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當前現實國情和自身因素等影響,我國農村老年婦女在物質生活、精神娛樂和信仰、感情婚姻生活和社會權益保障等方面被嚴重邊緣化,是中國的“最弱勢人群”。因此,建立三元保障模式,完善養老立法,弘揚中國孝道文化,解放思想觀念,加大相關研究,積極采取措施,切實解決我國農村老年婦女邊緣化問題。
關鍵詞:農村老年婦女;邊緣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1-0017-05
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提供的數據,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1.43億,占總人口的10.97%,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人,占總人口數的17.17%,2050年老年人口將超過4億,占總人口數的30%。[1]中國人口在老齡化的同時,逐步走向人口高齡化。“特別是到2050年時,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將近1億。”[2]不過,我國70%以上的老年人分布在農村,而農村中老年婦女尤其高齡老年婦女的比例則遠遠超過男性老人。因此,要解決當前我國日趨嚴重人口老齡化問題,則必須首先關注農村老人問題,尤其要關注農村老年婦女問題。
一、當前我國農村老年婦女邊緣化問題凸顯
由于我國農村老年婦女存在著地域、性別和年齡三重劣勢,在物質生活、精神慰藉和社會家庭地位等嚴重邊緣化,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是我國“最弱勢人群”。
(一)經濟保障邊緣化,生活相對貧困明顯
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婦女晚年沒有退休金和養老儲蓄。根據2004年全國人口變動抽樣調查數據,農村老年婦女的退休金收入占其老年生活來源的2.1%,而城市老年婦女則占54.1%。[3]而且,受我國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社會性別分工影響,我國的農村老年婦女普遍因為“家庭需要”,常年從事無償的、不體現勞動價值的家務勞動,如洗衣、做飯、看護孩子、搞衛生、喂養家禽、做自家農活等。農村中老年男性靠勞動獲得收入是41.8%,而老年女性只有22.7%,結果44.8%的農村老年男性需要家庭其他成員供養,而老年女性需要家庭其他成員供養的比例達到了71.7%。[3]
這種經濟的依賴性直接導致我國農村老年婦女的弱勢和貧困的可能性,因為她們晚年主要依靠丈夫和其子女的供養。而她們的丈夫早年勞動創造的財產收入基本上都用于子女婚嫁及家庭投資,養老儲蓄非常少,加之許多農村老年男性存在抽煙、喝酒、賭博等陋習,很少有錢照顧老年妻子。況且老年男性壽命少于老年女性,老年女性依靠丈夫養老的可能性極低。因此,我國農村老年婦女養老主要依靠其子女。
不過,當前我國農村老年婦女普遍面臨著子女供養不充分的風險。一是子女中多數家庭收入不高。許多子女在外打工工資待遇低,加上要負擔其子女的生活和教育等費用,自顧不暇,很難再有能力和精力照顧和保證農村老年婦女的各種生活需求。二是受當前市場經濟和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我國的傳統孝道文化逐步走向衰弱。許多子女認為:父母沒凍著,沒餓著,就是自己盡孝的最高標準。在實際生活中,子女的生活水平明顯高于父母,在許多農村,吃的最差,穿的最破,住的最簡陋的往往是老人;有些子女甚至把不能干活幫忙的老人當作致富絆腳石,百般刁難。
(二)文化娛樂邊緣化,心理憔悴信仰貧困
我國農村老年婦女不僅物質生活上邊緣化,心理貧困現象亦十分嚴重。
由于城市各項基礎設施相對完善,擁有大量的休閑廣場、綠地公園、老年活動室或體育健身中心、閱覽室、網球場等,城市老年人休閑娛樂活動和體育活動十分頻繁,各種休閑娛樂活動和體育活動不僅能讓老年人保持身體健康、廷緩衰老,而且能結識同齡人,一起交流。而農村老年婦女一方面家務、勞務過重,有些即使有閑暇時間,也只能在一個很小的圈子里串串門,聊聊天,算是娛樂。
我國農村老年婦女大體來自舊社會,絕大多數為文盲、半文盲,因此她們中很多人思想陳舊、觀念落后,把心靈寄托和信仰放在求神拜佛上,極端愚昧;她們中很多人連最基本的娛樂活動如打麻將、打牌都不會,晚上即使家里有電視也不大看得懂,往往很早入睡,生活內容單調、貧乏,幾乎無娛樂可言。
隨著農村老年婦女年齡的增大,其孤獨、寂寞、空虛與日俱增。農村老年婦女到了70歲左右,大多完成了看守留守兒童的使命(期間,倒可以與孫子女為伴),隨其孫子女進城讀書或出外打工,而子女又因為經濟原因,仍在外打工,這樣家里便留下老人。若老倆口都健在還好,倒可相依為命,晚上一起說說話,消除寂寞。但是,由于男女生理差異,女性年齡越大,其喪偶率越高,據統計,2000年,全國15-59歲女性人口的喪偶比例僅為1.39%,60歲及以上達到41.68%。60歲以上男性人口的喪偶比例為18.45%,僅為女性的44%。隨著年齡的增高,性別差異不斷擴大。80歲以上男性的喪偶比例上升到49.77%,而女性高達80.09%。[4]在我國,許多農村老年婦女晚年,少則幾年,多則10-20年,甚至更長時間是在孤獨中度過。白天還好,可以幾個老人一起聊聊天,談談身邊瑣事,倒不覺得寂寞,但是到了晚上各自在家,往往是孤燈伴寡影,寂寞凄涼。有些因心理問題(如心理封閉),或者因受打擊(如子女或孫輩因養老事情爭爭吵吵)導致情緒低落而選擇自殺的大有人在。
