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彩霞,劉廣河,康文藝#
(1.河南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開封市 475004;2.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鄭州市 450003)
檉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是沙漠、鹽堿植物,為我國傳統藥材,歷代本草書籍多有記載。《中國藥典》1977年版及1985年版均有收載。檉柳味甘、平,功能散風透疹、涼血、發痧、解毒。主要用于治療蕁麻疹、皮膚瘙癢,民間還用來治療癌癥[1]。其藥用部位為嫩枝葉和花,其化學成分以脂肪酸、醚類化合物為主[2];此外,有文獻報道了檉柳的脂溶性成分、氯仿層提取物及揮發油成分[3~5]。檉柳的生物活性研究集中于槲皮素及其衍生物的抗炎作用[2]。藥理研究表明,檉柳有保肝、抗炎、抗菌、解熱鎮痛的功效[6]。
有報道用氣相色譜-質譜(GC-MS)法分析檉柳花乙醇提取物的化學成分[7],未見用此法分析其揮發性成分。本文采用頂空固相微萃取(SPME)和MS聯用技術首次分析了檉柳的揮發性成分,為進一步開發利用沙漠中草藥資源提供理論依據。
6890 N/5975型GC-MS聯用儀(美國Agilent公司);手動SPME進樣器和65 μm PDMS-DVB萃取頭(美國Supelco公司);C6-C26正構烷烴(美國AlfaAesar公司)。
檉柳于2008年7月采集于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地區,由河南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李昌勤副教授鑒定為柳科植物檉柳T.chinensis的干燥花,標本存于河南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
取陰干檉柳花0.7 g,經粉碎,置于5 mL專用采樣瓶中,插入裝有65 μm PDMS/DVB纖維頭的手動進樣器,于80℃下頂空取樣30 min后取出,立即插入GC儀進樣口(溫度250℃)中,脫附1.0 min。
2.2.1 GC條件 色譜柱:DB-5 MS石英彈性毛細管柱(30.0 m×250 μm×0.25 μm);載氣:高純氦氣(99.999%);流速:1.0 mL·min-1;進樣口溫度:250 ℃;色譜柱初始溫度:50 ℃(保持1.0 min),以3℃·min-1升溫至120℃(保持2 min),最后以4℃·min-1升溫至210℃(保持10 min);不分流進樣。
2.2.2 MS條件 電離方式:EI源;電離電壓:70 eV;離子源溫度:230℃;四級桿溫度:150℃;傳輸線溫度:280℃;電子倍增器電壓:1648 V;質量掃描范圍:30~440 amu。譜圖采用Rtlpest 3.L和Nist 05.L譜庫進行檢索。
按照文獻[8~10]方法,以色譜純正構烷烴樣品(C6-C26)為參比計算各組分的保留指數。
按上述條件進行試驗,經MS計算機數據系統檢索(Rtlpest 3.L和Nist 05.L),核對標準MS圖,查對有關MS資料,確定出檉柳的揮發性成分,并用峰面積歸一化法測定了各化學成分的相對百分含量。各組分按化合物類型分類,同類化合物按照從GC DB-5 MS柱中流出的順序排序,結果見表1。
表1 檉柳花的揮發性成分Tab 1 Volatile components from the flowers of T.chinensis
通過GC-MS分析,從檉柳揮發油中分離出49個化合物,鑒定了其中的36個(見表1),已鑒定成分占總揮發性成分的74.14%,其中含量最高的成分是十五烷(9.80%),其次為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7.61%)、5,6-二氫-6-戊基-2H-吡喃-2-酮(6.83%)、十六烷(6.25%)和二氫獼猴桃內酯(5.13%)。
與文獻對比,發現不同的提取方法檢測到檉柳的化合物類型及主要成分明顯不同:經微波提取制備得到的檉柳花氯仿層化學成分主要是酯類成分[10];檉柳石油醚提取物主要成分是二十九烷和二十七烷[4];索氏提取法得到的檉柳揮發油主要成分是十六酸甲酯和十八碳二烯酸[5];而筆者采用SPME分析檉柳花的揮發性成分含量最高的十五烷。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提取方法,由于原理不一樣,分析結果也不相同。
二氫獼猴桃內酯在檉柳花中的含量達5.13%,是檉柳花中含量較高的揮發油成分之一。二氫獼猴桃內酯于20世紀60年代從獼猴桃屬木天蓼植物中分離得到,具有典型的木香、茶香和桃子香氣的特征;它廣泛存在于煙葉、番茄、馬鈴薯、紅茶等中,是這些化合物的重要的揮發性香氣組分;在卷煙工業中,因其具有獨特的香氣而影響著卷煙的香氣質量,并給卷煙提供獨特的香氣風格,因而深受調香師的青睞[11]。本研究表明,二氫獼猴桃內酯可能是檉柳花的主要的賦香成分,這為檉柳資源在天然香料方面的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1]姜巖青,左春旭.檉柳化學成分的研究[J].藥學學報,1988,23(10):749.
[2]牟 欣,許 志,劉 安,等.檉柳研究現狀及進展[J].國醫論壇,2002,17(1):53.
[3]周忠波,白紅進,羅 鋒.紅柳花氯仿層提取物化學成分的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2):309.
[4]白紅進,趙小亮,蔣 卉.紅柳花脂溶性化學成分的研究[J].塔里木大學學報,2006,18(3):29.
[5]王 斌,李國強,管華濤.檉柳揮發油成分及無機元素的GC/MS和ICP-MS分析[J].質譜學報,2007,28(3):35.
[6]趙潤洲,孫仕銀,陳發奎,等.西河柳藥理作用的研究[J].中草藥,1995,26(2):85.
[7]白紅進,周忠波,汪河濱.檉柳花乙醇提取物化學成分的GC-MS分析[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7,26(3):66.
[8]王金梅,康文藝,許啟泰.固相微萃取分析河南產紫丁香的揮發性成分[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8,20(16):1022.
[9]姬志強,賀光東,康文藝.普通鐵線蕨揮發油的HSSPME-GC-MS分析[J].中國藥房,2008,19(30):2359.
[10]石 磊,王金梅,康文藝.HS-SPME-GC-MS分析2種木蘭屬植物的揮發性成分[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12):1429.
[11]但東明,李慶延,賀繼欣,等.二氫獼猴桃內酯的合成及其對卷煙香氣的作用[J].香料香精化妝品,20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