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明

“體”字,一邊是“人”,一邊是“本”,寓意是以人為本。讓人們在體育中獲得樂趣,完成人性的超越。
體育排斥政治化,但政治對體育這瓶“潤滑劑”卻偏愛有加。
當兩國關系陷入低潮,當政治和經濟手段都無法奏效時,體育比賽往往能成為“破冰”的利器。與政治活動相比,體育賽事輕松、靈活、親和力強,有人認為,談判桌上談不攏的問題,說不定一場球過后,就再不成為問題?!绑w育外交”這個詞也應運而生。
但真的是那樣嗎?如果幾場比賽就能消解所有的問題,那天下早太平了。體育外交,更多是一個浪漫化的詞,也是一個被誤讀的詞。
一廂情愿的“體育外交”
一男一女兩位運動員,一同擎著朝鮮半島旗緩緩走入賽場。男的是韓國手球運動員皇甫盛,女的是朝鮮足球運動員李貞姬。兩國的800名代表團成員手拉手緊隨其后……這激動人心的一幕出現在2002年韓國釜山亞運會的開幕式上。第二天,世界幾乎各大報紙都大幅刊登了皇甫盛和李貞姬撐旗的照片。這一幕也成為亞運會開幕式中最難忘的瞬間。
當時,正是“9·11事件”發生后不久,反恐成為世界的主腔調。被列入所謂“流氓國家”黑名單的朝鮮,并不愿派隊赴釜山參賽。不過,時任韓國總統金大中強烈邀請朝鮮來釜山參賽,并許諾在外交政策上向朝鮮傾斜。加上組委會的反復游說,朝鮮當局接受了韓國的邀請,不僅派出了最好的運動員,還接受了組委會這種令人浮想聯翩的入場方式。
若沒有2002年釜山亞運這個契機,金大中的“陽光政策”能否收到效果呢?韓朝關系可謂是國際關系學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僅從政治上是無法找到其突破口的。但是,亞運會就給了這樣一個平臺,兩國運動員能手拉手地走在一起。多少年后,講到“陽光政策”,人們都不約而同地想到釜山亞運這經典一幕。這確實是體育外交的一個成功的范例。
在歐洲,也有一對這樣的“冤家”。土耳其與亞美尼亞因為歷史問題,至今仍未建交。不過,政治上的裹足不前,不意味著體育就沒有機會。2008年9月,歐洲杯預選賽的第一場比賽,正好是亞美尼亞主場對陣土耳其,土耳其總統居爾親自赴亞美尼亞看球。顯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居爾之意不在球。要知道,居爾是百年來第一個訪亞美尼亞的土耳其領導人。亞美尼亞總統薩爾基相表示,“希望雙方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恩怨能逐漸消融。”盡管雙方的分歧不會因為一場球而煙消云散,但起碼這場球促成了雙方領導人的一次近距離交流。
中國多次運用“體育外交”。最著名的案例,便是1971年的“乒乓外交”。在冷戰正酣的年代,中國接連與印度、蘇聯交惡,在國際上陷于孤立狀態。這時,中國乒乓球隊打出了成績,毛澤東也抓住這個機會,促成了中美乒乓球隊互相訪問。南此,“小球轉動大球”神話成真,隨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邦交正?;?。
1999年,比乒乓球更大一點的球——足球,再度盤活了中美關系。當時,發生了美國誤炸南斯拉夫中國大使館的“5·8事件”,兩國關系降至冰點。結果兩個月后,當屆女足世界杯決賽在美國進行,對陣的雙方正好是美國與中國。這場比賽激戰120分鐘,最后美國點球險勝。不過,因為雙方的精彩表現,媒體一致認為這場球“沒有失敗者”,中國姑娘雖敗猶榮。賽后不久,江澤民在美國會見了克林頓,雙方坦率地交換了看法,中美關系迅速走出低谷。
體育或會變成導火索
如果通過幾場比賽,就能解決國際爭端,那外交官早去當運動員了。上述例子只是少數成功的案例,需要看到的是,盡管體育會成為“最后一根稻草”,但畢竟還是“稻草”。雙邊關系的進展,應該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結果。真正的發力,應該還是高端政治本身。就比如前文講的土耳其與亞美尼亞的體育外交,若是雙方領導人都無改善雙邊關系的意識,比賽就算進行100次,也未必會有所改善。體育本身不能實現外交,永遠只能鋪橋搭路。
