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深圳、蘇州兩市的農民工調研數據,針對農民工在年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進城工作時間和長遠打算方面的分化,分析了農民工社會保障需求的差異性,提出構建分層分類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重視農民工中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提高農民工參保率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民工;分化;社會保障;蘇州;深圳
中圖分類號:C913.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1-0001-06
一、引言
農民工是指那些戶籍身份是農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從事非農產業、以工資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人員。2006年3月,《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積極穩妥地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依法將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范圍,抓緊解決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障,探索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養老保險辦法,標志著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正式納入政府工作日程。但是,農民工的參保率仍遠低于城鎮職工,社會保障狀況已經成為農民工與城市工人最大的非市場化差異。[1]2008年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的人數分別為21 891萬人、31 822萬人、12 400萬人、13 787人,其中農民工分別只有2 416 萬人、4 266萬人、1 549萬人和4 942萬人。[2]
與此同時,農民工自身在經濟收入、生活方式和政治地位[3]等方面也出現了分化:在農民工內部出現了管理者亞階層和被管理者亞階層的區分[4];在年齡、文化程度、務農經歷、身份認同等方面出現了代際分化[5];由于對城市的適應程度和對未來生活預期的不同,出現了滯留型、搖擺型和回歸型農民工。[6]針對農民工的內部分化,鄭功成[7]根據農民工在職業、收入、流動性方面的差異,較早提出了分類分層的農民工社會保障模式,并得到眾多學者的贊同;萬明國[8]提出把農民工分為三類六層和相應的社會保障對策;賈麗萍[9]提出“受雇型”農民工面臨較高的風險,是社會保障的重點人群;鄧大松[10]按照農民工的流動性將其劃分為三類,設計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障制度和繳費型個人賬戶制度兩種農民工可以選擇的養老保險方案;楊輝[11]把農民工劃分為四類,主張分別納入城鎮養老保險、農村養老保險和獨立的養老保險三種養老保險體系中。王明[12]基于四川等省份的調查對不同層次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需求問題進行了研究,但是所選擇的表征農民工分化的因素過于單一。
總的來看,現有研究主要關注了農民工的內部分化狀況并在此基礎上對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進行了設計,尚未明確揭示農民工的內部分化與其社會保障需求之間的定量關系。本文利用深圳和蘇州兩個城市農民工調研數據,在分析農民工內部分化狀況的基礎上,針對農民工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收入水平、進城時間、長遠打算等方面的不同,分析了農民工社會保障需求的差異性,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 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在調查地點的選擇上,本文兼顧了調查對象的差異性和典型性:深圳是全國各省農民工聚集、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口嚴重倒掛的城市,2007年深圳市1 200多萬人口中,農民工超過800萬[13];蘇州是鄉鎮企業發達、就地轉移農民工為主的城市。選擇蘇州市和深圳市作為具體的調查區域對農民工的研究具有典型意義。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調查總體為蘇州市和深圳市生活和工作的農民工,包括在中介機構等待就業的農民工和在不同行業就業的農民工,通過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和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對蘇州市工業園區、吳中區、相城區、虎丘區的750人,深圳市龍崗區、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的1 800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蘇州市有效問卷696份,有效率92.8%,深圳市有效問卷1 623份,有效率為91.08%,運用SPSS16.0統計分析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了處理。
三、農民工社會保障概況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調研數據,我國農民工參保率普遍偏低。截至2007年底,在“五大社會保險”中,除工傷保險已有相當數量的農民工參加外,養老保險的總體參保率僅為15%,醫療保險的平均參保率為10%左右,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目前仍與絕大多數農民工無緣。[14]2009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農民工就業人數減少,工資水平下降,加之困難企業一定期限內緩繳和減少社會保險費政策的實施,農民工參加工傷、醫療、養老保險的人數出現了負增長。2009年2月末,農民工參加養老、醫療、工傷保險人數分別比上年末下降了97萬人、167萬人和140萬人,降幅分別達4%、4.8%和2.8%。其中,廣東、江蘇、上海、浙江等農民工輸入集中的地區降幅較大。[15]
深圳和蘇州是農民工社會保障發展較為迅速的城市,深圳是“城保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模式的代表,蘇州則是三種社會保障模式并存:蘇州工業園區農民工參加的是公積金模式,園區外的本地農民工一部分參加了當地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外省市輸入的農民工則主要納入城鎮職工社會保障體系。截至2006年3月底,農民工占深圳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的64%,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的54%,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的84%。參加勞務工合作醫療實際繳費人數達到131萬人。[16]作為全國最早實行城鄉統籌就業的地區之一,蘇州市已有50萬的外來農民工和本地職工同享社保待遇,成為蘇州全面社會保障的受益者。截至2005年末,蘇州參加五大社保險種的農民工達51.2萬人,其中參加醫保的人數占全省農民工參保總人數的55%。但總體來看,深圳和蘇州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仍有待完善,突出的問題是:農民工的參保意愿雖高,但實際參保率低,制度設計尚未充分考慮農民工社會保障需求的差異性。
