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試論五龍信仰的形成與演變

2010-04-29 00:00:00李留文

摘 要:五龍在古人觀念中是行云布雨的主神。它是在上古龍神信仰的基礎上,受五行學說的影響而形成的。其形成時間并非一般所認為的秦漢時期,而是戰國時期。唐開元年間,五龍神開始受到朝廷祭祀,進入官方正祀系統。至北宋徽宗年間,五龍神更被朝廷為敕封為王爵。不但如此,這一時期五龍信仰本身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祭祀五龍的神壇變成了祠廟,土龍變成了神像,擁有了人的形象。金代以后,由于朝代更迭和文化變遷,五龍祭祀退出朝廷正祀。失去官方色彩之后,五龍信仰在民間獲得了持續發展,進一步人格化、職業化和地域化。

關鍵詞:五龍信仰;形成;戰國時期;演變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1-0100-05

干旱是古代農業社會的最大威脅,而龍是布云降雨的主神,所以我國古代龍的信仰遍及南北各地。值得注意的是,負責降雨的神龍往往是五位,稱為“五龍”。很多龍王廟中供奉青、赤、黃、白、黑等五位神龍,也有的廟宇只供奉其中的一位,稱為“青龍廟”、“白龍廟”等。古代五龍信仰影響如此之大,以至于現在我們仍可以在各地看到很多相關地名,如五龍村、五龍寨、五龍口、五龍山、五龍河、五龍潭、五龍島、五龍頂、黑龍江、白龍江、青龍嶺等,不一而足。

為什么“龍”常與“五”相伴相隨?為什么是“五龍”,而不是“三龍”、“四龍”、“六龍”?五龍信仰形成于何時?又是如何形成、演變的呢?

關于五龍信仰的研究,閔祥鵬曾發表《五方龍王與四海龍王的源流》,認為“五方龍王”的信仰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東西南北中方位的劃分。[1]苑利則認為五龍信仰源于古老的五行思想,形成于秦漢時期。[2]五龍信仰的形成確實與五行學說有著密切關系,但據筆者考證,其形成并非在秦漢時期。而且,目前學術界對五龍信仰的形成與演進尚缺乏系統性研究。筆者在此試圖對五龍信仰的形成、發展的過程進行全面系統地考證和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五龍信仰的形成

龍作為華夏先民的圖騰,古已有之。李埏先生在其《龍崇拜的起源》(收入《不自小齋文存》)一文中引孫海波《甲骨文編》,指出“龍”字在該書中著錄有41處,以此說明龍的觀念在殷商時期已經非常普遍了,他進一步推測:龍的觀念可能早在黃帝時期已經產生。

先秦文獻中有關“龍”的記載更是不絕于書。《周易#8226;乾卦》:“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見群龍無首,吉。”關于此處龍的用法,馬融解釋道:“物莫大于龍,故借龍以喻天之陽氣也。”[3]可見,龍為神異之物。《孟子#8226;滕文公》:“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4]此處的龍似乎是類似蛇類的水生之物。《荀子#8226;勸學篇》中的“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也與此類似。《山海經》中有很多與龍有關的神靈:“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5]卷六“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5]卷七“東方勾芒,鳥身人面,乘兩龍。”[5]卷九這些均為乘龍而行的五方之神。另外還有,“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后開,開上三嬪于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5]卷十六夏后開是一位兩耳佩青蛇、兩腳踏神龍的神靈,他向天帝獻三位美女,得九歌等仙樂而歸。可見,在《山海經》所反映的古人神靈觀念中,龍是祝融、夏后氏等神靈飄忽云天的工具。

先秦所說的“龍”還有另一層意思,即“蒼龍”,與二十八宿有關。二十八宿觀念的形成非常早,應在戰國之前。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分為四組,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東蒼龍由角、亢、氐、房、心、尾、箕東方七宿組成,每年的冬春之交的傍晚,角宿兩顆星星開始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以后,日漸升高,稱為“龍抬頭”。這里所說的“龍”則是二十八宿中的蒼龍。

以上所述“龍”的內涵豐富,形象也不同,但都沒有與數字“五”聯系起來。那么,“五龍”之說究竟起于何時呢?

