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階段我國農村工業化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粗放式經營,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農村工業企業的技術和產品創新不足,經營機制不完善,適應農村工業化發展的投融資機制還沒有建立和完善起來。農村工業化發展的關鍵是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為此,必須加強農村工業化發展的體制創新和結構調整力度,盡快建立適應農村工業化發展的投融資體制,加快現有農村工業企業的物質技術更新改造步伐,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在推動農村工業化發展中的作用。
關鍵詞:農村工業化;農村工業企業;可持續發展;科技進步;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F3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3-0001-07
一、引言
俗話說:“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中國農村要想全面實現生活小康和現代化目標,必須實現農村工業化。因為只有實現農村工業化,才有可能使農村盡快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從而進一步實現農村生活小康和現代化目標。在現階段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條件下,實現農村工業化的基本意義在于,它有利于改善農村產業結構和全面推動農村產業升級;有利于推動城鄉之間的有機分工與協作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村城市化發展;有利于實現農村現代化。[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村工業化發展速度一直較快,為農村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增長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但是,近些年來農村工業增長卻出現了減緩之勢。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由農村企業不合理的增長方式造成的。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工業化發展走的是一條以增加投入為主的粗放型經營的道路,所以農村工業發展質量并不理想。從戰略的角度看,農村工業化發展的關鍵是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具體地說,就是在農村工業化發展中,不僅要注重發展的現期效應,而且更重要的是強調發展的長遠性、持久性和永續性,特別是要強調農村工業資源的永續利用、代際共享和代際均衡。同時要更加注重處理好農村工業化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避免農村工業化發展帶來環境惡化的問題。[2]
本文將在借鑒現有研究文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試圖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論證我國農村工業化發展問題。
二、我國農村工業化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農村工業化發展中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
長期以來,由于農村工業化發展走的是一條高投入、快增長的粗放式經營道路,所以必然會造成質量下降、經濟效益降低、資源利用浪費和生態環境破壞的后果。從實際發展結果看,不僅農村工業的勞動生產率和投入產出率沒有達到合理的界限,而且更為嚴重的是,由于實行的是以增加投入為主的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率特征的粗放型經營方式,有些主要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工業的地方甚至出現了資源枯竭的現象,使農村工業化發展失去必要的物質基礎。
與粗放式經營有關的另一個問題是,農村工業化發展所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由于農村企業在資金、技術和人才方面存在著天然的弱勢,所以決定了農村企業對工業“三廢”等環境污染物的治理面臨著諸多困難。有些環境污染嚴重的地區,不僅農業生產受到了極大的危害,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而且人們的身體健康也受到了極大的侵害。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雖然采取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措施,如限制上馬新建污染嚴重的項目、對現有企業規定排污標準等,但實際收效甚微。
(二)農村工業化發展所需要的軟硬件條件天然不足
首先是農村工業化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由于農村工業廣泛地分布于農村地區,一方面與城市相比,在交通運輸、能源、通訊、供水排水等方面相對要落后得多;另一方面加之農村工業布局比較分散,難以有效地興建現代基礎設施。因而總體上說,農村工業發展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問題比較突出。基礎設施建設不足不僅表現在硬件方面,也表現在軟件方面。比如,市場組織體系、市場信息體系、市場管理和協調體系、經營創新體系、現代物流體系、決策咨詢體系和各類中介服務體系等方面的建設,許多地方還是空白。農村基礎設施落后,不僅影響了農村工業的集約化經營發展,而且也限制了規模化擴張。
其次是適應農村工業化發展的投融資機制還沒有建立和完善起來。資金是企業的“血液”,沒有足夠的資金,農村工業是不可能發展起來的。但是由于我國的金融體制尚處于改革變化過程之中,還沒有建立起適應農村工業發展的投融資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工業化的發展。
