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廈門市為例分析了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農民財產性收入的主要來源和演變特征,認為當前我國農民財產性收入主要來源于土地、房屋和資金投資三方面,影響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的主要障礙是傳統土地制度的約束、農村財產交易市場的缺乏和農民理財觀念的落后等,提出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環境下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快速增長的主要途徑是:改革和創新土地制度讓土地成為農民財產性收益的主要來源;建立健全農村投融資體系以培育農村理財市場;通過“村資分離”股份合作構建集體資產的有效管理模式等。
關鍵詞:農民收入;財產性收入;工業化城市化;廈門市
中圖分類號:F30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1-0022-06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這是對個人擁有財產性收入的明確肯定,同時,也是期望讓包括農民在內的全體民眾能共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成果。但與擁有較多金融性資產的城鎮家庭相比,農村家庭財產性收入的來源較為特殊,增長也較困難。然而,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為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增加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潛在的機遇。
一、農民財產性收入的主要來源和演變特征
財產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不動產(如房屋、土地、車輛、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農民財產性收入主要來源于土地、房屋和資金等三方面。其中,來自土地的財產性收入主要是通過土地征用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獲得的收入;來自住房的財產性收入主要是通過房屋出租、出售和拆遷補償等方式獲得的收入;來自資金的財產性收入主要是通過儲蓄、民間借貸和投資股票、債券、基金等渠道獲得的收入。農民除了家庭財產性收入,有些還有集體財產經營收益通過分配形成的集體財產性收入,如集體分配股息和紅利等。[1,2]
農民財產性收入與農民的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等,共同構成了農民的總收入。在歐美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財產性收入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構成部分,要占到居民家庭總收入的20%左右。在我國,就全國平均而言,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在總收入中所占份額目前還只有3%左右,但不同地區間差別較大,一些經濟發達地區農民財產性收入表現出快速增長潛力。廈門市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農民的財產性收入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呈加速增長趨勢,并表現出了自身特色(見表1、表2)。
表1 2003-2007年廈門市農村居民純收入元,%
指標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收入構成比
全年純收入5 1525 6476 2306 8687 637100.00
工資性收入2 1612 3882 9763 3703 89150.95
家庭經營純收入2 1402 6752 5612 7442 72235.64
財產性純收入40041356058187311.44
轉移性純收入4521711321731511.97
表2 2004-2007年廈門市農民財產性收入元,%
指標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7同比增長
財產性純收入413.08560.20580.47873.4550.47
利息21.088.897.0114.81111.24
集體分配股息和紅利18.591.559.1712.0531.39
租金(包括農業機械)287.27296.82314.05580.9384.98
儲蓄性保險投資收入1.610.5818.2618.451.02
土地征用補償收入39.9094.32138.53204.4647.59
轉讓土地經營權收入3.536.214.049.53135.88
其他投資收益32.1848.9459.5416.41-72.43
其他財產性收入8.92102.8924.3616.82-30.93
在廈門農民家庭總收入中,傳統農業經營收入的貢獻越來越小。2003-2007年的5年間,廈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5 152元增加到7 637元,增長了48%;而家庭農業經營純收入由2 140元增加到2 722元,僅增長了27%,2007年甚至還出現了0.5%的負增長。造成廈門農民家庭農業經營收入增長緩慢的原因,既與農業本身的弱勢產業地位、行業發展慢有關,還與廈門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壓縮了傳統農業發展空間有關。
廈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主要依靠工資性收入的快速增長。近5年來,廈門市農民工資性收入年均增長達到16%,2007年工資性收入已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五成以上。工資性收入的快速增長促進了農民家庭金融資產的增加,這為廈門農民資金收益等財產性收入的增長奠定了重要基礎。
財產性收入正在成為廈門農民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增長潛力巨大。近5年來,農民財產性收入年均增長23.6%,并在2007年呈現加速增長態勢,達到了人均873元,比2006年增加了50.5%。廈門農民財產性收入已經占到家庭總收入的11.4%,遠高于全國3%的水平。從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構成來看,房屋租金收益和土地征用補償收入占的比重最大,并連年保持增長趨勢。2007年房屋等租金收入占到了農民全部財產性收入的66.5%,土地征用補償收入占23.4%,利息、投資收益、集體分紅等其他收入來源項目占比都在3%以下,迄今對廈門農民財產性收入的貢獻還很小。農民房屋租金收益和土地征用補償收入之所以能連年增長,主要是由于廈門市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城郊地區土地、房屋價格的快速升值。同時,“金包銀”工程的全面實施使農民擁有的部分“死”土地變成了“活”資本,直接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的資產。
