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利民

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石。2008年底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給縣域經濟以深度打擊,但卻也給予縣域經濟結構調整的機會,突出表現在“四大改變”。
改變民營企業對于草根文化的路徑依賴,盡快融入國際化、信息化、工業化、城市化之中,予民營企業以戰略思維和世界眼光。民營企業與生俱來的民間性和自發性,基于家族和血緣基礎所締結的經濟關系往往構成一個縣域經濟的基座。民營企業依其草根文化,盡管具有頑強的生長韌性,但其本色的濃淡程度卻與一個區域現代化走向呈反向變動。如股權結構的封閉性、治理結構的家族性、員工結構的親朋性等等,其結構調整直接關乎整個縣域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速度和強度。
改變低成本的梯度轉移沖動。低成本一度是縣域經濟的優勢,但隨著勞動力、資金、原材料等成本不斷上升,部分縣域的產業有從成本高地向成本洼地遷移的沖動。由此大大阻滯了產業升級,使本應優化的生產、管理、營銷、運作模式由于空間轉移而得到不斷復制,加重了慣性和惰性對發展的制約,構成縣域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障礙。應該重新審視低成本策略,確立縣域經濟可持續、前瞻性、戰略性的目標定位,把注意力更多更重地放在經濟質量的提升上,放在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上。
改變由于知識產權保護乏力引致的創新缺失。由于搭便車現象的存在,品牌、技術的仿制現象在縣域經濟中仍經常發生。這不但造成技術路徑被鎖定,而且會阻礙創新環境的形成,知識產權糾紛案件隨之增多和法制環境亦受到干擾,結果嚴重侵害創新者的創新動力,割裂企業的互信鏈條。縣域經濟結構調整需要以創新為基礎,而創新往往以一定的知識產權來表現。知識產權反映了技術進步和創新成果的轉化,從而促進經濟結構的調型,兩者存在著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的關系。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既是對創新主體的利益保護,又是對技術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的保護。因此,應該加大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著力營造縣域經濟結構調整的創新環境。
改變重總量輕結構、重速度輕可持續性的干部政績評價考核機制。干部是地方經濟結構調整的第一推動力。長期以來,GDP至上的考核機制不可避免地造成干部重視眼前利益而忽視長期利益、重視局部利益忽視全局利益、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生態和社會效益,傾心于立竿見影地顯露政績,帶來一系列結構失衡的問題。應該把經濟結構的調整、發展方式的轉變納入干部政績考核評價機制中并且加大其權重。包括三次產業中的第三產業發展和新興戰略性產業的扶持問題、城鄉結構中的城鎮化推進問題、企業組織結構中的大企業推進及中小企業的培育問題、產業鏈結構中的前端研發設計和后端營銷品牌的支持問題,動力結構中的創新驅動加強問題等等結構性問題,都可以而且應該在干部評價考核機制中通過完善指標體系、規范程序內容而得到體現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