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支援青川縣災后恢復重建工作辦公室主任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厲志海
浙江省對口支援青川縣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浙江的一項光榮使命。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上下按照“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各項援建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恢復重建,青川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已恢復到震前水平,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實現了巨大的跨越。2009年青川縣GDP達到了13.6億元,同比增長15.1%,達到2007年的震前水平;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同比增長65.3%,創歷史最好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分別新增1006元、308元。震后的青川到處滿目瘡痍,如今的青川已是面貌一新。
一年多來,浙江援建工作克服各種困難,大力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精神風貌,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地抓好援建工作,為災區恢復重建做出了積極貢獻,整個援建工作彰顯了浙江特色。
中央部署浙江省對口支援青川縣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周密部署,扎實推進。趙洪祝書記、呂祖善省長分別兩次親臨青川,看望災區群眾,指導援建工作,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四套班子有18位領導同志先后赴青川考察、指導援建工作。2008年7月16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制定印發了《浙江省支援青川縣災后恢復重建方案》,參照國家“一省幫一縣”的做法,采取了“一大市幫一片區”、“一強縣幫一鄉鎮”的對口援建模式,確定全省11個市及29個經濟較發達縣(市、區)參與對口支援青川縣災后恢復重建工作。2008年7月17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對口支援工作會議,全面部署支援青川縣災后恢復重建的各項工作。
根據對口支援工作的需要,省委、省政府建立了省支援四川抗震救災工作領導小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并成立了“浙江省支援青川縣災后恢復重建工作辦公室”(設在省發改委)、“浙江省支援青川縣災后恢復重建指揮部”(駐青川),各市及相關縣(市、區)也都建立相應的機構,形成了“六統五分、統分結合”的工作機制。前方39個指揮部、332名干部奮戰在援建第一線,各方參建隊伍12000多人。我省廣大援建干部,以一種強烈的事業心和使命感,和當地黨委政府、人民群眾一起,緊密合作,日夜奮戰,科學有序地推進青川恢復重建工作。
浙江援建工作最大的特點就是全程援建。我省始終強調要以規劃為龍頭,以項目為抓手,以民生為根本,從勘測、規劃到施工、設備、技術、管理等全方位開展援建,努力實現援建項目建成一個,見效一個,災區群眾滿意一個。
一是注重規劃編制,強調援建工作科學性。針對青川縣基礎測繪空白多、資料不全的情況,迅速組織開展全縣36個鄉鎮的地形測繪、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基礎工作,編制完成青川縣城鎮體系規劃、36個鄉鎮規劃及流域、產業、旅游等10多個專項規劃,幫助青川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規劃體系,為援建工作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
二是注重項目建設,強調援建工作務實性。項目建設是援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據青川災后恢復重建方案和相關規劃,堅持集中精力抓項目,形成合力建項目,營造環境促項目,及時編制下達援建項目年度實施計劃。全省先后正式下達11批援建項目實施計劃,總投資79.76億元,項目547個。截至2010年4月底,已經竣工交付使用的項目達到412個,完成投資64.72億元,青川的基礎設施水平整體跨越了20年以上。特別是率先建成的喬莊東山、關莊、涼水、馬鹿等防洪堤,在去年抗擊歷史罕見的“7.16”洪災中,及時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三是注重功能發揮,強調援建工作的針對性。一手抓項目建設,同步配套衛生、教育、水務等公共服務設施援建項目的功能性設備;一手抓軟件支持,提供項目運行管理的軟件支持和培訓,做到“三個突出”,即醫療衛生突出技術支持、學校教育突出師資培訓、基礎設施突出功能運行,提高管理服務效能,確保使每一個援建項目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是注重質量保證,強調援建工作的長效性。質量和安全是援建項目的生命,也是廣大干部群眾普遍關注的焦點。在推進援建項目建設過程中,堅持設計標準、嚴格審查把關,建立監管體系、加強現場管理,開展立功競賽、強化檢查指導,規范招標工作、選好施工隊伍。到目前我省有12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受到全國總工會、浙江省總工會、浙江省重點建設辦公室的表彰,有15個項目獲得四川“天府杯”優質獎,其中8個金獎,是18個對口支援省份中數量最多的。

2009年8月20日,由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洪祝率領的省黨政代表團赴四川省青川縣,看望慰問浙江省援建人員和青川縣干部群眾
浙江援建工作始終堅持民生優先,把民生工程作為整個援建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完成了大量農房、城鎮安居房、學校、衛生院、飲用水等民生項目,幫助青川人民重建家園。
一是加快城鄉住房建設,著力解決群眾安居急需。在農房方面,全力組織實施農房援建“661工程”,即安排6億元資金、幫扶6萬家農戶、組織100名指導員,全力支援青川縣開展農村永久性住房恢復重建,大力推廣木結構房,到去年年底,按期全面完成了全縣農村永久性住房重建任務。其中有2.7萬套全新木結構農房,充分展示了“小青瓦、白粉墻、人字頂、砌空墻、木蘭花窗”的川北民居特色,受到溫家寶總理、四川省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在城鎮安居房方面,援建的青川縣城城鎮安居房總建筑面積將近36萬平方米,全力推進4200多套城鎮居民住房建設,已完工交付使用1458套。