最后是農村工業化發展所需的人才缺乏。農村工業的持續發展需要有大量訓練有素的企業職工來推動。然而就總體來說,目前農村工業企業職工的科學文化素質偏低。根據近幾年的資料,目前農村工業企業職工中大專以上、中專、技校和高中所占的比重還不到職工總數的一半,具有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和初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所占的比重更小。農村工業企業職工的整體素質較低,嚴重阻礙了企業的科技進步和勞動效率的提高。
(三)農村工業化發展存在產業布局與組織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首先是農村工業化發展中存在著企業布局不合理的問題。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農村企業大約有80%左右都分散化地分布在自然村落地區。這種分散化布局明顯地會造成這樣一些矛盾:(1)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因為農村工業分散化發展必然會占用較多的土地,同時也給企業環境污染的治理帶來了較大的困難,不利于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2)不利于農村工業企業聚集規模效應的發揮。因為分散化布局不僅不利于公共基礎設施及其他配套服務設施建設,而且也不利于企業之間加強相互聯系、合作、技術與信息交流、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以及相互學習,從而影響了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的發揮。(3)不利于農村小城鎮發展。因為小城鎮發展的基本依托是小城鎮工業,只有小城鎮工業發展了,才能夠帶動小城鎮商業、服務業、文化及其他各業的發展。農村工業企業分散化布局,使農村工業發展與小城鎮發展割裂開來,從而使農村小城鎮發展失去了工業基礎,發展小城鎮也就成了一句空話。(4)農村工業企業分散化發展不利于企業文化的發展,以及國家對企業進行宏觀指導、協調、監督和管理。
其次是農村工業生產結構不合理。總體上說,目前農村工業生產結構不合理的主要表現是,沒有依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在遵守國家產業政策的前提下,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和產品。各地區為了追求量的增長,大規模地進行層次較低的加工工業的重復建設,結果不僅產品的生產成本較高,產品附加值低,而且產品無市場、無銷路。
此外,還存在農村工業企業的經營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完善的企業經營機制是企業持續、協調、快速、健康發展的基本要求。從總體看,目前農村工業企業已經形成了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外資企業(含臺港澳僑資)以及混合所有制企業等多元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但是由于農村工業企業的經營規模較小、管理不規范,普遍存在著如何實現科學化管理的問題。
(四)農村工業企業的技術和產品創新不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特別是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技術以及與之相關的產品創新是決定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總體來說,農村工業企業在技術和產品創新方面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一是企業設備老化現象普遍,設備更新速度過慢,不僅能耗高、生產成本上升,而且難以保證產品質量;二是企業的技術改造工作始終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三是自覺地推廣和應用新的科技成果的能力較弱;四是由于上述幾項因素的影響,使企業在產品創新方面很難有所作為,有相當多的農村工業企業在新產品的研究、設計、試驗、試制、開發與推廣等方面工作一直難以有效開展,這無疑會造成企業的產品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不高以及產品的質量、檔次都比較低的問題。企業的技術和產品創新不足會從根本上削弱企業發展的后勁,降低企業的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
(五)農村工業發展的離農現象愈益明顯
近些年來,農村工業發展的離農現象越來越明顯。主要表現是:(1)在產業和行業結構中,農業企業所占比重較小,而加工工業企業所占比重較大,這與農村工業發展初期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發展方式大為不同;(2)農村工業企業反哺農業的作用似乎有所削弱,本來農村工業企業的原始積累是由農業部門提供的,農村工業企業越發展越應該更多地支持農業的發展,可是實際情況是許多地方農村的工業企業發展壯大后對農業的支持不是多了而是相對少了;(3)農村工業發展與農業發展的關系越來越不和諧,農村工業發展不僅占用了大量的耕地,破壞了農業生態環境,而且還擠占了本來用于農業發展的資金和人力資源;(4)農村工業發展越來越脫離農村,有的實際上已經轉變成城市企業,有的雖然廠房設備位于農村地區,但是實際上對當地農村經濟貢獻不大。
當然,當農村工業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出現離農現象不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農村工業發達的標志之一。但是問題是,目前就多數地區來說,特別是山區地區,農村工業發展還很落后,在這種情況下出現離農現象就不一定是好事。事實上,落后地區農村工業一直發展不快,多少與當地政府和群眾沒有正確處理好農村工業發展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有關。
三、我國農村工業化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
