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塵埃落定,作為首批課改區的廣東、山東、海南、寧夏的高考地理試題有何特色、亮點?在引領新課程改革與教學方面有哪些啟示與意義?本文試對此做出簡要評價與分析。
一、試卷考查的共性特點
1.考點分布
由表1中統計結果看,試卷涉及的主要考點包括:大氣(大氣運動、氣候類型)、內外力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自然資源的利用、區位因素與產業活動、區域可持續發展(產業轉移、農業可持續發展、區域資源開發及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等。從知識考查角度分析,2010年4省(區)地理試題考查呈現出以下特點。
(1)試題所涉及的知識點均落腳于學科主干知識范疇。試題所考查內容均屬于學科知識結構中基本、核心、可再生性的內容,用“新材料、新情景”來突破現行的多版本教材的限制,試題設計既出“意料之外”(課本圖文表述之外),但又盡在“情理之中”,從而保證考查的公平性與有效性。
(2)地球運動知識的考查發生明顯變化。一是摒棄了過度抽象、有用信息隱蔽的光照圖,對空間思維、邏輯推理的能力要求有所降低;二是聯系實際設置生活場景或以社會熱點為素材設置新情境,考查考生對地球運動原理的理解,其對應的思維要求是多考大眾性思維、少考特殊解題技巧。
(3)區域可持續發展內容有所增強。區域性是地理學科的基本特點,區域可持續發展是地理應用的歸宿,因此,新課程更加注重區域可持續發展。4省(區)地理試題對“區域”的定位是:高考試題離不開區域,但不考區域事實知識。區域作為試題背景,提供問題素材和知識載體作為思考對象,不是因區域設題,而是以題選區域。區域不作為問題本身,即不考區域的具體地理事實知識,而是考查區域地理事實、現象背后所隱含的地理原理、規律,即從區域背景中提取信息,運用所學原理和規律解釋區域地理現象、論述和說明區域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2.圖表呈現
圖表是地理學科獨有的工具與載體,2010年4省(區)地理試題幾乎每個題組都提供了相應的“圖表信息語言”,可謂“圖行天下”,幾乎每個問題的解決都依賴于對所給圖表信息的判斷分析,從而將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展示得淋漓盡致。
試題所用圖表原創度高,形式簡約但內涵豐富,信息量大。試題以圖像為載體設置情境,從不同層面、多個角度來考查獲取信息判斷、分析、說明地理事象的能力,兼顧思維過程和對數量關系、時間變化規律的考查。
3.熱點問題
關注社會熱點、生活氣息濃郁是4省(區)地理試題的突出亮點與特色。2010年4省(區)熱點試題的共性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熱點素材多選擇全局性、長效性、區域性的重大現實問題及生活化的信息,試題設計集中體現并反映了地理學科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法。
(2)將熱點問題折射于試題情景中,使其含而不露,但通過答題又能感悟到濃郁的時代氣息。
(3)避免對熱點的庸俗化追逐,試題設計堅持以“理”為主(用所學原理分析熱點所蘊含的地理元素),通過題目內涵體現地理的價值與功能。
4.選修模塊
2010年4省(區)選修模塊試題呈現的主要特點有以下方面。
(1)采取“超量給題、限量做題”的形式為學生多元選擇和個性發展提供空間;設置容量相當、難度均衡的試題,確保對選做不同模塊考生的公平性。
(2)試題注重主干知識與思維品質的考查,從而保證試題具有適當難度和必要的區分度,有利于優秀學生脫穎而出。其具體表現為:一是問題設置既有基礎考查(利用必修模塊知識能得到部分分數),也有深化拓展(沒有選修模塊知識的系統把握與深層次理解,一定拿不到高分);二是問題設置具有綜合性、開放性。綜合性問題通過地理要素間的多元聯系、思維的跳躍性加大了試題難度,加強了分析、歸納、概括等系統思維水平的考查,更有利于檢測考生的學習潛質;三是開放性問題倡導學以致用,給考生留下更多思維與想象空間,意在鼓勵考生大膽創新,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
二、試卷相同內容命題角度比較
1.區域發展的考查差異
例1:寧夏卷36題
【立意分析】以區域為載體分析復雜地理要素間的多元聯系,側重自然地理原因的考查,核心是依據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規律梳理闡釋地理要素間的聯系。