調查結果顯示(見表1),如果自愿選擇,深圳和蘇州都有70.0%以上的農民工愿意參加養老和醫療保險,蘇州農民工對失業保險的需求意愿也比較強烈,有51.7%的農民工選擇參加,深圳農民工對工傷保險的偏好則比較明顯,45.8%的被調查農民工表示會參加工傷保險。
表1 農民工自愿選擇的社會保險項目人,%
選項深圳蘇州
人數百分比人數百分比
養老保險1 25174.555479.6
醫療保險1 23173.352475.3
失業保險65939.236051.7
工傷保險76945.825636.8
生育保險42625.422231.9
一項都不選623.7314.5
從選擇社會保險項目的優先序來看,如果再次選擇,深圳農民工最愿意選擇的社會保障項目依次是: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蘇州農民工最愿意選擇的社會保險項目依次是: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可見,由于面臨較大的健康、意外、失業和養老風險,在沒有現實約束的情況下,農民工的整體參保意愿比較強烈。對農民工“不選擇任何社會保險項目”的原因進行的調查顯示,收入低、支付能力太弱是最主要的原因,蘇州和深圳分別有41.3%和31.2%的農民工選擇了該原因,其他原因依次是手續繁雜、待遇享受沒有保證、不方便工作變動、家庭可以保障等。
四、農民工社會保障需求的差異性分析
農民工的分化表現在諸多方面,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選取了年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行業分布、進城時間、長遠打算6個因素,分析這些因素分化的背景下農民工社會保障需求的差異性。由于文章篇幅限制,具體篩選和計算過程省略。
(一)不同年齡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需求
由表2可見,蘇州和深圳不同年齡農民工對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需求意愿較之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更加強烈;分年齡段來看,農民工對養老、醫療保險的需求與年齡成正相關關系,即年齡越大的農民工參保意愿越強烈;農民工對失業和工傷保險的需求基本與年齡無關,與其他年齡段相比,兩個城市40-49歲的農民工參加失業保險的積極性不高,可能是由于該年齡段仍然能夠在城市就業的農民工一般失業的可能性不大,那些工作技能單一、再就業能力弱的農民工在40歲之前有可能就已經被排擠出競爭激烈的低端勞動力市場,國內學者章錚等關于農民工“40歲失業”現象的相關研究支持本文的上述結論。
表2 不同年齡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需求%
年齡
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深圳蘇州深圳蘇州深圳蘇州深圳蘇州深圳蘇州
20歲以下72.777.674.073.140.542.846.726.915.614.9
20-29歲81.280.780.676.344.255.250.639.333.135.2
30-39歲83.078.078.980.741.152.349.140.417.331.2
40-49歲81.485.479.368.333.741.551.217.116.314.4
50-59歲85.786.081.475.042.950.028.650.00.00.0
60歲以上100.0100.0100.080.0060.0060.00.00.0
(二)不同文化程度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需求
文化程度主要影響農民工對社會保障項目的認知和偏好。表3表明,整體來看,農民工文化程度越高,對社會保障的認同度越高,因此參保意愿越強烈。但是工傷保險是個特例,由于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民工從事危險職業的比例較低,因此他們的對工傷保險的需求反而不太強烈,蘇州和深圳學歷為大專和大學本科的農民工分別只有10.6%和11.1%的人需要工傷保險,而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農民工中,有40%的左右的人表達了對工傷保險的需求意愿。
表3 不同文化程度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需求%
文化程度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深圳蘇州深圳蘇州深圳蘇州深圳蘇州深圳蘇州
小學及以下68.871.481.371.416.735.741.744.318.828.6
初中75.376.873.374.436.344.845.535.618.024.8
高中(技校)84.677.283.078.848.457.223.821.032.936.9
大專及本科89.878.488.071.653.655.410.611.149.135.1
研究生100.0100.000.00
(三)不同行業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需求
分布在不同行業的農民工由于職業穩定性和面臨風險程度的差異會選擇不同的社會保障項目。從表4來看,不同行業農民工因工作條件不同而存在顯著的社會保障需求差異。建筑業、運輸業由于工作強度大、工傷風險高,希望參加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險的農民工比例較高,這兩個行業中,深圳分別有68.3%和78.7%,蘇州分別有65.1%和71.2%的農民工表達了其工傷保險需求意愿;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工作較穩定,他們對養老保險需求較強烈,深圳和蘇州愿意參保的比例分別為84.7%和77.1%;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農民工由于工作不穩定,流動性強,對失業保險的需求明顯高于其他行業,深圳的百分比為60.9%和61.2%,蘇州的百分比為64.3%和60.0%。以上數據表明,農民工社會保障需求同行業有明顯的相關性,因此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應充分考慮農民工的行業特征。
表4 不同行業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需求%
職業性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深圳蘇州深圳蘇州深圳蘇州深圳蘇州深圳蘇州
制造業84.777.158.956.042.139.055.044.030.635.0
服務業55.242.243.844.540.735.750.435.227.932.0
