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岑國榮
目前,浙江經濟企穩回升的勢頭明顯,市場預期改善,社會信心增強,但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很多,經濟形勢仍然十分復雜多變。圍繞“保增長、抓轉型、重民生、促穩定”工作主線,結合當前浙江經濟運行情況,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值得關注如下幾個問題:
在國家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及實施4萬億投資計劃的經濟形勢下,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民生、基礎設施、城市生態環境和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工程的投資力度,以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平穩、快速發展。但是目前僅靠地方財政收入來改善投資環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難以為繼,往往要通過銀行貸款、上級財政借款和土地抵押等方式進行融資,解決資金不足問題,從而增加政府債務。

當前浙江省財政收入增支減收矛盾突出,政府主導性投資加大,使得政府負債比重加大
這既要看到地方政府債務增長的必然性和合理成分,也要防止政府債務的過度反彈,對地方政府負債急劇擴大而帶來的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應引起高度關注。
一是從2009年浙江省全部政府性資金審計調查和政府負債審計調查中發現,有的地區負債本來就較多,在中央允許地方舉債的背景下,負債規模日益擴大,部分地方政府負債預警指標超標,有的地方未按規定足額計提償債準備金。
二是存在財政風險向金融風險發展的隱患。在當前適度寬松的信貸下,一些地方政府紛紛舉債,銀行融資也向地方政府和政府設立的各種投融資機構傾斜。現在貸款的大頭是政府項目,很多地方還錢指望土地拍賣,把還貸的寶壓在土地出讓上。這會導致一旦地方政府還款能力不強,銀行不良貸款就會增多,給未來經濟發展帶來新的金融風險和負債風險。從調查情況看,市縣政府通過投融資平臺新增貸款形成的負債增量仍在放大,新增負債資金沉淀較為突出,超額舉債使財政支付風險凸顯。
三是各方面都在負債,包括地方政府負債、高校負債、鄉鎮負債、部門負債及外債,迫切需要加強管理和整體規劃。
當前浙江省財政收入增支減收矛盾突出,政府主導性投資加大,使得政府負債比重加大。為防止風險擴大為地方政府債務危機,要適時對地方政府負債情況進行摸底排查,降低風險,消除隱患。要按照“適度舉債,講求效益,加強管理,規避風險”的地方性債務管理原則,正確處理發展速度與財力可能、債務規模與償債能力之間的關系,切實防范債務風險,將政府性債務管理納入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一是信貸資金要更多地流向現代服務業。發展服務業除了從市場準入、用地保障、貸款風險補償、稅收減免、水電氣價格并軌等方面優化發展環境外,更要通過信貸資金的支持,鼓勵企業把科研、物流、貿易等環節分離出來,對發展現代物流、服務外包、商貿綜合體、文化創意、研發設計等新興服務業給予重點支持,以提高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
二是信貸資金要更多地流向實體經濟。總體上,浙江信貸資金是流向實體經濟的,但也出現了一部分資金流向虛擬經濟的情況。其實,這次金融危機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偏離了實業發展。現在,連發達國家都在思考如何繼續發展一些制造業,如何把金融發展到實業上。對于浙江來說,發展制造業,發展實業仍然是主體。銀行的新增貸款應該用于推動實體經濟,防止用于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投機。
三是信貸資金要更多地流向中小企業。從調查來看,中小企業融資依然困難且融資成本較高,短期貸款多,貸款結構矛盾突出;中長期技改貸款比重低,企業技術改造資金明顯不足,中小型企業轉型升級困難。需要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優化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創新融資方式,積極推進小額貸款試點工作,進一步發展村鎮銀行,為中小企業發展拓展融資渠道。引導商業銀行在保持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貸款合理增長的同時,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增加對中小企業的技術改造、自主創新和設備更新等貸款,支持結構調整和產能調整,繼續安排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推廣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要的各種貸款抵押產品。
地方投資建設項目資金主要來源于土地出讓金,目前各地出讓金收入增長受到限制,同期一大批政府主導型投資項目仍要不斷推進,此類項目大多投資周期較長、投資規模較大,即使獲得部分上級補助資金,但地方政府需承擔的配套資金缺口仍然十分龐大,導致投資建設資金需求和資金來源緊缺。
要妥善處理國家和省重大建設項目與加快平穩有序推進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100萬戶農村住房改造和中心鎮建設的關系,加大重點建設項目的資金保障力度。通過積極爭取各類國家專項資金,適度擴大企業債券規模,推進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和債權信托基金等方式,努力解決地方政府性投資項目資金落實難、地方配套資金不到位等問題。例如,在中央財政支農政策啟動后,浙江省政府迅速成立了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并召開了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政策落實工作會議,對浙江落實中央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政策進行了具體部署。在資金使用上,省財政整合了各項省級財政支農資金和各項目縣財政資金用于中央立項現代化農業生產項目。財政支持蔬菜、淡水養殖兩大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總額達2.6億元。
