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宏
臨安將加快走出一條以生態環境為根本保障、科技創新為驅動、改革開放為推手、大平臺大產業大企業大項目為突破口的發展方式轉變之路
盡 管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臨安轉型發展指標依然持續向好。2009年,臨安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規模工業比重分別比上年提高3.3和5.4個百分點;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升至1.5%;城鄉居民收入增幅連續兩年超過GDP增幅。但是,臨安發展中許多深層次體制性、結構性矛盾已經暴露出來。下一步,臨安將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快走出一條以生態環境為根本保障、科技創新為主要驅動、改革開放為重要推手、大平臺大產業大企業大項目為重點突破口,具有臨安特色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之路。
深入實施工業經濟、強龍興農、現代服務業發展、招商引資四個“三年行動計劃”,堅定不移推進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先進裝備制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并通過3-5年努力,打造4個以上百億產業。一是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國家特色節能電光源制造基地、火炬計劃電線電纜產業基地、復合裝飾材料特色基地和長三角特色精密元器件制造中心。圍繞高新技術產業化,繼續抓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認定工作,引導企業加大R&D投入,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在整個工業產值中的占比。圍繞裝備制造高端化,以杭氧、杭叉、杭機和鐵牛項目、大飛機配套項目為基礎,大力發展空分設備等高端制造業。圍繞新興產業規?;罅Πl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等五大新興產業。二是推進服務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城區高端商貿,加快推進青山湖綜合治理保護工程、湍口溫泉度假區建設,繼續抓好天目山國家5A級景區創建和大明山改造提升,加快旅游綜合體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積極發展服務外包、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扶持總部(樓宇)經濟。三是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按照“生態、高效、外向”的要求,提升發展竹筍、山核桃等農業主導產業,做優香榧、茶葉、楊桐柃木等產業,抓好中國堅果加工基地和交易集散中心建設,提升農業區域性品牌的對外影響力。
注重發揮國家級科技孵化器作用,建立多元籌資共建、社會有償共享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加強與各類科研院所的合作
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第一驅動力。一是加大創新主體培育力度。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扶持等途徑,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堅持工業“畝產論”,突出“零土地”技改,繼續加大有效技改投入,重點抓好“410”技改項目和省“雙千”項目建設。加快企業上市步伐,著力打造證券市場“臨安板塊”。力爭通過3-5年努力,實現全市規模企業1500家、億元企業150家、十億企業15家、億元納稅大戶5家的目標。二是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注重發揮國家級科技孵化器作用,建立多元籌資共建、社會有償共享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院校、在杭高校、浙江林學院以及各類科研院所的合作。三是強化科技創新保障。健全完善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充分發揮風險投資引導基金作用,激活各類創新要素。
堅持把平臺建設作為關鍵環節,不斷擴大產業、項目的承載空間。一是按照“三高四區”要求,把省科創基地(科技城)打造成第一平臺。著眼于“規劃一流”,做好青山湖科技城概念性規劃整合提升、青山組團景觀綠化規劃設計以及科創基地的“三年行動計劃”。著眼于“建設一流”,充分考慮節能、環保等低碳要素,高標準建設基礎設施工程;著眼于“院所一流”,大力招引有利于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研院所,重點跟蹤大院大所和國內外大企業研發機構;著眼于“管理一流”,組建科技城管委會,實現“辦事不出新城、資金自求平衡”。二是注重“借好帽子、用好帽子、爭好帽子”三位一體,提升現有平臺檔次。制訂實施國家級試點和基地拓展區“三年行動計劃”,做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示范區、國家動漫產業基地拓展區、杭州市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等申報工作。三是遵循“保障重點、統籌推進”的思路,建設好重點工業功能區,加快臨安高新園建設。加快橫畈工業功能區建設,更好體現先進裝備制造業承載基地和青山湖科技城科研成果產業化中心的功能定位。加快於潛工業功能區建設,打造“環保新材料產業園”。加快龍崗工業功能區建設,著力打造中國堅果炒貨中心。
強化“抓項目就是抓發展”的理念。一是科學招商引項目。加快推進招商體制機制轉型,重點圍繞裝備制造業、現代農業、高端服務業、新城建設等開展大招商,力爭引進更多大好高項目,實現世界500強、央企和國內百強企業招引零突破。二是加大攻堅推項目。按照“儲備一批、包裝一批、引進一批”的思路,強化項目前期工作,動態更新招商項目庫。三是強化要素保項目。開展“365”節約集約用地行動,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積極爭取用地指標,綜合開發低丘緩坡資源。推進城鄉用地增減掛鉤工作,規范村級留用地管理。落實金融扶持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引進全國性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發揮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作用,加強中小企業擔保機構、小額貸款公司以及民間借貸的監管,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市政設施、工業平臺等領域建設。

大力度推進生態環境的優化提升。一是加快建設生態型宜居宜業城市,著力提升城市發展水平。加快錦南新城和錢王文化廣場、臨安濱湖商務中心等城市綜合體建設步伐。落實加快於潛、昌化副中心城市發展相關政策舉措,加強中心鎮建設,著力構建“中心帶動、二副崛起、多鎮突破”的生態城鎮發展體系。健全區域交通網絡。二是著力建設“綠色家園、富麗山村”。按照“打品牌、創特色、提水平”的要求,大力實施綠色新環境打造工程,推進村莊整治,深化“清潔鄉村”活動;引導農民從事多元化特色種養業,加快發展農村來料加工業、現代家庭工業和鄉村休閑旅游業;大力實施綠色新社區建設工程。三是積極推進節能減排減碳。以國家級生態市通過考核驗收、迎接國家衛生城市復檢為新的起點和契機,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生態建設成果,編制并實施省生態文明示范市試點規劃。加強低碳文化宣傳,普及低碳知識,鼓勵綠色消費,倡導綠色出行,逐步培育低碳生活方式。
不斷深化改革,強化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制度建設。一是深化農村體制改革。重點推進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土地經營權流轉、金融服務體系構建。二是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繼續完善國投、交投、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的體制機制,提高經營和投融資能力,調優政府債務結構。三是深化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體制改革。積極探索排污權交易制度改革。建立銀行信貸與節能減排聯席會議制度和企業環保違法信息報送制度,加強生態市建設考核。四是深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改革。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著力推進教育、醫療衛生等體制改革。五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繼續完善開放式決策制度,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完善投資項目聯動審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