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討論《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2007年修訂本)》(UCP600)中14條b款審單時限的合理性問題,比較UCP400及UCP500并結合案例,對UCP600相關條款修改的主要內容及其利弊進行剖析后認為,5個銀行工作日的審單時限仍值得商榷;銀行3天內審單完畢即為合理;對于4-5天則應證明其合理性;“安全條款”(safe harbor)的設置應值得重新考慮和采納。在現行UCP600下,對于適用信用證進行交易的進出口企業和相關銀行來說,選擇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十分必要,本文也對此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UCP500;UCP600;審單時限;合理時間
中圖分類號:F83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1-0063-05
《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1993年修訂本)》(The Uniform Customs and Practice for Documentary Credits,Publication No.500.以下簡稱UCP500)由國際商會(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以下簡稱ICC)發布,自1994年實施以來,獲得巨大成功,不僅推動了信用證自身的發展,也促進了其在全球范圍內的推廣與應用。但隨著信息技術在銀行事務中的飛速發展,跟單信用證在法律和實務方面受到了一系列沖擊。國際商會原本只計劃對UCP500行以小補,然在實際操作中,各方眾多的意見和建議使草案進行了反復修改,最終于2006年10月發布了2007年修訂本,成為國際商會第600號出版物,簡稱UCP600。與UCP500相比,二者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1]
在全球范圍內,信用證的使用量呈下降趨勢。據環球銀行同業金融電訊協會統計,僅2005年全球信用證使用量降幅為2%。[2]但作為結算方式仍占有相當的比例,15%的跨國貿易額仍用信用證結算,每年約1萬多億美元。我國作為全球加工生產中心,貿易量持續上漲,信用證的使用必然增加。截至2006年底,我國使用信用證結算的進出口貿易接近30%。[3]因此,我們需要更好地學習國際慣例,熟悉和掌握變化的實質內容,并根據管理的修訂及時調整業務操作,以便更好保護自身利益。
一、UCP中有關銀行審單時限的規定及其演變
(一)審單時限的概念和演變
審單時限即銀行審核單據、決定是否兌付、通知受益人的時間限制。一般銀行在收到受益人提交的單據后要進行審核,包括單據與信用證是否表面一致,有無不符點;決定是否兌付;再通知受益人是否兌付三方面的工作。這與受益人利益密切相關,決定了受益人能否及時取得貨款,所以倍受受益人的關注。但是,以何種方式限制審單時限最為合適,一直受到廣泛關注和討論。
《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1983年修訂)》,即國際商會第400號出版物(簡稱UCP400)在第16條c款中規定:開證行應享有合理時間審核單據,并如上所述接受或拒受單據。
UCP500的13條b款規定:開證行、保兌行(如有的話)及代表其行事的指定銀行,應各自有一個合理的審單時間——不得超過從其收到單據的翌日起算7個銀行工作日,以便決定是接受或拒絕接受單據,并相應地通知從其處收到單據的一方。
可以看出,在UCP400中,考慮到銀行的各方面因素,對銀行審核單據的時間要求是“合理時間”、而不是一段固定的時間。在UCP500中卻出現了一個時限——“7個銀行工作日”。
其實,UCP中出現審單時限并對其進行修改完善主要是出于以下考慮:在信用證支付方式下,如果銀行認為受益人提交來的單據有不符點,只要信用證沒有過期,受益人可以修改不符點,再次提交提單。但如果銀行審單的時間過長,受益人就會失去再次提交的機會。此外,如果銀行無期限的審單,受益人取得貨款的時間也就無期,勢必影響跨國間交易的穩定性,也會導致受益人不再輕易采用信用證這一支付工具,從而對信用證支付業務產生不利影響。
(二)UCP500相關條款解析
由于上述原因,UCP500中出現兩個時間概念:“合理的審單時間”和“7個銀行工作日”。可見,UCP500一方面對銀行審單規定了非固定時限,使得銀行在具體操作中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另一方面又規定了合理期限的最高時限,使其同時又具有確定性。
看似完美的條款在實踐中卻不斷出現新的問題。自UCP500生效以來,國際商會總會收到大量關于該條款確切含義的詢問。例如,銀行是否始終都有7個工作日可以用來審單和回復,或者7個工作日僅僅是一個最長期限,在特定的案件中還可能會要求銀行用更短的時間才能被認為是合理的期限,如此,到底多久才算是合理的期限呢?