五龍觀念的形成與古老的五行學說有關。根據《左傳》的記載,早在春秋時期,“龍”開始與五行學說產生聯系。昭公二十九年,“龍見于絳郊”。絳是晉國的都城。晉國貴族魏獻子就向一個叫蔡墨的人請教龍之靈異。蔡墨不認為龍有什么靈異之處,并舉例說古代有豢龍氏,有御龍氏,他們養龍、御龍,還把龍煮著吃。魏獻子就產生了疑問,說為什么現在見不到龍?蔡墨解釋道:“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職,則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業,其物乃至。若泯棄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龍,水物也。水官棄矣,故龍不生得。”這里已經涉及到勾芒、祝融等五行之神,但并未以龍與五行相配。按照當時人的理解,五方所配的不是五龍,而是五靈:龍屬木,鳳屬火,麟屬土,白虎屬金,神龜屬水。五行又是相生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龍屬木,為水所生,歸水官所管,“水官棄矣,故龍不生得。”蔡墨以此來解釋龍之不現。[6]可見,在春秋時期,分別與五行之神相匹配的是龍、虎、鳳、龜和麒麟,龍只是其中之一,與木神勾芒相搭配。五龍觀念尚未形成。

到戰國時期,五龍觀念開始形成。《管子》一書為漢代劉向所編訂,雖托名春秋時期的管仲所撰,實為戰國時期管子后學的作品。其中談到:“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7]五色,是指與五行相配的五種顏色,木為青、金為白、火為赤、水為黑、土為黃,這說明當時五行思想開始同龍的觀念相互滲透,五龍之說開始萌生了。《鬼谷子》成書于戰國中期,集中反映了縱橫家的思想。其中有“盛神法五龍”,“盛”為旺盛、強盛之意,意思是說要使精神旺盛,就要效法“五龍”。何謂“五龍”?陶弘景注疏曰:“五龍,五行之龍也,龍則變化無窮,神則陰陽不測,故盛神之道法五龍也。”[8]《墨子》中同樣有與五龍有關的記載:“子墨子北之齊,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殺黑龍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聽,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謂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殺青龍于東方,以丙丁殺赤龍于南方,以庚辛殺白龍于西方,以壬癸殺黑龍于北方,若用子之言,則是禁天下之行者也。是圍心而虛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9]由此看來,天帝所殺的有東方的青龍、南方的赤龍、西方的白龍、北方的黑龍,雖然缺了中間的黃龍,但已足以說明,此時龍與方位相配、與五色相配,而這都是五行學說的內容,所以,可以說,龍的信仰越來越同五行學說相互滲透、相互糅合,五龍信仰這是在這種糅合中被創造出來。可見,五龍之說始于戰國時期,而非始于漢代。

到兩漢魏晉時期,“五龍”的內涵日趨豐富,其影響也逐漸擴大。《文選#8226;郭璞〈游仙詩〉》云:“奇齡邁五龍,千歲方嬰孩。鄭玄禮記注曰:齡,年也。《遁甲開山圖》榮氏解曰:五龍,皇后君也。昆弟五人,皆人面而龍身。長曰角龍,木仙也;次曰徵龍,火仙也;次曰商龍,金仙也;次曰羽龍,水仙也;次曰宮龍,土仙也。父與諸子同得仙,治在五方。”[10]這里在對“奇齡邁五龍”進行解釋時引用了《遁甲開山圖》。此書為西漢緯書,其中所指五龍是五行之龍,同時又是人格化的神靈,兄弟五人得道成仙,人面龍身,治理五方:角龍為木仙,治東方;徵龍為火仙,治南方;商龍為金仙,治西方;羽龍為水仙,治北方;宮龍為土仙治中央。《水經注》所引《遁甲開山圖》中,關于五龍的敘述內容更為豐富:“《遁甲開山圖》曰:五龍見教,天皇被跡,望在無外柱州昆侖山上。榮氏《注》云:五龍治在五方,為五行神。五龍降,天皇兄弟十二人,分五方為十二部,法五龍之跡,行無為之化,天下仙圣,治在柱州昆侖山上。無外之山,在昆侖東南一萬二千里,五龍天皇,皆出此中,為十二時神也。”[11]據此我們知道五龍出自“無外之山”,不但掌管五方,還“降天皇兄弟十二人”掌管十二時辰。

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記載則顯示西漢時五龍信仰進入了民間的祈雨儀式:

