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慧
站在現實土壤上觀察河源競爭力,不僅有助于把握河源未來的走勢,而且對正在探索經濟增長新路徑的崛起廣東乃至全國,都有重要參照意義。
若以傳統思維看河源,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窮鄉僻壤,GDP長期居廣東末席,2006年攀升兩位,仍居后三位。在過去的30年,河源因地處交通不便的粵北山區而欠缺經濟動能,只能仰望珠三角制造業興旺發達。被動之勢朝夕難改。
2008年,經濟危機和金融風暴沖擊了珠三角“世界工廠”,風暴稍緩后,廣東省潛在和未來的經濟格局已悄悄發生改變,在浪濤平復的沙灘上,河源長期掩抑的光亮開始變得奪目。
辯證地看,河源的落后有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因素。為保護戰略水源地萬綠湖,河源引進工業備受掣肘;長期工業發展落后,卻在無形中保住了綠水青山;而綠水青山,正在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珍貴資源。當大量“三來一補”加工業工廠無孔不入地侵占了珠三角的農田,而珠三角后方的河源憑借廣闊的土地、森林、河流等自然資源,輔以主政者“反梯度”的發展理念,走上前景光明‘的生態經濟崛起之路。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河源的“綜合增長競爭力”與清遠和鄂爾多斯并列全國第一位。由此看來,工業落后未必全是壞事,后發者要善于把握優勢,珠三角工業發展史正在印證古老的道家思想,歷史發展的邏輯就是這么奇妙。正如河源市委書記陳建華所言,用反向思維看河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站在現實土壤上比照河源競爭力,分析那些把村姑變成麗人的秘方,不僅有助于把握河源未來的走勢,而且對科學發展觀指引下,正在探索經濟增長新路徑的廣東乃至全國,都有重要參考意義。
反梯度,“三來一補”適可而止
在區域經濟梯度的地圖上,河源是欠發達地區,在產業轉移大潮中應成為珠三角產業轉移的理想目的地。但實際情況出人意料。
“雙轉移”實施不久,廣東省的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建起數十個產業轉移園,希望從珠三角產業轉移中受惠。經濟危機又推波助瀾,珠三角核心地帶的大批加工制造企業尋覓新址遷轉。令人意外的是,緊鄰珠三角的河源產業轉移園的決策者們卻認為引進“三來一補”企業要適可而止,與此同時,有數百家工廠落戶相鄰的湘南贛南地區。同期,河源還清理小鋼鐵、小水泥,把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的工廠治理。河源貫徹這些措施的力度,甚至比珠三角核心地區還堅決。結果是,河源經濟總量反而連續幾年保持較高的增長,2009年工業產值和外貿出口總額在山區五市中分別又進了一位,排名第三和第一。
這種高增長顯然不是由“三來一補”企業所帶動的,主要增長點來自于發展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家電、新醫藥的“四新”產業。
2009年3月,世界電子信息龍頭企業中興通訊與河源簽約,建設面向華東和海外的研發、生產基地。7月,北京漢能控股集團正式落戶河源,生產新一代薄膜太陽能電池。12月,西可通訊二期工程正式投產,海川國際新材料生產研發基地落成。
世界四大模架制造商之一的龍記集團、香港合和實業集團、臺灣玻璃工業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陸續進入河源。龍頭企業產生的產業集聚效應已嶄露頭角。龍記集團先后五次增資擴產,帶動8家模具企業落戶。25家手機企業200g年實現產值47.6億元,2009年可望生產手機整機1500萬部,已初步實現產業集聚,被評為廣東省手機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
