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就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一是中外文翻譯是否科學,二是讀者對中文譯文的解讀是否科學,三是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注意了這幾個問題,就能夠達到科學把握的目的。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外文翻譯;幾個問題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1-0083-05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寫下了大量著作,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為各國無產階級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推動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然而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160多年來,一直有一個問題困擾著人們:如何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這個問題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因素,以下作以簡要論述。
一、科學把握中外文翻譯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中外文翻譯,是長期以來人們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對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其主要表現有三點。
1.中外文詞匯的不對等性對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影響。大家知道,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用外文寫成的,先被翻譯成其他外文傳入其他國家,之后才由外國進入中國被翻譯成中文。比如,從《共產黨宣言》最初用德文出版,到第一個英譯本于1850年在倫敦《紅色共和黨人》雜志上發表[1]248,再到1888年的英譯版,然后到1904年的日文版,之后到1920年由陳望道主要依據日文版、參考英譯版翻譯成中文,經過了72年(即1848-1920年),中間經過三次翻譯,中外文詞匯頻繁變換,存在一個翻譯科學與否的問題。在翻譯過程中,由于一部分德語詞匯難以找到對等的英語詞匯,一部分英語詞匯難以找到對等的日語詞匯,一部分日語詞匯也難以找到對應的漢語詞匯(也包含一部分英語詞匯難以找到對應的漢語詞匯),因而會用近義詞去代替或采取意譯,由于近義詞有多個,意譯也有多種表達,那么所選的近義詞或意譯是否恰當,這就足以使譯文含義與原文含義產生差異,加之中間經過三次中外文翻譯,那么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本身含義在譯成漢語的時候就更加得不到確切地表達甚至截然相反,因而會使我們在把握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思想的時候產生偏差甚至錯誤地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當然,我們在接受列寧、斯大林著作的思想時,這方面的問題會少一些,因為中間只經過一次翻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建議在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時,一是盡可能采用權威譯本;二是遇到有疑惑的地方,多查相關資料,看看權威人士的解讀;三是如果條件許可的話,自己動手進行翻譯或閱讀外文原著。
2.多義詞對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影響。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進行翻譯時,往往會遇到多義詞的情形,包括一種外文與另一種外文之間多義詞的翻譯、外文與中文之間多義詞的翻譯,而且有的多義詞所包含的意思不僅有相近的情形,還包含相反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下,到底采用哪一種詞義,就需要縝密思考,稍有不慎就會鑄成大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翻譯實踐證明,這方面的錯誤不在少處。諸如把德語詞“Aufhebung”譯為“消滅”還是“揚棄”,把“üeberlieferterb”譯為“傳統”還是“流傳下來的”,把“Eigen-tum譯為所有制、所有權還是財產,把Verhaeltnis譯為制度、狀況還是關系,把Idealismus譯為理想主義還是唯心主義,把Ausgang譯為終結還是出路(口),把Bürgerliche Recht譯為資產階級權利還是公民權利等”。[1]對這類詞翻譯時,選擇的詞義不同,就會導致譯文所反映的思想與原文所反映的思想相差甚遠甚至截然相反,從而導致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誤解、誤用,以致產生重大實踐的失誤,延緩社會發展進程。因此,對這類詞絕不可小覷,研讀者一定要多查資料、多請教、反復推敲,務必掌握其準確含義。
