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旅游活動是社會生產力、人類社會均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同時也是人類自身進化的必然結果。那么,旅游活動是何時何地產生的?這是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必須解決的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在其公開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明確指出,在最初的年代里,主要是商人開創了旅游的通路;商丘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更是三商之源、華商之都。綜合兩方面的觀點,參照世界各地旅游活動發源地的研究成果,結合旅游活動產生、發展的歷史進程,從掌握的材料著手,文章進行了有理有據地考證,并斷言商丘是中國旅游活動的發祥地。
關鍵詞:商丘;旅游活動;商人;發祥地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3-0080-07
一、問題的提出
旅游現象是一個歷史范疇,也是一個社會活動范疇,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那么,旅游活動是何時產生的?其產生地何在?這是旅游研究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解決的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況且,考察清楚這一點,無論是對于旅游理論層面的研究,還是對旅游實踐層面的研究,無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商丘地處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交通便利,資源富饒,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商丘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遠古時期,商丘就已有人類活動,約在四五千年前,先民們已在此定居,這與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商丘古城及周圍地帶發現的許多遠古時期的文化遺址相互印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也給商丘留下了厚重的積淀,商丘是孔子的祖籍地、莊子故里、花木蘭的故鄉,更是三商(商人、商品、商業)之源、華商之都。
鑒于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UNWTO)在其公開發表的研究報告中(詳見《世界觀光》第185期)明確指出:“在最初的年代里,主要是商人開創了旅游的通路”,而商丘又是三商之源、華商之都;如此說來,古老的商丘與中國旅游活動的產生,便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
二、旅游活動肇始于商人
從漢語字面意思來看,旅游為旅行游覽的縮寫詞,是旅行與游覽的有機統一體,顧名思義,含有旅行和游覽兩個層面的意思。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業已表明,旅游就是從旅行中孕育又從旅行中分離且與游覽活動相結合的產物。因此,要考證旅游活動的產生,就必須探討旅行的產生和游覽活動的出現。
(一)旅行的產生
旅行作為一種人類有意識的自覺活動,究竟產生于何時,國內外旅游學界目前尚存爭議,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自有人類就有旅行。如羅伯特·朗卡爾在《旅游及旅行社會學》一書中所言:“自有人類就有旅行。”[1]當然這種觀點在國內也較為流行。二是旅行產生于近代。如西方新社會文化史的代表人物之一安東尼·馬克扎克在其所著的《旅行社會史》中認定:“直到19世紀中葉(1845年)托馬斯·庫克創辦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真正意義上的人類旅行活動才開始。”這種觀點主要盛行于國外,國內仍有一定市場。我們既不贊同“旅行古已有之”的觀點,也不認同“旅行產生于近代”的說法。旅行作為人類活動的形式之一,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就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史而言,人類有意識的外出旅行活動應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并且是從人類的早期遷徙活動演變而來。
1.人類早期的遷徙活動。原始社會前期,人類所有的活動都是圍繞著求生存這一核心目的進行的。當時的人類在自然分工的基礎上,靠漁獵和采集為生。由于生產工具的落后和生產能力的低下,人類隨時處于饑餓、自然災難侵襲的威脅之中。初民們為自然環境所迫,懾于大自然中風、雨、雷、電、地震等的威力,為躲避猛獸兇禽毒蟲的侵害,也為了尋找新的采集和狩獵的地方,居無定所,過著“遷徙往來無常處”的生活,直至新石器時代中期以前。雖然隨著生產工具的改進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導致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畜牧業與農業的分離,但仍未能有效地改變當時人類社會的落后面貌——勞動所獲除供自己使用之外,幾乎沒有剩余物,人類還未產生有意識的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人們的社會活動基本上也只限于在自己的氏族部落范圍內進行。當然,這一時期人類也有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活動,但這些活動都是因某種自然因素(如天災)或特定的人為因素(如戰爭)而被迫進行的,完全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換言之,這些活動都是屬于不得已而為之的求生活動。即使在今天,出于此類需要而遠走他鄉的活動也只能屬于逃荒、避難或移民活動。因此,可以斷言,由于社會條件所限,這一時期的人類客觀上既無開展旅行的物質基礎,主觀上亦無外出旅行的愿望,當時人類迫于生計的遷徙活動遠遠算不上今天意義的旅游,但確實是人類早期旅行活動的萌芽。
