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大氣、海洋、陸地和冰凍圈構成了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自然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資源,同時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也給人類帶來了災難。抗御自然災害始終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相伴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與各種自然災害不斷抗爭的歷史。正確認識自然規律,才能科學應對災害,有效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較為嚴重的國家,每年受各類災害影響的人口達4億人次,造成經濟損失平均高達2 000多億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特別是2006年以來,我國氣候異常多變,災害頻發,與2005年同期相比,除干旱面積偏小外,暴雨、雷電、臺風、沙塵暴、低溫凍害、雪災、酸雨均偏重。截至目前,因上述各種氣象災害以及森林火災、泥石流等衍生災害已造成1 38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近1 000億元。由于持續干旱少雨,2006年5月下旬我國東北林區發生了多起特大森林火災,持續時間長,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特別是7月中旬以來,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我國接連兩次遭受強臺風襲擊,其中第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引發的洪澇災害造成612人死亡,208人失蹤。臺風“格美”又使得福建、江西、廣東、安徽、湖南出現暴雨洪澇、山洪和山地災害。嚴重且頻發的自然災害對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特別是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科學地認識地球、認識自然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由淺人深的過程。隨著科學的發展與認識能力的提高,人類能夠不斷揭示自然變化的規律,解決人類社會發展所面臨的自然災害問題。面對自然災害,如果不是依靠科學的力量,而是寄希望于迷信、巫術或者偽科學,人類只能愈受其害。只有科學地認識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探索其發生的規律,人類才能夠減輕各種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
增強防御和減輕自然災害能力,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歷史經驗和國際經驗都充分表明,經濟越發達,綜合國力越強,防御和減輕自然災害的綜合實力就越強,重特大自然災害的人員傷亡程度就越輕;增強防御和減輕自然災害能力,必須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事實證明,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加重了自然災害。必須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上,保護自然環境,加強生態建設,節約資源能源。要尊重自然規律,調整工業特別是對自然環境具有較大影響的工程建設布局。要未雨綢繆,加強規劃,科學設計,使人居環境和重要的戰略基礎設施遠離災害多發、易發區和自然環境脆弱區;增強防御和減輕自然災害能力,必須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提升研究、監測、預報和預警水平。用不斷發展的科學認識自然,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防災減災是減輕自然災害損失的根本途徑。要在全社會廣泛普及防災減災科學知識,既要切實增強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也要避免“天災迷信”造成的社會恐慌。
秦大河院士,世界氣候研究計劃氣候與冰凍圈計劃科學指導組成員。國際極地年2007~2008聯合委員會委員,WMO國際極地年2007~2008跨委員會工作組主席,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科學指導委員會成員,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長期從事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多次參加、主持南、北極,青藏高原和中國西部地區的科學考察和研究,先后主持了“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中國西部環境演變評估”和“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工作,迄今發表論文200余篇,著作12部,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8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