3.譯者自身包括外文水平對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影響。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翻譯實踐證明,譯者會對譯文產生重大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與譯者的中外文水平有關,而且與譯者的家庭出身、文化背景、社會閱歷、知識結構、學科背景、個人看法和個人愛好有關。因此,經常出現不同的人翻譯的著作各不相同,不僅語言風格不同、譯文內容有異、感情色彩不同,而且反映出來的思想出現很大差異甚至截然相反,這就使我們難以科學把握經典著作本身蘊含的思想。“從總體上說,要使譯文做到盡善盡美、一勞永逸幾乎是不可能的。特別是馬克思的著作,翻譯起來難度更大。所以才有一校再校、一版再版的問題。譯者,即使是譯者集體,都有種種局限性,出現錯誤是難免的。要使譯文不斷改進,除了譯者的努力,還要靠廣大讀者”[2],研讀者要審慎地對待經典著作的原文和譯文,特別是對一些重要概念,要結合最新校譯成果予以把握,如《全集》中文第1版中的“社會經濟形態”(der Oekonomische Gesellschaftsformation)在第2版中改譯為“經濟的社會形態”、 把“Bürgerliche Recht”過去錯譯為“資產階級權利”現在改譯為“公民權利”、把“realistisch”過去錯譯為“現實主義的”后來改譯為“實在論的”等,象這類概念,研讀者現在再碰到,就要以后者為準予以理解。研讀者還應經常關注相關學者發表的論文,研討經典著作的翻譯問題,如學者張小川于2005年在《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發表了“關于《共產黨宣言》中譯本的幾個問題”[3],羅伯中在《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第5期發表“關于《共產黨宣言》漢譯本若干問題的分析”[4],還有去年在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60周年時,相關學者也發表論文研討馬恩經典著作的翻譯問題,討論相關詞匯的含義及表達的思想,對這些相關論文的關注也可以幫助研讀者科學把握經典著作,所以,應給予高度重視。
二、科學把握中文譯文
如何科學解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中文譯文,是我國學界長期以來深刻關注但未能徹底解決的又一重大問題,筆者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也須要注意以下三點。
1.一部分概念無明確定義或闡述模糊而造成的對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一部分概念沒有明確定義,人們不理解其含義,也就難以把握原著,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先參考注釋,如果沒有注釋或者看不懂,就必須查閱相關資料或請教相關方面的專家;對有的概念也可以結合上下文,反復閱讀推敲把握其含義,不過這是相當費力的,研讀者須作好做艱苦工作的心理準備,如《共產黨宣言》第二章有這樣一句話:“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5]293 這里的“傳統觀念”指的是什么?反復仔細閱讀上下文甚至這一話所在的這一整章,才會發現概念“傳統的觀念”,不是泛指一切“傳統的觀念”,也不是專指那些責難共產主義的各種資產階級觀念,而是特指那些與私有制和剝削制度相對應的社會意識;而有些概念在經典著作的闡述中相當模糊,就需要借助相關專家的專業論文把握其含義,“比如,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提到的:‘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究竟什么是抽象力?一百多年來的有關詮釋多如牛毛,但始終不得要領。通過一系列文本研究,筆者認為這里的‘抽象力’指的是‘抽象的辯證思維的能力’,即辯證法。同樣,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法文版序言中所提到的,‘我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至今還沒有人在經濟理論上運用過,這就使前幾章讀起來相當困難’,這里所說的‘分析方法’就是指‘辯證的分析方法’。這些都同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所多次點明的他所運用的方法是‘辯證方法’,是完全一致的。”[6]上面引用的這段話,就是李建平專家對“抽象力”和“分析方法”的含義進行的確認,從此我們就可知道“抽象力”和“分析方法”指的是什么。
2 .有些概念名稱不同但含義相同而造成的對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影響。有些概念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同一篇著作或不同著作中名稱不同但含義相同,指的是同一個東西,讀者對這類概念要格外小心,弄不好就會犯錯誤,往往會把同一個概念的不同表達當作是幾個不同的概念,如《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關系”、“生產和交往的關系”指的都是“生產關系”,象這類概念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還有許多。我們知道,《德意志意識形態》前后是馬克思思想變化最為劇烈的時期,《德意志意識形態》作為過渡時期的著作,正好處在早期與晚期著作的中間。《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出現的概念可以在它以前的著作中找到其胚胎形態、在它以后的著作中找到其完成形態,其變化過程反映了馬克思思想的轉變過程。因此,要想加深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就要閱讀《德意志意識形態》前后的馬克思著作,不過這比較費事,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再比如,在《共產黨宣言》中,出現了這樣一些概念,如“勞動者”、“無產者”、“現代的無產者”、“工人”、“工人群眾”、“現代的工人”、“無產階級”、“現代的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現代工人階級”和“勞動階級”,這些概念雖然名稱不同但含義相同,指的都是沒有生產資料被剝削被壓迫的“工人”,絕不能把它們看作是含義不同的概念,尤其是《共產黨宣言》的最后一句話“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在有的版本中變為“全世界勞動者,聯合起來”,據此,現在有的著名學者認為“全世界勞動者,聯合起來”里面的“勞動者”就是當今的“勞動者”,導致了對經典著作的歷史性誤讀,其實“全世界勞動者,聯合起來”中的“勞動者”指的也是“工人階級”、“無產階級”,即沒有生產資料受剝削受壓迫的“工人”,絕非今天的“勞動者”,而今天的“勞動者”絕大多數是“有產者”,如果不聯系“勞動者”的特殊語境,僅從名稱發生了變化就認為含義也發生了變化,難免會犯歷史性錯誤。
