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燕,尹元生
(北京工商大學 經濟學院,北京 100037)
諾貝爾獎獲得者Friedman在1977年指出通貨膨脹率水平與其波動呈正向相關關系,他認為當期高的通貨膨脹率水平會引起未來發生更大的通貨波動并由此導致更低的產出增長和經濟的非效率。1992年,Ball從不對稱信息博弈論的角度進一步論證Friedman的觀點。Friedman與Ball的觀點被稱為Friedman-Ball假說。Cukierman和Meltzer(1986)則研究通貨波動對未來通貨膨脹率水平的影響,他們認為高的通貨膨脹波動會引起通貨膨脹率平均水平的提高。Barro-Gordon(1983)認為政策制定者厭惡通貨膨脹,Cukierman和Meltzer進一步指出,政策制定者雖然不喜歡通貨膨脹,但有通過提高通貨膨脹率刺激經濟增長的激勵。政策制定者最大化其政策目標函數,一方面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引起通貨膨脹,達到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貨幣增長過快,這樣最終達到一種最優的通貨膨脹率。與Friedman、Ball的觀點相對應,Cukierman和Meltzer的觀點,稱為Cukierman-Meltzer假說。
本文基于此背景,在我國經濟處于大幅波動的歷史時期下,選取反映通貨波動狀況指標的CPI研究我國通貨波動,以深層次了解我國通貨波動的特征,為經濟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本文研究通貨波動特征的樣本選取為2001年1月至2008年11月的CPI月同比數據,共95個觀測值,軟件采用Eviews5.0。
從CPI歷史趨勢可以看出,我國自2001年以來,經歷了三個通脹波峰期,即2001年上半年、2004年以及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初,而在2001年下半年至2002年出現了小幅的通貨緊縮時期,整體上講CPI有一個長期上升的趨勢。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通貨波動最高值為108.7%,最低為98.7%,極差為10個百分點;中位數和均值分別為101.7%和102.36%,說明總體上我國處于小幅通脹時期;偏度大于0,峰度大于零,JB統計量為8.71,P值<0.05,我國CPI呈右偏尖峰分布,其不服從正態分布特征。

表1 2001年1月~2008年11月我國CPI基本統計特征
由于CPI序列是同比增長率,基本可以消除季節因素(S)對物價的影響,所以我們只需剔除長期趨勢(T)和隨機波動的影響(I)就可以得出通貨波動的周期性特征(C)。本文利用Hodrick—Prescott濾波方法剔除CPI序列的長期趨勢,再做MA(12)和MA(2)兩項移動平均剔除隨機因素的影響,最后得到通貨波動的周期性特征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我國通貨波動在這一段時期存在兩個周期,分別為一個波谷周期和一個波峰周期,周期分別為50個月和44個月,平均周期在48個月左右。波峰周期短于波谷周期,說明低通貨波動占據時間相對較長。從波峰波谷走向來看,通貨波動的第一個上升期在2002年6月~2004年5月,持續24個月,主要成因在于此階段我國經濟開始從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解放出來,出口和固定資產投資開始大幅上漲,經濟從2003年開始以兩位數高速增長;第二個上升期為2006年8月~2008年1月,持續18個月左右,此階段正值我國糧食開始減產、國家大宗商品供給趨緊以及原油價格開始攀升的時期,經濟增長勢頭、房地產投資以及股市過于活躍未得到有效控制,最終導致2007年的通貨一路上漲。第一個下降期為2004年6月~2006年7月,大概持續24個月,此階段為我國糧食種植面積大幅增加,糧食供求緊張局面得到緩解,國際原油趨降,再加上其它工業品價格的上漲尚未傳遞到居民工業消費品上來,從而導致我國通貨處于下降期;第二個下降期開始與2008年2月份,該月也是11年來CPI增長最高的月份,此輪通貨下降期主要受金融風暴的影響,國際原油價格大幅降低、房市持續低迷、國際國內經濟不景氣,以此預測,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CPI增長趨緩將持續到2010年底。

圖1 剔除長期趨勢以及隨機因素的CPI序列周期波動圖
本文根據變異系數衡量隨機變量變化程度的原理,根據公式計算出2001~2008年我國CPI的變異系數走勢如圖二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2007年和2008年我國通貨波動幅度明顯大于其它年份,且長期來看,變異系數呈上升趨勢,說明我國物價波動幅度增大,價格總水平的不穩定性開始增加,這與我國經濟從2007年下半年的通貨膨脹轉為2008年下半年開始呈現通貨緊縮趨勢的現象相得益彰,2008年是我國經濟最不穩定的一年。