在10億元產業轉移競爭性扶持資金幫助下,中山·河源產業轉移園高標準進行園區建設和招商引資,200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00億元,2009年可達130億元,占全省32個轉移園總產值近1/3。在全省轉移園中,中山-河源產業轉移園創造了多個第一:第一個按“工業新城”理念進行規劃建設;開發建設速度全省第一;主導產業集聚度第一;第一個建成污水處理廠;第一個設立國家級產品質量檢驗中心(國家通訊終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第一個搭建科技企業孵化器。目前,產業轉移園和高新區已合二為一,成為河源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河源在雙轉移中遇冷,乍一看似乎令人悲觀,不料卻成為全省效益最好的產業轉移園,這個結果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陳建華道破了玄機,他對本刊記者表示,第一輪雙轉移來了很多“三來一補”企業。但隨后發現。河源的土地、環境資源有限。“三來一補”企業稅收不多,卻對環境資源占用多多,這筆賬不劃算。
如果放低身段,低端加工制造業一擁而上,河源很可能變成另一番景象。人們逐步意識到,“三來一補”企業越多,一個地區就越落后。要命的是,這種落后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逆轉。
因此,河源在新一輪產業轉移中對占地過大、用工過多、能耗過高、污染過大、效益過低的“五過”企業加以限制。而且反其道而行,發展“四新”產業。這就是產業“反梯度發展”方略。
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GDP,真正重要的是質量,而非數量。在河源看來,“脫離GDP本位窠臼,用戰略競爭來主導地區競爭,這才是以弱勝強、脫穎而出的關鍵。”
“幾十家‘三來一補企業比不上一家高新技術企業的效益。”河源的賬算得明白:一家龍記模具企業產生的效益,抵得上1000家“三來一補”企業產生的效益。中興通訊首期投資100億,首期投產后,就將使河源的工業產值在現在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千億以上。2009年10月28日漢能動工建設,首期投資280億,這里將成為全國最大的二代太陽能電池生產研發基地。在河源,發展低碳經濟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已經在做。
河源的反梯度發展戰略還體現在超前的基礎設施和工業物流建設上。這兩年,有5條高速公路動工,總投資3130多億元。2009年7月,東江物流城已動工建設,總投資100億元。
經濟學家認為,反梯度產業發展是一種非連續性的產業跨越,實質上是工業革命。河源引進的幾個大企業確在此列。漢能太陽能電池薄膜屬于新能源工業革命范疇,中興通訊屬于新電子技術工業革命范疇。
在湖南師范大學商學院院長劉茂松看來,在知識經濟時代,欠發達地區走以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資源的傳統工業路子是不行的,必須以知識資本為主導,進行產業創新,實現產業的反梯度跨越,以追趕發達地區。河源探索的正是這樣一條道路。
反周期,一個周期賺兩輪
經濟發展有周期,有高潮和低谷,經濟危機實際上難以避免。這已得到世界經濟學家公認。在2008年爆發的經濟危機中。河源由于地處珠三角外圍,自身產業與世界垂直分工體系關聯不深而免遭大幅波動,但小的沖擊在所難免。如何在周期性經濟波動中獲得地區經濟獲益最大化?考察珠三角一些城市的發展歷程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珠三角許多發達地區如順德、中山、東莞等縣市,之所以經濟運行良好,原因就是自覺
和不自覺地進行反周期操作。