3.由于采用修辭手法或含義隱晦而造成的對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影響。在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許多語句結構也不復雜,句子也不長,也沒有專業術語和一詞多義現象,可就是令人費解。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作者采用了各種修辭手法或含義隱晦,如多重修飾語、多重否定語、正話反說、反問句、比喻句、典故、委婉語、矛盾修辭法、雙關、移就格和軛式搭配法等增加了讀者理解原句的難度,下面舉一個簡單例子予以說明。
《共產黨宣言》第二章有一句話是“工人沒有祖國。”初看起來這句話讓人費解,工人怎么會沒有祖國?是工人不要祖國嗎 ?還是工人被趕出了祖國?要真正理解這句話,就須思考下文:
絕不能剝奪他們所沒有的東西。因為無產階級首先必須取得政治統治,上升為民族的階級,把自身組織成為民族,所以它本身還是民族的,雖然完全不是資產階級所理解的那種意思。
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于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分隔和對立日益消失。
無產階級的統治將使它們更快地消失。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
人對人的剝削一消滅,民族對民族的剝削就會隨之消滅。
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一消失,民族之間的敵對關系就會隨之消失。[5]291
經過仔細閱讀并深入思考上面幾段話就會發現“工人沒有祖國。”的真實含義:工人即工人階級也即無產階級不分民族、國家和國界,只要是工人,不管是那個國家的、不管屬于哪個民族,都應該聯合起來,推翻本國及國際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消滅資本主義的剝削壓迫制度,使自己獲得徹底解放。馬克思恩格斯使用“工人沒有祖國。”是為了強調工人的“國際性”、工人階級的“團結性”,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從上可以看出,解決這類難題的最好辦法是仔細分析句式、反復閱讀原文并結合上下文耐心探求作者的本意予以把握,切不可性情急躁作生吞活剝式的理解,否則就會誤解。
三、科學把握基本觀點
社會的更替、經濟的發展、科技的發明、政治的進步、文化的變遷和自然的演化等等,都強力地推動著馬克思主義向前發展。隨著馬克思主義實踐的發展,其基本觀點也會發生動態的變化,對因實踐發展而引起的這種變化,研讀者要有緊迫的時代感、神圣的使命感和敏銳的政治性,結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研究,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
1.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予以拓展。過去人們一般認為教材上的基本觀點就是基本觀點,今天再也不能這樣認識了,世界變化了,實踐深化了,“基本觀點”的范圍也應該變化,只要是經典作家對重要問題作出的重要論斷,都應當視作基本觀點,對過去確定的基本觀點要結合實踐進行研究,凡是經實踐檢驗不再是科學的觀點都要剔除出去,對過去未確定的“基本觀點”也要認真研究,凡是符合人類共同利益和世界和諧的重要觀點都要“請進來”,如精神生產的世界性、世界文學等,對過去未重視的基本觀點,凡是符合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都要納入基本觀點的范圍,如維護公民的人身權利的觀點,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自然協調發展的觀點,特別對那些過去忽視的而今天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基本觀點更要深入研究,把它們納入基本觀點的范圍,如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全球化、民主政治建設、資本主義新變化、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和平過渡”的基本觀點;列寧關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建設、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執政黨建設的基本觀點。
2.實行經典著作與實踐的互動,深入研究特別具有現實意義的基本觀點。經典著作之所以經典,就在于經典作家實現了讀書與實踐的互動,研究了人們要求解決的現實問題,提出了解決現實問題的基本觀點,破解了具有現實意義的難題,維護了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今天我們仍然特別需要這種精神,對當前中國和世界的現實問題給與極度關注。
第一,注重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觀點。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等著作中雖然沒有使用全球化這個概念,而是使用了世界歷史這樣的概念,但是研讀者可以從字里行間發現他們的豐富的全球化觀點,例如“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 [5]276“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5]276、“各自獨立的、幾乎只有同盟關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關稅的各個地區,現在已經結合為一個擁有統一的政府、統一的法律、統一的民族階級利益和統一的關稅的統一的民族。”[5]277這幾段話就明顯地反映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觀點,包括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民族全球化。如果研讀者繼續研究,肯定會發現更多的有關全球化思想的深刻內涵;再者,我們能否把全球化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這些將是我們當前研究的一個重點。
