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發改委課題組
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為有效推進浙江經濟空間集聚,走一條經濟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鄉互促共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具體舉措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積極推進城市群培育提升。順應經濟集聚從單個城市向周邊擴展的客觀趨勢,努力打破行政區邊界的限制,著力推進從縣域經濟向城市群經濟轉型。按照“發展規劃共繪、基礎設施共建、支柱產業共樹、資源優勢共享、生態環境共保、區域優勢共創”思路,著力推動杭州、寧波、溫州三大都市經濟圈和浙中城市群向組群化方向發展,使三大都市經濟圈和浙中城市群成為全省率先發展、轉型發展的重要地區,以及長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二是積極優化空間開發平臺體系。積極構筑與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相適應的空間開發平臺體系。第一個層級為,進一步深化三大產業帶建設,完善重大產業新區、基礎設施網絡和生態廊道布局。第二個層級為,進一步推進四大都市經濟圈的建設,控制核心城市空間的平面擴展,增強高端服務功能,建立與周邊城市共同深度參與的機制。第三個層級為,高度重視次經濟區的培育,積極關注那些處在都市經濟圈外圍、成長性良好的城市或城市組合,作為次經濟區,來促進都市經濟圈能級的提升和區域空間發展的融合。
三是積極引導省際合作和發展。結合《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實施,大力增進與上海在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上的有機對接,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浙江的戰略地位。結合國家海峽西岸經濟區、皖江城市發展帶、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等區域規劃實施,做實四省九市區域協作機制等省際合作平臺,妥善處理好省際空間功能定位的差異,使周邊省份成為浙江產業梯度轉移的重要承接地,重要的優質農業基地、原材料基地和熟練技術工人培養基地,推進浙江空間資源的外延化利用和資源環境等安全保障體系的健全。
一是分類引導產業集聚發展。對制造業集聚,要順應國際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化發展趨勢,以塊狀經濟整合提升為基礎,加快集聚國內外先進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延展上下游產業鏈,塑造區域國際品牌,盡快形成國際性創新產業集群。對現代服務業集聚,重點是規劃建設一批微型CBD、軟件與服務外包基地等服務業集聚區。同時,規劃建設總部經濟、空港經濟、樓宇經濟、創意經濟等新型業態,促進城市新型業態的“點狀”集聚。
二是分類推進經濟開發區整合提升。主要分為兩類方式:一類是經濟開發區內涵聚合方式,重點是增強經濟開發區(園區)的服務功能、創新功能,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持、檢驗檢測、金融保險等服務,使各類經濟開發區(園區)成為產業集聚的核心區域。另一類是經濟開發區外延聚合方式,重點是加強區域資源整合,在環杭州灣產業帶、溫臺沿海和金衢麗產業帶當中,對相鄰同質經濟開發區、產業功能區進行整合,探索各類園區的聯動發展機制,構筑跨區域的產業集聚開發平臺,在此基礎上,新建一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或產業基地。
三是打造產業集聚發展新平臺,為重點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興戰略型產業培育提供新的空間。重點是根據全省空間開發總體布局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結合三大產業帶布局和低丘緩坡、灘涂資源開發等,著重研究提出一批資源優勢明顯、具備集約發展條件的重點區塊,上升到省級戰略層面進行統籌規劃,出臺針對性的對策措施,為經濟持續發展增添后勁。
四是實行差別化的區域開發政策。即在優化和重點開發區,推動城鎮從粗放拓展向優化提升方向轉型;在生態經濟區,推動城鎮從分散低效向集聚集約轉型,從而在全省范圍內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切實步入集聚與疏散有致、開發與保護并重的空間功能化軌道。同時,結合省情特點,針對城市群(都市圈)經濟、強縣經濟、海洋經濟和山區生態經濟,實行不同的產業開發、土地利用、財政稅收、公共轉移政策和政府科學考核機制。
一是構建便捷化、高效化和一體化的基礎設施體系。按照“優結構、提效益、均空間”的要求,重點推進綜合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大網絡工程”,加快基礎設施網絡化和現代化。積極謀劃布局省域城際軌道網絡和重點交通樞紐,充分發揮軌道交通對城市及區域城鎮體系發展的引導和控制作用,把發展節能省地、高效容量大、環保安全舒適的客運軌道交通提到重要議事日程,著力推進“七線兩樞紐”建設,編制城際軌道交通規劃,形成2小時鐵路交通圈。進一步加強區域性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加快實施水源保護、區域引水等工程,建立合理開發利用的水資源體系。注重發展以熱電聯產、燃料電池和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分布式電源,逐步構建穩定、經濟、安全的能源供應網絡。加快產業區與城鎮以及區域間的基礎設施對接工程,形成互聯成網、高效運行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
二是建立健全功能化、社會化和現代化的公共設施體系。建成網絡發達、設施完備、優質高效的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社會安全、社會福利體系,建立健全廣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形成配置公平、發展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著力構建布局合理、城鄉共享的社會公用設施。通過軟環境的提升,吸引、集聚經濟社會發展的優質資源,為浙江城鎮人力資源結構優化、產業集聚提升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圖/金川
一是深化城鄉二元體制改革。加快戶籍遷移制度改革,逐步消除農民向城鎮轉移的門檻,鼓勵和支持在城鎮有合法居所、有穩定收入的農民向城鎮集聚。并形成一種“倒逼”機制,逐步推進就業、社保、教育、醫療等與戶口性質相關的配套改革。
二是探索土地流轉置換機制。結合中心城市創新經濟、服務經濟發展,鼓勵城區企業“退二進三”,但要嚴格控制區域范圍和產業領域。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建設。積極探索多樣化的農村宅基地置換模式,針對城中村、園區村等不同類型,探索不同的宅基地流轉機制。堅持循序漸進原則,推進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建設,可按照使用權租賃市場、使用權抵押和轉讓市場,以及開放的商業化流通市場等分步有序推進。
三是建立健全金融創新機制。把金融工作的重點從關注金融存貸轉向金融資本市場的培育,重點是打造銀行業的“浙銀品牌”,證券市場的“浙江板塊”,地方金融的“浙商系列”,金融創新的“浙江經驗”,杭甬溫義的“金融集聚區”。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的同時,鼓勵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設立證券投資基金和保險投資基金,規范運用信托融資、租賃融資、資產證券化等多樣化金融工具,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
四是形成優質人才集聚機制。建立“創新人才+創新項目+創新平臺+創新政策+創新文化”“五位一體”的創新發展體系,形成“求學在浙江、就業在浙江、創新在浙江、宜居在浙江”的人才科技、產業轉型和城市人力資源提升的良好環境。
五是建立促進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融合的機制。要把浙江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建立在文化價值、文化創新和文化精神之上,以營造城市精品文化、培育企業創新文化為重點,不斷提升城市和區域發展的文化品質,全面構筑一個文明舒適、寬松自由、創新創業、安全高效的人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