2.人類旅行活動的產生。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金屬工具開始出現。隨著金屬工具的普及和生產技術的進步,生產效率較前有了很大提高,從而導致了勞動剩余物的出現與增多。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其他方面,農業與畜牧業有了較快發展,手工業也開始逐漸發展起來。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手工業日漸形成專門性的行業,并最終從家庭生產中分離出來,人類歷史上的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同農業和畜牧業的分離)也因此出現。社會分工的發展使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勞動剩余物也隨之增多,加速了私有制的形成。最重要的是,社會分工的發展意味著承擔不同分工的人們出于生活和生存的需要而必須交換各自的勞動產品。如終日忙于制造陶瓷的手工藝人沒有時間去耕種莊稼,這就要求制陶者必須通過交換的方式用陶器去換取糧食。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實際上,早在人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之后,游牧部落與農業部落之間因生活而易貨的現象已開始萌發,但由于當時生產力低下,剩余勞動產品較少,這種易貨現象并不普遍,但可以肯定的是為易貨目的的旅行已出現了。隨著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的出現,社會分工范圍擴大,特別是由于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生產率的提高,剩余勞動產品增多,使得貨物交換的品種和數量得以擴大,并且逐漸發展成為很多產品的生產目的就是為了交換。隨著生產分工和交換范圍的擴大,到了原始社會瓦解和奴隸制社會開始形成之時,專門從事經商貿易的商人階級開始出現,這便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商業從農、牧、手工業中分離出來。社會分工的發展使得不同產品交換的地域范圍不斷擴大,基于這一發展,人們需要了解其他地區的生產和需求情況,需要到其他地區去交換自己的產品或貨物,因而也就產生了外出旅行的需要。所以,人類最初的外出旅行遠非消閑或度假目的,而是出于產品交換、經商貿易或擴大對其他地區了解與接觸的需要而促發產生的一種經濟活動。
(二)游覽活動的出現
旅行是旅游的憑借和形式,游覽才是旅游的核心與內涵。因此,考證了旅行的產生后,就需對游覽活動的出現再作探索,因為這是旅游產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1.人類審美意識的產生與發展。人類審美意識的產生是與社會生產實踐分不開的,并受生產方式的影響與制約。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人類審美意識得以產生并進而分化出不同的類型。
對于原始先民而言,由于當時審美對象尚未獨立,萌芽狀態的審美意識與其他意識也未得以分化。人們之所以能感知到客觀事物或客觀對象中的“美”,是因為這些事物或對象中包含著與他們的社會生活、社會實踐活動的某種聯系與關系,具有某種價值與意義,從而感到愉快喜悅,即獲得審美感受。但這種審美感受還束縛在感覺本身最原始最本能的范圍之內,還不能擺脫對感知對象的直接的實用關系和欲念要求,還不能通過感知對象感知較為廣闊的生活內容與社會意義。因此,審美意識就常常與生理欲念滿足后的快感交織在一起,缺乏獨立的社會意義。
隨著勞動經驗的積累,隨著人與自然交往的深入,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以及人的思維的逐漸發達,人類的審美感受便逐漸由感性發展成理性,不斷從生理快感中區別并分化出來。分化出來的審美意識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需要,要求以特定的方式或渠道加以滿足,使人類獲得快感與愉悅,審美意識就這樣獨立并發展起來了。
審美意識產生以后,伴隨社會實踐的發展以及人類思維的發達,審美對象也日益豐富起來,一些與人類生產生活直接相關或間接相關的事物與對象,開始逐漸進入人類的審美領域,從而為游覽活動的萌芽與產生提供了必要的主客觀條件。
2.游覽活動的出現。人類學與考古學的發現證明,古人類的審美行為,不管在對象上還是在行為模式上,都貼近生產勞動,甚至直接地就是生產勞動的某種復寫。如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發現的原始人舞蹈殘片,就反映了原始先民在勞動間隙(或捕獲獵物之后,或收獲了果實之后)已有了自娛自樂的行為。雖然這種零星出現的娛樂行為大多仍停留在自發階段,但這種行為傾向卻為游覽活動的產生提供了主觀上的準備。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人類自身的進化,出于審美需要目的消遣、娛樂以及享受人生價值的游覽活動開始出現,當然這種活動可能發生在常住地,也可能發生于異地。當個體的游覽活動以旅行的方式偶爾地、不經常地出現在異地時,旅游便萌芽了;當個體的游覽活動以旅行的方式出現在異地且成為一項經常性的活動或現象時,旅游就產生了。
(三)旅游活動的產生
今天意義上的旅游是從古代旅行發展而來的,這一觀點已達成共識。但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旅游活動又是何時登臺的呢?