1.相關案例分析。早先在英國[4]專家曾對這一問題作了一個回復。該案涉及鋼材買賣,提交的單據接近1 000頁。賣方在將提單交付保兌行SBI(state bank of india)后順利得到貨款。之后,SBI將單據寄交開證行BT(bankers trust)要求償還已支付款項。1988年9月21日(星期三)BT收到單據,22日開始檢查并于26日(星期一)檢查完畢。銀行因發現不符點而詢問開證申請人(買方)是否愿意放棄不符點,但買方要求親自審核。BT于26日將單據送交買方,28日買方稱發現更多不符點。開證行見買方無意接受單據,于30日發電報給SBI,單證不符,拒絕付款。如果按照UCP500的計算方法,銀行恰好用了7個工作日,但問題的焦點在于這7個銀行工作日是否應用“合理”。案件的證人之一,在銀行信用政部門工作了27年的Procter先生解釋:鋼鐵買賣通常都會涉及到如此大量的單據,但最多不會超過3天便可審核完畢,其它在倫敦的清算銀行的審單速度也類似。本案的信用證他花了4個小時審核。本案另一證人,國際商會銀行專業委員會的英國代表Barlow先生也承認他的銀行審核辦案的單據只需要一天半,他本人親自審查只需要3個半小時。根據UCP400第16條,該案法官認為,銀行應當在合理時間內審核單據并決定是否接受單據,而本案中銀行把所有單據交給買方,讓買方花3天時間再檢查一遍是不合理的,因為決定是否接受單據支付貨款的是銀行。正如Procter提到的那樣,3個工作日對于銀行審核單據來說通常情況下是“合理”的。[5]
盡管有證據表明銀行審單通常速度為3天,但不同銀行因為不同情況處理信用證的速度差異性也是“合理”的。如香港信用證案件[6],審單時間為4個銀行工作日,單據只有19頁,但法官仍然認為所用時間是合理的并且沒有拖延。
2.UCP500審單時限的缺陷。由上可見,UCP500只是規定了審單的一個“絕對不合理時間”,即“外限”——相關銀行審單時間超過收到單據后翌日起算7個銀行工作日肯定是不合理的。UCP500的潛在含義實際是要求相關銀行以“合理時間”和“7個銀行工作日”中較短的時限為準,從實務看,通常為3天,但國際商會在《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500與UCP400比較》中認為:合理時間的判定取決于提交單據的具體情況,單據的類型和價值。有時候一個人可能須審核數百份單據,從而耗費7天中的每一個小時。而有時候,融資備用信用證下只提交了一份簡單的債務本金及利息的聲明,或許最多只需要幾個小時的審核時間。可見審單的合理時間取決于多種因素,如單據(數量、內容、標的額、復雜度、辨別不符點的難度大小)、審核員自身素質(是否以審核單據的語言為母語)、當日工作量等。但這些因素很難有客觀的量化標準,因此,即使UCP500出現了“7個銀行工作日”這樣準確地量化標準作為外限,仍無法解決合理審單時間的不確定問題。在2002年4月的ICC銀行委員會會議上,當各國代表一致同意先對產生最多爭議的七個條款評議時,專家意見中超過58%的集中在UCP500這七個條款上。其中對審核單據的標準討論就有43次。
二、UCP600項下審單時限的新發展及其主要特點
(一)UCP600審單時限的討論
為解決上述矛盾,UCP600最初的修改是將7個工作日縮短為6個,其它不予變動,然后強調“合理時間”就是合理的時間,6個工作日是合理時間的最大限制。理由是目前銀行審單時間過長,為便利國際貿易應適當縮短這一時間;另外,很多銀行是在收到單據的當日而不是次日就開始審核單據。但這個方案很快遭到了否決,因為國際商會各成員認為這一修改方式與原文一樣含糊。
第二個修改方法是按照《國際備用信用證慣例》(International Standby Practices,1998即ISP98)的模式,設置一個“安全港”(safe harbor)條款,把原7個工作日分成兩段:只要是在前3個工作日內完成審單工作的則無論如何都在“合理時間”內;如果銀行在4到7個工作日之間完成,則要根據具體情況考察是否合理。如果銀行是在多余7個工作日完成的,則無論如何都不合理。因為3個工作日是現在銀行審單的一般速度,并不會過分加重銀行的負擔。另一方面,這個時間限制有一定彈性,如果特定的銀行在特定的時間處理特定的信用證,比如一家小銀行在信用證使用最繁忙的季節遇到了一張設計上千頁單據的信用證,若銀行用了4-7個工作日,只要中間所花的時間都是合理的,也是允許的。同時,設置“安全港”條款有利于貿易商,對銀行利益的影響也不大。然而這一修改方案并沒有被接受,理由是該改動雖然確立了審單時間在3個工作日內的確定性,卻仍未解決4-7個工作日中“合理時間”的不確定性。此外,銀行業界認為UCP修改的目的之一是提高清晰度,使這套規則沒有或很少有解釋的空間,所以固定期限才更加符合這一目標。
