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褚京衛
(作者為浙江省社科聯民管(科研)處處長)
加強對現階段經濟運行狀態的分析,對于正確判斷宏觀經濟走勢,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分析當前經濟運行狀態及其走勢,需要把握以下幾點:
現階段的經濟體制狀況及運行狀態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已發揮著基礎性作用,經濟內生性活力增強;另一方面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還不夠完善,還存在著市場信號失真、市場調節非規范化等問題,各行為主體的行為有待規范。
——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格局已形成,但尚待完善。一是商品市場已建立,而要素市場尚未建立健全。產品的市場化程度高,而要素的市場化程度低。價格傳導機制由此出現了滯后、傳導受阻、部分傳導等現象。最近一段時間,面對國內外經濟企穩回暖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變動頻繁等的狀況,對價格走勢眾說紛紜,通脹預期加大,反映了出新情況下價格走勢和價格傳導時間、范圍和效應的新變化以及把握價格變化的復雜性。二是由于宏觀調控體系方面的改革相對滯后于微觀改革,目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與原有的政府宏觀調控體系之間、市場作用發揮與宏觀調控間的關系還不夠協調,市場經濟運行同現行政府管理體制間還存在著一些矛盾。如現行的政績考核等制度下,政府對資金、土地等要素的供給有著很強的調控權,在資源配置的一些方面容易發生沖突。三是經濟運行的動力機制和約束機制不夠協調。如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由于供求關系的變化,會引起各生產要素的供給及價格的相應變化,進而對生產起著促進或制約的作用,而目前這種內在的機制作用尚不完善,從而在生產經營決策從集中趨向分散過程中容易出現某些盲目性、低水平的重復生產及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
——變單一主體為多元主體,各經濟主體活力增強,關系經濟運行總格局的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自“放權讓利”起步的經濟體制改革,對打破各種束縛、調動各方面的生產積極性起到了重要作用。經濟利益已對各經濟主體行為產生日益明顯的作用。在強化了的利益機制等的作用下,各主體有著旺盛的增長欲望及強勁的擴張沖動,對經濟增長形成了強有力的支撐。但目前各主體間的相互關系尚未理順,各主體行為尚不規范,如部分企業追逐短期利益、缺乏職業道德以及政府職能未及時轉換,一些非理性行為難以有效抑制。目前經濟運行中經濟增長的波動、通脹與通縮的過快交替變化,除受外部因素等的影響外,與各主體行為尚不規范有關。
——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社會總供求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經濟周期性波動出現新變化。我國經濟已加入國際經濟大循環之中,前段時期伴隨著國際制造業向中國的轉移,許多產品銷售由國內轉向國外。大量出口緩和了國內供求結構上的矛盾,但也導致了貿易不平衡和順差過大。顯然,我國經濟運行已受國際經濟周期性變化和國內經濟周期性變化的雙重影響。從供求格局來看,市場供求格局雖從總體上呈現結構性的供大于求狀況,但目前階段在經濟、社會、政策等因素和國外輸入因素、國際上投機色彩濃厚等的多種作用下,容易出現結構性的供求失衡和價格波動。
總之,對目前階段經濟運行的分析,需要從體制轉換過程來認識。應當看到,同改革前期階段由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雙過熱等引致的經濟周期波動不同,現在主要是由市場需求、流動性變化、輸入型及成本推動等引發的價格波動等。其原因在于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已發揮基礎性作用,各主體始終保持著蓬勃的發展活力和擴張動力,而政府體制、金融、土地制度改革相對滯后,一旦放松調控,容易出現貨幣投放量過大、投資過猛,導致經濟波動。而在我國經濟已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也容易受外部需求及價格變動、熱錢進出、虛擬經濟發展過快等的影響。對經濟運行的分析及調控需綜合考慮國內經濟周期變化與國際經濟周期變化的雙重影響。再如對價格傳導機制新變化的認識,要注重對目前通脹特點的分析特別是注重輸入型通脹和以糧食為核心的食品價格上漲所推動的結構型通脹。
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可分為長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從中、短周期變化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歷了多個經濟周期。由于經濟周期所處的階段反映了經濟運行的基本面和慣性運行方向,對經濟運行態勢的影響很大。因此,分析經濟運行還需從經濟周期變化的角度來認識,是處于上升階段還是下降階段。
目前階段我國經濟運行狀況反映了兩方面的情況:一方面我國經濟總體呈現出回升向上的趨勢,這是大勢,是基本的趨勢;另一方面,由于尚處于回升的初始階段,經濟增長屬于恢復性增長,經濟回升仍是不穩固的,仍較脆弱,有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如外部經濟環境仍不容樂觀,出口形勢難有大的好轉;銀行信貸增長迅猛,存在著投資過熱和通脹隱憂;結構調整步伐不大,產能過剩問題突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困難仍較多,等等。一季度GDP增速較高是建立在去年同期基數較低基礎上的。

我國經濟已加入國際經濟大循環之中,大量出口緩和了國內供求結構上的矛盾,但也導致了貿易不平衡和順差過大
實際上,目前經濟運行的階段特點,使我國經濟呈現出經濟復蘇過程中普遍遇到的一些現象,如資產泡沫出現、通脹抬頭、PMI指數連續10多個月位于50%以上等。如果對經濟走勢及調控把握不好,也存在著我國經濟向下、二次探底的可能,甚至出現滯脹狀況。因此,既要看到經濟回升向上的趨勢,提振信心,把握大勢,又必須對經濟可能出現的反復保持高度警惕,防止盲目樂觀,加強對目前階段經濟增長中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的動態分析。
當前中國經濟復蘇正值關鍵時期,既要繼續促進經濟持續向好,又要防止通脹,政策把握難度大,面臨一些“兩難”選擇。如政府調控力度過大過急,則會出現經濟掉頭下降;力度過小或者不動,則容易坐視經濟過熱。針對物價上升的應對措施處理不當,會影響到經濟的復蘇;如不采取措施,未來通脹可能性很大。目前階段我國經濟仍難避免“一緊就冷、一松就熱”現象,并具有冷熱變化大、時間短的特性。當前宏觀調控的核心是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把握好宏觀調控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等實施的力度、節奏、重點,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平穩過渡,采取“小幅、超前、定向”的應對措施。
——“小幅”:即在目前經濟企穩回升尚不穩固、不確定性因素多的情況下,采取小幅度的宏觀調控措施(除非出現大的經濟波動,如經濟急劇下跌或者物價大幅上升,必須采取大力度的應對措施外)。密切關注經濟運行的變化情況,不斷做出小幅調整,緩步退出寬松的調控政策,避免宏觀經濟陷入“一緊就冷、一松就熱”的怪圈。
——“超前”:即增強宏觀調控政策的超前性。在經濟緩步上行時期,通脹預期加大,為防止經濟出現過熱,在防范通貨膨脹方面預做準備。通過發行央票和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等措施來管理流動性,控制信貸的過大投放。在股市、房地產過熱狀況還未形成之時,預先點剎剎車,控制股市樓市等資產價格的過快上漲。
——“定向”:即強調宏觀政策的針對性。注重對不平衡方面的調整,改善經濟運行中的不平衡狀況。進一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是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等關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