但廈門農民財產性收入在不同地區間存在較大不平衡性,在同一地區不同家庭也表現出巨大差異性。財產性收入增長快的農民,主要集中在翔安火炬開發區、同安工業集中區、集美機械工業集中區等工業園區附近。在這些地區,那些有資金、善經營的農民,都建有自己的門面房、出租房,每年的租金收益高達數萬元。居住在偏遠地區,或者即使居住在工業園區附近村莊,但缺資金、不善經營的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依然有限。
二、制約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的因素分析
(一)虛擬化的土地集體所有制難以形成財產的集聚效應
在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新階段,農村建設用地的增值幅度非常大,但并未為農民帶來多少收益。土地作為農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財產,由于產權主體不清晰,從表面上看土地屬于集體所有,但事實上代表集體組織的管理者并沒有處置土地的權力,導致土地市場化功能未能充分發揮,土地的利益與責任極不對稱。在農村建設用地流轉過程中,相比土地增值總額,農民得到的僅是微不足道的收入和補償,遠低于市場價格。據我們調查推算,土地用途轉變增值的權益分配中,地方政府大約得了60%-80%,村集體組織得10%-20%,失地農民只得到5%-10%,甚至更少。中改院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現狀與問題入戶調查也證實,農民從土地用途改變的漲價中獲益甚微:被征地的農戶中,近70%的農民每畝領到1-2萬元補償款,27.4%的農民領到的土地征用補償款不足1萬元,實際領到補償款超過2萬元的農民僅占2.9%。廈門市政府創新性地實施“金包銀”工程,即在工業化的征地拆遷過程中,給每位農民平均預留15平方米的發展用地,并保留原有的村莊和農民擁有的宅基地,形成一種城市化發展“包裹”農村社區的格局,由于外圍工業化城市化發展而使得土地等增值較快故稱為“金邊”,內部農村社區發展相比較慢而稱為“銀里”,這是一種讓利于民的創新式做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時也會為城市化的后續管理工作帶來了諸多難題。[1,3]
(二)分散的農業經營模式不利于農民收入的提高和財產的形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主體的競爭力強弱與組織化程度的高低是成正比的。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普遍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以農戶為單位,但每一農戶經營的土地非常有限。目前廈門農民人均耕地僅0.57畝,每農戶經營的土地不到2.5畝。要在戶均2.5畝的土地上把農業收入持續提高,并實現農業現代化,是很難做到的。農民田間種植、水產養殖等生產經營行為過于分散,在生產經營上仍處于“戶自為戰”的狀態,農戶經營行為協調性較差,組織化程度低,甚至有些村鎮根本就沒有協作性組織,這使農戶經營行為有很大盲目性,在市場競爭中很難形成優勢,進而影響了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進一步提高。
(三)絕大多數農民的土地、房產和金融資產等財產,因缺乏交易市場難以形成財產性收入
財產性收入是以產權契約、金融票據、證券契約形式將財產資本化的所得。讓財產、資本產生收入,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產權界定;二是有合適的金融市場與金融工具。從調查看,當前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主要表現為租金,包括房租和地租等。但現實情況是能收取租金的基本上是靠近市區、工業園區的少部分農民,在其他偏遠的廣大農村,房屋出租市場和買賣市場幾乎還未建立起來,農民即使有房產,也很難形成現實的收入。
(四)傳統土地制度的約束使得農民承包經營權流轉收益難以實現
土地承包經營權本身被認為是一種財產權,是農民獲取財產性收入的重要資源。但問題是,由于現階段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所有,而代表其產權的合法主體是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和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這使得農民權益經常受到少數“代理人”的不法侵犯,或是受到來自公權(如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補償過程中)的不當侵占,使得農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因此,農民這部分財產性收入更多只是具有象征性意義。據統計,2004-2007年廈門農民人均轉讓承包土地經營權收入僅為10元還不到。[3,4]
(五)農民理財觀念陳舊、理財方式單一,六合彩等死灰復燃,嚴重擾亂了農村理財環境
受條件、知識和觀念的限制,農民還沒有形成現代理財觀念。當前廈門地區農民最主要的理財方式仍然是銀行儲蓄,且多為活期儲蓄,大部分農民對國債、基金、股票和保險等投資途徑不熟悉。農民理財觀念的陳舊,還表現為部分農民貪圖方便將大筆的現金存放在家里。有些家庭是有了錢就蓋房子,抽樣調查顯示,38.6%的農民儲蓄目的是為了蓋房子。另外,一部分農民把六合彩當成了生財之道,把全部積蓄都用在買六合彩上,蒙受了巨大損失;一些非法的“標會”、地下錢莊以高利率為誘餌吸納大量的農村游資,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很多農民投入的資金最終難以收回。[5]
三、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快速增長的途徑和建議
(一)采取切實可行措施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增加農村居民擁有的財產量