春旱求雨,于甲乙日塑八丈長青龍一條,周圍再塑七條小龍,各長四丈,皆東向。擇童子八人,皆齋三日,服青衣而舞之。

夏天祈雨,于丙丁日塑七丈長赤龍一條,周圍塑六條小龍,各長三丈五尺,皆南向。

季夏祈雨,于戊己日塑五丈長黃龍一條,周圍塑四條小龍,各長二丈五尺,皆南向。

秋天祈雨,于庚辛日塑九丈長白龍一條,周圍塑八條小龍,各長四丈五尺,皆西向。

冬天祈雨,于壬癸日塑六丈長黑龍一條,周圍塑五條小龍,各長三丈,皆北向。[12]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龍與水有著密切關系,因此,人們往往祭龍以祈雨。塑土龍以祈雨的習俗起源很早。殷墟卜辭中就有如下記載“乍(作)土龍”,“其作龍于凡田,又雨,吉。”說明商代塑土龍是常見的祈雨方式。成書于西漢的《淮南子》多處提到作土龍祈雨之俗,如“土龍致雨”(地形訓),“旱則修土龍”(說林訓),“若為土龍以求雨”(說山訓)。對此,許慎注曰:“湯遭旱,作土龍以象,云從龍也”[13],許慎將這一習俗的形成追溯到了商湯時期。從董仲舒的記述看,隨著五行思想向龍信仰的滲透,作土龍祈雨的習俗也在發生著變化。土龍由一條演變成青、赤、黃、白、黑五條,即五龍,于春、夏、季夏、秋、冬五季固定的水日祭祀不同方位的龍神。同時我們看到,童子服青衣而舞,這是古代的雩舞。雩是古代的一種祈雨儀式,也與五龍信仰相互糅合在一起。

應當指出的是,從戰國迄于唐代,盡管五龍信仰的影響不斷擴大,但都只是以民間信仰的形式存在和發展,并沒有進入正統的國家祭祀之中。到唐代中期,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

二、唐宋時期五龍信仰的演變

唐宋時期五龍信仰發生了兩大變化。首先是五龍神步入朝廷正祀,成為國家祀典。

據《唐會要》記載:“開元二年閏二月詔令祠龍池。……十六年,詔置壇及祠堂。”[14]這個禮制的變化到開元二十年被寫進了《大唐開元禮》,每年的二月仲春于興慶宮祭祀五龍神。祭祀時,提前一日設“散樽五龍各二于壇上東南隅”,祭祀之日未明,“升設五龍座于壇上近北,南向東上,席以莞,設神位各于座首。”屆時,祭祀官以少牢祭之。祭畢,祝版焚于齋之所,如用玉為祝版,則沉于河川。[15]對五龍的祭祀第一次成為朝廷祀典。關于這個事件的背景,任士英認為:祭祀五龍壇是唐玄宗的一個發明,意在從國家禮制的角度表明興慶宮在國家禮儀場合下的地位,從而鞏固興慶宮所具有的政治中樞地位。 [16]

古代朝廷禮儀分吉禮、賓禮、軍禮、嘉禮、兇禮五類,祀典屬吉禮,又分大祀、中祀、小祀。五龍祭祀在《開元禮》中屬小祀。《舊唐書》也有記載:“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眾星、山林、川澤、五龍祠等,及州縣社稷、釋典為小祀。”[17]宋代繼承了唐代禮儀,又有所變革。據《宋史》記載:“中祀九:仲春祭五龍,立春后丑日祀風師、亥日享先農,季春巳日享先蠶,立夏后申日祀雨師,春秋二仲上丁釋奠文宣王、上戊釋奠武成王。”[18]五龍祭祀由小祀上升為中祀,在朝廷祀典中地位上升。不但如此,五龍神還被封贈爵位,地位崇高。據《宋會要輯稿》載:“國朝緣唐祭五龍之制,春秋常行其祀。先是熙寧十年八月信州有五龍廟,禱雨有應,賜額曰:‘會應’。自是五龍廟皆以此名額云。徽宗大觀二年十月,詔天下五龍廟皆封王爵。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澤王,黃龍神封孚應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黑龍神封靈澤王。”[19]可見,宋代五龍神的地位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五龍信仰發生的第二個方面的變化是五龍形象的演變。陳垣先生編輯的《道家金石略》收錄了一通北宋嘉佑五年的《重修枋口五龍廟記》碑刻,反映了唐宋時期民間五龍信仰的狀況。碑文寫道:“夫五龍之說始于東漢,記曰:濟源縣東北二十里枋口山有五龍之祠焉,或遇歲旱,設五方龍象以祈之,故曰五龍。春以甲乙日,夏以丙丁,季夏以戊巳,秋以庚辛,冬以壬□,各為之塑(句)。繪以方色,俾童子衣方色之衣以舞之,牲用雞豚,雜以酒醴時物祭之,效古之雩也,往往獲其靈應。噫!不與國之四望者,祀典之遺逸也。耆舊傳聞,唐室而下,廢龍而立廟。……”[20]

