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地理比重上升,仍為核心考查內容
試題在知識技能的要求方面呈現以下特征。
(1)天氣與氣候,仍為自然地理考核的主旋律。近幾年的江蘇地理試題,考核內容中氣候一直是比重最高的,今年亦如此。包括單純考氣候內容及區域地理中涉及的氣候內容,合計分值超過30分。氣候要素是跟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內容之一,不能回避,只能強化,這樣考核符合新課程“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身邊的地理”理念。關于這一知識專題,此次試卷中涉及的考點有:氣壓帶與風帶的分布、地中海氣候及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征的區分、熱帶草原氣候的非典型分布、中國東部雨帶的分布、干濕區的分布、水旱災害、全球變暖及其影響、青藏高原河谷農業發展的氣候條件、臺風及夏季風對區域的影響、風向對石油污染的影響等。
(2)地球地圖比重增加,能力要求顯著提高。以往幾年的江蘇卷對地球地圖的基礎知識要求不高,比重很低,有些年份甚至出現了分值很小、難度不高的局面。但今年涉及地球地圖的四道題目,能力要求較高,區分度較大。
例1:圖2為6月22日與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陽高度,讀圖回答第3~4題。
3.四地按地球自轉線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4.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解析:丙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達90°,判定為23°26'N;乙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接近90°,且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幅度小于46°52',所以判定乙在南回歸線至赤道之間,且接近于南回歸線。甲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大,應在北半球,因沒有直射與極夜,所以在北回歸線與北極圈之間;丁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大,在南半球,因沒有直射與極夜,所以在南回歸線與南極圈之間。甲夏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比丁冬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小,說明甲離北回歸線的距離比丁離南回歸線的距離遠,所以甲緯度比丁高。這樣緯度值由低到高為乙、丙、丁、甲。所以,第3題答案為B。從北向南排為甲、丙、乙、丁,所以,第4題答案為D。
例2:圖6為某地區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回答第9~10題。
9.甲河與乙河的分水(脊)線是:
A.KLOP線B.KMOP線
C.KMNQ線 D.KRQ線
10.擬在K點與T點之間選擇起伏較平緩的路線,修建供拖拉機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線是:
A.KRQPT線 B.KMNQPT線
C.KLOPT線D.KST線
解析:分水嶺應是山脊線,等高線凸向低處,A選項LO明顯為山谷,C選項NQ也為山谷,D選項KR一部分為山谷,所以第9題答案為B。在KT間選拖拉機通道,要坡度小,否則很難行駛。只有KST線較平緩,KS段沿等高線修,ST段比較稀疏,所以第10題答案為D。
2.區域地理比重增加,關注熱點
試題在知識技能的要求方面呈現以下特征。
(1)區域地理仍以背景材料方式出現,彰顯熱點。如第1題,冰島火山噴發;第5題,海地與智利地震;第6題,結合世博會考查中國東部鋒面雨帶移動規律;第27題,考查青藏高原農業特色及成因、“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第28題,考查中國各區域能源生產與加工情況;30題(A)涉及墨西哥灣石油污染;30題(D),考查安徽、河南、湖北三省煤的生產、消費與二氧化硫的排放等。可以說,區域地理或以區域地理為背景材料的試題占了很大比重。這是以往幾年都不曾出現的,尤其中國區域地理內容更是成了重中之重。
(2)區域地理考核方式漸趨靈活,內容漸趨深刻。如第1題,考查火山灰蔓延,不再單一考識記,只有在了解冰島所在的緯度位置情況下,才能正確解答。第8題,考某地所對應的氣候,只有清楚東非高原為熱帶草原氣候才能正確解答。第20題,只有全面考慮各坡向山麓地帶自然帶分布,該山東坡山麓有常綠闊葉林,才能判斷該山位于南方濕潤地區。第27題,必須結合左右兩幅圖,才能得出藏北太陽能豐富,藏東南地形落差大、水能豐富。第30題(A),必須分析圖中鉆井在哪兩條等深線之間,才能做出解答。
3.人文地理比重下降,但考查能力要求更高
試題在知識技能的要求方面呈現以下特征。
(1)人文地理知識注重理解遷移。人文地理學以人地關系為主旨,著重闡述人類社會經濟、文化活動等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以協調人地矛盾和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人文地理的內容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和多樣性特點,越來越成為近年來高考考查的重點,并且也像自然地理一樣強調知識的遷移運用。
例3:如圖8為我國某城市工業、商業和居住用地比例時空變化示意圖。讀圖回答第13~14題。
13.曲線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類型符合一般城市三類用地時空變化特點的是:
A.工業用地、居住用地、商業用地
B.居住用地、商業用地、工業用地
C.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商業用地
D.商業用地、居住用地、工業用地
14.2005年與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處:
A.工業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減小
B.工業用地比例增加,商業用地比例變化很小
C.居住用地比例減小,工業用地比例變化很小
D.居住用地比例減小,商業用地比例變化很小
解析:教材只講授地租理論,而此處考核的是一般城市三類用地面積大小,一般城市是住宅面積最大,商業用地面積最小,工業居中。看三組曲線圍得的面積比較,①>②>③,所以,①是居住用地,②是工業用地,③是商業用地,第13題答案為C;沿著距離中心12千米處畫一豎線,工業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增加,商業用地比例變化很小,第14題答案為B。
(2)人文地理知識緊扣時代熱點,充滿時代氣息。上海世博會、全球變暖、能源問題、墨西哥灣石油泄漏等無一不是圍繞當年的熱點知識、循環經濟等。
例4: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導致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問題。圖12為地球熱量平衡示意圖,讀圖回答第23~24題。
23.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導致大氣對地面保溫作用增強。下列數字所示環節與大氣保溫作用直接相關的有:
A.① B.② C.③ D.④
24.全球氣候變化會對糧食生產產生較大影響,其主要原因是:
A.作物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 B.旱澇災害增多
C.某些物種滅絕 D.土壤肥力下降
解析:大氣保溫作用主要涉及兩方面,其一是近地面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然后再通過大氣逆輻射返回地面,導致地面升溫。所以23題答案為A、C。全球變暖影響糧食生產,主要影響農作物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規律,溫帶地區由于溫度升高不再適合溫帶作物生產,全球變暖導致降水的變率增大,加劇區域的旱澇災害。所以24題答案為AB。
4.選修內容總體符合考綱要求,海洋地理難度略大
江蘇省地理選修內容,主要在《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鄉規劃》、《環境保護》這四本中任選兩本,從今年的高考選修內容看,區分度總體較小。但是《海洋地理》的內容比其它三部分考核要求略高。從近兩年的高考地理選修模塊看,《海洋地理》難度都較其它各門選修內容要大,這樣可能選修《海洋地理》考生的分值要略低些。但是,選擇哪本教材都是考生自愿的,所以,也不存在公平與不公平。盡管如此,仍然建議《海洋地理》難度可以適當再降低些,這樣才能與其它各門選修內容趨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