建筑業48.948.080.476.747.652.768.365.129.031.8
運輸業56.358.875.078.831.343.678.771.216.721.2
批發零售業49.142.938.335.060.964.335.350.014.435.7
住宿餐飲業38.237.5336.335.061.260.047.112.533.325.0
(四)不同收入水平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需求
收入是影響農民工社會保障繳費能力和參保意愿的重要因素。表5顯示,深圳和蘇州不同收入水平的被調查農民工,其工傷和生育保險的參保意愿與收入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養老和醫療保險的參保意愿與收入水平呈現先同步后逆向的變化趨勢:平均月收入低于2 000元的農民工的參保意愿隨著收入水平上升而增強,平均月收入在2 000以上的農民工對養老和醫療保險的需求反而隨收入增加而降低。
對上述現象我們給出如下的解釋:對于收入越低的農民工越排斥參加養老和醫療保險,可能與農民工特殊的支付意愿有關,因為他們收入較低,收入主要用于滿足當期的生活開支,無力支付養老和醫療保險的繳費;收入較低的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上處于不利地位,在企業千方百計逃避參保責任的背景下,選擇不參保他們才能獲得雇傭機會或不被解雇;相反,對于那些收入較高的農民工,由于當前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跨地區接續困難,他們對養老、醫療這類需要連續繳費,未來預期收益不確定的社會保險項目信心不足,他們更愿意持有現金選擇諸如商業保險、家庭保障等保障形式。以上調查結果說明,現有制度設計不合理、運轉不順暢是影響農民工參保的重要因素。
表5 不同收入水平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需求%
收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深圳蘇州深圳蘇州深圳蘇州深圳蘇州深圳蘇州
500元以下52.653.342.173.315.850.015.81.210.550.0
500-1 000元74.678.270.679.636.549.342.321.719.927.5
1 001-2 000元81.580.982.173.841.950.653.265.429.531.5
2 001-3 000元68.870.074.265.655.168.952.08.338.542.2
3 000元以上53.040.052.550.054.760.047.21.226.430.0
(五)不同進城時間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需求
進城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農民工對城市的適應程度和留在城市的可能性。表6顯示,不論深圳還是蘇州的農民工,基本都是進城工作時間越長,其參加養老和醫療保險的意愿越強烈,進城時間在12年以上的農民工,有90.0%以上的人傾向于參加養老保險,75.0%以上的人愿意參加醫療保險;兩個城市最愿意參加失業保險的農民工集中在進城時間在4-8年之間,表明這一時間區間農民工面臨較大的失業風險;深圳進城時間不同的農民工對工傷保險的需求都高于蘇州市,說明前者可能面臨較高的工傷風險。農民工的參保意愿隨著在城市工作時間的延長而增強,說明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必須考慮該群體的定居意愿,而不適合一刀切地將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社會保障體系。
表6 不同進城時間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需求%
進城時間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深圳蘇州深圳蘇州深圳蘇州深圳蘇州深圳蘇州
1年以下67.073.672.573.335.245.247.835.626.930.1
2-3年79.080.978.374.838.353.147.837.926.332.7
4-8年81.282.778.175.657.055.950.641.330.934.6
9-12年87.585.078.177.945.242.954.825.025.614.3
12年以上94.190.379.078.740.640.052.920.020.210.0
(六)不同長遠打算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需求
農民工的長遠打算實際代表了他們的城市化傾向。由表7可見,農民工的城市化傾向越明顯,越愿意參加各種社會保障項目。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那些打算將來返回家鄉從事農業和非農業工作的農民工,其參保意愿,尤其是養老和醫療保險的參保意愿也相當強烈,這表明,迫切需要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表7 不同長遠打算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需求%
長遠打算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深圳蘇州深圳蘇州深圳蘇州深圳蘇州深圳蘇州
回村里從事農業70.075.868.870.930.654.243.835.215.829.1
回村里從事非農業78.083.676.275.440.537.743.837.720.231.1
回家鄉的城鎮83.584.184.376.743.753.250.438.532.034.9
留在打工的城市87.478.683.078.653.850.054.450.036.621.4
五、對策建議
本文對蘇州和深圳農民工調研數據的分析表明,農民工在生存狀況和社會保障需求方面開始出現分化和差異,這是構建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為此,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構建分層分類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
分布在不同行業的農民工由于就業穩定性和面臨主要風險的不同,對社會保障各項目具有不同的需求意愿,因此可以根據農民工的行業特點,確定重點發展的社會保障項目。對于就業穩定的制造業農民工,適宜納入現有的城鎮養老保險體系,擴大運輸、建筑、采礦等高風險行業農民工工傷保險的覆蓋面,大力提高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靈活就業農民工的失業保險的參保率。另外,農民工在城市工作年限和長遠打算出現了分化和差異,在城市工作時間越長和未來城市化傾向越強的農民工越愿意參加各項社會保險,因此應該優先將那些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同時不斷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以滿足返鄉農民工的需求。
(二)重視農民工中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
