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貧困是21世紀困擾人類社會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我國農村人口居多,農村人文貧困直接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社會工作作為一種服務社會的專業助人活動與反貧困關系緊密。農村社會工作是中國特殊的社會工作領域,農村社會工作持守的社會公正、社會關懷和真誠信任的倫理情懷,以及其秉承的以人為本、公平正義、關愛與互助合作價值取向及其地區發展、社會策劃、社會行動工作模式的基本假設及其所采用的策略是其有效介入農村反人文貧困的可能性所在。
關鍵詞:農村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社會工作實務模式;反人文貧困
中圖分類號:D42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4-0103-05
一、社會工作與農村社會工作
(一)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作為一種正式的社會制度安排,最初起源于西方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一方面帶來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另一面卻加劇了貧富分化,由此也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的產生。在慈善捐助、扶危濟弱、維護社會公正、促進社會和諧的過程中,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助人活動應運而生。因此,國內外學術界大多傾向于從助人方法、助人過程、助人活動視角對社會工作進行概念界定。范克新在其主編的《團體社會工作》中將社會工作界定為:“現代社會應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而形成的職業活動,是一種有鮮明價值理念、強調專業方法、以助人為目的的職業”。李迎生對社會工作的界定是:“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知識與方法幫助處于不利地位的個人、群體和社區,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并預防問題的發生,恢復、改善和發展其功能,以適應正常社會生活的服務活動”。
綜合各家之說,本文認定社會工作是20世紀新興的一項專業工作,它以一定的價值理念和科學精神為指導,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和科學的實務方法,幫助在社會生活中遇到困難和問題的弱勢群體,擺脫生活窘境的專業的助人服務活動。
(二)農村社會工作
由于社會工作本身是在西方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作為解決城市社會問題的社會工作主要針對城市失業者、外來移民、貧困群體等問題介入,因此,社會工作的出現主要就是為了回應城市社會問題,所以,學術界對城市社會工作的研究成果頗多,而對農村社會工作的專題研究甚少,以至于目前學界還沒有一個較為公認的關于“農村社會工作”的定義。
西方習慣于將“農村社會工作”稱為“鄉村社會工作”,如,在美國即從界定鄉村人手,通過探討鄉村的人口特征、鄉村社區的生活組織等,對鄉村提供社會服務,并認為“鄉村社會工作實務與城市社會工作實務既相似又相異,支撐社會工作實務的核心知識、方法和技巧均可以通用”。
我國學術界對農村社會工作的認識眾說紛紜。張樂天認為:“農村社會工作是一種社會服務,它的根本目的在于預防和解決農村中出現的社會問題,增進整個農村的社會福利,促進農村的社會進步”。Ⅲ張和清則提出:“農村社會工作就是專業社會工作者和實際社會工作者(政府或準政府農村社會工作者)合作,以村莊為基礎,持守社會公正、社會關懷和真誠信任的倫理情懷,以重建政府與農民信任關系和農民的自信心、自尊和權利意識為根本宗旨,通過與村民的同行、廣泛參與和增能,倡導政府的社會政策改變或使政策更符合農民的真實需求,減少社會沖突,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助人活動”。《農村社會工作》一書中,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理解農村社會工作的基本概念:(1)重建政府與農民信任關系和農民自信心、自尊和權力意識;(2)通過與村民同行、廣泛參與和增能,倡導政府和社會政策改變;(3)推進農村社區教育和社區衛生項目,提升村民應對社會變遷的能力;(4)通過農戶家庭、社區提供支持服務,重構農村互助友愛精神。他將能力建設作為農村社會工作的核心,將促進農村社區福祉和保持可持續發展作為基本目標。在農村社會工作過程中,強調社會工作者利用同理心,站在服務對象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讓服務對象的思想能夠傳播出來,使得服務對象能夠獲得能力并且保持社區的發展動力。
綜上,農村社會工作即社會工作者在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指導下,將社會工作的實務模式以及專業工作方法和技巧介入到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和農村社區建設當中,挖掘農民自身潛能,為農民增權賦能,創造發展機會,改善其生存環境與生存質量,全面提升農民綜合素質,最終使其獲得自我發展能力的專業助人活動。
二、中國農村的人文貧困
(一)人文貧困內涵釋義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1997年從“人文發展”的角度確切提出“人文貧困”的概念,即“人們在壽命、健康、居住、知識、參與、個人安全和環境等方面的基本條件得不到滿足,而限制了人的選擇”。對人文貧困的這種界定表明,貧困不再僅僅指物質貧困,還包括權利貧困、人力貧困和知識貧困。貧困概念內涵不再只局限于經濟層面,更多地指向于政治、文化、社會、教育等多維層面。
中國學者最初也只是從經濟意義上使用貧困概念,如國家統計局農調隊定義的貧困是“個人或家庭依靠勞動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維持其基本的生存需求”。隨著對“貧困”認識的深化,我國學者也開始從人的生存方式、消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發展機會等諸多視角研究貧困問題。如有學者提出“貧困是經濟、社會、文化落后的總體體現,是由低收入造成的基本物質、基本服務相對缺乏或絕對缺乏,以及缺少發展機會和資源獲取手段的一種狀況。”“貧困不僅是經濟落后——沒有生活必需的物質保障的生存狀況,而且還包括社會、文化方面的技能缺少、發展機會較少和思想意識落后的生存狀況,是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的統一”。
