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復習內容多、涉及知識面廣,應在有限時間內,搞好高考常規的三輪復習,促使學生地理能力有全面提升。根據地理學科區域性、綜合性特點,應將世界和中國的區域地理知識點落實到位,并將初高中地理知識有效銜接,幫助學生搭建系統的區域地理知識框架,并熟悉區域位置、分析區域特征、比較區域差異、發現區域問題、做出合理評價并制定區域發展策略。
一、三輪復習總體要求及存在誤區
制定詳細的三輪復習備考計劃,精選教輔材料與不同階段習題,落實各階段具體措施和目標。
一輪復習的知識落實到位。
二輪復習的專題、習題應精選(熱點細化、專業化,發揮集體備課優勢,資源共享)。
三輪復習緊扣教材、大綱、高考題,總結有提升、有新意。
三輪復習存在的誤區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輪復習開快車、不扎實、夾生飯。
第二輪復習重復無新意,學生不愿意學,缺乏對知識的加工、提煉。
第三輪復習盲目做題,大松手或不放心。其實最后一個月要在新穎上做文章,不做偏題、怪題,“向最后的綜合演練要20分”。
二、第一輪復習:挖掘教材,注重滲透
講授新課與復習穿插進行,高三選修與中國區域熱點結合,高中系統地理與初中區域地理滲透,基礎知識、基本原理講授與社會實際、新情景聯系;教材內容問題化,經典試題教學化;突出主干知識之間顯在及隱藏聯系,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適當涉及三科綜合題(從本學科角度、已有知識的允許度內適當點撥);教師系統講授為主,注意課堂的容量、效率、氣氛;注意學生知識的強化落實,夯實學生基礎知識與原理。
本階段學生的目標要求如下:
●答題字跡清晰,規范運用地理術語。
●形成做題的一般思維模式(如光照圖的一般做法、區域圖的一般做法、“小模塊”積累等)。
●審題時大方向上不出現錯誤,能從題中正確解讀有效信息,會“借用”教材知識分析問題。
●積累精華題、熱點題,儲備知識、厚積薄發(開始需要教師的引導、督促,檢查“好題本”)。
本階段教師應注意以下方面:
全面復習與主干知識的關系(削枝強干);自然地理的深度與人文地理的廣度、新度問題;復習考試進度與學生知識落實問題(充分利用月考,考前、考中、考后細節落實);復習材料選用與教材、習題量與質的問題;重視考綱但不拘泥于考綱的問題。
三、第二輪復習:深化聯系,專題講解
本階段教師的主要工作如下:
●敏銳捕捉現實熱點問題與教材知識、原理之間的聯系,盡量創設新情景,設置專題注意問題化、聯系化(問題聯系、學科內聯系、深層次聯系、隱藏聯系)。
●教師要首先過“知識關”(知識來龍去脈與應用)、“綜合關”(主要是學科內)。
●備課任務很重但也是授課最出彩的時期(即是學生提高、形成能力的重要時期)。
本階段學生的目標要求如下:
●答題語言規范、有條理,力求全面、準確(描述和解釋能力)。
●熟題、易題不丟分,生題具有一定的應變能力,做到知識的遷移、變通。
●對于積累的知識和題型有一定的歸類、總結、提升,有個人的感受、體會、收獲。
本階段教師應注意以下方面:
專題設置既要照顧現實熱點問題,又要注意考綱主干知識的覆蓋(最好是二者有機融合);專題立意的新穎、創新與教材知識、原理的鞏固、再創造、整合提升;求新、求異地理思維能力培養與必要的知識整理、信息儲存(尤其是人文地理)。
四、第三輪復習:結合熱點,有的放矢
結合熱點問題、重點地區、核心知識輻射式復習,適當換角度變式思考;以學生為主,充分發揮學生業已形成的能力;三科綜合,適當訓練,形成從思維到心理的應試能力(答題技巧、時間分配等)。
本階段教師的主要工作如下:
●精心研究各地試題,吸取各地高考信息,揣摩高考命題的大方向,形成系統、完善的考前指導思路。
●熱點區域具體化、問題化,大背景下的“小戰役”、微型化,大問題小角度、“潤物細無聲”(將認為重要的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細化)。
●變式思考即用以往的高考試題和見過的典型變式題為例適當點拔即可,但要掌握好“度”的問題。
●高考考題無論是情景、設問還是參考答案的制定往往出乎整天忙于準備高考的中學教師的常規思維,這也就是讓老師去做高考題往往也不會取得很優秀成績的原因。
本階段學生的目標要求如下:
●扣教材,回憶再現主干知識之間的聯系;
●答題力求“準、全、簡、美”(論證和探究能力);
●正確分配時間,掌握做題速度;
●具備一定的答題技巧和心理應對能力;
●靈活地應變陌生的情景、角度、設問,具有較強的知識遷移和組織應答能力。
本階段教師應注意以下方面:
熱點細化、專業化(“宏觀把握重、熱點,微觀研究切入點,關鍵整合信息點);以問題式、新情景、線索式等方式緊扣教材;正確對待各地有關高考的信息(認真取舍、歸類、細化落實)。
自然地理復習應加深自然地理規律性總結,并結合實際案例豐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在“懂”字上下工夫,人文地理在“精”字上下工夫;自然地理屬于理性思維,這是文綜中地理學科的優勢也是文綜的區分度所在。
人文地理的復習應結合典型案例分析,突出區位分析方法及人地協調觀的培養,同時人文地理命題有向新穎經濟模式圖和數學定量估算分析方向發展的趨勢,在備考中要適當加以訓練。
區域地理的復習應提高認識、高度重視,注重高初中知識的整合(原理與具體案例的融合),高度重視區域空間定位。“大區域觀”與“小視角、微觀化”,既要從整體上歸納概括出區域的突出特征,又要在區域大背景下認識某要素的發展變化。有機整合教材知識點與問題載體信息點(創設新情景材料與教材知識之間的橋梁)。注意構建區域平臺(尤其是重點、熱點區域),以經緯網為參照系、重要地理事物為知識點、主要地理要素的內部聯系為思維線索,從整體上把握區域特征。關注區域對比(中外區域對比、國外區域對比、主要地理要素分布區域對比等),通過比較更加突出區域特色和區域差異——平時學習時要有這種對比、聯系的意識。注意用學科專業術語概括描述區域整體特征或其中某一要素特征。重點、考點區域要不斷翻新訓練(重點國家和區域、中國的熱點區域)。以新視角、新情景考查老問題、舊知識。并關注中外結合部(以往考過的區域:中亞與我國西北部、青藏高原與南亞、東北亞與我國東北地區、西南地區與東盟等),關注中外歷史上重大人文現象背后的地理問題,這是文綜考試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