又比如,在一次海灣杯足球賽上,伊拉克和科威特被抽到了一組。當時海灣戰爭結束不久,這或許是一次雙方修補關系的好機會。但是,科威特當局并不領情,勒令球隊退出比賽,這令組委會相當尷尬。這說明,如果雙方的敵對狀態未有改善,體育也無可奈何。
況且,體育也不是總是天然能成為“潤滑劑”的,有時它會變成導火索,引爆國際關系中潛在的雷區。在國際體育史中,因為體育而引發的大小爭端可謂數不勝數。
最荒唐的一幕,便是洪都拉斯與薩爾瓦多之間的“足球戰爭”,2000多人在這場戰爭中身亡。它的起因竟是一場1970年世界杯的外圍賽,兩隊力爭在三戰兩勝的比賽中出線。洪都拉斯隊憑借主場之利以1比0先勝一場,洪都拉斯舉國慶賀。一周后薩爾瓦多隊在主場以3比0重創洪都拉斯隊,而且以羞辱的方式回敬洪都拉斯的球員。隨后兩國發生一場口水戰,球迷互相指責漫罵,連新聞媒體也不例外,最后兩國首腦也加入其中。結果,戰爭爆發了。盡管雙方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但比賽仍要進行。結果,第三場球安排在第三方——墨西哥進行,在這場比賽中,薩爾瓦多以3比2險勝洪都拉斯出線,結束了這次荒誕的戰爭。
體育比賽中一些細節沒做好,往往會引發外交糾紛。
體育外交只是一個被誤讀的詞
體育和外交的關系,應該是因果關系——先是有了體育比賽,因此促進了雙方的外交。如果顛倒了因果,為促進外交而進行體育比賽,便會毀了體育。體育政治化會引發種種怪癥狀,包括唯金牌論以及形形色色的犬儒主義等。
有些官員搞不清楚體育和外交的嚴格區分,硬生生地將體育作為外交籌碼的一種。低級政治中的門面功夫,都在體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中一種表現是“能贏不許贏”。運動員賽前被告知,友誼第一,這場比賽就“放水”吧。甚至有領導賽前放話:為了搞好“關系”,這場球只準輸,不準贏。在國際賽場上的很多吊詭的比賽,都是出自于此。顯然,這與奧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馳。甚至有的第三世界國家的運動隊,專為“假球”而生,成為了“御用球員”——他們的精神狀態可想而知。
“贏不了也要贏”則是體育政治化的另一種表現。在薩達姆時期的伊拉克,主導伊拉克足球隊的竟是獨裁者之子烏代。這個槍械狂熱愛好者每天觀看球隊訓練,誰要是訓練不賣力,就會被關到大牢里。有傳言說,一名運動員因為訓練過度而暴斃,幾名運動員死在獄中。
“體”字,一邊是“人”,一邊是“本”,寓意是以人為本。讓人們在體育中獲得樂趣,完成人性的超越。
在公共外交范疇里,體育還肩負了另一種職能——外宣。對外宣傳,也是外事活動的一部分。比如,正是因為在火箭隊效力的姚明,才讓更多美國人了解中國;正是有小球王梅西,才有這么多中國球迷關注阿根廷。科特迪瓦這個國家,一般人誰會知道?但因為有著名球星德羅巴,世界記住了這個西非的象牙之國。
只要你走進中國基層地區的一所少年體校,你幾乎都能發現墻上“刻苦訓練、為國爭光”等標語。什么叫為國爭光呢?一位廣東籍的世界冠軍曾經這樣下定義: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記住中國。這應該是中國運動員對體育外宣功能的最樸素的理解。
當今的中國運動員,仍是在這樣的話語體系下長大。當你成為國家隊的一員,你就會時刻被告知,自己代表著國家參賽。中國運動員中沒有人否認胸前的國旗的分量。這或者會激發你的潛能,或者會讓你緊張得動作變形。一位曾短暫進入國家集訓隊的體操運動員說過,比賽中任何一個失誤,深感對不起國家。因此,很多運動員有“輸不起”的心態。
如梅西、姚明等巨星,固然是具有極高的外宣價值,但是,如果要求每一個運動員都成為梅西、姚明,那就是很困難的事情。以勝負、金牌等自我包裝,僅僅適合于極少數體壇明星,大部分運動員是無緣“為國爭光”的。讓水平偏低的選手肩負外宣的重任,讓他們攀登不可能的高峰,那只會事與愿違。
體育外交只是一個被誤讀的詞。體育只是眾多話題的一種,如同談論天氣、談論藝術、談論飲食一樣。體育,你可以談論它,可以解構它,但不能操控它,不能將它當作外交工具。有時,它或能助外交一臂之力,但這并非它真正價值所在。就像那個古老的哲學命題——花朵不是因為人的欣賞而盛開;將觀賞性強加于花木,就成了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