圖2 我國通貨波動變異系數走勢
1.4.1 序列的平穩性處理與檢驗
ARCH模型的建立是以序列的平穩性為前提的,因此首先必須對原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在此用ADF檢驗,ADF方法通過引入因變量的滯后差分項來控制序列的高階相關。對CPI序列進行ADF檢驗結果為:
可以看出,CPI原序列存在單位根,即序列不平穩,而其一階、二階差分都為平穩序列,可以用來建立模型。
1.4.2 序列的ARCH效應檢驗
從CPI原始序列的自相關和偏自相關函數圖知,自相關函數指數衰減,偏自相關函數一階截尾,這屬于AR(p)模型,根據赤池和施瓦茨信息準則確定滯后階數為2,模型估計結果:

表2 CPI序列ADF檢驗結果

模型擬合效果很好,系數都通過顯著性檢驗,D.W.=1.95,不存在序列相關。但對AR(2)的殘差序列進行ARCHLM檢驗,結果如表3,說明預測模型存在ARCH效應,且滯后二階。

表3 CPI的ARCH效應檢驗結果
1.4.3 ARCH簇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1)GARCH(p,q)模 型的建立。
以上述 AR(2)模型作為均值方程,對 GARCH(p,q)模型進行估計,確定的最優模型為GARCH(1,1),結果如下:

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條件方程中的系數通過檢驗,ARCH和GARCH項都很顯著,再對方程進行ARCH-LM檢驗,相伴概率P值為0.4913>0.05,說明殘差已沒有異方差效應。且ARCH和GARCH項系數之和為0.05,滿足參數之和小于1的約束條件。從方差方程可以看出,外部的一個沖擊(即ARCH效應)會放大CPI的變化,外界一個百分點的正向沖擊會對CPI產生0.33個百分點的放大效應;而CPI上期的變化會對下期產生負向影響,即上期CPI上升會使得下期有所降低,這說明我國宏觀調控政策在起作用。由于系數之和(0.33-0.28)為0.05,表明條件方差所受的沖擊較小,持續時間不長,沖擊對未來的預測作用不大,說明我國物價波動受政府控制的影響效應較大,外界的沖擊在短期內不太會造成我國物價總水平的大幅變化。
(2)EGARCH模型的建立。
EGARCH模型(即指數型ARCH模型)在于解釋條件方差方程所受外界沖擊常常表現為非對稱效應,這種非對稱效應可以用“好消息”和“壞消息”來繪制非對稱信息曲線,且該模型不受參數約束條件的限制。依然使用AR(2)模型作為均值方程,估計最有EGARCH模型結果如下:

方差方程中非對稱項前的系數為-0.0398,說明CPI的具有“杠桿效應”:“壞消息”(利空消息)能比等量的“好消息”(利好消息)產生更大的波動。當出現“好消息”時,u^t-1>0,該消息會對 CPI產生一個0.0398倍的負向沖擊,合計效應為0.82(0.8576-0.0398)倍;而當出現“壞消息”時,u^t-1<0,這個消息會帶來一個0.0398倍的正向沖擊,該沖擊會放大CPI的波動,從而達到0.8974(0.8576+0.0398)倍的沖擊。這證明了不利因素能比等量的有利因素產生更大的波動性,從而也驗證了Friedman-Ball假說。而GARCH項前的系數為負,代表CPI上期波動能對下期產生相反的作用效果,這跟GARCH(1,1)模型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
為了更具體地分析非對稱性的效果,可以根據估計出的EGARCH模型結果,繪制相應的信息沖擊曲線,如圖3所示,橫軸表示方差所受外界沖擊作用的大小,縱軸表示對應的沖擊效應大小,從圖中可以看出,同等量的負的沖擊要比正沖擊作用效果要大,亦即使得通貨波動幅度更大。

圖3 CPI波動的信息沖擊曲線
(3)成分 ARCH 模型(CARCH 模型)。
以AR(2)模型為均值方程,估計的成分ARCH模型結果為:

其中,方差方程中的暫時成分方程中u^t-1前的系數為0.6543,p值ρ=0.000,非常顯著,表明該模型為非對稱的CARCH模型,當u^t-1<0時,將會對CPI波動產生一個正向的更大沖擊,作用效果為0.8192倍,比u^t-1>0時要多0.6543倍,具有明顯的“杠桿效應”,加上CPI自身的滯后效應,這一沖擊將會造成通貨波動0.94598(0.8192+0.12678)倍的沖擊;而長期成分q^t在系數0.695981的作用下將緩慢趨向3.55×10-5(約為0)這一穩態,也就是從長期來看,通貨波動的沖擊效應由于正負作用的相互抵消而趨于零。

