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會主義沿著“去市場”——“反市場”——“近市場”的發展路徑,衍生了“社會主義”與“市場”多維兼容的制度模式。空想社會主義內蘊了“去市場”的理論萌芽,馬克思主義明晰了“去市場”理論的內涵,即社會主義“廢市場”需要一定條件,某些條件尚需保留“市場”等觀點。以蘇聯為主導的社會主義曲解了馬克思主義的“去市場”理論,選擇了“反市場”的實踐模式。以市場社會主義為代表的探索率先把“市場”引入社會主義,完善了“近市場”理論。“近市場”與“去市場”的實踐博弈造就了“市場”主導的兼容模式。事實證明,社會主義與市場兼容是社會主義發展的路徑抉擇,我國“社會主義”與“市場”多維兼容的制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淵源。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博弈路徑;“去市場”;“反市場”;“近市場”
中圖分類號:D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3-0092-05
社會主義發展遵循著“去市場”——“反市場”——“近市場”的邏輯規律,在“反市場”與“近市場”的歷史博弈中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證實了“社會主義”與“市場”兼容的必然性,但面臨改革發展困境時,社會認識仍然不能擺脫“反市場”的歷史怪圈。因此,剖析“社會主義”與“市場”博弈的歷史邏輯,追溯“社會主義”與“市場”關系的本源,能夠堅定我們堅持市場取向改革的決心,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實踐內涵。
一、社會主義的“去市場”觀
社會主義是公平、公正、自由的理想社會制度,而市場卻具有某些天然的弊端,如果不能更好地控制和引導,就會給社會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傳統社會主義者大多把“市場”視為不平等和罪惡的根源,產生了“去市場”的社會主義傳統。
(一)空想社會主義的“去市場”萌芽
空想社會主義者在探索社會主義問題時,最早遭遇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的矛盾,但沒有直接提出“去市場”觀,而是在“反市場”與“近市場”的矛盾中孕育了“去市場”的萌芽,包含了事實上的“去市場”觀。莫爾在《烏托邦》描述中曾經設想:“產品交給公共倉庫;各戶戶主任取所需,而不必用貨幣或其它物品交換”,“城市之間互通有無,但是同樣不需要貨幣來交換”;“金銀主要用途是雇傭外國人為烏托邦作戰。除此之外,它們就只配用作制造便器和懲罰罪犯的鎖鏈了。”[1]14-15初步蘊含了社會主義“廢除商品與貨幣”的“去市場”觀。
(二)馬克思主義的“去市場”理論
1.“去市場”命題的提出。馬克思在探討市場本源的時候堅持“去市場”的態度,把科學社會主義定位于沒有市場、貨幣、交換。馬克思主義認為,以私有制和社會分工為基礎的商品關系會使人的勞動異化,市場容易導致商品拜物教。因此,要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必須廢除商品使人性復歸、廢除商品拜物教,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設想。因此,“社會一旦占有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的“去市場”命題應運而生。
2.“去市場”隱含的“廢市場”條件。(1)現實的社會制度是“去市場”的基礎。“去市場”的社會制度是馬克思主義對未來社會的大致預測,但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對未來社會給出一個詳盡的模式,具體模式還要通過實踐的檢驗。因此,“去市場”理論必須要建立在現實的社會制度基礎上。(2)“社會占有生產資料”是“去市場”的先決條件。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一旦占有生產資料,并且以直接的社會化形式把它應用于生產”,每個人的勞動“從一開始就直接成為社會勞動”,“產品所包含的社會勞動量”就可以用“自然的、最恰當的、絕對的尺度——時間來表現這些勞動量”;就不再“需要著名的‘價值’插手其間”。因此,“去市場”要在社會占有生產資料后進行。(3)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是“去市場”的具體階段。馬克思主義認為,“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勞動仍然是“謀生的手段”,并“沒有成了生活第一需要”。因此,社會產品在作了各項扣除之后,個人消費品的分配還要實行“等量勞動”相交換的原則,“這里通行的就是調節商品交換(就它是等價的交換而言)的同一原則”,只是“交換的內容和形式都改變了”。同時“消費資料在各個生產者中間的分配”也是通行的“商品等價交換的原則”,即“一種形式的一定量的勞動可以和另一種形式的同量勞動相交換”。[2]因此,“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即列寧稱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情況下,仍然有可能保留“等價交換原則”,這與“商品交換的原則”是統一的。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才有可能“去市場”。