該碑立于枋口,沁水激蕩奔涌出王屋山處,今河南濟源境內。碑文認定五龍之說始于漢代,為作者不查之誤。文中所描述的祭祀時間、祭祀情形同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記述的相一致。這段文字需要引起特別注意之處是“耆舊傳聞,唐室而下,廢龍而立廟”一句。由此可知,枋口早先只是一個祭壇,天旱時則筑土龍以祈雨祭,并無祠廟之類的建筑,到了唐代,廢龍而立廟。壇與廟的區別在于:壇所祭是土龍,廟宇所塑是神像,是人的形象。從祭壇到祠廟,從土龍到神像,民間五龍祭祀在唐代發生了很大變化。

應該說這一變化同佛教“龍王”思想的傳入有很大關系。早期從印度傳入我國的是小乘佛教,其中沒有龍王之神。到了唐朝,“龍王”信仰傳入。印度的龍是生活在海中守護佛法的神靈,被稱為“那加”,其首領被翻譯成“龍王”。敦煌壁畫中有“龍王禮佛圖”,以紅、綠為主色,色彩艷麗,圖畫中的龍王圓目方口,雙手托盤,絲帶飄逸,完全是人的形象。由于佛教的影響,中國本土的龍的形象發生了擬人化的根本變化,不再是象蛇一樣的形象,而是人的形象。現在我們在一些留存下來的龍王廟壁畫中,龍王是“王頭戴梁冠,手持象牙笏。”一副官員打扮。枋口在唐代出現的廢龍而立廟,就是這一變化的表現。

三、金元以后五龍信仰在民間的發展

金元時期,五龍祭祀被從朝廷正祀中刪除。明清兩代朝廷正祀中也不見有五龍祠祭。為什么對五龍神的祭祀在金朝戛然而止,明代建立后為什么沒有把它作為華夏固有禮儀而加以恢復,這些問題目前尚不清楚,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國家禮制變化對民間信仰或多或少會產生了影響,但從民間社會看,五龍信仰仍然非常興盛。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首先,金元以后五龍信仰的內涵不斷發展。從苑利的田野調查看,這種變化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五龍神進一步人格化。民間有《五龍圣母全圖》,位于中心的是龍母,鳳冠霞帔,形容慈祥。周圍是五位龍王,簇擁其母。民間傳說,龍母是為未婚處女,一天在河邊洗衣,見上游漂來一顆大桃子,食后受孕,生下五龍。五龍也有母親,而且是一個未婚女子,這一貞潔故事顯示出五行信仰向民間化、人格化方向的繼續發展。

其二是五龍神降雨的職業化。五龍神是行云布雨的主神,逐漸地,他們有了很多的助手。山西朔州肖西河底村龍王廟主殿東壁有《龍王出巡布雨圖》,圖中五龍周圍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手持各種法器,助龍降雨。這是唐宋之前所沒有的。

其三是五龍降雨的地域化。五龍為五方之龍,各主東西南北中五方,因此可以理解為五龍各有各的行雨區域,于是出現了分龍節。按照民間的說法,忙碌了一年的五龍神秋收后回到家中開始冬眠,到第二年春耕時,五龍神一覺醒來又要開始行雨工作了。于是青、赤、黃、白、黑五龍各主一路,去自己的轄區行云布雨。民間把每年的五月二十日五龍分手去行雨的日子稱為“分龍節”。分龍節在一些地方是非常重要的節日。晚清民國時期,老上海每年的五月二十日民間組織“水龍會”都要在小南門外校場舉行盛大的游行活動,屆時鑼鼓喧天,萬人空巷,熱鬧非常。[21]如前揭苑利論文所描述的,在北京西北的延慶,民間傳說五龍兄弟五人長大后分了家,各住不同的村莊,青龍住黃柏寺,白龍住馬鞍山,紅龍住南口,黃龍住馬皮營,黑龍住前廟。他們各有各的香火,各有各的廟宇,各行各的雨。因此,后來在民間出現了白龍廟、青龍廟、黑龍廟等專敬一龍的廟宇。這也是五龍信仰在民間的新的發展。