第二,注重研究經典作家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觀點。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共產黨宣言》、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著作中留下了大量的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觀點,如“共產主義所造成的存在狀況,正是這樣一種現實基礎,它使一切不依賴于個人而存在的狀況不可能發生”[5]122“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5]294“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個體生存斗爭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義上才最終地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人們周圍的、至今統治著人們的生活條件,現在受人們的支配和控制,人們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因為他們已經成為自身的社會結合的主人了。…至今一直統治著歷史的客觀的異己的力量,現在處于人們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只是從這時起,由人們使之起作用的社會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來越多地達到他們所預期的結果。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5]757-758對上述引文進行粗略研究就可以發現,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觀點內涵豐富,初步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所有制條件、科技條件、物質條件、文化條件和社會形態條件,也描述了達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境界后人的精神狀態和生產生存狀態。當前,我們應結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繼續研究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觀點,如人的發展規律、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等等。
從長遠講,要解決上述問題,需要組織馬列學科的頂尖專家(要精通德英法俄日文),專門編寫系列教材,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予以詳細解讀,特別是對一些較生疏的概念、詞語、句子和段落進行重點解釋,闡述其中包含的基本思想;尤其對一些容易產生歧義的概念、句子和章節,更要給以深入解釋;對一些含義模糊的范疇、詞句和段落作出明確解釋和說明。這樣才可以從文本角度掃清人們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的障礙。
參考文獻:
[1] 夏凡.MEGA研究的反思和展望[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8(6):52.
[2] 宋書聲,楊金海,蔣仁祥.關于《共產黨宣言》中“兩個決裂”論斷的翻譯和理解——與俞吾金同志商榷[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1(5):37.
[3] 張小川.關于《共產黨宣言》中譯本的幾個問題[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5):1-3.
[4] 羅伯中.關于《共產黨宣言》漢譯本若干問題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02(5):20-22.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李建平.大力開展文本研究,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7(4):2.
Meditating on the Original Works
——Expounding Several Questions on Mastering Scientifically the Original Works of Marxism
FENG Zhi-bin,ZHANG Xiao-chu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Abstract:To master scientifically the original works of Marxism,we should notice several questions.Firstly,we must make sure that the original works is scientifically translated into Chinese.Secondly,we must understan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scientifically.Thirdly,we must master scientifically the basic concepts of Marxism.If we have done so,we can reach our purpose of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the original works of Marxism;translated into Chinese;several ques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