綜合國內外學術界和權威機構對貧困內涵的界定,我們認為:貧困除了指經濟收入低微,更主要的體現為人們各種發展機會的缺少、發言權力的不足、社會地位的低下、資源的缺乏以及被社會忽視和排斥在外而長期生活在其特定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體系中,最終限制了人們的自主選擇權的狀態。人文貧困的核心是從主體的角度強調對人類基本權利和能力的剝奪,突出了貧困的多元性質。
(二)中國農村人文貧困現狀
世界銀行以人均每日消費1美元的標準估計中國的貧困人口為1.6億。中國農業大學對全國100個重點貧困村開展調查,他們按照2003年的絕對貧困線進行參與式貧富排序,結果貧困發生率在35%左右。由此估計絕對貧困人口數量至少是目前政府公布數字的3—6倍,即7200萬-1.4億。可見,貧困問題仍然是中國必須解決的重要議題。而且,中國的貧困不僅僅是物質貧困,同時包括比物質貧困內涵更豐富的人文貧困。
我國農村的貧困,外在形式是低人均收入、低生產率及低物質供給,而背后隱含的卻是文化貧困、知識貧困、權利貧困,即人文貧困。我國農村人文貧困表現為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文盲率高、科技文化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低、思想觀念落后、缺少發言權等。國家統計局2005年9月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農民居住質量指數僅為37.5%;農民文化娛樂消費支出比重為4%;農民恩格爾系數高達45.5%;農民的信息化程度僅為44.2%;農村勞動力文盲率高達6.9%;農民信息獲得渠道缺乏,目前網絡用戶中只有0.3%的用戶是農民,因特網在城市的普及率為農村的740倍”。以上數字表明,我國農村人文貧困現狀不容忽視。
三、農村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反人文貧困的可能性
依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對人文貧困的界定,貧困不僅僅是指收入低微,主要是指資源不足、分配不均、機會缺乏、參與不足等綜合生存狀況。而社會工作以人為本、公平正義、關愛與互助合作的價值理念及其具體實務模式與工作方法都與農村反人文貧困具有極強的契合性,農村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反人文貧困存在很多可能性因素。
(一)農村社會工作的歷史經驗是其介入農村反人文貧困的優勢所在
與西方不同,中國的農村社會工作有著深厚的發展土壤。由于中國農村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經濟不發達,農村社會工作的任務較之城市更加繁重。所以,當社會工作傳人中國以后,農村社會工作即開始進入社會工作的活動領域。“在中國歷史上,歷代統治階級在農村發生嚴重自然災害時曾做過一些略顯被動的、象征性的救助,可算是中國農村社會工作的前史”。中華民國時期,實踐上開始了鄉村建設運動等,理論上李景漢等人對農村社會工作有過專門研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農村社會工作得到了相當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晏陽初、梁漱溟為代表的鄉村建設運動最具影響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農村社會工作逐步制度化。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農村社會工作就形成了以救濟貧民為主的早期特色。進入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農村社會工作的主要服務對象開始傾向于農村的孤老,并且對貧困戶實行定期或臨時的生活補助或遇到自然災害時的救濟。20世紀80年代以后,農村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又進一步拓寬,除了對貧困戶的生活救濟外,還對其實行生產扶助。另外,還在農村興辦福利工廠,為貧困者提供就業機會。這一時期,農村社會工作還拓展了NGO扶貧模式,并且逐漸體現出中國本土特色。目前,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社會工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嘗試均已成為新的熱點。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加大扶貧力度,完善扶貧機制,加快改善貧困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加快培養新型農民,充分發揮廣大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等,都將農村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等與農村反貧困聯系在一起。
(二)農村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觀是其介入農村反人貧困的主要契合點
價值是社會工作專業的靈魂,社會工作是典型的價值介入的專業助人活動。社會工作價值理念為:人的價值和尊嚴是至高無上的;相信人在生理、智力、情感、社會、審美和精神方面具有天賦的潛能和權利;認同人具有選擇的能力,并且由于人具有自我實現的義務,因此,具有自我決定的權利;強調社會有義務促進個人的自我實現等。社會工作核心價值理念是“助人自助”,即通過整合社會資源,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挖掘案主自身優勢等“他助”活動,最終使其能夠自己解決自己問題,進而實現“自助”。“助人自助”理念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通過向服務對象提供服務和幫助,促進其潛能的發揮和能力的增長,逐漸達到自己能應對困難、面對生活以至預防新問題出現的狀態。社會工作秉承的專業理念是扶貧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最終努力目標。