1.全面做好農村工業企業的環保、節能和降耗工作,防止在農村工業化發展的同時造成環境污染、資源耗竭和能源浪費等問題,實現農村工業化發展中速度、質量和效益并舉的發展目標。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節約能源是保證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條件,它們都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最基本的任務和最重要的環節之一。農村工業要實現第二次創業和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決杜絕以浪費和破壞自然資源、污染和破壞環境、大量消耗能源為代價來換取農村工業發展的現象發生。
保護資源和環境、節約能源首先要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各級政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工業發展中資源和環境保護以及節約能源的問題,改變過去那種只單純追求經濟數量增長,而忽視經濟質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只考慮農村工業的經濟效益,不考慮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象。同時要強化農村工業企業自身的環保、節能和降耗的責任,使每個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和職工都樹立環保、節能和降耗的觀念。
其次要認真執行國家關于加強農村工業企業環境保護工作的規定。各級政府和環保部門必須切實加強對農村工業企業的環境監督管理,特別是加強對企業重點污染源的環境監測和管理,做好農村工業企業排污費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同時,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企業建設項目要嚴格把關,做到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最后政府部門應積極扶持農村工業企業治理環境污染。對企業治理污染和保護生態所需的費用,有關部門應當給予積極支持,金融部門特別是政策性金融部門應按照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信貸政策,對企業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項目給予積極的支持。各級政府和部門要采取措施幫助企業解決污染防治中的技術難題,鼓勵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技術服務機構為農村工業企業提供技術援助、技術培訓和技術推廣。
2.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做好資源文章,把區域資源優勢潛力充分發揮出來,多快好省地發展農村工業。我國地域遼闊,農區和牧區、平原和山區、內陸和沿海等不同類型地區的區域性差異十分明顯,這就要求各個地區分別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村工業。一般地說,農牧區和山區的竹、林、茶、果、糧、畜、礦等資源比較豐富,發展資源加工型企業具有優勢,因此這類地區應當圍繞著資源加工做文章,大力發展資源加工型企業。對于沿海地區,應當圍繞漁業資源做文章,大力發展海產品加工型農村工業企業,尤其是發展名特優產品生產企業。
從總體上看,目前許多地區農村都不同程度地圍繞著本地資源加工來發展企業,但是這類企業大多進行粗加工式生產,不僅產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較低,而且生產的產品大多是“大宗”產品,缺乏特色和市場競爭力。因此,必須加強資源和產品的系列開發、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工作。
發展資源加工型企業,關鍵是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出特色產品、優質產品和名牌產品,各地應當從人財物諸方面支持農村工業企業開展這方面工作。
3.大力推進農村工業企業科技進步,加大企業的技術改造投入力度,加快農村工業企業的設備和技術更新改造步伐,全面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推動農村工業化發展中的作用,努力實現農村工業企業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總體來說,目前農村工業企業的科技水平不高,因此必須下大力氣推動企業科技進步,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企業增長的貢獻率。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積極地采取措施,鼓勵和支持農村工業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
對企業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和技術開發項目所需資金,有關部門應當在貸款、投資和稅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可按國家有關規定適當地提高農村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折舊率,對于企業利潤中用于設備和技術更新改造的部分,應當給予稅收方面減免政策。對農副產品加工、農用工業、出口創匯和符合條件的大中型農村工業企業在貸款和投資方面給予優先支持。
提倡有條件的大中型農村工業企業建立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部,不斷提高消化、吸收和創新技術的能力。對于一般的農村工業企業,應依托現有的科研開發機構,比如同國有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開展各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不斷地進行技術開發和創新。鼓勵有條件的農村工業企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3]