其次,金元以后,民間對五龍的信仰仍然十分虔誠,五龍廟香火依然興旺。中國以農立國,而旱魃常常肆虐,因此對行云布雨的五龍神的敬奉也就成為民間信仰的基本內容,它不會因為朝廷禮儀的改變而改變。明清之際,顧炎武曾遍歷北方,在今山西永濟首陽山西二十里處看到一座五龍祠廟,他記載道:“西北隅有五龍廟,旱禱必雨。”[22]有些地方甚至形成涵蓋數縣的五龍神信仰中心。在山西襄垣縣南巖村,有一座五龍廟,規模宏大,是該村十三座廟宇中最重要的廟宇。據留存文獻,該廟創建于明代,這就表明,五龍信仰在民間持續發展。清康熙二十五年、乾隆三年、道光三十年、民國八年又進行過數次大的修葺。據老年人講,清代、民國時期,該廟香火異常鼎盛。傳說四月十九日是龍王生日,每年的四月十九到二十一日,這里都要舉行為期三天的盛大廟會。會上祭祀、游神、上演大戲,人們盡情狂歡。周邊襄垣、武鄉、黎城、遼縣(今左權)等幾個縣的百姓跋涉上百里來祭拜五龍神靈。這樣的信仰中心足以說明五龍信仰在民間的興盛。

綜上所述,五龍神是中國古代五龍廟、龍王廟中的主神,擔負著行云布雨的重任。五龍信仰是戰國時期在上古龍神信仰的基礎上,受五行學說的影響而形成的。唐玄宗時期,五龍祭祀成為進入朝廷官方祭祀系統,北宋,五龍信仰在朝廷禮儀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由以前的小祀上升為中祀,五龍神被朝廷敕封為王爵。同時,在印度佛教文化影響下,五龍神擺脫了動物形象,演化為人的形狀,成為真正的五龍王。金元以后,五龍祭祀被從朝廷禮儀中排擠出去,但這對民間的五龍信仰并沒有產生太大影響,民間五龍信仰的內涵進一步發展,并在一些地方形成涉及數縣的民間信仰中心。

參考文獻:

[1] 閔祥鵬.五方龍王與四海龍王的源流[J] .民俗研究,2008(3):200-205.

[2] 苑利.華北地區龍王廟主神龍王考[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37-42.

[3] 周振甫.周易譯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91:1.

[4] 孟子注疏[M].滕文公章句#8226;卷第6下.阮元《十三經注疏》本.

[5] 山海經[M] .四部叢刊本.

[6] 春秋左傳正義[M].昭公29年卷53.阮元《十三經注疏》本.

[7] 管子[M] .卷14.四部叢刊本.

[8] 鬼谷子.鬼谷子[M] .卷下.四部叢刊本.

[9] 墨子[M]. 卷12. 四部叢刊本.

[10] 蕭統.文選[Z].卷21.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 酈道元.水經注[M] .卷1.四部叢刊本. 

[12] 董仲舒.春秋繁露[M].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538-543.

[13] 李昉.太平御覽[Z].卷11#8226;天部十一#8226;祈雨. 四部叢刊本.

[14] 王溥.唐會要[M].卷22.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 杜佑.通典[M].卷116.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 任士英.唐代玄宗肅宗之際的中樞政局[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28.

[17] 沈昫.舊唐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5:1831.

[18] 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2425.

[19] 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禮4之19.

[20] 張解.重修枋口五龍廟記[M]//陳垣.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75.

[21] 趙芝喦.“水龍會”與“分龍節” [J]. 世紀,2000(4):55.

[22]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M].四部叢刊本:第17冊#8226;山西.

Study on the Belief in the Five-dragon

LI Liu-wen 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Zhengzhou450015,China)

Abstract:In ancient people’s mind,the Five-dragon was the main god in charge of the arrangement of raining.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rather than in the period of Qin and Han,it took shape influenced by the theory of Wuxing on the basis of ancient faith in dragon.The Five-dragon stepped in the sacrifice system of court and was conferred king in the period of Tang and Song.Moreover,the belief in the Five-dragon also experienced changes,such as that the altars were displaced by shrines,and dragons piled up with clay were displaced by joss which had the form of human being.After the Jin Dynasty,it was expelled from the official sacrifice system because of dynasty alternating and culture changing.But it continued to develop in the folk communities,getting further personified,professional and regional.

Key words: belief in the Five-dragon;formation;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developme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久久美女精品|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亚洲浓毛av|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91亚洲精选| 亚洲无限乱码|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久久夜夜视频| 国产97色在线| 国产精品粉嫩|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色综合狠狠操|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三级|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www.youjizz.com久久|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国产精品xxx|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黄色| 日本不卡在线| 找国产毛片看|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国产91高清视频|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高清| 午夜丁香婷婷| 久青草免费视频| 国产自在线播放|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精品777|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911亚洲精品|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久久网欧美| 国产成人1024精品|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国产95在线 |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99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午夜啪啪网| 欧美激情第一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国产正在播放|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亚洲精品动漫| 538国产在线|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国产青青草视频|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