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認識黃河三角洲
廣義的“黃河三角洲”指北至天津,南至廢黃河口,西起河南省鞏義市以東黃河沖積泛濫地區;狹義的“黃河三角洲”指1885年以后,黃河在山東利津縣以下沖積形成的扇狀地形,海拔高程低于15米,是中國最年輕的陸地。
2.“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范圍
將要開發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位于渤海南部黃河入海口沿岸地區,包括山東省的東營、濱州和濰坊、德州、淄博、煙臺市的部分地區,共涉及19個縣(市、區),總面積2.65萬千米2,占全省1/6(如下圖),總人口約985萬人。該區域土地資源優勢突出,地理區位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系統獨具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較好,具有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良好條件。
3.“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功能定位
國務院于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以此為起點,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賦予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功能定位是:充分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依托山東,對接京津冀,服務環渤海,面向東北亞,統籌經濟社會和生態一體化發展,建成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特色產業基地、后備土地資源開發區和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增長區域。
4.“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目標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發展將分兩步走。第一步,到2015年,基本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節能減排成效顯著;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循環經濟體系基本形成;基礎設施趨于完善,水資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得到加強,人民生活質量大幅提升。第二步,到2020年,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高度融合,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形成競爭力較強的現代生態產業體系,開放型經濟水平大幅提高,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率先建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國家級高效生態經濟區。
5.“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特色
高效生態是最大亮點。強調高效生態,突出可持續發展,是黃河三角洲開發的關鍵詞和最大亮點。高效生態經濟是指具有典型生態系統特征的節約、集約經濟發展模式。在產業類型上,形成由清潔生產企業組成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在產業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態工業園區組成的生態產業群;在生產工藝上,做到無廢或少廢,實現生產過程再循環、再利用,最終表現為整個經濟體系高效運轉,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開發模式的提出,為中國日前提出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增添了一個最新的注解。
強調區域差異性,突出錯位發展。這是對“珠三角”和“長三角”發展過程中教訓的總結和借鑒。區域專家認為,黃三角地區應實現區域專業化分工協作,形成差異化發展模式,因為差異化本身就是特色與優勢。黃三角地區應體現出產業結構的差異化、企業集群的差異化、產業鏈的差異化、外向度的差異化等,從而使得內外有分工,在分工基礎上形成特色優勢、專業化優勢、規模化優勢、創新優勢,并可將產業鏈在區域里相互延伸、優勢互補、聯動發展。這樣可避免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產業結構雷同、產品“內耗”嚴重的不良現象,也可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加強區域內協作,實現共同發展之目的。
強調整體性,突出一體化發展。這是構建沿海整體經濟框架的一部分。該區域將形成“四點”、“四區”、“一帶”的布局框架。“四點”是指東營、濱州、濰坊港和萊州港區;“四區”是指東營、濱州、濰坊北部、萊州四大臨港產業區;“一帶”是指以四個港口為支撐,以四大臨港產業區為核心,以經濟技術開發區、特色工業園區和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為節點,形成環渤海南岸經濟集聚帶。在產業發展上,堅持農、林、牧、漁全面發展的同時,著力做大、做強具有比較優勢的畜牧業和海洋水產業,推進特色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建設,在高產、優質、高效上實現新突破。以經濟開發區和臨港工業園區為載體,重點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和發展基礎的石油化工、鹽化工、海洋化工、機械裝備制造等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增強配套能力,形成產業集群。以加快生態旅游業和現代物流業發展為突破口,提高黃河三角洲服務業經濟總量和產業層次,為環渤海這一世界經濟圈的發展增添新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