4.優化農村工業企業產業和產品結構,加快產品創新步伐,強化產品質量意識,實施品牌和名牌戰略。首先要根據市場需求狀況、國家產業政策和本地資源優勢,合理調整產業結構。鑒于當前第二產業比重較大的情況,在調整優化第二產業的基礎上,積極帶動第一產業發展,加快第三產業發展。農村工業企業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有著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潛力,所以要積極地鼓勵、支持和引導企業把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作為一個帶有方向性的戰略重點,切實抓出成效來。積極發展商業、交通運輸業、飲食、旅游、服務、信息等第三產業,目前就多數農村地區來說,這些方面的發展潛力較大,很容易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起來。
其次要適應國內外市場變化,加快農村工業企業產品結構調整。企業應當積極地創造條件,開展產品創新活動,努力增加產品的花色品種,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爭創名牌產品,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目前有相當多的農村工業企業缺乏質量意識,應當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開展全面質量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要不斷地開發出資源消耗低、對環境影響小、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的新產品和名特優產品。
綠色食品是比較有發展潛力的產業,目前全國已開發綠色食品數千余個,有些產品已成為名牌產品。就資源和技術條件來說,農村工業企業開發生產綠色產品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有條件開發和生產出名牌和優質的綠色食品,打進國內和國際市場。所以農村工業企業在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過程中,應當把開發生產綠色產品作為一個戰略方向來抓。同時,綠色產品的開發生產可以解決農、果、茶、畜、水產等產品供過于求的矛盾,帶動這些產業部門發展。
此外,還應當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檔次。當前我國農村工業企業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產品質量和檔次不高的問題仍比較突出,這將嚴重影響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和出口效益。因此,必須在大力推動企業技術和質量管理創新的基礎上,積極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努力提升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全面提高出口的綜合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四、推動我國農村工業化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
1.加強農村工業化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規劃和協調工作,圍繞著營造良好的投資和發展環境,建立健全完備、高效的政府支持體系和配套服務體系,以規范、引導和支持農村工業企業協調、健康、高效、快速發展。農村工業是在自發發展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起初的發展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無序性,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在區位布局、產業布局、產品選擇、產品質量、科技進步、生態保護、資源保護、節約能源、人才培養、社會保障等方面缺乏全盤考慮和統籌規劃。隨著農村工業企業日益發展壯大,與農村工業發展有關的各方面不協調的矛盾將會越來越多,這就要求政府從宏觀的高度做好戰略規劃和協調工作。
當前各級政府應當圍繞著推動農村工業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加強農村工業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各種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體系和各項配套服務體系,如大力發展為農村工業企業服務的中介機構、減輕企業負擔、大力開展人才培訓以及在信貸、稅收、籌資、外向型發展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等,營造一個既有利于調動各類組織和個人興辦企業的積極性,又有利于吸引外資以及國內其他地區資金來參與興辦企業的良好的投資和發展環境,以期在不太長的時間內促使農村工業發展走上一個新的臺階。
2.建立健全復合型的、多層次的和多形式的農村工業企業融資服務體系,為農村工業企業發展提供全面的融資服務,解決農村工業企業發展中資金來源不足的矛盾。資金來源不足是制約農村工業企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之一。實際上,目前還沒有建立起任何以服務農村工業企業等中小型企業為主要對象的金融機構,這必然會造成農村工業企業發展資金來源不足的矛盾。
根據國外經驗,因為中小企業的經營規模較小的性質決定了其所需的信貸數量有限,同時中小企業的信譽也不如大企業高,所以許多大的商業性金融機構因為向中小企業提供信貸的經營成本較高和風險較大而不愿意向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有相當多的國家都建立起了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比如,臺灣在中小企業融資體系建設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目前臺灣已經建立了由融資供給系統、融資保證系統和融資輔導系統組成的較為健全的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有效地解決了臺灣中小企業發展中的融資困難,極大地促進了臺灣中小企業的發展。
