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海鳴
中國人內向,美國人外向,這是很多人的固有印象。在國內時,我接觸了一些美國人,以為他們外向、開朗的性格是與生俱來的。真正融入美國的社會生活后,我才發現這是社會環境的產物。
還記得“水管工老喬”嗎?如果你關注了去年的美國大選,一定對這個名字不陌生。他尖銳地質疑奧巴馬的加稅主張,被奧巴馬的競選對手視為救命稻草,因此成了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眾多媒體蜂擁而至,老喬一次次在鏡頭前侃侃而談。
有人說,老喬是信息時代的幸運兒,而造就他這種幸運的,是他的口才。實際上,很多美國人都有和老喬一樣的口才,都有在鏡頭前自如表達的本領。表達能力是美國主流社會最為看重的個人素養之一,也是每個美國人從小就被不斷訓練的能力。
課堂報告這個概念出現在中國學生的視野中,一般是在大學階段。然而,從小學開始,課堂報告就已成為美國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大學里,許多課程都會安排小組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深入了解、運用甚至批判課堂上講授的內容。這種討論課一般由助教來組織,給分的標準就是學生上課時發言的數量與質量。我做過若干年的社會學助教,充分領略了美國年輕人思想上的活力與批判性。更讓我驚嘆的,則是他們幾乎人人具備出色的表達能力。
由于在求學階段受過扎實的訓練,美國人進入社會后仍保持著表達能力的高水準。每天電視里都會出現針對各種事件的街頭訪問,很多受訪者在攝像機前都能泰然自若、滔滔不絕。比如,在轟動一時的飛機墜河事件中,脫險的乘客幾乎人人成了媒體追訪的明星,他們面對鏡頭口若懸河的神采讓人懷疑,這架飛機承載的不是普通乘客,而是去參加演講大賽的選手。
人人都有了三寸不爛之舌,社會對語言交流的要求就隨之提高,幽默感成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常坐飛機的人都知道,機長致辭時如果沒有一些小玩笑,旅行會變得非常乏味;去商店買東西,售貨員推銷商品時如果不開兩句玩笑,你會覺得購物之旅很不值得。
當然,美國也并非人人口才一流,前總統布什就是一個典型。語法錯誤、常識錯誤、邏輯錯誤、發呆、語無倫次,是這位仁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美國人或許會懷念布什當總統的這8年,因為對很多人來說,自己比總統還能說,能迅速增強自信。
總體來說,美國社會是個善于表達的社會,這可不是簡單地在鏡頭前造型夸張、說幾個“yeah”就能體現出來的。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英語如母語一般流利的其實不在少數,但這并不能造就口才。問題并非出在語言本身,而是出在表述訓練的欠缺上。有時我總納悶,美國人為什么總有的聊,而我們英語說得再標準也似乎無話可說?
當然,中國人再能說,也大多是天生含蓄的種子,這是文化使然。所以不難理解,為什么同是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普通美國人出名靠在YouTube上發視頻,中國人則靠在博客上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