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7·5”事件后,地理教師認識到無論是從民族地區的持續發展出發、從國家的長治久安出發,還是從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各民族人民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關系是最重要的,在少數民族聚居的新疆更是這樣。因此,必須從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做起,增強他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一、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新疆地處西北邊陲,亞歐大陸腹地,面積166.49萬千米2,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6,陸地邊境線5 600千米,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有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新疆現有人口約2 000萬人,其中少數民族約1 010萬人,主要居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錫伯等多個民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在介紹這些地理知識的同時,可告訴學生從西漢(公元前206年)時起,新疆就成為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員開始,它就在維護祖國統一和締造中華文化上,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新中國成立60年來,新疆各族人民更是團結協作、努力開拓,共同書寫了開發、建設、保衛邊疆的輝煌篇章。
從沒有鐵路,沒有一座像樣的工廠到現在的鐵路、工廠遍布南北疆;從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經濟長期蕭條,文化生活極端落后,各族人民生活極度貧困到現在的國內生產總值在2008年達到了4 203.4億元,60年來,新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教學中,可經常引入這樣的事例,讓學生在了解中國及新疆地理概況的同時,聯系歷史,看新疆今昔變化,增強他們對新疆過去與現在的了解,通過對比,深刻感受祖國母親帶給新疆的變化,激發他們對祖國母親的熱愛之情,通過課堂的點點滴滴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加強學生法律意識教育
在講解中國的行政區域劃分時,詳細講解新疆的民族區域自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地方。目前全區有哈薩克、回、柯爾克孜、蒙古等四個民族的五個自治州,以及哈薩克、回、蒙古、塔吉克、錫伯5個民族的6個自治縣,還有43個民族鄉。在講解這些知識的同時,聯系憲法中的民族區域政治制度,告訴學生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廣泛的自治權利,在行使地方國家機關職能的同時,還有立法權、經濟發展權、財政權、少數民族干部培養使用權、發展教育和民族文化權等。
同時,可穿插講解“法律適用平等原則”,即任何公民,不論其種族、民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居住期限等,只要實施了違法犯罪行為,都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任何破壞社會秩序、侵害人民生命財產的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可拿民族成分作為“擋箭牌”。告訴學生,即使在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也必須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且不可讓自己的民族權利擴大化而超越法律。這樣,在課堂上教育學生,必須認真學法、懂法,自覺樹立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將自己的言行約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將遵紀守法的觀念深深扎根在自己的頭腦中。
三、加強學生感恩教育
講解西部大開發時,可告知學生,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國家給予新疆的一般性財政補貼逐年增長,特別是對新疆重點項目的支持,如塔里木農業灌溉和環保一期工程,蘭新鐵路復線,精—伊—霍鐵路,沙漠公路,西氣東輸等一大批對新疆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
講解以上知識的同時,還可給學生介紹國家對新疆的政策支持:新中國成立后,新疆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在稅收、商業、原材料供應、民族用品生產等方面都對新疆實行優惠政策。通過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新疆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新疆的變化和國家的支持息息相關,教育學生要熱愛祖國,要以感恩的心來報答偉大的祖國。
四、加強學生民族團結教育
學習中國的民族時,可讓學生認識到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兩千多年來,新疆各族人民在祖國大家庭中共同抵御外辱,捍衛中國統一;共同團結奮斗開發新疆,維護社會穩定,追求幸福生活,建設美好家園的思想已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并舉出大家熟知的例子,如奉獻了畢生心血為廣大牧民解除病痛的楊忠賢,為搶救少數民族少年獻身的杜養堂,為搶救漢族女大學生挺身而出的艾尼·居買爾。告訴學生求團結、盼發展是各族人民的共識,讓學生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民族相互支持、團結互助的思想觀念。
地理教學過程中,可以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很多,如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新疆人民的青松精神、胡楊精神等。通過地理課堂的教育,促使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法律意識、感恩意識和民族團結意識得到加強,并初步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創新、知難而進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