一是在政策取向上,將保增長與調結構、促轉型相結合。當經濟處于上升期,產品結構調整、技術升級和企業兼并重組缺乏外部壓力和內在動力,要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難度很大。目前經濟環境趨緊、市場需求平穩,市場約束增強形成的倒逼機制,也有利于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有利于企業兼并重組和優勢企業做強做大,有利于促進企業加快技術改造、自主創新。因此,要珍惜和利用這種難得的機遇,把保增長與調結構、促轉型更好地結合起來。
二是將保增長與市場取向改革相結合。政府對企業的支持、扶助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但是,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壓縮乃至取消不符合公共財政方向的開支,減少直至退出對競爭性領域的政府性資金供給,能用經濟手段解決問題就盡量不用行政手段去解決,通過市場來有效配置資源。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引導企業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生產經營策略,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防止一些地方過度以行政干預市場、干預企業的情況出現。

浙江是一個流通市場相對發達的省份,但從整體上看其現代服務業還比較薄弱
應抓住擴大投資的機遇,在政府投資和政府采購過程中,鼓勵更多地面向本省企業招投標,更多地采購和使用本省生產的名特優產品,使更多本省企業分享到擴大政府投資和政府采購的蛋糕,更好地刺激本省經濟的良性發展和供需平衡。同時利用政府加大投資,完成主導性重大建設項目的良好機遇,推動本省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實現企業產品結構調整和做大做強。
同時,建立政府采購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機制。浙江已于2008年出臺全國首個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采購的扶持政策,明確規定為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采購競爭創造有利條件。但出臺的文件雖有導向性,但過于原則,對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采購的扶持方式只是優先,沒有明確的定量比例,缺少確保優先的具體措施,事實上使中小企業“優而不先”,在政府采購市場中仍處于明顯的劣勢。因此,要制定對中小企業的專項扶持政府采購計劃,同等條件下優先采購中小企業產品,適當降低政府采購對中小企業注冊資金的門檻要求,對中小企業的產品在采購價格、品種、數量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在保證質量和交貨期的前提下將更多的中小企業產品納入到政府采購范圍內。
浙江是一個流通市場相對發達的省份,但從整體上看浙江現代服務業發展還比較薄弱,主要問題在于農業服務業、專業化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文化服務業和現代物流業的相對薄弱。浙江的農業服務體系目前還沒有完全形成以公共服務為主導、合作服務為基礎、公司服務為主體的三大服務體系的結合。而生產性服務業依附于制造業企業而存在,貫穿于制造企業生產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諸環節中,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作為重要投入品。浙江需要進一步加強引導專業化生產性服務企業的發展。雖然浙江現代物流業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但發展還處于較為粗放的階段。浙江現代服務業中存在薄弱環節,更說明發展現代服務業潛力巨大。
中央推出擴大內需的措施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被放在突出的位置,民生工程位列擴大內需各項建設之首,強調通過解決民生問題,拉動消費,促進發展。從審計的情況看,各級政府在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況下繼續加大對民生的投入,在新增財政支出中民生的比重接近70%。在調結構、促發展的過程中,浙江應在增加投資規模中優化投資結構,把投資重點放在民生工程、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領域。
從2009年浙江省五項社會保險基金審計的情況看,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社保支出的投入力度,僅2008年全省各級財政對社保支出的總投入就達285.87億元,占全省財政總支出的12.9%。社保制度建立后,老百姓減輕了消費預期壓力,社會會逐步釋放出個人生活性消費,必然為主要制造生活性消費的大量中小企業提供市場,進而擴大就業,金融系統也會減輕周期性發生的流動性過剩的壓力。因此,一方面,要在安排財政支出時增加社保投入;另一方面要鼓勵和規范各類保險機構在政府投入的基礎上,吸納社會閑散資金,擴大保險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