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梁慧
(作者為寧波援建指揮部副指揮長)

圖/金川
5·12汶川特大地震不僅給四川等地震災區的廣大群眾造成了難以愈合的傷痛,也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嚴峻的考驗。由東部經濟發達省市對口援建地震災區,是黨中央、國務院的英明決策。一年多來,全體援建將士在災區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難、不怕險,與災區干部群眾一起,合力攻堅,使地震災區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寧波市對口援建青川縣城喬莊鎮和黃坪、瓦礫、茶壩三個鄉。寧波援建者面對挑戰沒有退縮,在寧波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浙江省援建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緊緊依靠當地干部群眾,克難攻堅,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援建奇跡。寧波援建者在地震災區重建中展示出來的,是寧波“誠信、務實、開拓、創新”精神在特殊時期、特殊地點的全新詮釋。
援建精神是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優良傳統的生動體現。中華民族素有扶弱濟貧、樂善好施的傳統。當一個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地區有困難,需要大家幫助的時候,任何人都不會袖手旁觀,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這一稟性已深入中華民族每一人的血脈,它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組成部分。寧波援建者為了讓災區群眾早日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放棄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拋妻別子,遠赴災區,在工作環境極其惡劣、生活條件極其艱苦、工作推進極其困難、工作強度極其巨大的情況下,與災區干部群眾一起,全身心投入到災區恢復重建工作中,為災區建設奉獻自己的聰明智慧、心血汗水。正如寧波市援建指揮部對援建干部一再強調的,“沒有信念不要到災區來,沒有舍我其誰的奉獻精神也不要到災區來”。
援建精神是開拓精神,是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立潮頭優良傳統的生動體現。中華民族正是在歷史的磨難中逐漸成熟、發展、壯大。正如溫總理所言,任何一個民族的災難都是以一個民族的進步為補償。寧波負責援建青川“一鎮三鄉”,援建難度之大超乎想象,與其他極重災區比:經濟基礎最薄弱、交通運輸最偏遠、建筑材料保障最困難,而最大的困難是,縣城規劃確定比其他重災區整整晚了9個月,留給寧波建縣城的時間只有短短的15個月時間。而且,可供建設的1.1平方公里土地上,有9000多套板房需要騰挪搬遷,這是其他地震災區所沒有的困難。寧波援建者直面困難,勇于開拓,以大無畏的氣概,全力推進援建工作,響亮地提出,要以一流的精神面貌、一流的工作作風、一流的目標要求,創造一流的援建業績!

圖/金川
援建精神是實干精神,是中華民族務實篤信、堅韌奮進優良傳統的生動體現。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五千年而不衰,在新時期更加勃發出愈加旺盛的生命力,與中華民族務實篤信、堅韌奮進、崇尚實干的精神是息息相關的。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不積小流何以成江河。寧波援建者深深知道,在災區任何工作脫離了實干,一切都是空談。“指揮部就是來干活的。”經常掛在寧波援建者嘴邊的口頭禪,成了寧波援建實干精神的最好注解。三所小學勇奪三只“天府”杯是干出來的,騰挪幾千套板房是干出來的,只花一年不到時間就使新縣城19個項目初顯雄姿也是干出來的,為災區群眾增收致富的四條產業帶、十大種養殖基地更是干出來的……如果說,一年多的援建使喬莊等一鎮三鄉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那最能反映援建者體會的一個字肯定是“干”!可以說,沒有實干精神就不會有災區今天的變化。
援建精神是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不拘一格優良傳統的生動體現。無法想象,沒有不竭的創新精神,改革開放30多年,中華大地怎會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民族的發展、國家的強盛離不開創新,地震災區的災后恢復重建同樣也離不開創新。由發達省市對口援建地震極重災區,本身就是災后重建工作最大的體制創新。寧波援建青川縣城喬莊等一鎮三鄉,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沒有創新精神何以克難攻堅?面對一個個“不可能”,寧波援建者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創新體制,整合前后方力量,變“政府援建”為“全民援建”。整合指揮部力量,組建縣城建設項目部,全力推進縣城重建;創新機制,確保廉潔的指揮部與當地紀委聯席會議制度,首創了發揮援建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的資金補助“三三”制;創新方法,為解決時間特別緊、任務特別重、要求特別高的難題,變“串聯”為“并聯”,并挑選寧波綜合實力最強的四家施工企業承擔援建項目的施工。不墨守成規,勇于創新的精神,使寧波的援建者在災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援建精神是5·12特大地震發生后所產生的一種具有時代意義的精神產品,對援建精神進行挖掘、闡述,對促進當前的災后重建工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和諧社會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