(三)社會地位邊緣化,各項權益易受侵犯
由于我國重男輕女的歷史傳統,農村老年婦女的勞動價值長期以來被極大忽視,加之農村老年婦女在家庭中的“依賴”角色,農村老年婦女地位明顯低于老年男性。根據調查,在農村,婦女的家庭地位較低的現象更加明顯,農村老年婦女“由自己當家作主”和“家庭中辦大事花錢自己說了算”的比例分別為28.0%和25.1%,均比男性低近30個百分點 。[5]
我國農村老年婦女的社會活動局限在家庭和狹小的村莊里,她們當中很少有人參加政治活動,當干部和加入黨員的可能性少之又少,她們的聲音難以通過政治途徑表達,其處境不易被社會所認識和重視。隨著年齡增大和疾病增多,她們在家庭中的“無貢獻率”和“累贅率”不斷增強,在家庭社會中的地位日趨邊緣化,甚至常被罵作“老不死”,各項合法權益極易受到侵犯。
1.財產權被剝奪。在我國,由于農村普遍存在“兒子結婚父母就要逐漸轉讓住房產權的習俗”, 農村地區老年人的住房產權擁有率要遠遠低于城市地區,而且農村傳統思想中的繼承和分配習俗,使農村中老年婦女的住房產權擁有率則更低。決大多數農村老年婦女的住房不在自己的名下,過著“寄人籬下”生活,年齡越高,其擁有住房產權的比例就越低。而是否擁有住房的所有權,可以說對于穩固和維護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年婦女較低的住房產權所有率往往使得她們更容易在家庭贍養糾紛中處于弱勢地位。除房產權外,家庭中儲蓄帳戶、土地承包證、宅基地等通常都掛記在男性名下,老年婦女的家庭財產繼承權得不到有效保障。特別是男方老人去世后,其財產按農村習慣,記在子女名下,被剝奪了財產繼承權,從而在家庭中更處于弱勢地位。
2. 婚姻權得不到保障。婚姻自由是憲法所賦予的權利,但是面對各種各樣侵犯婚姻權益的現象,絕大多數農村老年婦女往往只能忍氣吞聲,無能為力。
我國農村老年婦女婚姻權受侵犯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來自丈夫的暴力傷害或“婚外情”等,決大多數農村老年婦女敢怒不敢言,有苦有淚往肚里咽,婚姻自主權嚴重喪失。二是晚年喪偶,迫于多方面壓力無法再婚或“羞”于再婚。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國農村老年婦女經濟生活不獨立,對丈夫、子女有很強的經濟依賴性,這束縛了她們的婚姻自主權。另外,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在中國農村更是根深蒂固,農村老年婦女的情感需求往往被嚴重忽略,許多子女堅決反對父母再婚,再加上很多農村老年婦女自身傳統婚姻觀念亦十分濃厚,“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從一而終”、“好女不事二夫”等思想源源流長,這都決定了她們在婚姻中的從屬地位和婚姻權益的喪失。
3.親權受忽視。農村老年婦女參與社會活動少,沒有同學也沒有同事,往往把情感訴之于子女和孫輩。俗話說:“老來怕空”“家有萬金,不如兒女孝心”,講的就是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但是她們中的大多數子女常年在外打工,甚至把孫子或孫女也一并帶出,這就造成了她們晚年無法享受到天倫之樂。另外,我國是從子居住文化,由于文化水平、經濟地位、生活方式、思想差距等原因,我國農村中的婆媳關系普遍不佳。婆媳關系不和直接導致農村老年婦女的親權受忽視和限制,如:媳婦阻擾丈夫或孫子女去照看婆婆;由于害怕鄉鄰指責其不孝等原因,又阻止老人去其女兒家。這不僅忽視了老人該享受的親情權,也侵犯了老人應享有的人權。
4、人格權受侵犯。現在孩子在家中是個寶,他們寧愿自己受貧,也要讓孩子吃得好、穿的好、住得好,而老人往往成了家庭的邊緣人,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甚至被虐待。在家中,他們幾乎不和老人說話,不稱呼老人,不給老人好臉色;在外不給老人面子,甚至因一些養老費用問題幾個兄弟或姐妹互相推諉,吵吵鬧鬧,甚至大打出手,這都讓老人顏面和聲望盡失,在外人面前抬不起頭,毫無人格可言。
(四)醫療保障邊緣化,疾病醫療問題突出
與男性相比,婦女的壽命普遍高于男性,但是婦女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慢性病。
1.生理原因。老年婦女更容易患上抑郁癥、癡呆癥、骨質疏松癥、生殖及泌尿系統等疾病,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本來是男性多發的疾病逐漸轉向老年婦女。如冠狀動脈疾病,雖然在45-64歲的男性得心臟病的機率是女性的3倍之多,但是女性到了65歲時,患病率則急起直追,而使兩性有相同比例的危險性。
2.社會歷史原因。由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在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執行,再加上避孕節育、生殖健康等科學知識普及不夠及傳統“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男尊女卑”等婚育觀念的影響,我國農村婦女普遍生育多胎,由于坐月子次數多,期間又缺乏細心照顧和營養供給,許多農村老年婦女由于在坐月子期間提前做家務、干農活,因受涼、浸水等原因而落上終身疾病,如風濕性心臟病、關節疼痛、腰膝痛、足跟痛、坐骨神經痛、頭痛、哮喘等,并隨年齡增大而疼痛加劇,身心遭受極大痛苦和煎熬。