為徹底解決問題,2005年6月在都柏林召開的UCP修訂會議上,有代表提出,干脆將“合理時間”這一概念摒棄,取而代之以一個具體的天數,比如“5個銀行工作日”。國際商會就此爭議征詢各國意見,并對具體天數進行表決,結果幾乎全部贊同。[7]
(二)最新條款及內容
最終,UCP600第14條b款相關規定:按照指定行事的被指定銀行、保兌行(如有)以及開證行,自其收到提示單據的翌日起算,應各自擁有最多不超過5個銀行工作日的時間以決定提示是否相符。
比照UCP500第13條b款,很顯然,UCP600把UCP500中審單時間的雙重標準——合理時間和最多不超過7個銀行工作日簡化為一個精確的天數標準——最多不超過5個銀行工作日,做到了客觀地時間量化,使得判斷的依據更加簡潔、清晰。
三、UCP600中的審單時限利弊與修改建議
(一)UCP600項下的審單時限優勢
該時限變動,對于受益人十分有利。根據UCP500,銀行在收到單據后何時審核或與申請人接洽,申請人何時做出接受或拒絕的決定并做出通知都是未知,受益人只能等待。即使單據的不符點可以得到更正,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更正的可能逐漸成為不可能。因此,交單人或受益人在銀行發現單據不符到銀行與申請人接洽做出最終是否接受單據的決定的全程中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同時,對于“合理時間”的不同解釋更增加了受益人及時獲得貨款的難度。
新的規定使受益人比過去提早收到貨款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能夠十分確定,不管怎樣,只要在交單到銀行后5個工作日內就能得到付款或拒付的通知。其次,對進口商而言,頭寸調撥時間變短,特別是授信開證的公司,如果其內部手續繁雜,將可能會影響及時支付。當開證行發現不符點后,其與申請人接洽的時間相應變短;倘若出現交單面函指示不清等問題,與交單行的聯系時間也遭到壓縮,所以,時間的縮短使得銀行、公司各個環節的操作人員都更加有效率。再次,對我國出口企業,在面對東南亞及中東地區銀行業務處理普遍欠缺規范的情況下,新規定有望幫助出口商提前收匯。[8]
(二)UCP600項下的審單時限弊端
“5個銀行工作日”同樣隱含一些內患。實際上,“合理時間”的刪減,的確解決了因條款含糊而導致多種解釋的矛盾,但“最多不超過5個銀行工作日的時間”又帶來以下三點問題。:
1. 銀行因提前做出提單相符而承擔未立即兌付責任的危險。首先,如果銀行提前得出決定,例如第二天就得出提單相符的決定,那么能否第5天再兌付呢?UCP600第14條b款給銀行5個工作日的時間來決定提示是否相符;15條a款卻說當開證行確定提示相符時,就必須立即兌付;b款c款中的保兌行和被指定銀行同樣適用這一規則。當14條b款給銀行5個工作日時間來決定是否兌付時,15條卻說當決定付款時必須立即兌付。結果就是被受益人證實的一直在等第5天兌付的銀行很可能違反他兌付受益人的義務并因此而承擔責任,例如承擔貨款的利息。
對于買方,會碰到同樣的問題。如果銀行在第2天兌付了貨款,到第4天,在到貨合同中提及的貨物遭遇丟失或者毀損,此時買方是否應控告銀行提前支付了信用證項下的貨款呢?如是,銀行就應向買方賠償貨物從賣方運輸至買方的所有的費用。如果是賣方的失誤而導致貨物毀損,是否仍需要銀行賠償呢?可以說,14條b款并沒有要求銀行等夠5個工作日,只是很簡單地認為如果銀行需要5天的時間那么就給他5天的時間來審核提單。如此帶來的結果就是一家銀行若在第2天決定提示相符,那么只有在買方的同意授權下,才可以立即兌付,只有這樣,這家銀行才不會因此而承擔任何責任和賠償。[9]
2. 銀行故意拖延的危險。若認為銀行需要5天的時間,就給他5天的時間,可能會出現另一個問題:本來3天就可以審核結束的單據,銀行可以拖到第5天再給結果,而出口商本來3天就能拿到的貨款,卻要等5天才能拿到。