所謂反周期操作,即在經濟最熱潮時,資產價格高企,此時要頭腦清醒,不接最后一棒發展房地產。而是儲備項目。進行前期報批、備案、專家評審,手續完畢后,由于大部分資金在實體經濟中流動。大項目一般無法上馬。等到經濟下滑時,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開始干預經濟。自上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以來,凱恩斯的政府干預經濟理論被視為挽救經濟低迷的法寶。環視世界各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外兩個擴張,-一個是財政擴張,一個是金融擴張。這兩個擴張首先會向基礎設施項目傾斜,其次是環保項目,第三是民生項目。全世界無一例外。陳建華認為,經濟在高位運行時,應當重點儲備這三類項目,把該做的功課做完。等經濟下滑時,借助財政和金融擴張注入的流動性,先前儲備的項目得以上馬。
等經濟跌到谷底,眾多項目正在動工或接近完成,此時不再做新的項目,而是抓房地產、抓土地儲備、抓工業園區擴容。這時土地廉價,資產價格便宜,正是儲備地產的良機。等經濟回暖,房子也蓋好了。此時開始賣房子、賣地。發展優勢產業,又形成一個經濟熱潮。等到最熱潮來臨時,再開始儲備項目。
“別人一個周期發展一輪,我們一個周期發展兩輪。發展兩輪就有個乘數效應,相當于在股市里趁熊市賺了一把,牛市來時本錢多了一倍,可以賺更多。”河源在經濟運行中實施反周期操作。外貿回暖說明目前經濟形勢已經到達谷底,2010年底或2011年初經濟會持續回升。基于這個判斷,河源今明兩年要動工的重大項目,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著手部署擴大土地儲備,擴建工業園區。發展房地產。2009年上半年動工了4個房地產項目,下半年動工6個。“清遠房地產項目那么多,相比之下,房地產是河源的弱項。要趁經濟谷底時狠抓。”陳建華表示,反周期操作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此外,在已經上馬的項目中,交通體系建設和能源系統改造是發展經濟的基礎和配套。還有污水處理廠等環保項目和醫院、學校等民生項目,均以3年為期。陳建華表示,河源計劃構建覆蓋全市每個角落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3年后,河源GDP可能仍是全省后三名,但衛生建設可能排名靠前。他對教育信心更足,3年內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反傳統思維,后發是最大優勢
傳統的思維是先發展后治理,傳統的發展路徑是資源和環境代價過大。為什么中興通訊、漢能等高新技術企業,不去產業配套相對完善的珠三角,卻落戶工業基礎薄弱的河源?對這個問題的解答,體現了后發的河源有諸多的優勢。
河源擁有廣闊土地,企業在珠三角要一平方公里,在河源可以要到三四平方公里土地,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河源有優良的生態環境,可以滿足有些高新技術企業對空氣和水的苛刻要求。河源一度電比珠三角便宜l角錢,對用電大戶來說,每月可節省幾百萬元電費,相當于凈增幾百萬元純利潤。河源勞動力價格低廉,技工學校和勞動技術學院培養的大量學生為企業提供較高素質的勞動力。在營商環境上,河源政府對企業提供一站式全程服務,海關可一關三檢,企業家在珠三角見個鎮長都不容易,但在河源,市長都可能坐下來跟企業家談半天。
河源五大優勢是區位優勢、生態優勢、資源優勢、人文優勢、后發優勢。這些優勢多是由原來的劣勢轉化而來。轉化的契機,就是2008年底通過的《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
《綱要》提出兩個目標:提升珠三角,帶動環珠三角。在陳建華看來,這意味著,河源發展與珠三角息息相關。為此,河源確立了“一保三連”的方針。一保即保持河源的五大優勢,“河源的水質好,森林茂密,土地廣闊。資源豐富,這是河源的老本”。中興通訊到河源是看中了純凈的空氣和水,漢能落戶河源,是因為河源豐富的石英礦藏是太陽能薄膜的理想原材料。
但廣東還有其他生態環境優越的地方,高新企業為何不去,是因為河源有更好的區位優勢。“三連”將加強河源的區位優勢。
第一連是惠河城際輕軌,珠三角城際輕軌從惠河延伸至河源。屆時河源到深圳和廣州只需50分鐘,這讓河源的區位優勢獲得歷史性提升。
第二連是高速公路,廣河、河紫、廣贛、粵湘、昆汕5條高速公路正在規劃建設,河源未來的高速公路通車里程會達到560公里。相當于珠三角平均水平。屆時,河源一半以上的鄉鎮可以通上高速公路。