為了加快農村工業企業發展,必須借鑒國外和臺灣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方面的經驗,盡快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工業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建立農村工業企業融資服務體系,主要應解決的問題是,制訂、頒發和實施農村工業企業融資法規,為融資提供法律保證;建立農村工業企業信貸機構,專門為農村工業企業提供信貸、投資、結算和咨詢等方面的服務;建立政府農村工業企業發展基金,用于扶持農村工業企業發展;建立農村工業企業信用保證基金,為企業融資提供信用保證;建立農村工業企業互助基金,發揮農村工業企業之間相互合作融資的作用。[4]
3.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推行外引內聯、多方合作戰略,大力引進外資、技術、設備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全面推動外向型農村工業企業經濟的發展。積極利用外資,對于加速農村工業發展至關重要,因為它不僅為農村工業發展帶來了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而且可以發揮外資企業信息靈、渠道長的優勢,帶動當地農村工業企業開拓經營領域、擴大經營范圍。特別是創辦中外合資、合作和聯營企業,可以使一部分農村工業企業轉變為外向型企業。各地區要加強對農村“三資”企業的指導、管理、監督、協調和服務,通過招商引資活動等方式大力創辦農村“三資”企業,引導和鼓勵農村工業企業積極合理地引進外資以及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
要積極地扶持內資的農村工業企業開展外向型經營,對效益好、創匯多的企業,在信貸、能源、人才、技術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對符合條件的企業賦予進出口經營權,鼓勵和支持出口成本低、創匯多的企業使用產品出口許可證。進一步加強“貿工農”出口商品基地建設,對“貿工農”貼息貸款要進行擇優投放,并確保配套資金落實到位。
4.積極引導農村工業企業由分散布局向相對集中布局轉變,實現企業布局合理化,充分發揮企業的聚集效應。引導農村工業企業相對集中布局,既有利于解決農村工業發展中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設施建設不足的矛盾,又有利于減少農村工業發展濫占耕地和直接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矛盾。同時,農村工業企業相對集中布局為興辦公共教育、文化娛樂場所、公共生活服務設施及住宅小區建設創造了條件,這又可以改善企業職工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職工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文明程度。因此,實現農村工業企業相對集中布局是推動農村工業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
農村工業企業相對集中布局的方式很多,一般地說,結合小城鎮建設,在小城鎮附近劃出一定的區域興建工業小區是一種較好的方式。因為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利用小城鎮現有的基礎設施條件,相對減少鄉鎮工業小區建設中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以將農村工業企業發展、工業小區建設和小城鎮建設相互結合起來,三者互為依托、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所以,通過興建工業小區的方式實現農村工業企業相對集中,可以節約土地,減少公共設施投入,保護環境,提高聚集效應,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各地區要統籌規劃,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農村工業企業與工業小區和小城鎮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5-7]
5.優化農村工業企業組織結構,加強企業橫向經濟聯合,推動企業向專業化、集團化方向發展,建立一個大中小企業并舉的農村工業企業組織體系。
首先要積極培育大中型農村工業企業,發展規模經濟。大力推進橫向經濟技術聯合,鼓勵以骨干企業為龍頭、名牌產品為依托、資產為紐帶,通過聯合、兼并、收購等方式,組建和創辦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以及集生產經營、科技開發、內外貿于一體的各種類型的農村工業企業集團,充分發揮這些企業在資本營運、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優勢,使之成為農村工業企業發展的領頭雁。
其次對于數量眾多的中小型企業,要走小而專、小而精、專業化生產與社會化協作的路子,促使它們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并同大中型農村工業企業或其他類型企業建立密切的協作關系,提高生產的專業化、社會化水平。同時,應結合企業組織結構優化,采取多種形式對現有農村工業企業進行改組、改造和改制,努力將農村工業企業改造成為完全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經營機制完善的微觀經濟組織。
6.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和人才支持體系。隨著農村工業企業的日益發展壯大,農村工業企業的職工已經越來越脫離農業,如何為他們提供社會保障,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農村工業企業職工的社會保障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傷殘保險和失業保險等,應當根據農村工業企業職工的特殊性以及當地企業發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來確定企業職工的社會保障水平。
企業的興衰在技術,而技術進步的關鍵在人才,沒有人才,企業就不可能發展。目前農村工業企業發展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人才缺乏,這就從根本上制約了農村工業的發展。為了解決這一矛盾,除了應加強農村中高等職業教育外,應采取有力措施積極鼓勵各類人才向農村工業企業流動。解決農村工業企業人才問題的關鍵是努力創造一個有利于人才成長及吸引人才、使用人才、保護人才的環境和機制,各級政府部門應當從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和重視這一問題。