該后果在文獻[10]中有所表現。1994年8月1日,受益人向議付行BVA(bayerische vereinsbank aktiengesellschaft)提交了單據,BVA接受單據并進行議付。之后,BVA把單據寄交開證行NBP(national bank of pakistan)要求償付。8月9日,NBP收到單據,當天將單據交給開證申請人,申請人花了4天審查單據,發現很多不符點,于8月13日拒絕接受單據。NBP于16日向BVA發出通知拒絕接受單據。法官認為,開證行未履行審核單據的義務,而直接把該義務轉嫁給不是專業的審單人員并花4天審核,開證行審核單據所花的時間是不合理的,拒絕通知有延誤。UCP500下這種做法顯然違法,而依UCP600衡量則無大礙。開證行在收到單據后直接將其交給開證申請人并給3天時間決定是否接受單據。如果開證申請人愿意,則開證行不必再審而直接接收;若申請人拒絕,開證行還有2天來確定不符點是否真實存在。若是,則發出拒付通知。可見,銀行有權自由支配這5個工作日,可將單據擱置3天或交單據于別人3天,然后再花2天審核,雖然不符合信用證的原則精神,卻也沒有什么強制性后果。
這種修改,乍一看為提高效率,實則對銀行審單時限的約束變小。在UCP600中,銀行只要在5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核、決定和發出通知3項工作即可,不必關注時間安排是否合理或者有延誤。表面上看,UCP600的5天比UCP500的7天少2天,實質上7個工作日是最高時限,并且“合理時間”也在起平衡作用,因為銀行通常只要3天就可審核完畢。那么,受益人很有可能用充足的證據來證明即使銀行沒有超出7天的外限,但用4天審單仍是不合理的。然而UCP600中,銀行用4天審單屬完全合理,因為5天之內均為合理時間。所以,銀行的審單時限實際上是增加了,也就意味著出口商要更久的時間才能取到貨款。
3. 信用證使用量減少的危險。由于UCP600項下的審單時限,進口商可能會因為要承擔更多的風險而選擇別的支付方式。最直接的結果是信用證使用量減少,這對銀行未必有利。把“合理時間”刪除會損害進口商的利益,還有可能使銀行更多地依賴進口商的判斷來減少自己的風險,從而逐步改變信用證的性質,使其遭遇更深層次的危險。
(三)UCP600項下審單時限的修改意見
1. 明晰與公平的權衡。如何對審單時限進行限制而不失合理,值得研究。銀行業界認為UCP修改的目的之一是提高清晰度的觀點有待商榷,且以此原因而否認安全條款的設置,有些欠妥。提高清晰度的目的在于消除合理時間所帶來的弊端,而僅以明晰的天數作為限制也會出現弊端。每一條法律變動的背后體現著利益的權衡與平衡,僅僅為了追求條款的明晰性而犧牲公平合理性有些偏頗。
2.“安全條款”重置的建議。UCP600修改時的第二個方案,即“安全條款”(safe harbor)的設置值得重新考慮和采納。對于外限的設置,UCP600已經將5天作為最大時限,可見銀行用5天完成審單、決定和通知的工作是可行的,那么將外限縮短至5個銀行工作日可能更為合理。由此,第二個方案可以修改為3個銀行工作日內完成是完全合理的,4-5個工作日完成則需要提供足夠的證據證明自己的時間是合理的,而5個工作日以上則屬不合理。
雖然對于4-5個工作日是否合理需要法官運用自由裁量權判斷并因此產生不確定性,但這一規定的設置重點在于銀行要承擔提供充分證據證明自己的做法是合理的舉證責任;受益人一方面獲得提供監督銀行,提出質疑的機會;另一方面,給予銀行一定壓力以提高其審單效率,因為審單進入第4-5天就意味著他們會面臨訴訟的危險,而只有提高效率審單,才能最大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四)UCP600的修改對信用證各方的應對措施
雖然UCP的變動不十分完美,但對于現行有效的UCP600,信用證各方,尤其是審單銀行以及申請人應當注意時限的變動對自己帶來的影響并應對。
1.審單銀行效率。由于審單時限的縮短,審單銀行應當關注審單時間上限,合理配置各種資源,調整工作流程,確保在要求時限內必須對交單人發出是否接受單據的通知,否則將失去拒絕單據的權利。如果開證行在對外發出通知前,有就審單結果告知申請人及征詢申請人是否接收不符點的操作環節,則更需要把握好時間。
2.申請人的安排。對于申請人,將有可能在來單后比過去早付款。因此,應根據來單時間提早做好付款安排。如果開證行就審單結果征詢申請人的意見,申請人應注意及時確認付款或拒付,以免超過最長審單時限。
致謝:感謝肖冰教授在筆者本科論文設計過程中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指導,謹致謝忱。
參考文獻:
[1] 周春,靳云麗. 從“合理時間”到5個工作日——對UCP600銀行審單時限的變化的法律分析[J].經濟工作,2006(23):98-100.
[2] 谷浩.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600)評述[J].中國海商法年刊,2007(17):381-396.