表4 GDP增長率與CPI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通貨波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性質至今仍未得到充分理解,通貨波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取決于通貨波動在各方面效應的取向和影響程度。關于我國通貨波動對經濟增長的效應討論有兩種觀點,莫衷一是:一種觀點認為溫和的通貨膨脹有利于中國經濟的增長,尤其是在經濟的起飛階段,刺激生產擴張的政策是有必要的;另一種觀點認為通貨膨脹對我國的經濟增長有害。本文選取1985~2007年的GDP增長率和CPI共23個樣本,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研究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結果如表4。
從表4中可以看出,GDP增長滯后三階都顯著地格蘭杰影響CPI,進一步檢驗發現,系數值都為正,說明高增長率一般會引起高通貨膨脹,且有滯后效應;而CPI無論滯后幾階都不能顯著地格蘭杰影響GDP的增長。上述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近年來“高經濟增長率+低通脹”的理想組合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但此現象更應引起我們更的關注,是否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條件下,由于政府對物價總水平的控制尚未完全放開,導致價格上漲在中上游被完全消化,沒有有效地傳導至下游環節,使得中上游環節通脹壓力積壓,一旦價格完全放開或是受外界沖擊影響較大,物價上漲的壓力不能消化,勢必引發全面甚至惡性通脹現象,對整個國民經濟將是崩潰性的打擊。
采用計量和統計分析方法,選取2001~2008年的月度CP以及1985~2007年的年度CPI數據進行研究,總結分析結果,可以得出以下富有啟示意義的結論:
(1)我國通貨波動的分布特征表現為“尖峰后尾”狀態,且呈右偏分布,總體上不服從正態分布,說明我國通貨波動在某種程度上是一隨機變量,沒有規律可循。
(2)我國通貨波動周期大概在48個月左右,也就是4年左右,波峰周期要短于波谷周期,出現不久的通貨緊縮現象將持續到2010年底,之后開始復蘇。
(3)近年來我國通貨波動不穩定狀態開始大幅增加,為保持經濟平穩、健康增長,宏觀調控面臨更大壓力。
(4)我國政府針對通貨波動調控的政策效應比較明顯,上一年的通脹基本在下一年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5)外界對通貨波動方向沖擊的作用遠大于正向沖擊的效應,從一個側面反映,我國政府調控通貨膨脹政策的效應好于調控通貨緊縮的效應。
(6)物價波動對經濟增長不存在明顯的影響,但經濟高速增長會顯著增加物價上漲的壓力。
(7)我國近幾年保持的高速經濟增長和低通脹的現象可能是由于我國物價傳導機制沒有完全理順,通脹壓力完全被中上游環節、低環境成本和低勞動力成本所吸收。
針對上述結論和問題,本文建議:
(1)逐步放松價格管,理順資源價格體系。保增長控通脹是一道經濟難題,因為政策工具常常是雙刃劍,很難同時達到這兩個目標。從控制通貨膨脹看,目前的CPI下降是通過價格管制實現的,其代價是被管制行業的政策性虧損?,F在相當部分的資源性產品價格由市場供求關系狀況所形成,而資源性產品加工品的價格又采取行政性定價,容易形成價格關系不順,影響產品的生產和供應。“市場煤”與“計劃電”是缺電的根本原因,推進能源價格改革,需要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形成科學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
(2)下階段應實行擴張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擴大內需,減少對外市場的依賴。鑒于經濟增長開始減速,全球經濟不景氣,出口受到極大限制,而國內經濟又存在一定程度的隱形通脹壓力。因此在實行擴張財政政策的同時,不能讓貨幣供應量“泛濫”,當前經濟首要目標應該是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經濟地過快增長勢必又造成我國的通脹壓力。
(3)加強對農產品和畜牧業的支持力度,同時建立國家關鍵產品和能源的戰略儲備機制。我國歷次通脹壓力主要受以豬肉和糧食為代表的食品行業和以煤炭、石油為代表的能源行業的影響,如果能夠建立龐大的戰略糧和戰略能源儲備,并在市場出現短缺時拋售這些戰略儲備以解決市場的短缺問題,抑制物價的上漲。
總之,宏觀經濟面臨的諸多問題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解決的,進行國民經濟調控就好比駕馭列車的尾部,稍有偏差,頭部將很可能脫離軌道。我國經濟基本面是好的,現階段首要任務就是要在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趨勢下,努力有效控制通貨的大幅波動,從而良性循環作用于整個國民經濟。
[1]Cukierman A,Meltzer A.A Theory of Ambiguity,Credibility and Inflation under Discretion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J].Econometrica,1986,(54).
[2]周洪山,李琪.中國通貨膨脹率及其波動關系分析[J].經濟問題,2006,(12).
[3]周瑞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ARCH模型及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8,(23).
[4]傅俊輝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波動性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8,(19).
[5]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