財產性收入是一種衍生財富,沒有財產就不可能有財產性收入。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是農民獲得更多財產的重要保障之一。根據城市化、工業化發展實際,當前提高農民家庭收入的可行措施主要包括:首先,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打破就業壁壘,拓寬農民非農就業渠道,在初次分配領域著力提高農民工工資,加大對農民工工資拖欠的打擊力度,確保其合法權益;其次,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鼓勵在鄉農民自主創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及規?;a,并適時加快農村第二、三產業發展;第三,實施城鄉一體化、加速郊區發展,加快“就地城市化”發展戰略步伐,改善農民生存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改變落后的生活方式,讓農民就地過上城里人的生活,這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基礎保障。此外,要盡快建立相關配套措施,完善有關法律保護體系,讓農民能夠安全、放心地擁有財產和賺取財產性收入。[6]
(二)改革和創新土地制度,讓土地成為農民財產性收益的主要來源
對大部分農民來說,土地是其最重要的財產。要創造條件讓更多農民獲得財產性收入,核心是要推動土地要素的市場化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產權制度,發揮土地保值增值的作用。
1.賦予農民具有物權性質的土地產權,是保護土地財產和獲得財產性收入的基礎條件。首先,必須明晰農村土地產權并賦予產權主體相應的權能。應明確界定國家作為土地終極所有者的權能,各級政府要尊重農民土地產權主體的地位,讓農戶享有農村土地使用權、繼承權、收益權、流轉權,使農民成為獨立的產權主體,如在農民外出就業舉家搬遷的情況下,允許其所擁有的土地、住宅使用權流轉和變現。其次,盡快研究出臺土地物權法配套法規,通過土地登記確權程序對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實行物權化保護。要賦予承包土地的農民真正完整的土地產權,包括土地的經營、抵押、借貸、流轉、交易、租賃等權利。同時,實行與產權制度改革配套的土地貨幣化,將目前分散的、閑置的、轉租代耕的農地轉變為由金融資本介入的、可集中購置的良性資產,農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獲得土地貸款或相關私人資本的投入,從而極大推動農村土地所有權的市場化改革,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廈門市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可結合本地實際,加快制定本地區的不動產統一登記辦法,推進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改革,為海峽西岸建設做出貢獻,并為國家立法積累相關經驗。
2.大力發展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獲得土地財產性收入的實現條件。從當前的國家政策和體制看,農村土地要直接進入市場是有困難的,也是不現實的。因此,從各地已經施行的情況看,比較可操作且能獲得成效的方法是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制,實現土地產權的流轉。借鑒廣東、江浙等地經驗,土地股份合作制有三種具體形式:一是將集體土地與村集體經營性資產一起折股量化,明確每個社員的股份,經營收益按股分紅;二是將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股權化,組建新的股份合作公司,對入股土地實行統一規劃、開發和經營;三是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折價參股,組建股份有限公司,村民可以承包園區內的農業項目,又可以為公司打工,股民可以優先在園區就業。實行土地股份合作制有利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集約和規模經營,有利于維護農民合法的土地財產權益。
3.改革和完善征地補償機制,是獲得土地財產性收入的保障條件。要改變目前農民被動接受政府征地價格的狀況,首先,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應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通過公開競拍機制形成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真實市場價格?;蛟诒3旨w非農建設用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仿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管理的方式,將集體建設用地按一定年限通過轉讓、出租、入股、聯營等方式直接流轉,土地收益的大部分都留給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其實質是實行國有和集體土地“兩種產權、同一市場、統一管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享有獨立的土地使用權轉讓與收益處置權。該模式下集體土地升值空間迅速打開,體現了政府讓利于民的政策主張。其次,建立基于市場價格的征地補償標準體系,對農民土地的補償標準應與國家拍賣轉讓被征土地的市場價格相掛鉤。在農村土地的流轉過程中,農民理應有更多土地價格制定的發言權,理應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土地增值收入的分配。[7-9]
(三)建立健全農村投融資體系,培育農村理財市場
農村投融資市場不健全,交易手段落后,現代化的有價證券交易系統還不能延伸到農村鄉鎮,目前農村居民能參與交易的金融商品非常有限。應大力開展農村小額貸款和小額保險活動;引導和規范民間借貸行為,嚴厲打擊買賣六合彩的非法活動;金融理財產品的設計要“親農”,將理財產品的起點降低;金融網點設置要“近農”,在中心鄉鎮設立金融超市和理財中心,為農民提供個人理財服務和銀行卡服務。同時,農信社、郵政儲蓄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應及時、耐心細致地向農民朋友宣傳國家關于農村的金融方針政策,經常向農民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金融業務推介活動,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科學的理財觀,提高理財能力,逐步實現家庭金融資產的科學配置。[5]
(四)培育和規范農村房產租賃和買賣市場,提高農民房屋財產性收入
對農民而言,相對于土地,住房是最現實的有形非生產性資產。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在眾多城鎮和工業園區的周邊,住房需求量很大。很多農民也有空閑的住房,但由于宅基地所有權虛置、有關法律存在空白、基層政府法制觀念淡薄等問題的存在,使農民房屋產權虛化,進而造成房產租賃和買賣市場的落后,閑置住房不能為農民帶來應有的收入,這無形中造成了部分資源配置的低效或無效。因此,為增加農村居民的房屋財產性收入,應堅決貫徹落實《物權法》,完善農村房屋拆遷補償安置辦法,以法律形式保護農民房屋財產權。同時,要加強對農村房地產市場和租房市場的管理,整治農村租房市場,建立房屋租賃市場指導租金制度;農民私宅的手續健全后,應允許進入市場進行交易、租賃、抵押,為房屋所有者提供財產性收入。[8]