從2003年開始,雖然我國大力推行新型農村醫療制度化改革,但由于資金有限、籌資渠道和合作醫療模式單一、缺少法律支持、農民積極性不高等原因,我國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仍暴露出一些問題,并不能防止農民的因病致貧問題。農村老年婦女一無退休金和固定收入,二是農村衛生資源較少和醫療保險程度仍然比較低,很多農村老年婦女患病,尤其是慢性病往往得不到救治,很多農村老年婦女生了小病,能拖則拖,不行的話去小診所,或求神拜佛,往往小病拖延成大病,最后大病沒錢治在家等死。
有些農村老年婦女即使被子女送進大醫院救治,才進醫院幾天,等病情稍有好轉,便被子女強行帶出醫院,錯過最佳治療時間而導致死亡。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子女不堪高額醫療費重負,雖然某些病現在醫療改革后可報銷一部分,但大多病或醫療費的大部分仍需子女承擔;另一原因就是農村中普遍存在的“厚養小薄養老”思想:認為老年人都是快死的人啦,還花那么多錢干嘛,還是子孫后代過日子要緊啊!
二、農村老年婦女邊緣化問題對策分析
(一)建立三元社會保障模式
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模式基本上仍然采用農村集體組織與家庭保障相結合的二元保障模式。但是,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衰落,“以土地換保障”的傳統保障模式日益失效,當前建立三元農村社會保障模式事在必行,即將家庭贍養、土地保障、社會保險和政府支持有機結合起來,將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一部分資金由國家統一支付。具體應以省級政府為單位,對人均GDP排名在全國后1/3省份,中央政府可以采取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予以給付,以此平衡地區差距。
在養老方面,從家庭養老逐步向以合作經濟為載體的社會養老制度轉變,從而規避農村老齡化風險,實現社會公平和城鄉統籌發展;在衛生醫療保障服務體系方面,繼續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實行“光參與,可持續、良運行、嚴監管、低水平、有保障”的合作醫療模式,即建立“大病統籌與家庭賬戶相結合、財政補助與家庭繳費相匹配、定點就醫與醫院優惠相掛鉤、基金專戶與管用分離相配套”的模式;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應增加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幅度和范圍。據統計,2003年全國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的有2 613.9萬人,其中農村367.1萬人,按戶籍計算,城市納入低保者占總人口的6.33%,農村只有0.39%。[6]
(二)完善養老立法,加大政策法規宣傳和落實力度
在原有《中華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養老保險法》、《老年醫療法》、《老年福利法》等基礎上,盡快制定單獨的《養老法》,把家庭與社會的養老義務都明確化、制度化,讓養老有法可依。
同時,增加對老年婦女權益保障的內容,明確和細化老年婦女在經濟、醫療、受贍養權、婚姻家庭生活、就業等方面受保護的內容。利用新聞媒體,如廣播、電視、報刊及講座培訓、文藝宣傳等形式,讓廣大老年婦女了解自己所擁有的權益,掌握依法維權的手段和救濟途徑,提高自我維權能力。同時在每個鄉鎮成立農村老年婦女利益協調、保護及聯動機構,為農村老年婦女怎樣維護合法權益提供咨詢、指導和法律等一條龍服務和幫助,切實保障農村老年婦女的財產權、婚姻權、人格權等。
(三)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弘揚中國孝道文化
單靠政府力量不足以解決農村老年婦女面臨的所有問題。因此,要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從觀念上、組織上和經濟上幫助她們擺脫弱勢地位。
1.促使男女平等觀念從形式平等向實質平等轉化。在農村應在土地權益、房產權益、政治參與權等方面保證男女享有平等權利,避免性別歧視。
2.組建各種民間老年協會和農村老年婦女協會組織,從組織上保證敬老尊老風尚沿承。各地應組建各種民間老年協會和農村老年婦女協會組織并積極發揮其作用,利用輿論的力量,倡導敬老尊老風尚。如利用紅黃榜的形式,在農村或集鎮中顯目地方,表彰好的典型,批評不敬老不養老的人和事。同時,也為一些受虐待、受暴力的農村老年婦女提供組織支持。
