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巧用“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使教學過程更有效
在設計地理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認為凸顯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是關鍵,往往花很多時間在重點知識的講授上,并想出很多辦法來化解難點知識,且認為導入與小結只是花架子,做不做無所謂。教育心理學中有一種效應叫“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其認為信息呈現的順序會影響一個人對某件事情的看法,先呈現的信息比后呈現的信息有更大的影響作用,即首因效應;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即近因效應。課堂導入受到首因效應的影響,導入好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之效;課堂小結受到近因效應的影響,小結效果好,學生對一節課的內容形成整體認知,對于后續學習非常重要。因此,必須重視課堂導入與小結,力求優化教學過程。
例如,“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一課的導入可以設計為:播放西氣東輸工程輸氣行動實現全線貫通的相關新聞,學生通過視頻觀看,對這一能源調配工程有了初步感知與興趣。教師接著適時設疑:“如此浩大的工程,對于東西部地區究竟能起到什么影響,并促使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實施呢?”如此導入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為教學內容的展開做好鋪墊。
又如,“常見的天氣系統”新課結束后,播放一段“天氣預報”的無聲錄像,請學生運用鋒面系統、氣旋反氣旋系統中的相關知識配音,以此作為課堂小結。此種方式使學生興趣很高,競相扮演播音員,可鍛煉其地理語言表述,也鞏固天氣系統的基礎知識。
二、巧用“共生效應”,使合作學習更有效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心理學界把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受“共生效應”啟示,可引導學生在“共生”中學習、在合作中“共生”,從而營造有利于學習潛能開發的心理環境和精神氛圍,達到地理學習能力整體提高的效果。
建立地理學習“共生圈”(即地理學習合作小組)是極為有效的途徑,一般每個小組6~8人。在“共生圈”的合作互動中,完成相關任務,可讓學習能力好的優秀生充分發揮幫、帶作用,使學習能力較弱的潛力生燃起學習欲望、克服畏難心理。在每次小組活動中,各人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從而促使學生群體在“共生圈”內得到共同發展。
例如,研究“南水北調”一課時,根據“南水北調概況”、“南水北調原因”、“南水北調線路”、“南水北調的調配季節及調配方式”以及“怎樣用水”幾大學習主題,各學習小組通過網絡搜索、問卷調查、專家訪談等方法進行學習探究,成果以知識框架圖或PPT的形式呈現。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的負責資料查詢,有的負責資料篩選,有的負責資料整合,有的負責上臺匯報,學生從中不僅掌握知識與學習方法,更從合作中享受了成功的喜悅。
三、巧用“彈簧效應和門檻效應”,使因材施教更有效
心理學認為,焦慮對一個人的動機狀態具有“彈簧效應”:壓力太輕則難使彈簧產生彈力,壓力太重則將會使彈簧失去彈力,壓力適中自然會產生最佳效果。
地理教學中,可針對不同學生設計不同要求。要求學習能力好的優秀生在學會課堂知識的同時,能夠結合課后探究進行課外延伸;要求學習能力一般的中等生掌握好課堂知識;要求學習能力較弱的潛力生掌握80%的課堂知識,課堂上消化不了的課后給予個別輔導。這樣,就避免了“優秀生吃不飽,潛力生吃太撐”的情況出現。
“門坎效應”則是指:當別人提出一個貌似“微不足道”的要求時,往往很難拒絕,否則似乎“太不近人情”,而且對于這種微不足道的要求,人們的心理完全能承受。一旦接受了這個要求,仿佛跨過了一道心理上的“門檻”,無抽身后退的可能,下一個更高的要求和前一個要求就有了承接關系,就能順理成章地接受。
為此,平時教學中可對潛力生要求保“底”,對優秀生則不封“頂”。如教學“城市熱島效應”時,向學生提出分層目標:基本目標——理解掌握城市熱島效應的形成原理及形成過程;中等目標——針對城市熱島效應的形成原理、形成過程,解釋城市熱島效應產生的原因;較高目標——理解城市熱島效應的原理、成因,說明熱島環流的影響,提出減弱熱島效應的措施。這種分層目標教學能使中等生和潛力生樂意完成,優秀生學得有勁,且彼此互相促進、全面提高。同時,還應鼓勵學生達到本級目標后向上一級邁進,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跨越自己學習的“門坎”,并為學生地理學習的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四、巧用“期盼效應”,使激勵成功更有效
期盼效應也稱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個人由于對某事情有強烈的期待,所以導致那件事情真的發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用來描述教師對學生的強烈期望可以促進學生學習進步的現象。
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應經常對學生說:“你最近進步多了,相信你一定會把地理學好。”這么做的目的是給學生一個積極的自我暗示。除此以外,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對學生的點滴進步加以肯定,加強其向好的方向發展的信心。
如在學業水平測試的備考過程中,可一方面針對考綱精講精練,另一方面注重激勵學生,引導他們爭取成功。對過去基礎較好的學生,激勵他們繼續保持、穩扎穩打去爭A;對基礎不太牢固、學習困難較大的學生,鼓勵他們增強信心,只要認真對待,課堂上緊跟復習進度,課后認真消化、查漏補缺、及時詢問,就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更好提高,取得理想的成績。注意不是經過一兩次激勵學生便會顯著提升,必須保持一段時間的激勵提醒,喚醒學生內在的追求成功的欲望,使其自發進入學習的上升通道,這樣“期盼效應”才能真正發揮實效,否則就會落入“聽聽激動、事后不動”的尷尬境地。
當然,還有許多心理效應諸如“貝爾效應”、“海潮效應”等都值得借鑒,同時,也要提防“馬太效應”、“光暈效應”,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只要遵循這些心理效應,從“心”開始,用“心”教學,才能擷“心”碩果,使地理課堂充滿生氣,真正實現“為發展而教”之目的,培養具有良好健康心理素質的現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