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1994-2008年有關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財政投資、銀行貸款、農民自籌等統計數據,從財政資金投入對社會資金拉動效應的視角,計量分析了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投資的投資績效。研究結果表明,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資金投入中的財政資金投入確實對自籌資金投入和銀行貸款投入有一定的帶動作用,但是,財政資金投入對于銀行貸款投入帶動效應的解釋效果并不及對于自籌資金投入帶動效應的解釋效果。應采取在項目中增加貸款貼息的比重等相關措施,提高銀行貸款投入對于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資金投入的支持。
關鍵詞: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投資績效;資金拉動效應
中圖分類號:F32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3-0028-04
一、引言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目的在于通過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產業化開發,促進農業增收、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因此,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解決我國農業問題的重要產業政策。按照國家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設計的政策目標,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的資金投入目標不僅在于提升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空間和綜合競爭力,帶動農民增收,而且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效應,實現政府行為和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有效調動地方、農民和社會各界參與農業綜合開發的積極性。隨著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的投資規模不斷增加,理論界及政府也越來越關注財政資金投入的績效。冷志杰和唐煥文建立VAR模型對農業財政政策效率進行長期彈性分析和沖擊函數時滯分析,發現通過提高農民收入拉動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的政策效率較高,但最好效果的出現需要3年的時滯;增加財政支持的總量和提高財政政策的結構效率是財政支持農業綜合開發的有效途徑。[1]朱湖根利用我國1988-2004年有關農業經濟的經驗數據,計量分析了我國財政支持農業產業化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財政投資農業產業化對農民收入增長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2]馬莉分析了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的成效,表明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項目推進了當地農牧業的快速發展,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3]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屬于公共財政對農業產業化的扶持范疇,通過把財政扶持作為“酵母”,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吸附、膨化和杠桿作用,引導社會各種資金共同投入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因此,能否有效帶動社會資金的共同投入是考量項目績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進一步揭示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項目資金拉動效應的績效,本文在吸收現有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1994-2008年相關數據分析基于資金拉動效應的我國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投資績效。
二、數據選擇與模型分析
(一)數據選擇
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從一開始就建立了一個有效的投入機制,即:以財政資金為導向,銀行貸款和自籌資金等社會資金為主體的多層次、多渠道、滾動式的投入機制。[4]隨著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的深入發展,財政資金逐年遞增,社會資金投入規模也逐年加大。1994年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財政資金投入總額為119 247.80萬元,到2008年達到1 658 746.03萬元,年平均增長20.69%。其中:財政資金由38 187.98萬元增加到534 610.83萬元,年平均增長20.74%;銀行貸款由47 334.25萬元增加到213 496.42萬元,年平均增長11.36%;自籌資金由33 725.57萬元增加到910 638.78萬元,年平均增長26.54%。表1和圖1顯示了1994-2008年間,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投資總額及財政資金、銀行貸款和自籌資金等的變化趨勢。

從表1和圖1中可以看出,自1994年起,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投資額逐年遞增,雖然各年增幅不盡相同,但一直呈上升趨勢。從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投資額的構成來看,財政投資、銀行貸款和自籌資金基本都呈上升趨勢,其中,財政投資額始終是遞增的,銀行貸款基本上與財政資金投資保持一致,但增幅明顯小于財政資金的投資額,特別是銀行貸款2002年以后基本沒有增長。自籌資金部分則波動幅度較大,1994-1999年間呈快速上升趨勢,而1999-2003年間增長停滯,從2003年開始又呈快速增長趨勢且增速大于財政資金投資額。這種變化趨勢一方面顯示了國家對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的決心和力度,以及相應職能部門良好的政策執行效果,說明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建立以國家投入為引導、以農民為主體、社會各方參與的投入機制是成功的。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注意,例如銀行貸款沒有與財政資金同步提高,說明在對帶動銀行貸款支持方面還做得不夠,需要分析具體原因并采取相應措施;對自籌資金部分波動幅度較大的現象進行分析,發現在自籌資金大幅增長的1994-1999年和2003-2008年間,財政資金投資額也大幅增加,而在自籌資金大幅增長停滯的1999-2003年間,財政資金投資額增幅也較小,說明自籌資金部分比較敏感,且與財政資金的變動有正相關關系。所以保持財政資金投資增速是帶動自籌資金的重要方式。
(二)模型分析
通過上文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得知財政資金的投入與銀行貸款和農民自籌資金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本節利用計量經濟學分析軟件SPSS16.0進行了OLS回歸分析,實證檢驗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財政資金投入(financial-fund)分別對銀行貸款(bank-loans)和自籌資金(famers-self)的拉動效應。