通過對“旅行的產生”和“游覽活動的出現”這兩個與旅游至為密切的范疇的歷史考察,基本把握了構成旅游外延與內涵的這兩種現象在歷史中的發展脈絡,但是對于在哪一具體歷史時期兩者突然糅合在一起的呢?確切地說,個體旅游行為出現得很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中初具審美意識并能夠自主利用自由時間進行休閑娛樂的歷史階段,只可惜這種行為可能是個別人的不經常的、偶爾的行為,還不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與我們所探討的“旅游的產生”中的“旅游”還有著量和質的區別。
綜上所述,旅游是人類自身進化和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其基礎條件是人類意識的發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社會、經濟、文化等的發展與進步。為此,我們斷言:旅游活動的產生應該是在原始社會末期,是在商人經商活動的基礎上產生的。正如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UNWTO)在其公開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明確地指出:“在最初的年代里,主要是商人開創了旅游的通路。”[2]雖然這一時期的旅游活動規模小,參與人數少,社會影響不大,尚未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但這并不影響旅游活動已經產生的事實。
三、商人源于商丘
中華民族歷史上,“商人”之稱謂大體上有三種指稱:商族人、商朝人、商業人(商人,意即買賣人)。那么,買賣人為何被稱作“商人”而非“殷人”,抑或“貿易者”、“生意人”呢?商人又是何時何地產生的?
商人源于商丘,已為國人所共知。其一,商人源于商丘已被編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思想政治》(必修)一年級上冊第一課“商品和商品經濟”中:“原始社會末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有個叫‘商’的部落,生產活動以畜牧業為主,因從事物品交換而頗有名氣,所以別的部落把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的人叫‘商人’,把交換的產品叫‘商品’。……因此,人們把商族人和從事商品交換的人混同起來,統稱之為商人。從此,‘商人’稱謂在社會生活中被廣泛使用。”其二,2004年5月20日,新華社播發了《專家論證:中國商業起源于河南商丘》的通稿:“……,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科院等20多家學術單位的40多位專家,依據翔實的歷史資料和個人研究成果,從多個角度對中國商業發源于商丘進行了廣泛論證。……”其三,著名歷史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先生于2004年6月27日欣然為商丘題寫了“商人商業源于商丘”。
(一)“商人”稱謂源自商族
商人源于商族,是有豐富的史料和確鑿的考古實物來支撐和佐證的。
1.文獻史料依據。商最早是族名。商族是一支古老的氏族部落,始祖為契,封于商,以玄鳥為其圖騰,多見于古代文獻典籍。(1)《詩經·商頌·玄鳥》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2)《詩經·商頌·長發》曰:“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3)《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彰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上述文獻中“降而生商”、“帝立子生商”和“契為商”的“商”,均應指先商氏族部落名稱。
那么,商族人是何時發明了商業活動?一種意見認為在西周初年,商朝人成了周朝的奴隸后,失去了權力和土地,為維持生計,聽從周公安排,開始了做買賣為生,這樣殷遺民便大都成了買賣人,之后周人的心目中便相對固定地把從事物品交換的人統稱為商人。[3]這一說法僅靠文獻推測,與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不符。其實,通過人類(中國)社會歷史進程的考察與檢討(前面已作了詳細分析,不再贅述),不難得出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國就產生了商業活動的結論。結合對商丘的考古發現以及研究成果分析,可以認定早在商先公在商丘活動期間便開始了商品交換活動[4],其代表人物便是商始祖契的六世孫王亥。[5]因此,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徐中舒先生于1927年最早提出,“商賈之名,疑即由殷民而起”[6],隨后郭沫若[7]、吳晗[8]、李亞農[9]、范文瀾[10]等著名史學家都支持這一觀點,在不同的著述中都表達了共同的認識:商人、商業得名與商族有關,且起源于商族人。