3.“去市場”不等于“反市場”。“去市場”并不等于“反市場”,某些保留市場、利用市場的觀點也是馬克思主義“去市場”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1)過渡時期需保留市場。馬克思主義認為,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個體所有制和私有制還要保留一段時間,銀行、信貸、地租、合作制等市場機制還要利用,消滅商品將是一個長期過程。至于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廢除市場并沒有說明,因為他們堅信理論需要實踐檢驗,只有社會主義實踐才能確定市場的存廢問題。(2)主張利用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商品生產與價值規律。馬克思主義認為,“時間的節約,以及勞動時間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有計劃的分配,在共同生產的基礎上仍然是首要的經濟規律。”[3] 在私有制廢除后,“價值這個概念實際上就會愈來愈只用于解決生產問題,而這也是它真正的活動范圍”;“在決定生產問題上,上述的對效用和勞動支出的衡量,正是政治經濟學的價值概念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所能余留的全部東西。”[4]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完全否定價值與商品的作用。(3)保留分工與交換的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在共產主義低級階段,個人還不可能得到全面發展,勞動還是一種謀生手段,社會產品在做了各項扣除以后,個人消費品的分配還需要進行等量交換的原則,還存在社會分工。
二、社會主義的“近市場”觀
科學社會主義的“去市場”理論并沒有阻止“近市場”社會主義的發展。實際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一直與市場存在矛盾,其他社會主義思潮的探索加劇了這種矛盾的爆發。因此,“近市場”的社會主義傳統是所有社會主義模式不可避免的問題。
(一)空想社會主義矛盾狀態的“近市場”萌芽
空想社會主義時期,是否廢除市場一直都是空想社會主義者矛盾的問題。他們都主張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幸福的社會,但又基本不贊成廢除私有制,圣西門和傅立葉都不主張廢除私有制。圣西門明確提出,“立法者必須保證私有財產的自由使用”[5];而傅立葉則明確強調私有制刺激經濟的積極性,甚至設想利用股票市場與資本流動的市場機制。他認為,如果每個成員“都可以購買股票成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這些股票可以繼承或在每個法郎吉中都有的交易所中出賣,以保持資本的充分流動。”[1]25因此,空想社會主義者內心深處也具有“近市場”的萌芽。
(二)“近市場”的社會主義思潮
市場社會主義堅持“近市場”的追求,經歷市場二元論、中性論、聯姻論、主導論,實現了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兼容。
1.“蘭格模式”——“近市場”的早期理論探索。“蘭格模式”是波蘭經濟學家蘭格在同哈耶克等進行社會主義辯論時產生,主要體現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一書中,后人稱之為“市場社會主義”最早模式。核心思想是“比照競爭市場上的均衡決定條件,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競爭均衡條件,利用‘試錯法’與‘模擬市場’來解決社會主義經濟核算,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盡管該模式沒有實施,但對后來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產生很大影響,開創了社會主義“近市場”探索的先河。
2.東歐“市場社會主義”實踐模式——“近市場”的實踐探索。20世紀50-70年代,市場社會主義在東歐進入了實踐層面。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國率先開始了突破蘇聯模式的改革,被西方稱為“市場社會主義”的實驗。這種市場社會主義的實踐與“蘭格模式”并沒有直接的聯系,而是受到“蘭格模式思想的啟發”而開始的實踐探索,構成了東歐其它國家探索市場社會主義的理論淵源。如鐵托和卡德爾等提出的南斯拉夫“自治社會主義理論”,包括自治的民主政治理論、自治的經濟理論和自治的民族理論等內容,在對“生產資料國家所有制”和“高度中央集權”的斯大林模式批判的基礎上,開始了“分權的經濟管理體制”市場社會主義模式,標志著“近市場”的社會主義實踐模式形成。
3.東歐“分權市場社會主義”理論模式——“近市場”的理論深化。鑒于蘇聯對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市場社會主義實踐的政治和軍事的干涉,“近市場”的社會主義探索在東歐其他國家僅僅表現為理論形態。如布魯斯的“含有受控制市場機制的計劃經濟”模式、科爾奈的“有宏觀控制的市場協調”模式等。
第一,布魯斯的“含有受控制市場機制的計劃經濟”模式。布魯斯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應與具體的表現形式分離,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性質,經濟運行模式則體現了社會主義的經濟運行機制,決不會妨礙社會主義的性質。因此,社會主義可以采取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
根據東歐國家社會主義的實踐,布魯斯把社會主義的經濟決策分為宏觀經濟決策、微觀經濟決策、個人家庭經濟決策三個層次。他提出,“軍事共產主義”模式的社會主義——三個層次決策都集中化;“集權模式”的社會主義——一、二層次決策集中化,第三個層次分散化;“含有受控制市場機制的計劃經濟模式”——一層次決策集中化,二、三層次決策分散化;“市場社會主義模式”——三個層次都是分散化。他認為,軍事共產主義模式只是特定條件的產物,市場社會主義模式因決策都是分散化,雖然提高了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但因為缺乏集中的目標而不可能有效地按社會主義的目標運行,“決策分權模式”既能夠保證社會主義經濟的運行效率,又能實現社會主義的目標。