1.財政資金投入對銀行貸款的拉動效應分析。為了進一步分析財政資金的帶動作用,借助計量經濟學的回歸分析方法,將財政資金投入作為解釋變量,銀行貸款作為被解釋變量,設立如下一元線性回歸方程:
BL=a0+a1FF
其中,BL代表銀行貸款,FF代表財政資金投入,a0、a1分別為待估計參數,利用表1中銀行貸款和財政資金的數據,應用SPSS16.0和普通最小二乘估計法(OLS),可以得到如下回歸結果:
BL=64788.852+0.349FF
s.e.= (17182.707) (0.052)
t=(3.771) (6.669)
Sig =(0.002) (0.000)
R2 =0.774 調整后的R2 =0.756
F=44.479 Sig =(0.000)
在這個模型中,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為0.774,調整后為0.756。計算結果顯示,該回歸方程具有良好的解釋力,反映了財政投入對銀行貸款投入的帶動作用。財政資金投入帶動銀行貸款投入的解釋力達到75.6%。F=44.479,相伴概率值為0.000,小于5%的顯著水平,通過F檢驗,所以認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銀行貸款對于財政資金投入有顯著的線性關系;回歸系數伴隨概率均小于0.05,說明模型以95%的置信度通過了t檢驗。回歸系數為0.349,其經濟涵義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財政資金投入每增加1元將引起銀行貸款投入增加0.349元,說明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會促進銀行貸款投入的增長。
2.財政資金投入對自籌資金的帶動效應分析。仍借助計量經濟學的回歸分析方法,將財政資金投入作為解釋變量,自籌資金作為被解釋變量,建立如下一元回歸模型:
FS=b0+b1FF
其中,FS代表自籌資金,b0、b1分別為待估計參數,利用表1中自籌資金和財政資金的數據,應用SPSS16.0和普通最小二乘估計法(OLS),可以得到如下回歸結果:
FS=-108685.393+1.712FF
s.e.= (47152.186) (0.143)
t=(-2.305) (11.936)
Sig = (0.038) (0.000)
R2=0.916 調整后的R2 =0.910
F=142.468 Sig =(0.000)
在該模型中,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為0.916,調整后為0.910,可見所估計的回歸方程對數據的擬合相當好,該回歸方程有很強的解釋力,反映了財政資金投入對自籌資金的影響;F=142.468,其相伴概率值為0.000,小于5%的顯著性水平,所以通過了F檢驗,認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自籌資金的增長對于財政資金投入的增長有著顯著的線性關系;回歸系數伴隨概率也均小于0.05,說明該模型以95%的置信度通過了t檢驗。回歸系數1.712,其經濟涵義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財政資金投入每增加1元,會帶動自籌資金增加1.712元,這說明財政資金投入對農民自籌資金投入的直接影響很大,解釋性很強,財政資金投入真正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自籌資金起到帶動作用,具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三、結論與建議
基于前文的實證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資金投入中的財政資金投入確實對自籌資金投入和銀行貸款投入有一定的帶動作用,但是,財政資金投入對于銀行貸款投入帶動效應的解釋效果并不及對于自籌資金投入帶動效應的解釋效果。根據所得回歸模型的系數判斷,財政資金投入對自籌資金的帶動效應大于對銀行貸款投入的帶動效應,這是由于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資金投入過程中,銀行貸款投入量并不僅僅由財政資金投入量決定,它還受制于相關產業政策、宏觀經濟環境以及央行的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等等一系列的因素。這也同時給出了在財政資金的增長幅度持續較大的同時,銀行貸款資金卻增長緩慢的原因。這對我們采取相關措施如在項目中增加貸款貼息的比重以提高銀行貸款投入對于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資金投入的支持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冷志杰,唐煥文. 農業財政政策效率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5(2):58-60.
[2] 朱湖根. 我國財政支持農業產業化對農民收入增長影響的貢獻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7(4):103-108.
[3] 馬莉. 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的成效與體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08(9):41-43.
[4] 劉世江. 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工作[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06(11):10-13.
An Analysis of Investment Performance of National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ulling Effect of Funds
TIAN Xiang-yu1,KONG Rong2
(1.Faculty of Accounting,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aiyuan 030013;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self-statistical data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bank loans,self-financing of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 from 1988 to 2008,the paper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of investment of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ulling effect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 on social capital.The result reflects that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ization does promote self-financing investment and bank loans to some extent.However,the pulling effect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 on bank loans is not as reasonable as that to self-financing investment. Therefore,relevant measures including raising the proportion of discount loans etc.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bank loans for the industrial management of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jects.
Key words: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industrial management of project;investment performance of funds; pulling effect of fu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