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是全國三大馬鈴薯主產區之一,2009年馬鈴薯種植面積已達300萬畝,所轄安定區被有關組織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目前,正在實施打造“中國薯都”的戰略。馬鈴薯及其制品已銷往全國20 多個省、市、自治區,遠銷東南亞、俄羅斯、阿聯酋、沙特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馬鈴薯產業成了全區人民建設新農村,邁向小康社會的支柱產業,馬鈴薯已深刻影響著定西(安定)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活動小組歷時一年,對安定區發展馬鈴薯產業的自然和社會條件、馬鈴薯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調查探究,并為安定區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嘗試性建議。
一、安定區發展馬鈴薯產業的優勢
安定區位于甘肅省中部,干旱缺水、土地廣闊、土壤肥沃,發展馬鈴薯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1)氣候資源優勢。安定區屬中溫帶半干旱氣候,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時數2 500多小時,且在馬鈴薯生育期大于30℃高溫天氣很少出現,光能資源與降雨規律正好與馬鈴薯生長及塊莖膨大需水季相吻合。
(2)土地資源優勢。安定區總面積3 638km2,土壤主要為黑壚土、黃綿土、灰鈣土、潮土四個土類,土壤少氮、富鉀、缺磷,pH值在7.7~8.5之間。特別是北部鄉鎮人均占有耕地10畝以上,土層深厚,土質疏松,生產的馬鈴薯品質優良。
(3)勞動力資源優勢。安定區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以上,全區有勞動力22.43萬人(2008年統計),農村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為發展馬鈴薯產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保障。
(4)技術經驗優勢。安定區種植馬鈴薯歷史悠久,數百年來,人們總結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同時,甘肅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在安定區內,科研、技術實力較為雄厚。
(5)區位優勢。安定區東望西安,北靠蘭州,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蘭州門戶”、“甘肅咽喉”之稱。現在,隴海鐵路和310、312國道穿境而過,縣(區)鄉公路縱橫交錯,寶蘭鐵路二線已建成營運,定西至蘭州高速公路已全線貫通,交通十分便利,承運能力很強。
二、安定區馬鈴薯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經調查研究,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勢頭強勁,市場潛力廣闊,但目前安定區馬鈴薯產業還基本停留在原料型、鮮食型、菜用型階段。在種植、銷售、加工等方面還存在著諸多不完備的地方。
(1)生產服務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定西馬鈴薯科研與技術推廣工作不能很好地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育種工作明顯滯后,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多樣化需求;栽培方式傳統粗放;新品種推廣緩慢,比較有競爭力的新大坪等品種還沒有形成規模,精淀粉加工最佳適宜品種隴薯3號等推廣普及率不高;良種繁育基地規模小;農技培訓不到位,科技知識普及率不高。
(2)深加工不夠。多數加工企業規模小,產品單一,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產業鏈條短,對產業的帶動能力不足;發展資金短缺,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跟不上,原料收購受制于資金短缺,小規模生產,治污設施不配套,造成環境污染。
(3)生產、收購、貯藏不配套。專業批發市場少,現有交易市場規模較小,基礎設施落后;許多企業基本沒有貯藏能力,大都是邊收購邊生產,正常生產難以保證;農民采用窖藏保管,貯藏溫濕度難以控制,常常爛窖或長芽,品質得不到保證,企業時常出現停產待料現象。
(4)資金短缺影響馬鈴薯產業進一步發展。規模較大的企業和種植大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特別是企業不能保證科研資金,產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多數企業和種植大戶普遍存在發展資金短缺,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跟不上,原料收購受制于資金短缺等問題。
三、安定區優化馬鈴薯產業的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活動小組對安定區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提出如下嘗試性建議。
(1)實施品牌營銷戰略。充分發揮“中國馬鈴薯之鄉”的品牌和“中國薯都”的優勢,積極開展統一商標、統一包裝、統一質量、統一價格、統一簽單的“五統一”服務。
(2)積極開拓市場。要按照“全面占領中原市場,鞏固提高華南、西南市場,積極開拓華北、華東市場”的思路,開辟終端市場,擴大終端直銷的范圍,全面提升安定區馬鈴薯的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
(3)加強貯藏設施建設。在貯藏設施建設上,充分發揮馬鈴薯協會、大戶的作用,在大面積種植地帶加大窯群建設力度,構建“窯群+小市場+收購攤點+農戶”的產銷體系,真正實現藏薯于民,以貯藏促增收。
(4)加強信息服務。在購銷旺季,馬鈴薯協會要每天從互聯網上下載產品價格信息和市場供求狀況,并通過媒體等多種途徑向社會公布。
(5)規范市場秩序。馬鈴薯協會應與馬鈴薯辦公室、物價局、工商局等單位組成聯合檢查組,對短斤少兩、壓價、“黑心秤”等行為進行查處糾正。
(6)開展訂單服務。馬鈴薯協會要充分發揮“上聯市場,下聯農戶”的作用,積極組織企業與農戶簽訂訂單,切實保護種植戶的利益。
(7)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早日爭取政府良種補貼,提高廣大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公園路中學八年級(11)班(7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