他主張中央決策由單一的集中化決策轉向宏觀決策集中與微觀、個人家庭決策分散化。國家控制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宏觀決策如積累和消費、比例分配問題,而企業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生產,個人有選擇消費品和職業的自由等。國家不再實行直接的行政命令式的計劃,通過價格、稅收、利息率、信貸等經濟手段來約束企業的經濟行為,在國家宏觀調控下自主經營。資源配置運用貨幣等經濟政策建立貨幣分配資源的基本途徑,形成有限的買方市場而實現“需求稍微超過供給”,達到刺激供給滿足需求的目標。
第二,科爾奈的“有宏觀控制的市場協調”模式。科爾奈認為,社會主義經濟運行中存在信息與經濟短缺兩大問題,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必須引入市場機制,實行市場機制與行政機制協調統一。行政協調是以國家行政手段為主,國家和企業是自上而下的行政隸屬關系,信息主要以縱向傳遞為主,決策主要以政府的行政指令為主,企業沒有自主經營的權利。而市場協調主要是以市場為主體,企業的經營活動是通過市場調節的,國家與企業沒有隸屬關系,信息是以橫向流動為主,決策主要依靠市場信息為主。傳統計劃經濟主要是信息縱向流動,而市場經濟則是橫向信息流動占主導。因此,要想實現信息的合理流動,必須把縱向流動和橫向流動結合起來。
科爾奈認為,短缺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表現特征,但同時又是一種正常現象,任何經濟都不會絕對均衡。短缺經濟容易造成企業瞬時調整時的強制替代,短期調整中的數量驅動與囤積貨幣,長期調整中的擴張沖動與投資饑渴等特征。經濟短缺主要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中的“企業預算軟約束”行為。由于國家的特殊政策和保護,社會主義企業沒有應有的競爭力。因此,要克服短缺經濟問題,必須改變國家傳統的控制機制,建立行政協調與市場協調結合的機制。
總之,東歐社會主義對“市場”的早期探索與實踐,深化了“近市場”理論,誕生了東歐“傳統市場社會主義”模式;而“當代市場社會主義”也在東歐市場社會主義探索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形成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聯姻的英國“市場社會主義”模式,“市場主導”的美國“市場社會主義”模式則把“近市場”的理論推向了全新層面。
三、社會主義從“去市場”到“近市場”的轉軌
(一)“反市場”的社會主義實踐模式
馬克思的“去市場”理論在社會主義現實中被教條化發展,“國家所有制”成了“去市場”的條件;“低級階段共產主義”、“等價交換原則”的深層含義被忽視,社會主義“去市場”的理論被“反市場”的實踐模式取代。1.以蘇聯為代表的“反市場”社會主義實踐模式。十月革命后,列寧明確提出,俄共要“力圖盡量迅速地實行最緊急的措施,來準備消滅貨幣”,“建立消費合作社,實行普遍的義務制和對生產分配的無所不包的統計與監督,向社會主義過渡”,建立了沒有市場和貨幣的“軍事共產主義模式”。盡管后來列寧實行了“新經濟政策”,恢復部分市場,但僅僅是“必須采取的改良主義的、漸進主義的、審慎迂回的行動方式。”[6]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暫時過渡措施,沒有真正把市場作為社會主義的必要經濟方式。因此,列寧時期并未建立市場機制的微觀基礎,“反市場”的觀點仍然根深蒂固。
斯大林對市場的認識曾經有了一些突破。他提出,“在社會主義還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條件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存在有其客觀必然性”。但他并沒有從本質上突破傳統的“反市場”觀點,把“商品經濟看作是與社會主義不相融的”,“他的這種思想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反映”。[7]因此,盡管在斯大林模式下,商品、貨幣、價格仍然被作為經濟核算的工具,消費品市場仍然存在;集體企業之間還存在交換,盧布作為貨幣仍然可以充當交換的媒介等,但市場機制的力量非常微弱,高度集中的“反市場”的計劃經濟實踐模式基本形成。東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基本按照蘇聯的模式共同選擇了“反市場”的社會主義實踐模式。
2.我國社會主義“反市場”的實踐。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時期,采取了利用多種經濟成分的經濟政策。毛澤東曾經提出著名的“四面八方”的經濟政策,即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經濟政策。不過在后來的社會主義實踐中,也不可避免地按照蘇聯模式建構了“反市場”的實踐模式。生產資料實行絕對公有制,分配模式堅持單一的按勞分配模式。盡管后來對于市場經濟問題較蘇聯有許多突破,如陳云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思想,毛澤東的“新經濟政策”、“價值規律”等思想;但貨幣、商品、交換、價格等市場機制在我國的作用受到嚴格限制。尤其是“文革”時期,市場基本是資本主義的代名詞,“反市場”實踐模式構成了我國傳統社會主義的基本特點。
總之,馬克思主義的“去市場”理論在尚未經歷社會實踐檢驗時,社會主義能夠廢除市場、在多大程度上廢除市場、什么時候廢除市場等問題一直在矛盾中發展,“去市場”的理論最終在社會主義實踐中演變為“反市場”的實踐模式。
(二)社會主義由“反市場”到“近市場”的實踐模式演變
1.向“近市場”實踐轉變的緣由。第一,內部原因——社會主義“反市場”模式的實踐矛盾。在理論上,社會主義各國基本都沿襲了蘇聯模式,絕對廢除市場與商品交換,但在實踐中又不能離開市場與商品交換。社會主義國有企業之間、集體企業之間、集體與個人分配方面、個人與個人之間消費方面等,仍然需要交換、分工、貨幣等市場機制。因此,“反市場”的社會主義模式在實踐中產生了矛盾,必須探索“市場機制”問題。第二,外部原因。一方面,資本主義市場機制的調整。20世紀30年代以來,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逐漸為“凱恩斯主義”所代替,國家宏觀調控力度逐漸加強,客觀上限制了市場機制的某些弊端,市場配置資源的優勢比馬克思時代明顯。因此,社會主義對待市場的態度也有了明顯的改觀。另一方面,社會主義與市場兼容理論發展。如前所述,自從“蘭格”模式產生以來,社會主義與市場兼容的理論取得巨大發展,特別是傳統市場社會主義與當代市場社會主義的分野,“市場”與“社會主義”的關系得到了實踐驗證,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也開始了對社會主義與市場兼容問題的探索,從客觀上為社會主義探索“市場問題”提供了動力與借鑒。