[3] 董芳.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600)得到業界廣泛關注[N].公共商務信息導報,2006-11-24 (9).
[4] BANKERS TRUST CO.V.State bank of India[M].Lloyd’s Rep,1991:443,587.
[5] Seaconsar Far East Ltd.V.ank markazi jomhouri islami Iran[M].Lloyd’s Rep,1994.
[6] 金賽波,李健.信用證法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7] 程軍.審單時間真的“合理”嗎?UCP600對銀行審單時間的修訂[J].中國外匯,2007(3):45-47.
[8] 李靈潔.跟單信用證審單法律問題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
[9] CHARLES DEBATTISTA.The new UCP600-Changes to the tender of the seller’s shipping documents under letters of credit [J].Journal of Business Law,2007(6):338-339.
[10] BAYERISCHE VEREINSBANK AKTIENGESELLSCHAFT V.National bank of Pakistan[M].Queen’s Banch Division,1996.
Time Limit of Document Examination Under UCP600
LI Xiao-yu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 and Johns-Hopkins University Chinese and English Study Center,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The passage mainly focused on the rationality of Article 14 Paragraph b of UCP600,which concerns time limit of document examination.Comparing UCP400 and UCP500,discussing related cases as well as 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UCP600 and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the article reache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urrent 5 days of document examination under UCP600 still needs further discussion and proposed a suggestion that 3-day examination is reasonable while 4-5 days should be proved to be reasonable. “Safe Harbor” article should be reconsidered and adopted.Nevertheless,under the current UCP600,for import and export enterprises as well as related banks which still apply documentary credits,it is essential to choose efficient counter-measures to apply 5 days of documents examination and the article also made discussion about it.
Key words: UCP500;UCP600;time limit of document examination;reasonable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