【呈現形式】采用等值線疊加區域的形式,圖文簡潔、設問濃縮,地理的簡約風格躍然紙上。問題的切入點是等值線,但解決問題要回歸區域特征,如緯度、地形、海陸位置、區域人類活動等,而這些區域特征都是圖中信息應有之義,絕不是靠死記硬背。
【命題思路】第(1)問考查的知識是:地形對雪期的影響(地形—氣溫—雪期),但問題卻反其道而行之考查逆向思維;對應的能力要求是:獲取信息(讀圖找出特點)—調動運用知識(氣溫與地形的關系)—描述闡釋事物(根據雪期長短推斷地形差異);第(2)問常規設問,思維線索為:雪期與降雪量的差異(圖示信息)—假設推理(找出可能影響因素,并做出合理推理)—印證確認(從圖中找出緯度、海陸位置信息予以印證);第(3)問執果索因,依賴于知識間的聯系,逆向推理可理出清晰的思路。先要弄清影響侵蝕的因素(地形、地表植被覆蓋),前者圖中信息有顯示,后者要靠合理想象與推理,有一定難度。
該題涉及的地理要素聯系主要是:地形、位置影響雪期、降水量,而地形、人類活動又造成了融雪侵蝕的差異。題目設問就是從這些關系中抽取出的,考查的不是區域具體地理現象和事實材料,而是這些現象和事實背后所隱含的地理原理、規律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地理思維方法。
例2:山東卷26題
【立意分析】關注地理學科本質,以人地關系為主線分析地理問題,體現遵地之規、因地(時)制宜、可持續發展。
【呈現形式】選取魯爾工業區和滬寧杭工業區作為區域背景,用圖表組合的形式創設情景,從自然、人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展開問題,素材和設問都似曾相識卻又不盡一致,看似簡單,要得高分并不容易。
【命題思路】第(1)問考查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體現了地理學自然、人文相互作用的綜合性特點;第(3)、(4)、(5)問從地域性的角度,考查魯爾工業區和滬寧杭工業區空間上的區域特征差異和時間上的發展差異,引導考生關注不同區域背景下兩工業區的發展水平、發展軌跡及可持續發展問題。
試題設問注重方法引導,如第(2)問延續2009年的命題風格,繼續強調動手繪圖能力的培養,體現了新課程“過程與方法”的要求;第(3)問采用表格的形式比較區域。表格比較作為一種常見的學習方法,在培養地理概括能力、開拓求異思維、訓練應變能力方面優勢明顯,舊調重彈的目的是彰顯其方法引領與示范功能。
2.統計圖表的考查差異
例3:山東卷3~4題
以氣溫隨時間和高度的變化圖為載體,從知識角度分析,主要考查“大氣的受熱過程、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等,綜合性突出;從能力要求看,圖型簡潔但題干及題肢涉及的信息豐富,需要考生從不同的角度、層面對圖示信息作出全面準確的解讀,對思維的發散性、靈活性、深刻性要求較高。
例4:廣東卷10~11題
采用“2005年我國東部沿海某市各圈層間人口凈遷移模式圖”,寓動于靜,用人口遷移的數量關系揭示城市內部人口遷移的特征及城市化的發展階段。該題主要考查數理推理能力和信息歸納能力。
例5:海南卷14~15題
北半球中緯度某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與光照、營養物質含量、氣溫的年變化既直觀表達了浮游植物生物量、光照、營養物質含量、氣溫的年變化規律,又蘊涵著這些要素之間的相關性,而對這種“相關性”的準確解讀恰恰是正確解答的“題眼”所在。
三、學生答題情況分析
1.審題不細
考生常不注意試題中的關鍵詞,忽視問題的限制約束,忽視題干要求。如海南卷第9題將“制約因素”看成“優勢因素”;部分考生忽視廣東卷第2題題干文字信息“甲乙兩地均位于29°N附近”,容易把乙地氣候誤判為溫帶季風氣候。
不能很好地從材料圖表中獲取有效信息。如海南卷4~5題“4個國家人口的性別—年齡構成圖”中橫坐標的數字和單位均不同,只比較柱的長短而忽視橫坐標的差異,就會誤選;寧夏卷36題、山東卷29題,不少學生不是依據圖表信息從圖中得出結論,而是拋開情境盲目作答、編造答案。
沒有明確題目設問的區域背景,抓不住命題意圖所在。如海南9~10題,前一題區域發展種植業的制約因素選擇了“水”,但后一題又選本地水能豐富、森林分布廣,自相矛盾;寧夏卷37題(2)、(3)問不能從廣西、貴州的自然、人文特征出發找出區位優勢、劣勢,答非所問。如此答法,答得再多也很難得分。
2.基礎不牢
一是概念混淆。概念掌握停留在字面上,不知其意、不會變通。如海南卷第14題,由于分不清熱量和光照,導致部分考生誤選D;第21題,“分析基多氣溫特點”誤答成“氣候特征”等。寧夏卷37題第(1)題問桑蠶養殖業的“發展特點”,部分考生混同于“分布特點”,導致答案相去甚遠。因此,加強基本概念的理解,理清概念內涵與外延(少些機械反復訓練)是高三地理教與學的重中之重。
