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水資源問題已成為全球面對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也已成為我國在新世紀面臨的一大挑戰。水資源教育對于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起著先導、基礎、推進和監督作用,也是解決水資源問題最基本的措施和手段。地理課程是水資源教育的重要載體,地理教學是其重要渠道,利用中學地理教學對學生進行水資源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一、中學地理教學中水資源教育的主要內容
中學地理課程中包含有大量的水資源教育內容,是中學階段對學生進行水資源教育的重要載體。當前,中學地理課程中水資源教育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的相關“內容標準”中及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
《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有關水資源教育的內容主要有:運用地形圖說明某一地區主要河流概況以及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舉例說出某一國家在開發利用水資源和保護水資源方面的經驗、教訓;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運用實例,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舉例介紹家鄉在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方面的情況等。在湘教版義務試驗教科書《地理》中,與水資源教育密切相關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八年級地理教科書上冊。本冊包括四章十六節教學內容,在四章內容中,與水資源教育密切相關的內容主要有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中的第三節“中國的河流”和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中的第三節“中國的水資源”。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本冊書中有關水資源教育的內容,數量約占本書所有教學內容的12.5%。在“中國的河流”一節中,主要講述了我國主要河流分布及特征,重點介紹了長江、黃河、長江三峽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塔里木河、鄱陽湖等影響我國水資源的相關知識;在“中國的水資源”一節中,重點講述了地區分布懸殊、時間分配不均、南水北調工程、合理利用水資源、城市缺水問題等相關內容。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有關水資源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以水資源為例,說明不同生產力條件下,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建議;舉例說明水資源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以某些水資源污染事件為例,說明其形成的原因、過程及危害,并說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理解個人在水資源利用與保護中應具備的態度、責任和行為準則。與義務教育初中地理教科書相比,高中地理教科書中的水資源教育內容在知識領域上有所拓寬,在認識能力上有所加深,在學習要求上有所提高。以人教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地理為例,必修模塊中與水資源教育相關的章節主要有地理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變化”中的第三節“人口的合理容量”、第六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地理必修3第三章“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第二節“流域的綜合開發”、第五章“區際聯系和區域協調發展”第一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等內容。選修模塊中,尤其是“自然災害與防治”和“環境保護”模塊中也含有不少水資源教育內容。在教材的這些章節內容中,分別講述了自然界的水循環、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水資源短缺問題、水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水環境對區域人口合理容量的影響、流域的綜合開發、資源跨區域調配、南水北調等相關知識。
二、中學地理教學中進行水資源教育的主要途徑
1.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樹立學生正確水資源意識
地理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水資源教育的主陣地。學生水資源意識的樹立是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得以形成和發展的,而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水資源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師的合理啟發與引導。教師可以采取多樣的教學方式、精心的教學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學習、交流、探索、思考相關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水資源知識,樹立水資源意識。如一位地理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時,通過視頻展示“節水標志圖”,讓學生討論節水標志的含義。對于富有美感而又形象的節水標志,學生們仔細觀察,積極討論,有的說綠色圓圈象征地球;有的說白色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有的說手像一條蜿蜒的河流;有的說水滴猶如掌上的明珠,我們要珍惜;更有同學說“老師,我看到的是一滴眼淚滴進了河里!”……教師微笑,頻頻點頭,適時總結:“非常好,假如人類不合理利用和保護寶貴的水資源,也許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我們人類的眼淚!”在課堂觀察、交流、討論中,學生的水資源意識得到了提高和升華。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注意引導學生在參與討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水資源意識的教育外,還要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語言表達、日常作業、小論文寫作、繪制地理圖表、書面測驗等方面檢驗和強化學生的水資源意識,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充分利用地理課堂教學,發揮其主陣地作用,對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水資源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2.合理組織課外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節水行為習慣
地理課外活動是學校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水資源教育的重要補充。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之外,合理地組織地理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水資源意識,培養學生科學利用與保護水資源的行為習慣,是學校地理教學中進行水資源教育非常有效的途徑。地理課外活動中,讓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及各種感觀,經過觀察、體驗、探究、驗證、感悟等獲取相關水資源知識,結合社會或生活實際,發現、分析和解決現實社會生活中存在的水資源短缺、水資源污染、水資源浪費等問題,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水資源意識,培養其節約用水、合理用水及保護水資源的行為習慣。
地理課外活動形式多樣、組織靈活,可以結合學校、社會、家庭等多方面來進行組織和開展。結合學校地理教學,通常開展的地理課外活動包括地理觀察、地理調查、地理探究、地理實驗等,如以本地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變化為主題,分組開展研究性學習,交流學習成果等。結合社會宣傳,開展地理課外活動,可以使學生由校內走向校外,更好地接受水資源教育。如結合社會進行《水資源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與教育活動,可以使學生更為廣泛地了解水資源方面的知識和法律,深化學生對水資源問題的認知,增強學生的水資源意識,規范學生的水資源行為等。結合家庭教育,開展地理課外活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如讓學生結合家庭生活實際,調查家庭用水情況,制訂家庭節水計劃等,讓學生從身邊著手樹立節約水資源的意識并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
3.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有效發揮水資源教育功能
中學地理教材是進行水資源教育的重要素材庫,地理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地理教材中豐富的水資源教育內容表現形式各異,存在方式多樣。有的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有的是文字的,有的是圖像的;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間接的。如果教師對地理教材中相關的水資源教育內容馬虎處置、照本宣科,不僅教材的教育性得不到彰顯,學生的思想情感受不到觸動,而且科學性也會受到削弱。因此,在對地理教材中的水資源教育內容進行分析時,要求教師時刻銘記水資源教育意識,結合地理教學設計、地理教學策略和地理教學方法等,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水資源教育內容,充分發揮地理教材內容的水資源教育功能。
此外,地理教師還應根據教學需要,結合社會實際,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水資源教育內容,并對教材中與水資源教育相關的內容進行整合、優化及處理,以生動的故事、典型的實例、動人的情節等形式插入到教學過程中,開啟學生心智,震憾學生心靈,有效發揮水資源教育的功能。例如,在評價學生水資源意識和態度的過程中,教師向學生說明水資源短缺的嚴重后果,并結合“世界水日”的資料:“每年的‘世界水日’都設計有不同的宣傳主題,如為干渴的城市供水(1996)、水的短缺(1997)、地下水—正在不知不覺衰減的資源(1998)、每個人都生活在下游(1999)、衛生用水(2000)、21世紀的水(2001)等”讓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討論。這樣,就較有深度地對地理教材中的水資源教育內容進行了挖掘,更好地發揮了地理教材水資源教育內容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