農民工中收入少、文化程度低、就業不穩定、面臨高風險的農民工是社會保障的重點對象。因此提高農民工的文化素質和加強宣傳教育有助于增強農民工的參保意愿和維權意識。雖然目前農民工以青壯年為主,但是未來的養老和醫療支付壓力會成為國家的沉重負擔和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因此政府應該未雨綢繆,及早進行制度安排和政策應對。[17]收入少、支付能力弱是制約農民工參保的最重要因素,對于這類“勞動貧困”的農民工,可以采取提高最低工資,嚴格勞動力市場監察,加強對低收入、低技能者的技能培訓,探討實行“負稅制”等手段。對于那些完全無力繳納社會保險費用的農民工啟動社會救助程序,提供醫療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避免他們落入“貧困的陷阱”。
(三)切實提高農民工的參保率
調查結果表明,農民工的參保意愿比較強烈,實際參保率偏低,說明現有社會保障制度不能有效滿足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需求。農民工對養老和醫療保險的需求在一定收入水平以下隨著收入提高而增強,超過某一收入水平后反而隨著收入提高而降低。這既說明了收入水平對農民工社會保障需求的影響,也反映出農民工普遍對現有社會保障制度信心不足。目前要解決的最大問題是出臺全國范圍內自由流轉的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辦法,解決現有各種制度模式無法對接、保險關系轉續困難、不適應農民工流動性特點的問題。進一步明確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各供給主體國家、企業和個人的責任,促進不同社會保障體系的銜接和融合,最終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體化。
參考文獻:
[1] 李培林,李煒.農民工在中國轉型中的經濟地位和社會態度[J].社會學研究,2007(3):1-17.
[2]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08年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Z].2008.
[3] 杜毅,肖云. 農民工二次分化及其制度障礙——基于對2834名農民工的調查[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8(2):8-13.
[4] 劉小年.農民工階層分化機制功能與政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7):7456-7458.
[5] 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外出動因與行動選擇[M]//李培林.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63.
[6] 朱力.論農民工階層的城市適應[J].江海學刊,2002(6):82-88.
[7] 鄭功成.農民工的權益與社會保障[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8):22-24.
[8] 萬明國.都市農民的二次分化與分類社會保障對策[J].城市發展研究,2004,11 (3):75-79.
[9] 賈麗萍.構建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不能忽視該群體的復雜性[J].調研世界,2006(4):35.
[10] 鄧大松,孟穎穎.困境與選擇——對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的反思與構建[J].學術交流,2008(6):122-128.
[11] 楊輝,謝毅.影響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與實施的主要因素及對策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5(3):94-100.
[12] 王明.不同層次農民工社會保障需求的比較分析——基于對四川等省份農民工的調查研究[J].農村經濟,2007(6):88-90.
[13] 孔愛玲.關于農民工與深圳產業發展問題探析[EB/OL].[2008-08-19].http://www.ycwb.com/ne
[14] 山東泰山網.社保高門檻讓農民工望而卻步 醫保參保率僅10% [EB/OL].[2007-12-17].http://www.sd-taishan.gov.cn/sites/dezhou/qihe/articles/F00000/1/814927.aspx.
[15]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網站.農民工社保參保率環比下降[EB/OL].[2009-03-31].http://www.gov.cn/jrzg/2009-03/31/content_1273755.htm.ws/2008-08/19/ content_2004556.htm.
[16] 費平.深圳市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J].中國勞動,2006(10):13-14.
[17] 楊翠迎.政府管理作用對養老金投資收益的影響關系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29-35.
Diversity of Migrant Workers’ Demand for Social Security
——Analysis of Survey Data in the Cities of Suzhou and Shenzhen
FAN Xiao-ya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Abstract:Using survey data of migrant workers collected in the cities of Suzhou and Shenzhen,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diversity of migrant workers’demand for social security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ce in age,educational level,income level,working years in city and long plan for the future.Based on the analysis,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such as that migrant worker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depending on their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the vulnerable groups of the migrant worker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the insured rate of the migrant workers should be expanded.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diversity;social security;Suzhou;Shen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