二是原理不明。學生往往對原理、規律記了不少,但面對實際問題卻不知如何運用。如山東卷第3題,不知何為逆溫、搞不清大氣穩定與逆溫的關系;山東卷第5題,只知道喀斯特地貌一些形態,卻對深層次成因不甚明了;寧夏卷第3題,考生對貌似矛盾的“晴朗、升溫、和常年比的澇災”百思不得其解,最終選出了“天氣晴朗——氣旋、冷暖鋒過境”荒唐的邏輯聯系。
3.能力較弱
基礎不牢是學生丟分的主要原因,而能力不強、思維不活躍則是不能得高分的關鍵。高考基本都是以新材料、新情境設計新問題,即便似曾相識也不盡相同。不少學生面對新情境、新材料讀不懂、看不出、說不明。
看不出(腦中無圖):對初中區域地理知識掌握不牢,區域空間定位能力較薄弱,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布規律較模糊,區域特征、區域差異把握不清晰。如海南卷9~10題,考生因不會根據經緯度等判讀區域位置,導致全盤皆輸。
讀不懂:面對新穎圖表,不會從圖文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挖掘隱形信息,從而遺漏信息點。如寧夏卷4~5題要求計算勞動力人口負擔最輕、最重的年份,部分考生拋開材料陷入思維定勢,沒有弄清2001年對該國的轉折性意義,即勞動力人口比值最高和最低的年份就是人口負擔最輕和最重的年份,從而致使判斷失誤。
說不明:主要表現在解答綜合題時,處理不好多與少、主與次、先與后的關系,不會揭示各種內在關系和主要矛盾,缺乏全面、辯證分析,缺乏邏輯關系和因果關系,致使分析角度不對,答案缺乏針對性,重點不突出,條理和層次不明確。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思路狹窄,以偏概全——不善于圍繞新問題重組、整合原有知識,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并辯證、全面地作答。如海南卷24題,分析省外游客在華山平均停留時間短的原因,如果考生只著眼于華山本身,忽視附近城市西安的旅游資源和接待能力以及兩者之間的交通情況,潑墨雖多,卻得分較少。
用概括代替具體,只用套話——喜歡答框架和要點,答案空洞,不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具體問題的分析不到位、不詳盡、不細致。如區位類試題,逢題必“自然條件優越,交通便利,市場廣闊”,缺乏事實論述。海南卷必考題第22題“分析寧夏傳統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地理原因”,有些考生只答“春季氣候寒冷多風沙,盛行西北風,降水少”等,沒有對民居傳統特色進行針對性分析。
用原理代替分析,答不到“位”——不會“向前推理”,即利用原理分析具體問題時,不能講清原理對問題的影響過程或途徑,沒有結合具體情況將原理擴散開來。如寧夏卷36題第(1)問,根據等雪期線的分布,分析沿MN一線的地形分布特點,部分考生不明白命題意圖,只答出地形分布特點,而沒有從根源上層層推進,缺失了“根據……分析”的過程。
四、4省(區)試卷亮點分析
1.山東卷
強調動手能力。26題第(2)小題,繪制鋒面剖面示意圖不僅考查考生對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同時考查對地理基本原理動手技能的掌握程度,這是新課程過程與方法考核目標的創新考查。
突出地域特色。黃河三角洲遙感影像、濱海旅游區建設等山東特色濃郁的素材選擇和情境創設,有利于考查學生對家鄉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注、分析與解決。雖然情景、素材是區域的,但問題設計、所用知識原理、思維過程是共通的,其落腳點仍是學科主干知識和核心能力。
2.廣東卷
強調問題探究。廣東卷中一些題目探究意味濃厚,如40題第(4)小題中國發展外向型經濟中如何減少CO2排放。41題第(4)小題某市規劃工業園區,從產業鏈構建的角度考慮應引進三類工業部門的原因;(5)小題該市豪華新城區入住人口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原因分析。
這些試題的共同特點是運用真實案例,提供不完整信息設置結論開放度大的問題,引導考生多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以新問題為中心進行知識遷移與重構;在問題解答中,考生要作出邏輯、條理、準確的表述,從而體現出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過程和結果的能力,意在提高試題思維“含金量”。