第三連是萬綠湖直飲水項目。通過把萬綠湖水供給廣、深、莞,河源的“綠水青山”可直接換成“金山銀山”。河源一位官員表示,直飲水項目運作成功后,每年將給河源帶來不少于數十億元的收入,僅此一項,河源財政收入立馬翻一番。
未來杭州到深圳時速250公里快速鐵路也將經過河源,加上輕軌、國鐵、高速公路,日益快捷的交通讓河源堅定了“依托珠三角,服務珠三角、融入珠三角”的信心。5年后有望使全市各縣區融入“珠三角兩小時生活圈。”在河源的計劃中,旅游業和農業都將成為河源的支柱產業。依托客家、恐龍、萬綠湖、溫泉等資源打造的生態旅游業將以珠三角為主要客源地。珠三角也為河源生態農業提供了廣闊市場。城軌通車后,河源甚至可能成為珠三角人理想的首選居住地。
后發優勢近來頗受國內學者看重,后發者產業起點高,這個特點在河源新引進的兩個企業身上都有體現。中興通訊一上馬就是國內高端的3G標準。漢能太陽能產品也比單晶硅多晶硅先進得多。
在河源看來,有些后發優勢還未顯露。最新的河源國土規劃圖上顯示,整體國土有70%是森林,10%是基本農田,5%是水體河流。這85%人類不干預。剩下的15%中,4%是道路,5%是第二、第三產業用地。6%是居住用地,這1000平方公里將容納500萬人居住。
按國際通行的標準衡量,一個地區如果國土的開發強度超過60%就屬于不可持續。珠三角部分城市已超過60%。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屬于不可持續發展地區。陳建華認為:“河源未來就算發展到高水平的現代化,開發強度也只有15%。再過50年,河源的生態還是這樣好。我們的國土規劃起點高,會讓其它地區羨慕。”
用系統管理理論進行地方治理
“競爭戰略之父”麥克爾·波特指出,政府在產業競爭“鉆石”體系的每一個因素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發展基礎設施等企業無法行動的領域。河源著力改造能源、交通體系等措施。體現了政府對經濟運行外部環境的鋪設。在施政理念中把社會、經濟、文化、生態四大建設,分拆為規劃、能源、交通等12個體系。首先給每個體系均設立合理的目標,要求3-5年內完成。然后是分析,用管理理論中的SWOT分析來呈現現實中存在的問題、難點、對策。
以能源體系為例。河源目前以水電為主,本地供電不足,連年20%以上的經濟增速,落后的能源體系已經在拖河源經濟的后腿。新豐江水力發電量當年曾占全省一半,但現在河源用電最高達到80萬千瓦,32萬千瓦的水力發電已遠不夠使用。河源開始推進電廠和輸變電站工程建設,希望通過3年,河源電力建設達到全省中等偏上水平。
具體分為4個目標:第一,修建大電廠。改造水電站,修建12個梯級電廠 3年內擁有400萬千瓦的發電能力。第二,“1·8·28”工程,建1座50萬千瓦的變電站,8座20萬伏,28座11萬伏,37座變電站星羅棋布,滿足城鄉供電需要。第三,農村電網改造。第四,工業園區內雙回路確保供電。
河源把這4個目標作為能源體系建設的目標,每年要完成既定任務,“凡符合目標方向的就支持,不符合的目標以后再做。”陳建華對本刊記者表示,實踐證明,進度比目標設定的時間要快。“原來抓工作是東一榔頭西一榔頭,目標不明確。現在有了目標管理,就一心一意爭取快點干完,因為心無旁騖。”他認為,一個高效的組織只須做好兩件事,第一明確目標。這個目標必須是切實可行,稍加努力可以完成的。第二,營造氛圍。要有一個干事創業的環境。一年下來,開會算賬盤點,分管領導和部門要匯報進度,進行績效評估,問責到人。
只要目標定得合適,資金來源有保證,措施得當,分管領導和部門就干得很帶勁,容易出階段性成果。“過3個月或半年,一個項目落成了,分管領導和部門在每個階段都會有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轉化為助推劑。對分管領導和部門來說,只要規定了目標、內容、措施,就成為流水線上的作業者,就好辦得多。”陳建華認為,系統管理理論特別適合中國市縣這兩級的地方治理。“實踐系統管理理論,不管分管領導的教育背景如何,每位領導的管理水平都比較接近,因為他只專注一件事。應該說,非常管用,而且大家都容易接受。”
廣東省社科院院長梁桂全到河源調研后表示,至少在廣東還沒有一個地方運用系統管理理論進行地方治理,這是一個成功實踐和有益探索。