(五)“村資分離”、股份合作,構建集體資產的有效管理模式,提高集體財產性收入
實行以“村資分離”為核心的村級集體經濟管理體制綜合改革,從體制上剝離村民委員會經營村級集體經濟的權力,同時通過建立健全村級集體經濟管理委員會(或稱“理事會”),擴大村民對集體經濟的發言權,使集體經濟的收益能夠真正為農民共享,成為農民財產性收入中新的穩定增長部分。在“村資分離”的基礎上,有條件的村進一步開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股份制改造。改革思路是:以村(居)民小組為單位成立股份合作社,按照集體資產股份化、經營管理企業化、收益分配股紅化的原則,以股權形式劃定村(居)民個人所占資產的具體份額,明確集體資產所有人范圍,實現資產變股權,農民做股東,確保農民對所持股份的收益權及管理權,真正使集體經濟成為農民入股、主體多元的市場主體。同時,各村成立民主理財監督小組,對村級財務實施監督職能。通過“村資分離、股份合作”,形成村支部統一領導、村民委員會負責社區公共管理與服務、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民主理財監督小組負責全面財務監督的責權利相互制約的村級組織架構體系。[10]
四、結束語
增加農民收入是黨和政府歷來關注的一項重要任務。讓更多的農村居民擁有財產性收入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以及加快海峽西岸建設等有著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研究認為,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為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增加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只要在農村“創造條件”,就能在土地、房屋和資金等方面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縮小財產性收入的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和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大大提高農村居民的整體收入水平。
參考文獻:
[1] 高志仁.農民財產性收入與城鄉差距[J].經濟科學,2008(4):124-128.
[2] 黃祖輝,王敏.我國居民收入不平等問題:基于轉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J].管理世界, 2003(3):70-75.
[3] 夏鋒.讓土地成為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J].財會研究,2008(6):18-19.
[4] 劉飛,謝建文.關于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幾點思考[J].商業經濟,2008,(3):5-6.
[5] 廈門統計局農村調查隊.農民需要理財 農村市場巨大[R].課題調查報告,2007.
[6] 肖紅華,劉吉良.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途徑[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9(2):21-23.
[7] 郭曉鳴,宋相濤.以制度創新促進農民合作組織可持續發展[J].中國農村經濟,2008(11):74-78.
[8] 高志仁,劉小麗.積極創造條件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N].光明日報,2008-03-22
[9] 周建國.跨越差距鴻溝:貧富分化與農民工城市化問題探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3-20
[10] 丁少群.廈門農村就地城市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集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4):10-14.
On Increasing Peasants’ Property Earnings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City of Xiamen
WANG Xin1,2 ,DING Shao-qun1
(1. Finance College,Jimei 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21;
2. Chinese Finance Research Institute,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 610074,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nalyses the sources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peasants’ property earnings in the city of Xiamen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nsidering that land, real estate and investment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peasantry’s property earnings.Meanwhile,the traditional land systems,the absence of exchanging market in rural areas and the hanging behind of peasants’ investment idea are the primary barriers.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reforming or innovating the old land system and cultivating investment exchanging market in rural areas are importa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peasants’ earnings;property earnings;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the city of Xia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