在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觀中,人始終居于核心地位。依據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觀,貧困者既是反貧困的最終目標,同時,還是反貧困最重要的資源。反人文貧困必須以人為基礎,以人為中心。相信人在生理、智力、情感、社會、審美和精神方面具有天賦的潛能和權利,并應不斷挖掘人自身的各種潛能,使其最終能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國際扶貧的一個共同趨勢就是強調貧困人口的參與和“賦權”,強調對貧困人口的了解和信心,使貧困群體了解自己,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自己的問題。
農村社會工作突出的專業價值觀為:強調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參與權力、主張賦權和挖掘人的潛能、倡導公平正義、提倡關愛與互助合作等。
1 以人為本,人人平等價值觀。農村社會工作價值觀認為,農民除了社會角色和經濟能力與強勢群體具有不同之外,作為人,他們同樣具有獨特的能力或弱點。“貧窮”只是他們生活的一個方面,家庭、宗族、鄰里、社區、信仰、文化等都是農民現實生活的重要方面。
2 相信人自身潛能價值觀。農村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堅信,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尊嚴和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潛能,就是充分體現人的尊嚴和價值。因此,農村社會工作者必須致力于創造人盡其才的社會環境,因為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農民的主體性和潛能才能被充分地激發出來。
3 增強權能價值觀。在農村社會工作價值觀中增權賦能觀強調“增權視角要立足于案主的壓迫情境、無力感和無權感,聚焦于協助案主重新獲得或行使自己的權力,從而促進個人乃至社會層面的改變”。具體到農村社會工作,增權意味著社會工作工作者必須融入農村社區,與農民同行,通過共同制定行動計劃和一起行動的過程,使農民提升意識和能力,增強他們應對困境和無力感的權力意識。
4 關愛與互助合作價值觀。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競爭本質的決定,單個農戶難以應對市場的壓力,在資金、信息、技術等方面均處于弱勢地位,因此,社會工作主張建立貧困農戶的互助合作組織,這樣才能使其共同承擔市場風險,更好地保護自身利益。
(三)農村社會工作的實務模式是其介入農村反人貧困的主要切入路徑
專業社會工作通過社區工作模式介入農村發展,地區發展模式、社會策劃模式、社會行動模式是農村社區工作的三大實務模式,這三大工作模式基本假設與工作策略與農村反人文貧困具有極強的契合性。
1 地區發展模式。地區發展模式所采用的策略,主要在于推動社會工作服務對象參與和合作,改善溝通和合作渠道,進而有效利用地區資源,解決現存問題。地區發展模式重視協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其顯著優勢是通過強調農民的參與、合作與自決來挖掘農民自身潛能,這正是農民實現人文脫貧的關鍵所在。
2 社會策劃模式。社會策劃模式認為,在復雜的當今社會,社區問題的解決需要依賴專家的社會地位和專業能力,進行社會策劃。具體到農村社會工作,社會策劃模式強調社會工作者的專家地位和專業能力,要求社會工作者在介入農村之前必須依據科學研究,制定可行性計劃,然后選擇最佳方案介入農民問題。采取自上而下的社會策劃模式推動農村社會工作,既能保證專業的權威性,又能避免社會行動的風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有農民的參與,否則,農民極易被排斥在決策過程之外,而弱化了農民的參與意識,進而影響農民主體性的發揮。
3 社會行動模式。社會行動模式的農村社會工作就是組織缺乏資源、失去權力、受到不公正對待的農民,通過集體行動,獲得資源、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社會行動模式的農村社會工作的目標是為農民爭取權利和資源,改變不合理的社會政策,推動農村社會變遷。這種“工作模式既注重行動過程中農民的意識覺醒,也希望最終實現社會公正的理想”。這一工作模式介入農村反人文貧困能夠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的文化貧困,改變農民根深蒂固的傳統思維模式,使其獲得自我成長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和諧社會的構建是農村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反人文貧困的必然歸宿
胡錦濤總書記曾經說過:“我要強調的是,在我們這樣一個農民占多數人口的國家里,農民是否安居樂業,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廣大農民日子好過了,素質提高了,廣大農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就會更加牢固。”由此可見,農民的生活狀況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關鍵。
30年改革開放的社會實踐,使我國農村經濟有了較快的增長,但是在一些貧困地區仍然存在農民不能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收入偏低;政治上不能充分實現自治,無法抗拒來自政治權威的超經濟剝奪;教育醫療環境不理想等不和諧因素。我國農民收入過低、生存安全(養老、醫療)缺乏保障,子女的就學、就業存在種種障礙等人文貧困現象依然嚴峻。農村人文貧困的存在直接影響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農村社會工作把實現社會公正作為核心價值理念,注重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與社會利益的協調,并通過專業服務實現社會公正。農村社會工作是社會和諧的潤滑劑,農村社會工作通過消解貧困進而促進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因此說,和諧社會的構建是農村社會工作介入農村反人文貧困的必然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