重視動態過程。廣東卷大量使用了動態圖的形式表現地理事象的發展變化,如三峽大壩建壩前后下游河床沉積物粒徑的變化、我國東部沿海某市各圈層間人口凈遷移模式、2006年中國商品出口示意圖、中國生產出口商品的CO2排放的變化、1990—2005年E市土地利用類型變化等。這些圖表是地理觀念和地理視角在高考中的具體表現,除了動態地看問題,注重自然地理過程,還應發展地看問題,關注人類活動與區域發展之間的聯系,全球氣候變化、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等。
山東卷在地理過程的考查方面也有不俗表現,如第3~4題以氣溫隨時間和高度的變化圖為載體考查“大氣的受熱過程”;第7~8題組通過黃河三角洲不同年份遙感影像對比,找出其變化,視角巧妙不落俗套;第31題圍繞臺風路徑設置的兩個問題也恰到好處。
3.寧夏卷
貼近生活,用地理詮釋現實。寧夏卷的試題選材加強注重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精神。如源于生活的北疆春季洪災,取材社會的我國沿海鞋業公司全球化發展、中國人口紅利與機會窗口問題,這有利于更好地引導學生拓展視野、關注社會、聯系生活,從地理的視角分析思考實際問題。
出現新知識試題。2010年寧夏卷出現了一類新題,如第36題的等雪期線圖為首次出現,第4~5題某國2000年不同年齡人口數量和0與1歲人口數量的比值連線圖是在金字塔圖的基礎上進行變形創新,勞動力人口、勞動力人口負擔也是教材中沒有的內容。
這類試題的特點是:取材脫離教材,以新知識為素材,即試題中的部分知識是考生沒有學過的新概念,要求考生借助試題給出的界定與解釋對問題做出分析與解答(姑且稱之為新知識試題)。這類題目的立意不是知識的難度,而是考生歸納、歸類、同化知識以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和自我獲取知識的方法,其實質是充分考查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引入辯證評述問題。37題(3)小題用辯證方法分析解決地理問題,增強了開放性、思辨性,答案設置又給了考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和一定的選擇性。該題意在考查從多個側面或角度對復雜地理事物進行有選擇地分析,考生既可贊成也可反對,但應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贊成要從區位優勢(有利條件)分析,反對說明制約因素(不利條件),答題模式為:區位原理+區域實際。從此意義而言,試題鼓勵考生多角度、創造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滲透和體現了創新品質和研究性學習能力的考查。這種“菜單式”的試題會成為今后一段時期內高考命題的主流。
4.海南卷
突出案例研究,凸顯學科價值。海南卷中幾組試題都通過巧設案例,突出了地理學科的應用價值。不少題組都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如圣誕樹生產、某沿海城市與大型商貿中心不同距離段的用地構成、寧夏傳統民居建筑特色形成原因、制鞋業的轉移、城市暴雨等,這些案例反映了新課標教材中活動部分內容的教學要求,其考查的實質不僅僅是關注結果,更重要的是關注考生的思維過程。
精設問題,側重地理思維考查。海南卷綜合題設問簡潔清晰,涉及的核心問題有分布、特征、原因、影響、建議,對應的行為動詞有描述、說明、分析、提出,要求考生通過讀圖、析圖,運用所學的概念、原理進行正確判斷、描述和闡釋。試題的解答能夠較好地反映出考生地理思維的實際水平,對加強地理原理性知識的教學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
2010年4省(區)地理試題知識、原理源于教材,呈現形式、設問角度卻高于教材;問題設置平實但富有思維含量;圖表多為原創,圖型豐富多變,呈現方式靈活多樣,為考生判讀、分析問題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總之試題整體上呈現出“平中出新,溫和之中見分曉”的特點,對學生地理基本素養的考查盡顯其中。
雖然4省(區)試題留下了許多看點,但仍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在強調“平易中見深刻”的同時,試題的創新程度不夠,少了耐人尋味的經典;對鮮活、靈動的研究性學習考查甚少,探究意味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