隨著歷史的演進,商族人的商業活動地域更為廣闊。《詩·商頌·長發》云:“相土(相土是商始祖契的孫子,比王亥早五世,是夏朝前期人。)烈烈,海外有截。”證實了在相土時代,商族人的物品交換的區域已達到東海之濱。《楚辭·天問》(該(亥)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終弊(斃)天有亳(易),牧夫牛羊?)、《竹書紀年》(殷王子亥,賓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于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綿臣也。)、《山海經·大荒東經》(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殺王亥。亥,取仆牛。)、《易經·旅·上九爻辭》(旅人先笑后號口兆,喪羊于易,兇。)等文獻也均有明確記載:在中國歷史上,靠做買賣而謀生的職業“商人”,知道名字的最早就是商部族的第七代先祖殷王子亥。從亥開始,商族人就有了做買賣的傳統,王亥經常用自己部落的牛羊等牲畜到其他部落進行交換。史料上記載,有一次他用牛車和馬車負重貨物,趕著成群的牛羊去黃河北岸的有易氏部落進行交易,王亥的大批牲畜引起了有易氏部落的貪欲,有易氏之君綿臣奪走了王亥的牛羊,并殺死了王亥,這便是《周易》中所說的“喪羊于易”(《周易·卦三十四·大壯》六五爻辭)和“喪牛于易”(《 周易·卦五十六·旅》上九爻辭)的歷史史實。
2.考古實物佐證。目前,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商丘境內經過調查確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達40余處,確認的商文化遺址有30余處,這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見的。經過文物部門正式發掘的古文化遺址有八九處,出土了豐富的歷史文物,從質地分包括陶(陶器多為輪制,且種類繁多,有罐、缸、盆、鼎、甕、杯、壺、盤、甑、觚、斝、尊、鬲、鬶等)、石(石器種類有斧、鏟、鑿、鏃、磨盤、磨棒、鐮、錛、刀、杵、刮削器等)、骨(骨、角器種類有錐、針、鑿、匕、鏟、鉆、魚鏢、網墜、簪等)、蚌(蚌器主要是刀)、角器等。這些器物涵蓋了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各個方面。從生產工具的使用功能看,以農業生產工具為主,如砍伐用的石斧,翻土除草用的石鏟,收割用的石刀、石鐮,加工糧食用的石磨盤、石磨棒、石杵等。說明當時商丘一帶已萌芽了原始農業。遺址內還大量出土了牛骨、豬骨、狗骨、鹿骨等,證明已產生了畜牧業。制石、制陶、紡織等原始手工業也開始出現。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完成了社會三次大分工,商人作為一個行業已正式出現。此外,在上述文化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貝。貝產于海濱,既不能充饑,也不能用作工具。因此,很多專家認為貝在當時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原始貨幣。這從一個方面也證明了生活在豫東的商族人的物品交換活動的規模和空間已大大拓展。
綜上分析可推知,商人的原初涵義應是商族人,只是后來由于商族人在歷史上最早從事商業活動、且擅長于做買賣的緣故,后世便約定俗成地把從事貿易活動(做買賣)的人統稱為商人,于是商人就成為“通財鬻貨”,“貿遷有無”者的代稱兼通稱。
(二)商丘為商族祖居地
商丘是一個古老的地名,甲骨文中曾頻繁出現,被稱為“商”、“丘商”、“大商”、“中商”、“大邑商”。甲骨學大師董作賓認為甲骨文中的“大邑商”指的就是商丘,日本著名甲骨學者島邦男博士進一步認為甲骨文中的“商”、“丘商”、“大商”、“中商”、“大邑商”均指商丘。商丘是商族人的老家,是有豐富的文獻史料和現存的文物遺址遺跡來支撐的,我們不妨擷取一些來做佐證。
1.文獻史料依據
《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侍夏商。”