二是加快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著力改善當地群眾生活條件。集中解決“四個問題”,第一,集中解決教育衛生問題。對每個鄉鎮實行普惠制,浙江省援建的48所學校、37所衛生院與醫院,其中39所學校已去年8月底交付使用、35所鄉鎮衛生院已去年9月底全部交付使用,青川縣義務教育階段的2.3萬名學生已在新校舍上課。第二,集中解決老百姓的飲水難問題。投入援建資金3億元解決城鄉飲用水,建設青川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設施、監管和保障3大體系,建成1000個集中供水設施、10000個分散式供水設施,以及覆蓋全縣的監測管理能力、保障工程良性運行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春節前基本完成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設施建設,讓全縣群眾喝上了“放心水”,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第三,集中解決老百姓的出行難問題。全省援建縣、鄉、村道路1013.9公里,總投資13.1億元;援建橋梁66座,總投資4.5億元;援建漫水橋92座,總投資2745萬元;援建防洪堤35條,27.94公里,總投資3.7億元,還增加了可用土地217.08公頃。第四,集中解決特困群眾問題。根據溫家寶總理去年國慶前夕視察青川時的指示精神,浙江省與四川省各承擔500萬元、安排1000萬元特困群眾安置專項資金,解決特困群眾的生活安置和發展致富問題。
三是加快環境綜合整治,著力優化城鄉生態環境。在援建過程中,我省積極借鑒“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成功經驗,結合青川實際,以“五改二治五化”(改路、改線、改水、改廁、改房,治污、治亂和道路硬化、周邊綠化、污水凈化、環境美化、城區秩序化)為重點,實施“十鎮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實施一年多以來,沿劍青公路、105省道和青竹江、喬莊河兩岸的城鄉環境有了明顯改善,黃坪棗樹村、涼水涼華村、馬鹿砂石村等133個新村環境優美、衛生整潔、適宜居住,成為浙江援建樣板,展示了對口支援的良好形象。
浙江省堅持“輸血”和“造血”并重,在加快推進項目援建的同時,十分重視產業援建,會同青川縣共同制定《浙江援助青川地震災后產業恢復重建方案》和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建設一個工業園區、培育兩個特色基地、構建三個綠色通道、重建四個市場服務體系”的發展思路。一年多來,我省在產業援建方面主要抓了三件事:

2009年11月14日,浙江省省長呂祖善再次赴青川縣考察調研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一是積極推進川浙產業承接合作。著力抓好2平方公里的廣元青川-川浙產業園建設,川浙合作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近4億元,其中浙江省安排援建資金2億元。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截至目前已引入14家企業、19億元的產業投資入園。川浙合作產業園全部建成后,將引進產業投資20億元以上,實現利稅超億元,可解決5000人就業。同時,在竹園鎮建設浙商產業園,投入3000多萬元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和標準廠房建設,并引進浙江旭陽化學品有限公司松香油墨生產項目,總投資3億元。此外,我省還投入援建資金1475萬元,重點扶持了川珍實業、電解錳、白龍茶葉、蓉成制藥等10余家發展勢頭好、就業崗位多、帶動作用大的龍頭企業。
二是積極推進農村特色產業發展。制定出臺了“一鄉一業”農業對口援助工作方案,全縣啟動了104個特色農業項目,有66個已基本完成,600個蔬菜大棚、萬只長毛兔基地、萬畝生態農業園區、萬畝生態水產園及優質核桃基地等10多個項目成效顯著,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對青川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發揮了示范引導作用。同時,積極啟動青川縣優勢農副產品入浙市場通道項目,已有133家浙江省賣場及超市幫助銷售青川農副產品,市場銷售額已達3000多萬元。迅速新建了青川農資配送中心和50多家農資連鎖店,解決農民購買農資難問題。
三是積極推進旅游產業恢復重建。由浙江全額援建的青川縣東河口地震遺址在“5·12”汶川地震后半年就建成投用,成為汶川地震災區第一個地震遺址,社會影響力和關注度比較大。青川地震博物館、唐家河科研接待中心、青溪古鎮等項目正在實施當中,這將為青川縣旅游業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同時由浙江省幫扶的竹園、青溪、喬莊、涼水、關莊、沙州等鄉鎮100多家“農家樂”生意也比較紅火。
智力支援是浙江援建工作的重要內容。我省積極整合智力資源,創新智援機制,提升智援層次,拓展智援領域,積極組織實施智力援助“十百千萬工程”。截止到目前,浙江省共有2萬余人次赴青川災區參與災后恢復重建和人力智力支援行動,聯系省有關部門派出30批技術專家和專業人員2000多人次,到青川支教、支醫、支農、技術咨詢等培訓、交流、服務活動。其中:
——在支醫方面,已相繼派出8批共計1092人的醫療衛生隊員,人員覆蓋了從青川縣城到鄉鎮的所有衛生院,開展日常醫療服務、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等工作,并通過分層、遠程網絡、集中、外出進修四種培訓方式對青川衛技人員進行一次全員培訓。
——在支教方面,利用浙江的優質教育資源進行結對幫扶,分5期幫助青川縣培訓150名中青年骨干教師,并選派150名優秀教師赴青川頂崗支教。
——在支農方面,根據青川縣特色農業發展需求,我省科技、農林系統派遣100多名科技專家、各對口市縣派出農技人員,采取定項目、定基地和跟蹤指導、集中辦班培訓相結合的幫扶形式,進行生產和經營管理的技術指導,青川縣還組織200多名當地科技干部到浙江分期分批參加培訓。
——在就業就學方面,圍繞特色產業培訓農村勞動力,已為青川培訓勞動力16000多人;圍繞就業建平臺,已幫助近9000名實現了就業,另有4000余人次青川本地勞動力在浙江援建工地參建,還有1000多名災區學子(含廣元市其它縣)來浙就讀。
2010年是全面完成對口援建工作的決勝之年、收官之年,我們要繼續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統一領導下,按照溫總理提出的“一定要把青川建設得更美好”的要求,全力確保時間、質量、安全、投資、廉潔等“五條底線”,全面、如期、高質量地完成援建任務,向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及青川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