五、結論性評述
加快農村工業化發展步伐是徹底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全面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途徑。在當前的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下,應當立足“三農”問題的解決來促進農村工業化發展。[8] 從目前大多數地區農村發展的現有條件看,要想大力推動農村工業化發展并取得明顯的成效,首要的問題是要結合各地區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一個切合不同地區農村工業化發展實際的正確的戰略發展方向;其次是要選擇一個切合農村工業化發展實際的適宜的發展模式。為此,有關政府部門必須建立健全相關的動態支持制度和配套政策服務體系,全力支持和推動農村工業化發展。
在推動農村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必須注意正確地處理好農村工業化發展與其他產業部門發展的關系,如農村工業化發展和農村城市化發展的關系、農村工業化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系等。從世界各國農村工業化發展過程看,農村工業化發展始終是伴隨著農村城市化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農村城市化發展以農村工業化發展為基礎,而農村工業化發展又推動著農村城市化發展,兩者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必須正確地處理好農村工業化發展和農村城市化發展的關系,這樣不僅有利于加速農村工業化發展進程,而且有利于提高農村工業化發展的效果。
農村工業發展的特殊矛盾性在于,它與農業發展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于許多農村地區來說,農業發展與否對農村工業發展影響較大。因為如果沒有農業的發展,農村工業發展就失去了可靠的物質和人力資源保障,農村工業就不可能出現持續健康的發展。所以,必須正確地處理好農村工業化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系,特別是要注意充分地發揮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作用,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技術支持和幫助。農業問題解決了,反過來又可以為農村工業化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條件。[9]
參考文獻:
[1]竇祥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推動力:工業化、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J].社會科學家,2008(1):53-57.
[2] 竇祥勝.論鄉鎮企業可持續發展模式選擇[J].中國鄉鎮企業,2001(1):24-26.
[3] 呂新業.鄉鎮企業科技進步機制探析[J].農業經濟問題,1998(3):34-37.
[4] 張文棋.臺灣中小企業融資體系剖析與借鑒[J].農業經濟問題,1999(1):21-24.[5] 來明敏.鄉鎮工業生產力聚集發展的探索[J].農業經濟問題,1999(1):18-20.
[6] 盧永軍.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鄉鎮企業產業集聚[J].中國鄉鎮企業,2007(2):19-21.
[7] 竇祥勝.企業振興區與工業化、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J].中國科技論壇,2009(12):79-83.
[8] 樊永江.立足“三農”促進鄉鎮企業快速發展——訪農業部范小建副部長[J].中國鄉鎮企業,2005(10):12-14.
[9] 竇祥勝.關于“三農”問題的戰略性思考[J].科學決策,2009(10):1-15.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DOU Xiang-sheng1,2
(1.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search,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610031,China)
Abstract:How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has become a great question for discussion.At present,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cluding practicing extensive management,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deficiency of technique and manufacture innovation,faultiness of management mechanism,and deficiency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echanism,and so on.The key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 to make the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nce,it is necessary to take 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rural industrialization;rural enterprise;sustainable development;technique advancemen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