《左傳·襄公九年》曰:“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史記·殷本紀》曰:“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于商,賜姓子氏,契興于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左傳·昭公十七年》云:“宋,大辰之墟也。”
《漢書·地理志》亦云:“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陽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閼伯之墟也。”
晉杜預著《春秋釋例》云:“宋、商、商丘三名一地,梁國睢陽縣也。”
褚少孫在補《三代世表》中寫道:“湯之先為契,無父而生。契母與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銜卵墮之,契母得,故含之,誤吞之,即生契。契生而賢,堯立為司徒,姓之曰子氏。”
從上述文獻資料可知帝嚳高辛氏之子契應為商族的始祖,生活于舜、禹時代。那么上文中的“商丘”又在何處呢?史學界、考古學界(陳夢家、郭沫若、徐中舒、范文瀾等歷史學家經過考證,一致認為商族起源于商丘(詳見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郭沫若《中國史稿》(第1冊第155頁)、徐中舒《從古書中推測之殷周民族》(《國學論叢》第6卷第1期)、范文瀾《中國通史》(第37頁))。他們一致認為,商部族自契至成湯的先商時期,其活動的中心區域一直在現在的商丘地區,也就是說,商丘是商部族的祖居地、發祥地。
2.文物遺址遺跡佐證。除文獻記載外,商丘境內現存的一些文物遺址遺跡和古地名也可以證明商族源于商丘。
閼伯臺:即大辰之墟,現存土臺高10余米,周長330米,臺上很早即建有閼伯廟。經當地文物部門對土臺進行考古勘探證明,此處原為高出周圍地面的丘崗,由于黃河多次泛濫淤積,原始丘崗逐漸與周圍地面持平,但后人為紀念閼伯,不斷把將要湮沒的臺地堆土加高,一直流傳至今。閼伯和契實為一人,為帝嚳高辛氏之子,被封于商,并擔任火正之職,在高臺上觀察火星,以授農時。在商丘以外的地方找不到有關閼伯的傳說。
谷熟:位于商丘市虞城縣南,現稱谷熟鎮。唐代曾于此設谷熟縣,其地望與古籍記載相符。
高辛:位于今商丘市睢陽區之南,谷熟之西南,其西側有帝嚳陵,陵前原立有明代碑刻。《元和郡縣志》記載帝嚳曾都于此,推測“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之南亳應在此附近。
葛伯屯:位于今商丘市寧陵縣石橋鄉八莊寨村北,因是夏朝葛伯國遺址而得名。《孟子》云:“湯居亳,與葛為鄰。”《元和郡縣志·卷七寧陵縣》云:“故葛城在縣北十五里。”商湯伐夏桀,從征葛開始。《尚書·仲虺之誥》曰:“葛伯仇餉,初征自葛。”
后來,周封殷人微子啟于宋,今商丘古城附近,目的是為了讓他繼續祭祀祖先,安撫商朝遺民。此外,1996年至1997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商丘古城西南發現宋國故城遺址[11],進一步證明《左傳》中所記“商丘”在今河南商丘,是商族先王先公的主要活動與經營地。
(三)王亥為商人始祖
王亥作為商先公之一,不僅有眾多的文獻記載,而且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也得到了進一步印證。王國維先生在《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中,通過卜辭研究,發現王亥之名,“乃知王亥為殷之先公”,并認為與文獻《世本》、《楚辭·天問》、《呂氏春秋》、《史記·殷本紀》、《三代世表》及《漢書·古今人表》所記載的胲、核、該、王冰、振和垓,“實系一人”。從而證明了王亥是商自契以后的第七位先公,確實無疑。同時,王亥又是“祭祀之最隆重者”。據統計,甲骨文中祭祀王亥的卜辭,僅《殷墟卜辭綜述》所收就達96條之多,祭祀時用牲五牛、三十牛、四十牛、乃至三百牛不等。而且,在卜辭中多提到“高祖亥”、“高祖王亥”,在甲骨文中被稱高祖的共有三人,其一為高祖夔,即高辛氏帝嚳;其二為高祖王亥;其三為高祖乙,即商湯。帝嚳為五帝之一,商湯則為滅夏后商代的第一位君王,能與此二人并列為高祖,足見王亥在商族人心目中的地位。
王亥作為商部族發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之所以得到后人的隆重祭祀,除了其作為先公的地位以外,還在于他為人類作出的突出貢獻。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言:“然則王亥祀典之隆,亦以其為制作之圣人,非徒以其為先祖。”那么,王亥是以什么“制作”而成為圣人,成為尊崇、隆祀的對象而受到后人的崇拜?
