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鄉縣沙河鎮初級中學楊友成教師回答:
地理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地理學習活動或地理事物現象的一種力求認識或趨近的傾向。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原動力。凡是感興趣的事物,學生總是想辦法去認識、接近、獲得,并對它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興趣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力量,也是推動學習的直接動力。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強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特別是在注重素質教育的今天,在地理教學中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成績,努力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是當代地理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利用直觀教具,激發學習興趣
地理學科涉及多學科的領域,時空跨度大,僅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借助掛圖、地球儀、地理景觀圖、電視錄像、多媒體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把學生心理狀態調整到“身臨其境”的境界,使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器官功能同時發揮,并領悟其中的地理事物現象,分析成因,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現實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印度”一節時,結合課本內容,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觀看“莫臥爾王朝的建筑”中世界七大建筑奇跡之一——泰姬陵這一人文景觀,使學生在欣賞伊斯蘭文化與印度文化完美結合的藝術精華中得到美的享受。又如,講“新疆”時,詳細分析 “疆”字的結構,高度濃縮新疆“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特點,這樣,可加強課堂教學容量,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將常規枯燥的講解化為美的傳授,拓展學生視野。
二、豐富課堂語言,引起濃厚興趣
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形象生動的直觀語言,會引起學生濃厚的地理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掌握地理知識,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例如,講彩云之南——云南省的氣候特點:復雜多樣,特別是橫斷山區氣候垂直變化顯著時,在分析成因后,可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講高山氣候時,可引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等歸納。講中國區域地理時,有許多城市名稱難記,這時可引用一些城市的美稱、別稱和地理謎語幫助學生記憶,如山城、霧都——重慶,不夜城——漠河,大言不慚——海口,舉頭望明月——仰光等,可加深學生記憶。
三、設計課堂游戲,提高學習興趣
教材中常有一些重要但又抽象的內容,適當設計與教材緊密聯系的小游戲或疑問,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如講“大洲和大洋”的第一個標題:“地球?水球?”時,首先設計這樣一個游戲:用一個廢舊地球儀,投向學生,讓學生用兩手接,看兩手接觸到的是陸地還是海洋,這樣反復多投幾次讓多個學生參與回答。結果是手觸到的海洋多,追問:“這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學生答:“地球表面海洋比陸地多”。在講地球形狀時,可提問:“我們生活在東半球、北半球上,那么生活在西半球、南半球上的人頭是朝下的嗎?”學生觀察地球儀回答:“顯然不是,因為地球是圓形的球體”。這樣通過做游戲和觀察分析思考,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可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四、聯系生活實際,點燃興趣之火
地理學科有理科特點,要求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這常常令學生學習地理時心生畏懼,從而失去地理學習興趣。可從生活入手,引導學生發現地理問題,探索地理知識。例如,觀察民居的圖片,分析地理背景與成因。先觀測:我國西北地區傳統民居有何特點?再請學生分析成因:西北地區光照強、溫差大、降水少、風沙多,雖平頂但不用擔心漏水,還利于晾曬農果產品,墻體厚窗戶小可使屋內冬暖夏涼;南方地區降水多、濕度大、屋頂坡陡利于排水。又如,講地球自轉和公轉時,太陽東升西落,四季晝夜長短變化,體會房屋朝北朝南接受陽光的多少。將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地理問題有機地結合到教學中,引導學生去發現思考、探究與創新,使地理知識的學習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世界。
綜上所述,興趣雖然屬于非智力因素,卻是學好地理的必要條件。興趣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濃厚熱情,調動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通過激發引導,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改變學習觀念,轉化學習意識,樹立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地理學習成績。因此,學習興趣的培養是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一旦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地理教學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