2.社會主義向“近市場”轉變的基本脈絡。如前所述,20世紀30年代“蘭格模式”開創了“近市場”理論的最早探索,20世紀50年代,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國家先后進行了“近市場”的市場社會主義實踐,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近市場”的探索推向高潮,形成了傳統市場社會主義模式。20世紀90年代,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解體,東歐傳統市場社會主義探索走向終結,“近市場”的理論探索逐步轉移到西方國家,形成了以“英美模式”為主導的當代市場社會主義模式,“近市場”的理論探索達到新的層面。實際上,真正實現“近市場”理論升華的探索體現在中國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早在1978年以前,我們就開始初步接觸市場問題;1978年以后的改革開放正式開拓了全面探討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兼容的空間;20世紀90年代以來,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與市場兼容的“三位一體”、“四位一體”模式,標志著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多維兼容的制度模式確立,“市場主導”的“近市場”實踐模式在中國形成。
總之,“社會主義”與“市場”的博弈確立了“社會主義”與“市場”兼容的多維制度模式,徹底擺脫了“去市場”理論的教條式理解,確立了“近市場”的社會主義觀,完成了“去市場”——“反市場”——“近市場”的邏輯演進。盡管“社會主義”與“市場”兼容的多維制度模式尚不成熟,但“多維兼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具有重要的實踐與理論淵源,是“社會主義”與“市場”博弈的必然抉擇。
參考文獻:
[1]薛漢偉,陳錫喜.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馬克思主義著作選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4-235.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四十六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1.
[5] 圣西門.圣西門選集[M].第三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109.
[6] 列寧選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顧鈺民.中國社會主經濟理論的三次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1(10):39-41.
The Origin of Gaming Path Between Market and Socialism
XU Jun-feng
(Department of Socials,Shanghai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 201701,China)
Abstract:Socialism has developed along the basic path from “off-market” to “anti-market” and into “near-market”,forming the system-compatible mode of “socialism” and “market”.Utopian socialist includes the infancy of “off-market”, Marxism made “off-market” theory clear that socialism can “get rid of market” with certain conditions and keep some “market” in some other conditions.The Soviet-led socialism distorted Marxist “off-market” theory,choosing the “anti-market” practice model.As a delegate,market socialism made exploration of the “market” into socialism first,making “near-market” better.The gaming practice between “near-market” and “off-market created” a “market-led” compatible mode.Facts have proved that the compatibility of socialism and marke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socialism development,the multi-dimensional compatible system mode in China has an important theory and practice origin.
Key words:socialism;market;gaming path;off-market;anti-market;near-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