王亥最突出的貢獻之一就是《尚書·周書·酒誥》所言的妹土人“肇牽車牛遠服賈”。妹土人即商族人。以王亥始賈為代表的交換買賣行為,成為中國商業的肇始;王亥也理應因此獲得“商人始祖”的美譽。關于王亥服牛做買賣的事跡,以《山海經·大荒東經》 和《竹書紀年》 所記最詳。正是因為牛車的發明和對牛的馴化,為先商時期的先民遠途跋涉從事交換買賣活動(商業貿易活動)創造了條件。王亥作為商族的先王,親自趕著牛群,到河北的有易部落進行商業貿易活動,不幸被有易部落的首領綿臣所殺。通過這一件事情本身可以看出,商業貿易當時已經興起,而王亥便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那王亥又是什么地方的人呢?又居于何處?我們認為王亥居商丘是可信的。
商先公自契至成湯凡十四世,歷五百年左右,均處于氏族部落階段。《尚書·序》云:“自契至成湯八遷,湯時居亳,從先王居。”《尚書·盤庚》孔穎達疏引班固說:“殷人屢遷,前八后五。”據王國維《觀堂林集》卷十二《說自契至成湯八遷》考證,這八次遷徙的順序是:契最早封于商,契從商遷蕃,是為一遷;昭明遷于砥石,是為二遷;昭明又遷于商,是為三遷;相土徙東都,是為四遷;相土復歸商,是為五遷;上甲微遷于殷,是為六遷;上甲微復歸于商,是為七遷;湯始居亳,是為八遷。上述的商地,即今河南商丘,古稱睢陽。蕃在山東滕縣;砥石在河北隆堯與寧晉之間;東都在山東泰山下,殷在河南安陽漳河流域一帶。亳,即在今河南商丘市東南,也就是《括地志》所云:“梁國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湯都也。”在相土復歸商至上甲微遷于殷之間,沒有遷都的記載,只是提到王亥曾“賓于有易”,說明昌若、曹圉、冥、王亥(王恒)期間,仍在商丘。而且,先商部族雖然經歷了八次遷徙,但其中的四次都與商丘有關,均為復歸于商丘,說明商丘為商族先公先王的主要經營地,其大部分時間都是生活在今河南商丘一帶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商族人因善于做買賣(經商貿易)而使得“商人”名稱得以固化,綿延至今;商丘又為商族先王先公的主要活動與經營地,商祖王亥開創了商業貿易的先河,且成為商族人經商的領軍人物,并通過貿易使商族的勢力迅速擴大。基于此,我們斷言王亥為中國商業貿易的始祖是順理成章、當之無愧的,認定商丘為中國商人、商業的發源地也是當仁不讓、毫無疑義的。
四、余論:商丘——中國旅游活動的發祥地
綜上分析,基于以下已達成的共識:
1.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UNWTO)公開發表的研究報告認為,“在最初的年代里,主要是商人開創了旅游的通路。”
2.從全球范圍來看,有關旅游活動產生的研究成果一致認為,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躍于地中海和愛琴海沿岸的腓尼基商人是世界上最早的旅游者;
3.從國內來看,國內學者對于旅游活動產生的研究成果一致認為,中國的旅游活動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這與中國早期商人的活動是一致的、是相吻合的。
由此我們斷言:商人是旅游活動的肇始者,商丘應是中國的旅游活動的發祥地。
參考文獻:
[1]羅伯特·朗卡爾.旅游及旅行社會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7.
[2] 轉引自李天元.旅游學概論[M].第五版.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5.
[3] 吳慧.中國商業史[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5:47.
[4] 林文益.中國商業簡史[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5:9.
[5] 范文瀾.中國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38.
[6] 徐中舒.從古書推測之殷周民族[M]//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上).北京:中華書局,1998:64.
[7]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0.
[8] 吳晗.燈下集[M].北京:三聯書店,1960:2.
[9] 李亞農.李亞農史論集(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471.
[10] 范文瀾.中國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37.
[11] 張長壽,張光直.河南商丘地區殷商文明調查發掘初步報告[J].考古,1997(4):24-31.
Shangqiu:The Cradle of Tourist Activity of China
CHEN Dao-shan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Zhengzhou College of Animal Husbandry Engineering,Zhengzhou 450011,China)
Abstract:Tourist activity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o some stage and social productivity to some extent,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evolution of human beings.However,when and where tourist activity is generated?Just as The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of United Nations points out definitely that it is businessmen who mainly ushered the tourist activities during the initial years in its published research reports. Shangqiu city is one of the cradl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hich has long history and brilliant cultures,and it is also the cradle of the Chinese businessmen on the other hand.Synthesizing the two points of view,referr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cradles of tourist activity around the world,and taking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ourist activity into account,the thesis is probing this matter from all aspects of materials we have obtained,and concludes that Shangqiu city should be the cradle of tourist activity of China.
Key words:Shangqiu;tourist activity;businessman;cra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