3.在政府的財政支持下,鼓勵民間愛心人士慷慨解囊,成立農村老年婦女專項基金和農村老年服務社區,為農村中一些因家庭、疾病或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經濟困難、生活不能自理或心理有問題的農村老年婦女提供各種援助。并根據各地老年人,尤其針對農村老年婦女愛好和興趣,以鄉村為單位,建立老年文化、體育、教育、娛樂等活動場所,消除老年人存在的精神貧困問題。
(四)解放農村老年婦女思想和觀念
農村老年婦女地位日益邊緣化,有深刻的社會歷史和現實原因。但是農村老年婦女自身也應該解放思想和觀念,提高自身素質,盡可能化解各種不利因素,從而擺脫其弱勢和邊緣化現象。
1.增強權利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學會哪些是自己應該享有的,哪些權利是不能受侵犯的。當權利受侵犯的時候,不應委曲求全,逆來順受,而應通過組織、法律等渠道維護自身權利。
2.更新陳舊觀念和舊的思維方式,增強接受新事物能力。避免因觀念、生活習慣等方面原因導致與媳婦、子女間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和關系緊張現象。一些喪偶的農村老年婦女,應放開思想包袱,在可能的、適合的條件下去尋找另一半,以解決老年人迫切需要的生活照顧、精神慰籍難題。
3.改變落后生活習慣,提高身體素質。由于出生在解放前,受當時生活條件影響,許多農村老年婦女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普遍不科學,不利于健康。因此,應改變落后的、不科學的生活習慣,主動去接受一些新的、有利于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注意營養搭配,積極參加健康鍛煉,如勤散步、多爬山等,以增強自身體質。
(五)加大農村老年婦女問題研究
我國對老年婦女,尤其農村老年婦女問題研究的起步較晚,關注老年婦女、農村老年婦女的調查報告和學術活動并不多,在老年婦女,尤其農村老年婦女方面研究的成果依然十分薄弱和欠缺。這就要求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大人員、資金等方面投入,成立相關研究機構,增加對老年婦女尤其農村老年婦女情況的基本了解和估計,從而提出具體措施和政策建議,以改變其邊緣化現象。
參考文獻:
[1]黎民,胡斯平.中國城鎮機構養老及其模式選擇——以廣州為實例的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09(1):89-90.
[2]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人口與發展[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4:232.
[3] 國家統計局.中國人口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108,112-113.
[4]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1596-1673.
[5]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一次性抽樣調查數據分析[M]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5.
[6] 陳錫文.如何突破農村發展瓶頸[J].財經,2005(17):16-17.
On the Marginalization Problem of the Chinese Rural Elderly Wome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YU Si-xin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Zhangzhou Normal College,Zhangzhou,Fujian 363000,China)
Abstract: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current realities and their own constrained conditions,the rural elderly women have become China’ “most vulnerable group”,whose material life,spiritual entertainment and belief,emotional requirement and social rights,etc.have been severely marginalized.Therefore,the government at various levels and all social circles should pay great concern over this marginalized population,and take active measures to solve properly the problems the rural elderly women face.
Key words: rural elderly women;marginalization;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