武的發揚武力,都以西北為其發祥的根據地……假使今日全國人民,都能如秦人的尚武,勇于公戰,怯于私斗,人人有急公義,勤遠略的精神,中國的民族地位,還怕不能恢夏嗎……恢復民族精神的重要條件,在發揚中國固有文化,考中國文化演進的歷史,實由西北而漸趨于東南,中國古代文化,其策源地皆在西北……可見西北為中國最古的圣地”。[26]
第七,從地理位置上看,西北是中國的腹心,有建設的必要。據以上分析可以知道,促使國民政府要員關注西北開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政治上的考慮、軍事上的目的、經濟上的需要,也有從保存固有文化、平衡地區發展以增強國力角度方面的考慮。
最后,國民政府上層人士鼓吹開發西北,頻繁到西北視察,制定各種開發計劃,也不排除國民政府試圖控制西北諸軍閥,消除潛在的地方分裂勢力,從而更好地行使國民政府的權利,維護國家的統一,消滅中國共產黨、消除革命根據地的威脅等方面的因素,比如戴季陶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發表的一些言論,就是針對此的。此外,1928年至1930年連續三年的西北大旱災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可以說,是多重原因促使國民政府上層人士將目光投向了西北。在國民政府上層人士的鼓吹和支持下,各報刊媒介也竭力宣傳開發西北,各種社會團體大量涌現,開發西北的熱潮才能漸次形成。
三、結語
如上所述,國民政府時期“西北開發”熱潮的興起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層面的,也有經濟層面的;既有出于國防的考慮,也有各個民族的發展需要;既是自上而下順應時代、順應民意的舉措,也是自下而上的民眾的愛國熱情、挽救危亡的心理表達,還可以看作近代以來清末新政之后西北近代化的又一次嘗試,盡管這種嘗試是被動的、應激式的反應,是在國家的非正常狀態下作出的。
國民政府上層人士對西北的地位以及如何開發和建設西北的關注與認識,其言論和主張是在前人對西北問題認識的基礎上的繼續發展,并根據時代的變遷注入了新的元素,如交通業中的航空運輸業,是對前人認識的繼承和發揚,有一定的合理性。如宋子文對西北問題的認識及提出的發展交通、開發水利、改良農業、改善衛生等措施,可以說是非常切合西北的實際情況的,這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兩次西北開發熱潮、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三線建設及現今的西部大開發中都一一得到了驗證,其言論的合理性不容否認。并且,就個人身份來說,國民政府上層人士基本上都是政府決策人員,是政策的制定者或有力影響者,在開發西北政策的制定過程中,他們憑借自身的政治身份及在政府部門的特殊地位,在政策的制定、相關法案的起草、組織機構的建立等方面,起到別人難以起到的作用。而開發西北的政策一旦制定,他們又都是政策的積極支持者、堅定維護者和有效推動者。
參考文獻:
[1]朱信泉,嚴如平.民國人物傳[M].第四卷.北京:中華書局,1984:121-128.
[2] 戴季陶.開發西北工作的起點[M]//革命文獻第88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20.
[3] 羅家倫.革命文獻[M].第88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1-23.
[4] 劉紹唐.民國人物小傳[M].第四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1:71-76.
[5] 宋子文.建設西北[M]//革命文獻第88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98-101.
[6] 宋子文在蘭州暢論西北建設[N].申報,1934-05-09.
[7] 曾養甫.建設西北為本黨今后重要問題[M ]//革命文獻第88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23-32.
[8] 邵元沖.開發西北的重要[M]//革命文獻第88 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32-33.
[9] 邵元沖.西北建設之前提[M]//革命文獻第88 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157-160.
[10] 邵元沖.西北之實際與建設[M ]//革命文獻第88 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238-245.
[11] 邵元沖.西北之水利水利問題[M]//革命文獻第88 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270-277.
[12] 何應欽.開發西北為我國當前要政[M]//革命文獻第88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34-36.
[13] 覃振.希望全國人民注意開發西北[M]//革命文獻第88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36-40.
[14] 半月要聞——蔣張視察西北[J].新中華,1934(2):21.
[15] 蔣委員長巡行各省后之觀感[J].開發西北,1934(2):5.
[16] 蔣介石.開發西北的方針[J].中央周刊,1943:27.
[17] 蔣鼎.從國防觀點泛論西北工業建設[J].軍事與政治雜志,1943(4):5.
[18] 徐旭.西北建設論[M].上海:中華書局,1944:1.
[19] 馬振犢.抗戰時期西北開發檔案史料選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66-167.
[20] 段云章.中國近代先進人士對開發中國西部的關注[J].中山大學學報,2000(6):54-63:.
[21] 王超凡等二十五委員.擬請組織健全機關集中人力財力積極開發西北以裕民生而固國本案[M]//革命文獻第89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67-68.
[22] 戴季陶.開發西北工作的起點[M].臺北:革命文獻,1981,88:20.
[23] 吳龢.西北鐵道系統與殖邊[J].新亞細亞,1931(1):5.
[24] 郭皋.開發西北河套計劃[J].新亞細亞,1931(2):4.
[25] 馬鶴天.開發西北之步驟與方法[M]//革命文獻第89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142-143.
[26] 曾養甫.建設西北為本黨今后重要問題[M]//革命文獻第88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24-25.
The Offical of the Upper Circle in the Kuomingdang Government and Developing the Northwest
WANG Rong-hua
(Academic Journal Center,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750021,China)
Abstract:The Kuomingdang Government put forward the slogan of developing the Northwest twice during over twenty years from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and unifying China to its fleeing to Taiwan.The strained internal situation and national crisis forced the Government to do so,and certain achievements were gained.Some officials of the upper circles,such as Dai Jitao,Song Ziwen,Chiang Kaishek and Zhu Jiahua,made investigation in the Northwest many times and gave useful advices during the period of time.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reasons why they paid so much attention to the Northwes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es them on the basis of dissecting their words.The main view of the article is that certain important officials played a positive and irreplaceable role during the history of developing the Northwest.
Key words:The Kuomingdang Government;important official;developing the Northw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